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師要認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
其次,教師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
教師應改變過去側重於知識與技能傳授,忽略過程方法教育的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內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傳統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教材基本上使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而忽視認知價值和情感價值。
❷ 淺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資源,使教學更具有現實性
新《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素材選用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知背景,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新教材的編寫力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但在學生的眼裡,書本中有些素材還是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須有意識地挖掘日常生活中學生需喜聞樂見、特別好奇、特別關注、特別感興趣的課程資源,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滿足學生喜好,以充實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秒的認識》(三年級上冊)一課時,我巧設場景,以「神州七號發射升空」引入,誘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接著又通過播放視頻——「新聞聯播前的最後5秒報時」「交叉路口信號燈」等學生熟悉的素材,拉近抽象的數學知識「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含著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
二、拓展教材的空間,讓學習更具有探究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通過游戲、對話、表格和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並沒有直接給出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的建議和過程中的問題提示,力求為教與學留下盡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設計一些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對他們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發展思維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一課,教材通過對話呈現了三種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圖形的操作方法「兩個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剪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我把一個梯形剪成了兩個三角形」。而對「具體怎樣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及其他轉化方法」,教材並沒有提示,這樣,就給我們的課堂教學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究空間。教學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先把兩個一模一樣的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觀察並找出轉化後圖形各部分間的關系,通過討論交流,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接著我再次設疑:「如果只有一個梯形,你們有什麼方法推導它的公式呢?」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操作,由於學生剛剛用「剪拼法」研究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知識的遷移,有些學生很快找出了不同的轉化方法。有的學生用一個等腰梯形沿對角線剪開翻轉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有的用一個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對腰的中點剪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三角形;有的用一個等腰梯形沿中位線剪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長方形,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以上操作,學生不但親自經歷了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而且其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能圓滿地完成本節課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調整教材的編排,使教學更有效
教材的內容結構雖是根據學科特點進行科學系統編排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有時不必嚴格按照教材所編排的次序逐章逐節地進行教學,而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適當優化組合。如:人教版第七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單元編排共配置了8個例題,例1、例2、例3是「一位小數的認識與大小比較」,例4、例5是「兩位小數的認識」,例6是「認識小數的數位表」,例7、例8是「兩位小數的大小比較」。若教師嚴格按教材編排次序進行教學,教師教起來費力,學生學起來費勁。尤其是學生「對小數的讀寫法」這知識點掌握得很不順,究其原因,是教材中把「認識小數數位表」編排在例6,造成了學生的學習困難,以致於教師前5個例子的教學都事倍功半了。在教學小數這單元時,我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用實際例子引出小數後,再出示例6,學習小數數位表,讓學生辨清小數由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組成,通過「小數數位表」再來學習例1、例2、例3、例4、例5,認識一位、兩位小數。這樣把例6放在例1的位置上來教,把小數數位表作為一根線,將8個例題連接起來,教師教得如意,學生學得也輕松。
總之,作為數學課程「實施者、決策者和創造者」的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新《數學課程標准》理念,有意識、有目的地對數學教材進行創造性的「深度加工」。通過悉心揣摩、精心設計、有效重組和完善整合,使教材更符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從而構築有效的數學課堂。
❸ 如何創造性的使用小學數學教材
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數學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於教材,因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課程標准》為指導,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礎上,大膽靈活地處理教材,努力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內容成為更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內容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落實到實處。下面就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點滴做法。
一、突破教材,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生的學習不少還是感性認知的比較多,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感興趣,而數學恰恰與現實聯系緊密,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比比皆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一點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這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激發起學習的慾望,才會積極地去動腦、動手、合作、交流。因此突破教材,對教材安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生活化拓展和生成無疑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學了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以後,我曾經讓學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關數據,來切實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自然聯系。具體點說,就是讓學生記錄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開支情況,然後把統計結果跟老師與同學交流。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充分體會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所起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並且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安排開支的習慣。在教學中,我還常根據教材內容靈活設置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練習,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在知識和能力的互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比如,我教會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家庭的開銷,我在帶領學生春遊的途中出一些拓展教材的算術題,我可以用多媒體設置一種情境,然後用對話的形式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內容。總之,這些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讓學生強化課本知識的做法我是經常努力去做好的。
當然,不能單純地為了教學內容生活化去生活化,我們更要注重的是舊知與將要學的新知的緊密相連,前後銜接,只有將生活內容與教材有內在聯系的結合才是對教材創造性地運用。
二、合作探究,讓教學內容動態化
教材是《課程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但是,教材的知識是靜止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學生對教材上的內容往往只能看到它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來展示這一過程。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加工,讓教學內容變成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信息。由於數學教學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為解決某些問題而思考、猜測和嘗試,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真正地動起來,思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王國的奧秘中,分享付出智力代價後數學發現的歡樂,去欣賞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美。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採用了游戲的形式,使得學習長方體這一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師生一起給長方體「裁衣服」、「穿衣服」。「裁衣」的過程就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由此,學生理解了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組成。其中每兩個對應的長方形面積相等。「裁衣」完成後,把這些「衣服」拿下來,量一量,算一算,就得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這種動態化的「裁」「穿」「脫」的教學形式,不僅使學生興致盎然,而且印象深、記得牢。
三、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科書是統一的,但是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有差異的。所以,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就顯得相當重要。當教材素材、內容相對於所教班級學生來講不夠充分、不利於學生學習時,教師就應該考慮適當補充一些新內容;當教材內容與當地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在備課時設計一些比較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激發學習的慾望;當教材內容的安排與本班實際的教學進度有前後的時間差時,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安排和教學實際作適當地調整和變動。這些做法,都體現了在不減少教材內容前提下的彈性化教學。
總之,教材是課程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要適應新課程新教材的改革,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材觀和教學模式,樹立現代的教材觀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傳統的教材觀過渡到課改後的全新教材觀。因此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領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實、用新、用活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凸顯數學教學的本質。
❹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學生負擔日益加重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更應該以人為本,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性。 一、從教學目標入手,重視課前的備課。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方向和學生的主體活動都是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來進行的。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首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 1、把握意圖,讀懂教材 深人細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師能夠駕馭教學過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教學重點;只有鑽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實現「知識、能力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目標;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對教材的結構、教學程序、方法的選擇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實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才因此,教師必須鑽研課程標准,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分析教材邏輯系統,把握教材知識結構,並側重分析本節課內容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學的知識重點、能力點與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結合。 有限的教學素材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心血,蘊藏著豐富的內涵,體現著科學的哲理,給教師留出了更多的空間與餘地,給教師提供了寬松、開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編寫者意圖,讀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內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住課堂的脈搏,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這一「再創造」的過程。 2、目標合理,備課充分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因此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 二、從教材內容入手,靈活使用教材。 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經常說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可以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 1、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例如在教學用方程法解答分數應用題時,這個知識點是本冊教材的難點,但教材出示的例題信息繁多,學生需要從眾多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後在分析、列式,在教學中,我對教材的做了比較大的調整,首先我出了一道分數的乘法應用題,學生復習以後,我改變了本題的條件與問題,在同樣的數量關系式中,所求問題發生了改變,讓學生分析解題的方法,學生自然想到了除法,再引道學生用方程法解答。這樣的設計既有利於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順利實現了知識的遷移,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鞏固、對比等一系列練習以後把例題作為了拓展練習。由於安排合理,取的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過,教師在調整和改換教材時,首先要充分「吃透」、「利用」好教材。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2、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它只能為教學活動提供一個範例,供大家參考與借鑒。要使教學活動豐富並富有童趣,使教學內容飽滿並充滿靈性。教學中,我們還注重把要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背景融合起來,努力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如在學生學習「位置與順序」之後,組織學生到校園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後」、「上下」、「左右」說一說景物的相對位置。還可以讓學生們把學到的知識用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去。教師能夠經常地、有意識地、恰當地在數學學習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強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
❺ 在小學數學中如何理解和創造性使用教材
對《用字母表示數》課的理解
一、從使用教材的角度看,這是一節好課:
1、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導入,簡化教學環節,讓學生直奔主題,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理解和掌握字母表示數的方法。
2、讓學會用字母表示數,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
3、讓學生經歷了把實際問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表達的抽象過程,建立初步的符號感和初步的代數思想,體會數學的價值,建立培養初步的探索意識、創造意識,發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二、不足之處:
沒有滲透函數概念。
三、在日常教學中,我是這樣理解和把握教材的:
在二年級學習估算時,我在課堂上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活動,我出了8道加減法的題目(用小紙片寫的):59+11 48+22 17+29 82-61 96-11 78-33 23+12+56 100-10-51,發給每個小組,要求小組合作把得數大於60的找出來,看誰的方法最快最准確。一聲令下,同學們有的在筆算,有的在估算,結果用估算的同學最快,我就讓他們說說估算的方法,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最後得出:在計算不用那麼准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估算」,這樣比較方便計算。然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估算的方法及用途(解決例題的實際問題)。學生是第一次接觸估算,讓學生學就先得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學,學了有什麼用,這樣學生才會有目的、有興趣、有動力去學好它。數學是來源於生活,也是用於生活,只有把估算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才算真正體會到估算的作用,掌握估算的方法。通過這個前提活動,把學生的「胃口」給吊起來了,總比死板地按照書本一板一眼地去解決例題的實際問題靈活多了,容易多了,所以說,我們不但要把教材用好,而且要「活用」。 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在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的基礎上,緊密聯系當時的社會實踐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素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加、或替換、或重組等,新時期的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課改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的教材觀強調:教材是教學主要材料,也是為學生提供所用的學習材料,它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媒體。我們知道,每所學校、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地理位置是不相同的,如果只是照搬教材進行教學,無疑會給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帶來不利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數學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通過學習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使內容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在數學教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
二、讓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是:復習鋪墊→講授新知→鞏固練習,課型單一,形式單調。而新課程下的教學形式多樣,如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類型變化和形式的多樣,使課堂氣氛活躍,動靜交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單元中,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自己操作、實踐,充分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名稱,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自己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在這一單元結束後,還設置了數學實踐活動課——《奇妙的剪紙》,這給了教師和學生一個廣闊的教學空間和發展餘地,從課外的情況反應來看,教學效果相當好。
三、將知識過程化
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於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所學知識過程化,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中,如果是以往的教學,只需要讓學生熟記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寬,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乘以邊長,何須費時40分鍾去解釋呢?但如果是這樣,那要在練習中鞏固多少遍才能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運用熟練呢?所以說,在現代教學中,更加註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為什麼會有這個面積公式?長即一排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寬即可以擺這樣的幾排,所以才會產生長乘寬的面積公式,並且在全過程中,都是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擺一擺,進一步思考得出,這使得學生體驗更加深刻,掌握知識更加牢固。
四、把過程網路化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時,採用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以美妙的音樂,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兒,八戒抱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聽了不高興了,叫喊說:『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樂了,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著肚皮說:『我真傻,為什麼比先前分得的還少呢?』大家聽了都笑了,而八戒卻還是莫名其妙。」(學生們都笑了)這時教師停止故事的播放,問:「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想)學了今天這節課的知識,你就知道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情景,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變教師以教為主為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數學教師應該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喜歡這門學科。
五、令結尾懸念化
在每節課結束時,設法在學生心理上留點「餘味」,為以後的課塗上點「神秘色彩」,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被3整除的數時,提出疑問:能被9整除的數是不是也有什麼特徵呢?又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提出哥德巴赫猜想,讓學生感覺其中的奧秘無窮。再如新授小數除以整數,除總結好本課內容外,還可提出:「17.25÷15,小數除以整數,如果把15縮小100倍,17.25÷15→17.25÷0.15,小數除以小數,又怎樣計算呢?」這樣留尾既總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了孕伏,促使學生去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主動建立新知結構。
總之,教師使用教材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去感受數學的內涵,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❼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江蘇邳州市鐵富高級中學 陸永德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教師應樹立「用教材教」,摒棄「教教材」的理念,充分研究挖掘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大膽取捨 一堂有內涵的語文課,應該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對文本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不能做「屍體解剖式」分析,對文本要有見地地大膽取捨,靈活處理。 1. 可以採取點面結合的處理方式 教學中只選擇精彩段落作深度挖掘剖析,然後再對全文做面上的分析。這樣對文本既有深刻的理解,又有整體的認識。如教《江南的冬景》一文時,先問學生喜歡江南冬景的哪一幅圖景,然後從學生喜歡的部分入手,作深度分析,最後作整體性的分析概括。這樣就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2. 可以採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處理方式 它主要是精心設計課文中一個或幾個關鍵性的教學問題,既要能帶動對全文的閱讀理解,又要能帶動學生主動地閱讀思考探究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思維深入到課文的每一個角落。這種處理藝術的關鍵是要准確確定「一發」能牽動全文的問題。一般來說,這「一發」在以下方面確定:(1)抓住文章的「文眼」來設計問題;(2)抓住文章的線索來設計問題;(3)抓住主要人物設計問題;(4)抓住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話題來設計問題。 3. 採取片段式教學 高中教材中有些文本篇幅較長,在深入教材的基礎上,不妨對文本大膽裁剪,刪繁就簡,將課文中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的內核,引導學生潛心體會,深入研讀,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創新點、發展點。如筆者教學《聽聽那冷雨》一文時,以「品味餘光中先生的詩化散文語言魅力」為教學目標,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大膽截取第九、第十自然段設計教學。余先生在第九段簡短的文字中密集了「霏霏、黏黏、沸沸、嘩嘩、滂滂沛沛、忐忐忑忑、騰騰、斜斜」等十多個疊詞,極具詩人氣質地將「冷雨」意象的形、聲、質呈現入微,同時也寫盡了雨水的纏綿,把言語上的音樂感和情感上的心理暗示巧妙地融為一體。第十段則又是余先生詩化語言藝術的一個典型,以綿延不絕的長句表現雨水的連綿不斷,傳達對故土連綿不斷的情思。細細品味這些語言才能發現余先生獨特的語言魅力。 二、重新編排 一本教材在安排教學內容的先後順序上一定有自己的一套原則,但這樣的既定順序並不是不可改變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實際情況,及時作出相應的教學調整。《<史記>選讀》共有7個專題18篇文章。依據新課標的規定,不僅課時遠遠不夠,而且由於過分強調史傳文學知識的體系,學習時易鈍化學生的學習心理,不利於經典育人的課程價值的實現。為此,教師可以對其進行精選,從中選出9篇,分列3個學習專題:悲劇性人物傳、非悲劇性人物傳、司馬遷《史記》。這樣就充分體現了「選修」這一特點,又不失其作為一門完整課程的體系。 三、有效整合 1.同一本教材中,可以對文本進行整合 教材中有些文本內容簡短,或是略讀篇目,我們可以找出文本間的聯系,創造性地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往往更有時效性。如蘇教版必修三「底層的光輝」這一板塊有兩篇課文《品質》和《老王》,涉及的人物一個是鞋匠格拉斯和車夫老王。兩個人物都是屬於社會底層人物,本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但都體現了底層勞動者高尚的人格。兩篇文章內容比較淺顯,以「人物形象和人物品格形成原因為研習中心」組合在一起教學,共同關注兩個人物的各自獨特的個性與命運,共同關注文章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共同關注兩文章的寫作方法。 2.對多本教材文本進行整合教學 蘇教版教材既有必修教材,又有選修教材,還有讀本。它們之間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應注意尋找連結點,把一些文本整合在一起教學。如蘇教版必修四中,有李煜的《虞美人》一詞,選修教材中又有李煜的兩首詩《烏夜啼》、《浪淘沙令》,不妨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綜合設計,一定更能加深對李煜詩詞的理解。 四、適度開發 每本教材中,都有許多助讀信息,如注釋、插圖、附頁等往往被忽視,我們如能適時利用並開發,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材中的注釋,一般只當做理解課文的輔助。有位教師在教《項羽本紀》時,對文後補充的杜牧、胡曾、王安石、李清照等人的詩,讓學生分析歸納這幾首詩的主旨,並分析這幾首詩分別是從項羽的哪種性格角度展開論述的,然後回歸文本,這樣學生對項羽的性格認識是深刻的,多了自己的價值評判。
❽ 新課改教學中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1、創設情景教學。教學新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既要考慮到教學內容能夠被學生所接受,還要考慮到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觸及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效的活動情景,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置學生於具體的情景中,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才能使學生更輕松地學懂知識。否則,過分生疏而復雜的內容會使學生望而生畏,過分簡單機械或無意義的操作又無法激起思維的浪花。
2、依據實際情況教學。
新課改指出教師在用教材作為培養學生的工具時,要結合實際情況而有所創新。而實際情況一般涉及到學生情況、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等。下面我從三方面來談談教師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施教。
我們面對的學生,因地區、民族的不同等都不同,他們各有各的特點。盡管新一輪課改要求教材具有多樣性,盡可能地適應大部分地區的學生,但我國幅員遼闊,不可能也不能編排出適應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的教材。即使選到了最適用的教材,教學質量還要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創造、實施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依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心理特徵、學習規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一年級語文第一冊拼音時,發現拼音教學過於集中,一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於是她就把後面的主要以識字為主的內容提上來,拼音與識字互為交替,依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分散處理,學生學起來就感到輕松好懂。
(2)依據本地區教學環境施教。
目前,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已逐漸被變世界為學生的教科書所取代,依據教學環境確定教材的取捨是非常重要的,而環境涉及到學生所在社區、學校、教室、家庭等多種因素。其中每個因素又牽涉到經濟、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是很復雜的,所以優化育人環境有
利於提高教材對學生的適應性。在新一輪課改理論指導下,如果教師能結合環境借教材施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