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學上的漩動存在什麼問題

地理學上的漩動存在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2023-06-07 09:53:09

1. 學生初中地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問題的遷移能力非常欠缺。

2、地理圖文轉換能力欠缺,找不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銜接點。

3、對地理現象或成因的敘述不規范或者是抓不住問題的關鍵點所在。

教學建議:

1、仍然要以雙基為本,把握教學的主方向。新課標強調注重過程與方法,但是並不等於否定了對基礎知識的重視。為此,重點應該抓住以下幾個方面的主幹知識,並重視地理原理的教學:一是夯實基礎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重在理解;二是准確把握主幹知識體系,以干帶支,重在貫通;三是對重點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既要挖掘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要透視知識間的縱向聯系,構建知識體系框架,重在運用;四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增強知識的遷移性,重在智能訓練。

2、理論聯系實際,強化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學是為了用,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學習的基礎上,應聯系實際問題,有意識地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的應用能力訓練。

3、重視區域,強化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特點之一,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考察一直是我們對學生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導方向。比如,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局部政區圖、局部地形河流等的分布圖等等。要教會學生如何讀取和應用圖中的有效信息,藉助平時建立的空間概念,及時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後准確定位。如中考題中選擇題的第9小題,有效的信息就是那三條不同走向的山脈,根據山脈的名稱和位置,可以定位甲是位於柴達木盆地,結合我們所了解的本區域的物產情況即可選出正確的答案。再如:第10小題,可以藉助的有效信息是黃河的流向和圖中的山脈,定位於這是山西省。第12小題可以藉助的有效信息是黃河、2條山脈的走向或者是省區的輪廓等定位於此山是天山山脈。第二卷的第四大題可以藉助國界線和輪廓形狀先定出大致區域,再根據圖中提供的山脈、鐵路和礦產等進一步准確定位。

4、根據教材的內容適時把地理的熱點和焦點有度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不要單純地為熱點、焦點而偏離了我們的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

熱點、焦點問題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地理知識與地理能力的考察,所以我們在復習的時候要注意將熱點、焦點問題回歸到教材,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地理學科的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5、挖掘潛能,重視學法指導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個方面我以前說的比較多,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在提倡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的今天,我們必須對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學習者通過信息技術很容易獲得顯性知識,而隱性知識的獲取與生成則需要學習者內在知識的積累,積極地思考、綜合和創新等,很難被學習者直接獲得和掌握。這就需要發揮我們教師的作用,通過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合理的創新、有效地綜合,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並生成隱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只有了解了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才能明確在哪一個環節上應該關注哪一點。那麼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是什

2. 地理學到底研究的什麼學地理的動機何在

地理學
目錄·學科概念
·發展歷程
·研究對象
·學科特點
·學科體系
·學科應用

學科概念
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地理學描述和分析發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現象的空間變化,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重要的區域類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興起現代地理學的一位關鍵人物,因為他作出了精確的測量、細心的觀察記錄以及對人文與自然特徵的重要區域類型的制圖。
地理學以往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今天已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經常歸咎於乾旱,但研究表明,是因過度放牧、農業過度擴展和毀林燒柴而加劇的。許多現象是由其他學科的專家研究的,但地理學家的特殊任務是調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聯結各組成部分的網路,以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三個分支。自然地理學可再分為地貌學、氣候學、生物地理學和水文學。這一范疇特別注意沿岸地區、水資源及礦產資源(包括能源)和自然災害。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文化與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包括對農業、工業、貿易和運輸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環境管理和資源保護介於上述兩大領域之間。區域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一個大陸、一個大文化區、一個國家、國家內一個區劃和一個城市。

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學科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學科體系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力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層士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政治,歷史。

學科應用

地理學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制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應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復雜聯系和相互關系,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系的復雜鏈條。實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別重要。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畫。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3. 目前地理學中還有哪些難題呢

分類: 理工學科
解析:

目前地理學中分化的分支逐漸有接近、統一的傾向。在當代科學的綜合潮流推動下,現代地理學正處於新的綜合階段。但自然與人文的地理學實質性的融合仍需克服重重障礙,付出極大努力。

地生態過程概述

生態的觀點是地理學的基本觀點,地生態過程是一種重要的地理過程。生態就其本意來說是生物與其所處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環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與物理環境(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體。在這個系統內部,能量的流動形成了一定的供養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後者特指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地生態的概念是生物學生態與地學觀念的結合。地生態系統或地生態強調環境與生物之間的作用遠甚於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間的作用。首先地生態學總是從某一種特定的地域環境(如濕地、山地)角度來討論生態系統的特性;其次,地生態學雖然重視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種群的動態與生物多樣性在這里並不被特別地強調,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置於生物與物理環境乃至於外界干擾的相互作用上;再次,也許是最主要的,地生態系統分析中已經不注重甚至不注意營養結構,而把物質、能量的循環過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並且注意分析由於這種循環形成的空間(景觀)結構(由此代替了對營養結構的重視)。關於景觀結構或空間結構的分析理論目前越來越多地成為地生態學的主流,以至於被特別地區分出來稱之為景觀生態,相應地,地生態系統就強調生物與環境聯系並具有能量、物質流動形成的景觀結構、生物多樣性與地域多樣性和物質循環體系的系統。這里地域多樣性是由於能量物質流動產生的不斷發生的地域分異過程的產物。地域可能被追溯下去到一定的最小單元,在這個追溯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地域與地域之間不斷有類型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分異過程是遞階進行的而不是連續過渡的。地域分異性是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在地生態現象中,這種分異序列大致可以描述為:全球——自然帶——自然區——自然亞區——(?)——土地系統——土地類型——立地(site)。立地是地域分異或地域生態分異的最小單位,一個立地內的土地環境的微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徵已不可再劃份,但這並不是說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態現象已經不存在了;從生物學觀點觀察,土壤微生物與它的物理環境土壤之間仍然存在生態問題。我們認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態過程已經終結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懷疑的。由於地域多樣性存在,這種序列會被破壞。在一個山地環境中,從山腳到上頂出現了緯度地帶性,它對應的是帶,帶以下已經進入了土地系統甚至於土地類型級別的分異。從全球角度看,亞區過渡為土地系統也似乎太快,所以筆者在這里插入了一個『?』。形象地講,地域的生態分異就象一根兩端固定於自然帶和立地上的弦,弦在振動中有多少個波腹與波節,與具體的過程和「材料」(環境尺度)有關,然而無論如何,波節的數量是可數個的或有限個的。

能量流與物質流在地生態過程中處於基本的關聯系統單位的地位。我們將會看到,地生態過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關聯、物質關聯的形式建立的。在緒論中我們強調,地理學的一種基本觀念是熱力學觀念,在地生態系統中,這種觀念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相反地在下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種群模型缺少這種觀念,這不能不說這是地理學與生物學或生態學的重要差別。在細節上,但是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方面,生態學與地理學關於生產力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生物學生產力觀念落實在群落或生態系統方面,強調群落實際的生產力。地理學生產力觀念一般考察土地潛在的生產力,或者環境的統計平均生產力,如土地的光溫潛力、荒漠初級生產力和河口初級生產力。在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測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狀況)的形式。

與能量流類似,地理學對於地生態系統物流的考察側重於有生物量,或者側重於有潛在生物作用的在地理環境單元即生態系統物理環境內的流動;生物體內的流動被忽視,生物間的流動並不被特別的強調。而目前地理學中,物流往往被賦於較能流更多的重視。在具體形式上,地理學或地生態過程更多地說注意水流及水對地域多樣性的作用。其次注意地球化學循環;由此直接引發了對污染物在大氣、土壤、水體中運動的重視。同時元素的遷移引起的地域多樣性被認真的考察。這種考察一般是按環境類型和區域單元進行的,如苔原、泰加林、濕熱帶的元素遷移循環規律和在區域內劃分出若干具有統一地球化學特徵的地球化學省。

從地理過程角度、地生態物質循環被分成若干類型。目前理論上將地化循環分作氣體型和沉積型,前者儲存於空氣和水中,後者儲存於岩石圈和土壤圈中。這種類型的劃分似乎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下去。從區域的觀點看,生態系統往往對物質的輸入起到一個化學或物理狀態轉化器的作用,使得物質儲存類型發生變化,即產生了地域多樣性又維持了生態系統本身的運行。

生物與它的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這種關系往往只能哲理性地說明。一個生物體或群落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繁衍和發育,特定的地理環境提供給生物或生態系統以特定的能量和物質輸入,從而也就約束了生物的發展范圍和生態系統的運行。地理環境的約束作用,一般被分解為氣溫或積溫,光熱、水分、濕度、土壤、土壤或水體中的生物鹽、大氣成分,作為生態因子的火等。這些條件首先受氣候決定;其次,由地貌決定。地生態分析一般也主要由這兩個因子來劃分地域生態類型或者說確定土地的基本類型。進一步地劃分土地類型,則需要引用其它地理過程特徵。土地類型識別並進而對土地的評價目前只能哲理性地與生態系統相聯系。當生態系統或種群、群落處於穩定狀態時,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成立。Liebig於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長取決於處在最小狀況的食物的量,」後來被稱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這個定律的進一步發展是耐性定律。耐性定律認為不僅生長所需的化學物質(「食物」)中相對的成分是生物體及生態系統發展的限制因子,而且光熱、水等地理條件也會因某方面不能提供必需的物質、能量輸入而成為限制因子。例如,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光、熱條件是充分的,而水量卻成了限制因子。實際上生物有一個生態學上的環境容許的范圍,Shelford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合並稱作耐性定律。現代研究說明,生物能夠對一個因子的耐性范圍很廣,而對另一個因子的耐性范圍很狹,對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圍都很廣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廣,當一個種的某一個生態因子不是處在是適度的狀況時,另一些生態因子的耐性限度將會下降。經常可以發現,自然界中生物實際上並不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因子最適范圍內生活,繁殖期通常是個臨界期,環境因子最可能起限製作用。

由於耐性范圍的存在,生物的地域分布呈現出限於一定空間范圍的特徵。牛文元(1989)實際上猜測這種空間分布呈正態分布的形式,因此他提出生態環境過渡帶的寬度指標B為

B=x1-x2+3(σ1+σ2) (5.1.1)

式中,xi,σi分別為第i(=1,2)種生物種群或優勢分布的中間位置和方差。過渡帶的存在使得地域多樣性和景觀結構更為豐富。顯然,關於生物種群或優勢種空間分布的形式,還缺少科學的理論。近年來藉助遙感觀察和分析,關於地域多樣性和空間結構、景觀結構的理論,景觀生態理論得到了發展(Zonneveld,Forman,1990)。

E.皮洛認為,生態學本質上是一門數學。這種觀點雖顯得偏頗,但是它恰當地指出了生態學中數學的廣泛應用。生態(學)過程暨地生態過程,通常被大量的數學模型所描述。與前面三章的內容不同,生態學模型帶有較多的任意成分,因為它們不象物理問題,可能藉助大量觀察和重復實驗來總結普通規律。皮洛指出,任意地製造模型會帶來對生態系統的誤解,因此,模型的功能在於發現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Jφrgensen認為在生態建模方面需要注意二個問題:①自然是如此之復雜以至於不可能在細節上描述它,沒有模型是完全正確的。好的模型可能有助於我們從某一角度對生態系統的透視,並從中獲得知識;換一個角度,需要新的摸型。②生態系統由很多相互作用的成分構成,必須認為其是不可約系統,這就要求我們以經驗機理模型作為基本工具。為建模式,需要認識三個問題:①系統的特徵;②我們將用模式於什麼目的;③可以利用的技術資源。實際上,筆者認為上述討論適合於地理學建模型,尤其是本章和今後幾章的模型。

種群動態雖然不屬於地生態問題,但種群動態常常是生態系統的出發點,並且它揭示的問題,如穩定性、平衡態等對分析其他地理問題很有意義,本章的模型部分先從種群模型開始,在種群問題討論中,請注意有直接地理意義的生態經濟問題。

最後補充說一句,地理學涉及的生態過程,決不限於地生態學領域,尤其是狹義上的。

4. 地理成績分析及存在問題措施

地理成績分析及存在問題措施如下。

存在問題:

地理學科由於它一定的難記性,為聰明學生所不以為然,又由於它的綜合性,為中下學生所畏難.這道題問題集中出現在平時各方面屬於中等層次的同學身上,他們表格內的內容填充的完全正確,而由於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質,沒有把問題理解完整,把本來會的知識而給忽略了,沒有填圖。這部分同學再次重申:「不是不會,是遺漏」。

閱讀全文

與地理學上的漩動存在什麼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