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生地理小論文怎樣寫
地理無處不在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❷ 怎樣寫地理論文《生活中的地理》,500字,聯系生活的各方面,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周圍的地理環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需要不斷地向周圍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同時,又將廢棄物排放於地理環境之中;另一方面,環境根據自身的在不停地形成和轉化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它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並不在乎人類的存在,不為人類的主觀需求而改變其客觀屬性,也不為人 類的有目的活動而改變自己發展的過程,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特殊關系。所謂對立,即人類的主觀需求和有目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屬性和發展規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認識環境,必須遵循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事生產和活動,不然,就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和懲罰,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會隨之發生。所謂統一,即人類以環境為載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人類的活動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環境的塑造者,人類的活動不可能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也不可能永遠不加限制地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當人類的行為遭到環境的報復而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人類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所能允許的范圍。千百年來,人類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當人類剛從動物分化出來,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就已處於初級的狀態。早期的人類已懂得獵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種環境中進行著生存競爭。然而,因其活動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動和自己的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時,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矛盾尚不突出,人們的努力目標僅是適應環境、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變環境。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類開始懂得改變環境,學會了農耕、養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別是進入了農業文明,人們將大片的荒山、草地辟為良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的豐收提供了保證。然而,在其發展的背後,與環境的矛盾卻顯得突出起來。由於不節制地毀林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毀滅招致荒漠的擴張,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鹽化的形成。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榮一時的巴比倫文明古國變為一片沙荒,也使瑪雅人經受不住乾旱、洪水、風沙的侵襲,而不得不丟棄自己親手創造的文明,離開了故鄉,……這就是早期的環境問題。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引起警覺,並未認識到這是環境的報復。當時,人類生產力尚不發達,對環境的破壞尚不明顯,環境問題尚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故人類仍是我行我素。到了時代,情況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的數量、生活范圍和規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勝天」的思想占據了人們的頭腦,人類在對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環境的結構組成、物質循環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隨之明朗起來,現代工業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被開采出來,投入環境之中,並隨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又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出來,其中許多廢棄物難以處理、同化,使之對人體及生物造成難以忍受的危害。隨著這些有害廢棄物的不斷累加,造成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惡化,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現代工業還帶來了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農業現代化也派生出來許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可見,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之時,也同樣給環境帶來消極的副作用,從1934年美國的「黑風暴」到我國大躍進年代內蒙古的「人造荒漠」;從60年代的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以至當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劇增、森林銳減、臭氧層出現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無一不是大對人類的報復。這些都是人類與環境對立關系的具體體現。
❸ 中國旅遊地理的論文
中國旅遊地理
主題:中國豐富多樣的旅遊景觀與文化特色。
摘要:中國國土廣袤,山川錦綉,自然絢麗,景觀多姿,位置適中,形勝優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眾多,習俗迥異,土產豐饒,工藝絕倫,風味佳餚,名揚海外。由於中國旅遊資源的無比豐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國旅遊業起步雖較晚,但在興旺發達的世界旅遊業中,卻有雄厚的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中國旅遊,豐富多樣,美麗奇特,歷史文化。
正文:我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多種功能。以地貌景觀而論,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整體呈三級階梯狀分布,且我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再以旅遊氣候資源為例,中國不僅有緯向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國南北既有四時如春的繁花似錦的美景,又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和高緯地區的避暑勝地,還有銀裝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趨暖的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棲息環境,使自然景觀更加絢麗多姿。
著名的五嶽(恆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是中國山景的代表。許多奇異的山石以鳥獸物象喻景,加上繪聲繪色的神話傳說,使許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如 承德的磬錘峰、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象鼻山、雁盪合掌峰、黃山蓮花峰等屬中尺度的造型山景。 小尺度乃至微尺度的山景,如廈門萬石園笑石,普陀雙龜聽法石,東山島風動石,黃山夢筆生花,路南石林中的象踞食台、鳳凰靈儀、孔雀梳翅等。
中國江河如織,從涓涓細流的山澗到坦盪寬闊的大江皆有。在眾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陽朔間神奇的灕江和雄偉磅礴的長江三峽為佼佼者。飽含詩情畫意的富春江,恰賽人間仙鄉的九寨溝,咆哮奔騰的黃河峽谷,潺潺流水雋永幽雅的北京西山櫻桃溝,均系別具情趣以水景為主體的不同尺度的旅遊資源。中國擁有大小湖泊2萬多個,尤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馳名於世。許多湖泊因其風光明媚而具有療養與旅遊價值。從水天一色的鄱陽湖與洞庭湖,煙波浩渺的太湖與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賽里木湖和阿爾泰山的喀納斯湖,到京都側畔的昆明湖,都是著名旅遊勝地。中國現有的海濱旅遊勝地有大連、北戴河、煙台、青島、普陀、廈門、深圳、澎湖、崖縣,目前正在開發與待開發的尚有遼寧金縣、興城,河北昌黎、撫寧,山東海陽,江蘇連雲港,福建湄州島、崇武,廣東大鵬灣、珠江口,廣西北海等。其中有避暑勝地,也有難得的避寒勝地。
中國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異木,珍禽貴獸。珍稀特有動物資源,如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褐馬雞、黑頸鶴、黃腹角雉以及揚子鱷等,均為中國特有種。銀杏、銀杉、金錢松、台灣杉、白豆杉皆珍稀孑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國佔世界總科數的53%,其中不乏古老類群和特有種,如珙桐、香果樹、昆欄樹、連香樹、鵝掌楸、水青樹等。
一些動植物的棲息繁衍區, 如黑龍江扎龍鶴鄉, 江蘇與青海鳥島,福建鴛鴦溪,雲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有動植物生命搖籃之稱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景色奇秀而新辟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列入聯合國組織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的長白山、卧龍山和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等等,都是發展旅遊的得天獨厚的地方。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歷史古跡遍及各地。中國歷史上作為中央王朝的京都或封建割據政權首府的,從禹都陽城到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不下百餘處,其中安陽市、北京市、西安市、洛陽市、開封市、南京市、杭州市居於顯赫地位,被稱為中國七大古都,遺留古跡最多,西安與北京幾乎平分了封建社會前期和後期的帝都歷史。舉凡宮殿、園囿、稷壇、陵寢、王府、第宅、寺廟、道觀等,大多集中在京城及其郊區,成為人文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名城。
歷史與文化之間有淵源不可分割的關系。在中國的文化遺存中,宗教文化影響深遠,五台、普陀、峨眉、 九華是中國著名的四大佛教聖地, 廈門南普陀、賓川雞足山、泉州開元寺、杭州靈隱寺等,亦終年香火不絕。寺廟、道觀、經堂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精華,而造像、壁畫、碑碣、題楹等也極富文化價值。敦煌莫高窟、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大同雲岡、洛陽龍門、永靖炳靈寺、固原須彌山、慶陽北石窟、鞏縣石窟、大足北山與寶頂、劍川石寶山、杭州飛來峰石窟等是吸取印度阿旃陀石窟藝術精華,結合華夏民族特色再創造的藝術結晶。石窟內珍藏著大量雕塑石刻和壁畫,是一座座歷史文庫和藝術文化瑰寶。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服飾裝束,民風習俗,節日喜慶。每個民族都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因此我國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許多兄弟民族能歌善舞,習俗奇異,居室別致,服飾精美,尤以內蒙古、新疆、雲南、貴州、西藏、四川等地開展民族風情旅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