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教學思路怎麼寫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研究課標規定的教學內容,精心備課、創造性的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積極探索,增強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由「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一、解讀新課標
1、知識與技能⑴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⑵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⑶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⑷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2、過程與方法⑴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⑵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⑶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⑷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⑵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⑶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⑷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精心備課:
首先要備教材。把握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安排好具體的教學結構,設計好針對性強的檢測反饋是及作業題,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教片和學法,甚至還要考慮到每節課的教學語言和課堂上如何隨機提問學生,以及學生有可能針對哪些問題提出疑問等。
其次要備學生。教師要認真地備好學生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喜好及接受能力等。從教師教到學生的學,從教師的指導到學生的練習,每節課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要在課前准備得扎實可行。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多用身邊鮮活生動的材料因勢利導,靈活恰當地根據教學反應與參與的狀況調節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爭取讓地理課堂活潑有序,這就要求我們對地理教材和地理課程標准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在理解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確定教學重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對於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該給學生什麼,學生應該得到什麼,作到心中有數。改革後的教材內容同以前相比,雖然內容淺顯了,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但這並不說明教師的課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就覺得一節課內容太少,沒什麼可講的,也沒什麼可學的。這樣的課就需要教師精心地去准備,不但要備教材內容,還要備自己、備學生,通過反復鑽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潛在的東西,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情境,最大限度的向學生展現知識。
『貳』 如何在地理課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一:充分發揮教材的載體作用
1.教材為學生提供有關態度和價值觀的認知內容。認知是態度形成的基礎,沒有正確的認知,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如七年級地理上冊P2,引導學生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及P3的【閱讀材料】以及P2的地球衛星照片圖,讓學生真正認識我們生存的地球形狀的真相,而不會被一些假象所蒙蔽;閱讀P8的「天轉還是地轉」,以及P36的「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讓學生在認識到天體運行的真相及地球上海陸形成的原因的同時,被科學家鍥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所鼓舞和激勵,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求是」的科學態度;又比如七上P89「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比較表,可引導學生改變一下表述方式,如變成直觀的柱狀圖等,讓那些反應國情的一組組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起來,同時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油然而生濃烈的社會責任感。還比如八年級上P83-84,「家鄉與家庭的用水調查」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養成自覺的關注生存環境,關注世界的資源現狀,從而形成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材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如七上第一章《地球的運動》一節類似的自然科學部分,富有豐富的哲理內涵,其內容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領略到辯證思維和創造活動帶來的神奇與愉悅;又如七上第一與第二章中,人類對於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以及地球上海陸分布的認識過程,會使學生感受到只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才能取得偉大的成就;再比如,八年級上冊我國的國情教育、人口教育、資源教育和經濟發展教育的內容,可讓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從而在信念、意志、責任感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各個方面的情感都受到感染,得到升華。
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認知因素,充分發揮教材的載體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同時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二:充分發揮教師的媒介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准音調。」這就要求教師每一節課都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並且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探索、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中,不斷獲得成功,積累愉快的體驗,增進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教師不僅在學科的基礎知識方面引導著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發展,而且在態度的認知方面也起著主要的灌輸和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自己正確的、恆久的信念,並由此去感召學生的心靈。而學生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接受教師所具有的態度和價值觀,並逐漸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人格因素。
教學上,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設計的教學活動、營造的課堂氛圍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它能滿足學生求知慾的需要時,學生就會產生愉快、喜愛的情感;反之,則是苦惱、厭煩,影響學習效率。例如;在進行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這一部分內容教學時,既要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三級行政區劃,還要辨認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間分布。在教學上是難點,其難不在於「深」而在於「多」如果教師在教學進度安排和教學設計上處理不當,將會使學生產生繁而多、雜而亂的心緒,反之在這部分教學設計上如採用拼圖游戲、小組或個人識圖、拼圖競賽的形式,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省級行政單位和位置的觀察力
第三: 培養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價值觀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教師要運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影響學生;教育學生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
對於學生來說,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利於形成樂觀的人生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寬容的人生態度。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對現實敏感卻又很叛逆,可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自發組織去野外調查研究;創建一個「地理園」;在家鄉開展人口、資源、工農業發展現狀的調查活動等。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眸觸摸真實的世界,從而愈來愈認同世界的美好,也愈來愈關注人類大家庭中的問題,並試著從我做起,樹立環境意識、全球意識,以及熱愛自己生存的家鄉、國家、世界的高尚情感。
總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關繫到學生的價值取向,關繫到學生能否全面發展。它需要教師不斷的眷注心靈,更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反思。因為情感教育也是一把雙刃劍,搞得好,優化教學;搞得不好,損害教學。作為教師,不僅要充分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更要有駕馭情感的能力,從而促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朝著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學潛能、優化教學效果的方面發生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具有正確的教學觀念、自覺的教學意識,還需要科學而富於實效的操作能力。唯有這樣,教師的教學行為才不會偏離課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叄』 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5篇
1.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一、課程標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對本節的要求是「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後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並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於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准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像。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並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徵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掛圖解釋晝夜現象,運用地球儀演示晝夜交替現象,運用教學掛圖分析晨昏線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徵及運用。
2、難點: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線特徵的運用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對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讀圖分析法為主,通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徵,同時輔以情景創設,採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興趣是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慶銷、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如在同一時間里,為什麼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為主動。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兩個環節進行。
我的時間分配如下,新課導入三分鍾,新課教學十九分鍾,總結一分鍾。
(一)貼近生活,導入新課
由於本節內容與生活現象聯系緊密,因此我通過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晝夜現象,再指出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系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晝掘差中夜現象呢?),為了實現學生由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到從空間上進行地理規律的分析的思維角度轉變,我寫一副對聯(人間豪傑立地頂天,天外來客俯視星河)來對學生作出引導,通過教學掛圖讓學生從宇宙空間角度來認識晝夜現象,點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並明確這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接下來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於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這里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里要強調我們判山的研究對象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周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導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里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徵,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並指出這點在以後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於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綱目式板書,比較簡略,易於突出重點,有利與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2.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同時要為人文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為正確處理人地關系並正確指導人類活動的合理性打下基礎。
本節的關鍵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誰也離不開誰,而且誰也會影響誰。各要素之間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影響達到統一的狀態。
案例是本節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本節是抽象的理論,教師要以具體的案例讓學生有形象具體的感知;而學生要學會分析案例來掌握本節知識和鍛煉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實踐能力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以生物為例,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認識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3、以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東北地區的森林砍伐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案例一,緊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及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閱讀案例二,緊扣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等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閱讀案例三,緊扣森林破壞,剖析植被變化對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的影響,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正確的人地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事物普遍聯系的`思想;
2、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1、地理要素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整體性功能
2、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平衡功能;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已學習水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對地理環境要素有初步的認識,對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備基本的地理閱讀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學生還缺乏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來幫助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還需要補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識,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
案例教學、啟發式講授
四、說學法
學生原有的地理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地理方法簡單;但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案導學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增強學習效果;體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復雜性,將學習目標內化到行動上。
3.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規律來體現的。本節課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規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節,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於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4、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教學難點: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關系。
二、說學情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章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環境要素間關系,估計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和思考,應該能得出地理環境的基本特點――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律對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法
①問題探究教學法
②多媒體教學法
③圖文轉化教學法
④案例教學法
⑤討論歸納教學法
四、說學法
①小組合作學習法
②圖表學習法
③比較學習法
④案例學習法
4.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導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
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採用webquest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體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視頻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5.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制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系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了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一地理下冊復習知識點 高一地理下冊優秀說課稿模板 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模板 高一地理下學期知識點整理 高一地理下冊知識點整理 高一地理下冊說課稿五篇 查看高一全部文檔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