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上所講述的「區位」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因素有:1氣候(熱量、光照、降水)2地形(山地、平原)3土壤4水源(特指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有:1市場2交通通達程度3勞動力4政策5科技6工業基礎。
② 「某地交通建設的區位條件包括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和戰略區位等方面」是什麼意思
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如是平原還是山地或者是高原,(我們學地理就說西南難發展就是因為他的地形是山地高原 交通落後) 平原有利於交通建設 一般交通都比較發達 如 長三角 華北平原 珠三角 當然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這些地方交通發達也是因為他們經濟發達 對別的地方輻射力強 投入建設道路可以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一方面 就是在邊境,一般都有設口岸 ,但是也要看靠近的是哪個國家 如中國的邊境 靠近的都是一些比較落後的國家 所以發展也不是很好。 戰略地位,就如雲南到新加波的那條鐵路,這條鐵路的意義是戰爭防止被某些大國海上封鎖,陸路可以運輸戰爭物質。
③ 究竟什麼是「區位」
區位一詞來源於德語「standort」,英文於1886年譯為「location」,即定位置、場所之意,我國譯成區位,日本譯成「立地」,有些意譯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況下也可用。「區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入,那麼「區位」是什麼意思呢?課本中的解釋是:「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對區位一詞的理解,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②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例如: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的選擇與農業用地的選擇,工廠的區位選擇,公路、鐵路、航道等路線的選線與規劃,城市功能區(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文化區等)的設置與劃分,城市綠化位置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的選擇,房地產開發的位置選擇,國家各項設施的選址等。
④ 區位的含義是什麼
1、區位定義: 區位是一個綜合的概念,除解釋為地球上某一個事物的空間幾何位置外,還強調自然界的各種地理要素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映。 2、區位實質: 區位就是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和交通地理區位在空間地域上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 自然地理區位包含地球上某一事物與其周圍陸地、山川、河湖、海洋等自然環境的空間位置關系,以及該位置上的地質、地貌、植被、氣候等自然條件的組合特徵。 經濟地理區位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創造的人地關系。就城市整體而言,則是指一個城市在特定的經濟區內所處的具體位置及其與其他市鎮、或農村居民點之間經濟上的相互關系。就城市內部來說,是某一街區或某一地段在城市中的具體方位,以及它與其他街區或其他地段之間的相對地理位置和相互之間的社交、工作、&&購物、娛樂等多方面的社會經濟活動的關系。 交通地理區位主要是指某城市或市內某地段與交通線路和設施的關系。
希望採納
⑤ 地理中的區位和區位因素是什麼啊誰能用通俗易懂的講給我
區位因素: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類:第一是農業,第二是工業素,第三是交通 1,農業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 2, 工業區位因素:比較多 我列舉幾個你應該就能明白 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市場指向,技術指向和環境指向 3,交通區位因素 這個比較復雜 總體上我說下 鐵空水航管五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其次是交通線路 還有什麼港口建設的條件 氣候對交通的影響 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關的都是 懂沒? 不懂繼續問
⑥ 什麼是區位經濟學
在區域經濟學的研究中,「區位」理論是區域理論的基石。 區位作為絕對的術語,是指由經緯線構成的網格系統中的某個位置;作為相對的術語,是指就其他位置來說所限定的位置。它是地理學的重要概念。 區位經濟學是說明和探討地理空間對各種經濟活動分布和區位的影響,研究生產力空間組織的一種學說。它是經濟地理學和空間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
區位論思想起源於17~18世紀政治經濟學對區位問題的研究。當時一些學者試圖闡明農業土地利用的類型。系統的區位理論形成於19世紀。1826年 J.H.von屠能發表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系》中,從經濟地租出發研究,創立了農業區位論,為區位論中兩個重要規律──距離衰減法則和空間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現提供了基礎,從而奠定了區位理論的基礎。以後A.韋伯1909年發表的《工業區位論》、W.克里斯塔勒和A.廖什分別於1933年和1940年創立的中心地學說等,進一步發展了區位理論。這一時期的區位論被稱為「靜態區位論」,包括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對影響生產分布的某個或某方面因素作抽象和孤立的分析,進行理論演繹的微觀靜態區位論;以及把貿易理論看作區位論的一部分,從區域整體的宏觀角度出發,研究一般性的區域經濟結構的宏觀靜態區位論。這種擴展了的區位論被稱為空間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研究者開始從區域整體出發,對影響生產布局的各種因素應用數理統計、投入-產出、線性規劃等方法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建立可用於實際的區域模型,發展成為「動態區位論」。70年代以來,區位論的研究中還引進了行為科學方法,把居住、采購、出行、娛樂、心理等因素也作為影響區位決策的重要因素。
由於區位理論是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區域科學等學科共同研究的對象,不同學科和不同研究者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和研究領域。如按區位論所涉及到的部門可分為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運輸區位論、市場區位論等。美國經濟學家E.M.胡佛是運輸區位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深受韋伯的影響,在研究分析中追求鑽低成本,將區位費用因子分為運費和生產費兩部分,認為運輸距離、方向、運輸量及其他運輸條件的變化,往往直接引起工業布局的改變。市場區位論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廖什於1940年發表的《區位經濟學》,認為韋伯的根本錯誤是尋求最低成本的區位,應當尋找可獲得最大利潤的區位。他論述了市場競爭與形成的規律性,在供求分析中引入距離因素,提出供求范圍的圓錐體理論,認為六角形是理想的市場區形狀,蜂巢狀是理想的市場區結構。區位論較有代表性的學派有成本學派、市場學派、成本-市場學派、社會學派、行為學派和邊際區位學派等。每一個學派及其研究者,都在研究和修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理論體系。
區位論的研究,是地理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研究涉及的對象,從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發展到第二、第三產業和城市,目前則已發展到著重在城市和區域方面
⑦ 地理上所講述的「區位」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因素有:1氣候(熱量、光照、降水)2地形(山地、平原)3土壤4水源(特指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有:1市場2交通通達程度3勞動力4政策5科技6工業基礎。
區位的內容涉及到農業和工業區位、城市區位、交通運輸點、線和樞紐區位、商業中心與網點區位等內容,體現了地理學科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區位地理的教學功能,旨在揭示區位因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講完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內容後,讓學生對所學人文地理內容中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使其更深刻的認識區位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學會正確評價區位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培養綜合分析及創新思維的能力,非常必要。區位因素在一定的時段內是相對穩定的,特別是自然因素,但社會經濟、科技教育等因素卻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區位條件的變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讓學生進行討論,聯系我國沿海地區的對外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重點、熱點問題,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為家鄉的經濟發展獻計獻策,教學活動非常活躍,收到了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