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方習俗為什麼要吃餃子
因為包餃子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金絲穿元寶」。北京人新年第一餐,家家吃餃子煮麵,名「金絲穿元寶」,也叫「銀錢吊金龜」,蓋因餃子太像元寶了,子夜時餃子煮熟了撈食,謂之「撈元寶」,而且是今年撈到明年,還不發大財?
除夕吃的餃子必須是素餡,取來年平安,素素凈凈之意,而且餃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餃子一定是初一沒煮完剩下的,取吉慶有餘之意;
初五吃餃子一定要做成花邊形,俗稱「捏小人嘴」,目的是為了防止來年小人搬弄是非,圖個吉利。
(1)北方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餃子形狀的講究: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
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麵皮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
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徵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
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徵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
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❷ 為什麼中國北方人普遍愛吃餃子(用初一地理知識回答)
餃子是中國北方的民間主食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2)北方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據魏國人張儀在《廣雅》一書中說,當時的食物形狀像新月,被稱為「餛飩」,與今天的餃子的形狀基本相似。至南北朝,餛飩「形如月牙,通天下之食」。
據推測,餃子煮熟後,並不是單獨拿出來吃,而是和湯盛在一碗里,所以當時人們叫它們「餛飩」。這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仍然很流行。河南、陝西和其他省份的人吃餃子時,會在湯里加入香菜、蔥、蝦和韭菜等小配料。
到了大約唐朝,餃子就和我們現在吃的餃子一模一樣了,人們把餃子拿出來單獨放在盤子里吃。
❸ 南北方春節文化風俗與地理環境關系是什麼
南北方春節文化風俗與地者枝理環境關系是南方和北方由於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差別,在飲食習慣上面有很大的不同。總提上來說,南方以米食為主,北方以麵食為主。在過年飲食上,除夕和大年初一南方和北方主食是有所不同的。
北方除夕和大年初一必須吃的食物是餃子,因為餃子諧音交子,有「更歲交子」之意,預示著舊歲的結束和新一年的開始。另外餃子的形狀和元寶腔仿相似,吃餃子又意味著來年發財之意。
餃子餡的口味每個地方也是不同的,有酸菜的,有豬肉的,有羊肉的,還有韭菜、白菜、蘿卜、芹菜等等,五花八門。
在南方除夕和大年初一吃的食物是湯圓,湯圓的形狀是圓形的。有「富貴團圓」之意。而湯圓的餡也是多種多樣的,甜、咸、葷、素皆有,甜餡最常見,如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
南北風俗差異
除了主食之外,零食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同村的鄰居,還是遠道而來的親戚,零食的作用不可小覷。零食可以哄小孩,可以作為飯前的墊食,同時也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 北方的零食以堅果為主,像瓜子、花生等,北方過年的時候要買一大包瓜子。
這些瓜子在親鄰的談笑間,在小孩的嬉戲間,不知不覺便沒了。 南方的零食以甜點為主,像年糕、桂花糕等,年糕又名諧音」年年高「,預示著工作更上一層樓,年糕是南方過年必備的糕點。在北方由於氣候寒冷,過年一般都是待在家裡的,和親戚朋友聊聊天打打牌。
很少有戶外的娛樂活動首圓敏。 開春以後,北方的廟會比較多。逛廟會是北方春季的主要活動,有些地方的廟會從新年就開始了,新年,元宵節都有廟會,在南方溫度比北方高,室外的活動比較多,南方舞龍燈也是一種形式,集「舞獅、舞龍、劃綵船、跑竹馬、踩高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