① 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
城市區位是指在建設城市、選擇城址、確定城市規模等方面要考慮各種區位因素以求在城市建設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利潤”和“最佳的效果”。我在此整理了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 氣候:城市多分布於中低緯度的沿海(氣候溫暖濕潤)
③地形:
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利於交通聯系,節省建築投資
高原:熱帶地區平原氣候濕熱,城市多位於高原(氣候涼爽),如巴西利亞、墨西哥城
山區:城市多位於地形相對平坦開闊的河谷地帶
④河流:提供水源;
提供水運:水運起點——貨物在此中轉
河流交匯處——具有三個方向上的水運優勢,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連接海運和河運
過河點——連接水運和陸路運輸
河流的軍事防衛
(2)社會經濟因素
①自然資源:
煤炭——大同、鶴崗、撫順、伯明翰、曼徹斯特
鋼鐵——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石油——大慶、克拉瑪依、玉門、阿伯丁
黃金——約翰內斯堡
有色金屬——金昌
②交通運輸:河運——宜賓、重慶、武漢、上海等
鐵路樞紐——石家莊、鄭州、株洲
海運——大連、連雲港、上海、青島、紐約
③政治:政治中心——省會、首都(巴西利亞、華盛頓、堪培拉)等
政策:深圳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
④軍事
⑤宗教:耶路撒冷、麥加、麥地那、拉薩
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築波
⑦旅遊:張家界、桂林、黃山
1、居住區:
特點:佔地面積大
分化:高級住宅區——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一般位於城市外緣,地勢較高,與文化區聯系
低級住宅區——一般與工業區聯系,地勢較低,環境差
分布: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2、商業區:
特點:面積小,多位於市中心,街角路口
區位:便利的交通運輸和大量的消費人口
中心商務區特點:
經濟活動繁忙;
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很大;
建築物高大稠密;
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水平——中心為以零售為主的大型商場,高級專門店。周圍為銀行、旅遊、保險的辦公室,和小商店
垂直——高層建築低層為零售店,中層為一般性商業活動,高層為辦公室
3、工業區:位於城市外緣,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4、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條件:如地形、河流可以影響城市的形態
歷史文化因素:如北京市中心為故宮,而不是中心商務區屬於歷史文化因素
交通運輸
經濟因素:付租能力
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距離市中心的遠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交通通達度——交通通達度越好,地租越高
綜合這兩個因素,市中心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為中心商務區;主要交通干線與市區環路的交匯處形成地租次高峰,為批發商業區。
5、城市空間結構: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見課本32頁)
6、城市等級與職能、數量、服務范圍之間的關系:
等級越高,職能越多,數量越少、服務范圍越大,距離越遠
② 影響土地等級的因素
土地等級是地方國土資源部門都會根據土地的自然和經濟屬性,對土地劃分等級,並根據等級確定各類不同性質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綜合用地、工業用地)的出讓基準地價。影響土地等級的因素主要有:
1、一般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口、行政區劃,城鎮性質、土地利用規劃、社會經濟狀況、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利用規劃、社會及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等。
2、區域因素
包括商服繁華度、位置、交通條件、公有設施及基礎設施水平、區域環境條件、土地使用限制和自然條件等。
3、個別因素
包括被評估地塊的自然條件、開發程度、形狀、長度、寬度、面積、土地使用限制條件、宗地臨街狀況等,採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包括收益還原法、市場比較法、成本逼近法、剩餘法、路線價法)評估出的土地價格。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識點
針對復習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應該在精讀課本的基礎上多換角度思考,多藉助幾個載體來整合知識,從而掌握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便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速度。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人教版 高二地理 的重要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識點1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共同決定的。[記憶
]
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億人口日」(2010/10/31);中國13億人口(2005/1/6)。[記憶]
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6
人口增長模式由、(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 文化 觀念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
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口訣:歐(北)美摩登全「現代」,亞非拉發展忙「過渡」,發展中國家佔多數,世界只好先「過渡」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記憶]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
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世界人口遷移口訣:二戰前,舊到新,一去不返鄉二戰後,發展到發達,打工掙錢回故鄉
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和近幾十年來人口遷移的因素:[理解記憶]古代:主要是戰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其次為開疆拓土、流放、戍邊等。近幾十年:主要是國家政策、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個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系[理解]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約因素[記憶]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貨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人口數)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記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
日益嚴峻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 措施 :
(1)國際社會倡導盡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城市形態的概念:城市佔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中心商務區的主要特徵:
①經濟活動最為繁忙;②建築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很大;④內部分區明顯;
功能區比較[理解記憶]
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記憶]
同心圓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理解]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OA商業付租能力AB住宅付租能力BC工業付租能力
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2)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3)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8、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理解]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後期:由於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城市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理解]
城市等級低,數目多,服務種類少,服務范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數目少,服務種類多,服務范圍比較大。
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范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1)上海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3)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城市等級體系: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范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布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姐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系[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識點2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識點3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後,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於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源於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於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人教版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二地理重要知識點整理
★ 地理高二知識點人教版
★ 地理高二知識點人教版選修二
★ 人教版高中高二地理復習提綱有哪些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人教版高中地理的知識點
★ 高二地理知識點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識點
★ 高二地理知識點歸納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識點復習
④ 自然地理條件影響哪個因素從而影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自然地理條件與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一、 地形對城市的影響
〖探究活動1〗讀圖4-1-2,4-1-3及下圖,探討問題.
1.我們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大部分分布在我國的第幾階梯上,為什麼?
我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級階梯.因為第三級階梯以平原為主,地地勢平坦利於交通聯系,節省建築和基礎設施投資.農業發達,農產品豐富,為城市提供農產品保障.
2.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分析,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為什麼未建於亞馬孫平原,而建在巴西高原上.
因為亞馬孫平原地處熱帶,氣候過於濕熱,不適於人類居住.而巴西高原則較涼爽.
3.蘭州市分布於河谷,有哪些有利條件?其城市形態為什麼呈狹長型?
蘭州所處地區為山區,河谷地形較平坦,且水源充足,水運條件也更便利.因兩邊受山地限制,所以城市形態呈狹長型.
[知識點撥]
地形 城市分布特點 影響分布的原因 典例
平原 頻海、頻湖、沿河的平原地區城市密集 地形平坦利於交通聯系;利於建築、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投資;利於農耕,農產品豐富,為城市提供農產品保障.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成都位於成都平原
山區 沿河谷分布 河谷地形較平坦,利於建築、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且水源充足,水運條件也更便利.西安位於渭河谷地,太原位於汾河谷地,蘭州位於黃河谷地.
高原 熱帶地區的城市多分布於高原 地勢低處濕熱,不適於居住,高原上涼爽.巴西利亞位於巴西高原,墨西哥城位於墨西哥高原.
二、 氣候對城市的影響
〖探究活動2〗氣候對城市有什麼影響呢?讀圖,探討問題.
1.觀察4-17圖,可知世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亞洲的 東部 和 南部,美國的東北部,北緯60度以南的 歐洲 .
2.世界特大城市為什麼主要分布在這三大區域,從氣候的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這三大區大多位於中低緯度沿海地區,適度的降水和適宜的溫度宜於人類生活.
3.讀我國某城市平面示意圖,從城市環境保護角度,分析其工業布局是否合理合理.工業區布局在居住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必要建衛生防護帶的地方是 ③ .
[知識點撥]
1.氣候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中低緯度沿海地區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於此
寒冷、乾旱、過於濕熱地區 城市相對較少
2.氣候對城市內部結構和布局的影響
主導風向分布區(如西風、信風分布區) 季風區 最小風頻區
污染大氣的工業布局在居住區主導風向下風向.污染大氣的工業布局在與居住區常年盛行風向垂直郊外.污染大氣的工業布局在居住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三、水對城市的影響
〖探究活動3〗
1. 讀圖4-1-8,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的區位特點對其形成發展有何積極影響?
交通便利,既可與全河流相通,也可與海洋相連.水資源豐富.
2,讀下圖,從水的角度探討分析,甲乙兩城市形成發展的共同區位因素是 位於河流交匯處,a、b、c、d最具發展潛力的是d ,a處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其可能的區位因素是水陸交通的轉運點或水運的起點和終點 .
[知識點撥]
1. 河流為城市提供水源,滿足城市第一流和生產用水的需要.因此許多城市因水而建,乾旱缺水在區尤為突出,如開羅,巴格達.
2. 河流可作為重要的交通要道.
沿海城市的區位類型 河口處 兩條或多條河流的交匯處 水陸交通的轉運點 水運的起點和終點
區位優勢 既可與全河流相通,也可與海洋相連,利於人流、貸物的集散 大量人流流物在此中轉,有多個方向的水運優勢.陸路交通穿過河流需建碼頭處,人流,物流在此集聚轉運.貸物轉運、集散地
典例 上海、廣州、新奧爾良 重慶、宜賓、武漢 南京 贛州
3. 位於河流兩岸的城市,形態上往往呈帶狀或被河流分割成組團狀.
四,礦產對城市的影響
〖探究活動4〗讀圖4-1-9.不少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較大,大同就是一座建立在豐富的煤資源之上的城市,你知道還有哪些城市是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有人說,此類城市最終必將衰退,你認同嗎?
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還有大慶、包頭、撫順、休斯敦、約翰內斯堡、阿伯丁等.
不認同.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當資源日漸減少之後必定遇到上發展難題,但只要做好產業轉型工作,城市就能持續發展.
⑤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點
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胸懷夢想,珍惜時間,發奮學習,立志成才,讓青春載著夢想飛揚!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1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 種植 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 經驗 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 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5、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2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口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影響表現
資源條件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城市化
一、什麼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 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特徵出現問題發展新趨勢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起步時間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處階段原因
發達國家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晚
(20世紀中葉)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3
一、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團塊狀組團狀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成都、合肥、華盛頓重慶、上海浦東新區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③建築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形態特徵位置
商業區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集聚成片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高級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特點成因舉例
同心圓模式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沈陽
多核心模式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4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特點遷出地區遷入地區原因意義
19世紀以前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舊大陸(亞非歐)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歐洲殖-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西歐、北美、西亞、北非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影響因素遷移特點流向
古代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大批遷入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有計劃、有組織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改革開放政策)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積極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 教育 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積極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人才外流
其它 效應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遷移的原因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政治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5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保持較低水平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水平較高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水平較低增長緩慢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人口問題
歷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長過快
史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 兒童 比重過大
軌增長減緩階段——人口增長緩慢
跡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會考必修二復習提綱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二盤點知識點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總結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