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大氣環流是什麼

高中地理大氣環流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12 02:48:37

❶ 高一地理,三圈環流,請詳細講一下

為了簡化研究,地理學中假設大氣均勻的在地表運動,將大氣運動分為三圈環流(同一個半球內),即三圈環流。

低緯環流

三圈環流

由於赤道地區氣溫高,氣流膨脹上升,高空氣壓較高,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氣流向極地方向流動。又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氣流運動至北緯30度時便堆積下沉,使該地區地表氣壓較高,又該地區位於副熱帶,故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地區地表氣壓較低,於是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地表,氣流從高壓流向低壓,形成低緯環流。

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在地表,副熱帶高壓地區的氣壓較高,因此氣流向極地方向流動。在極地地區,由於氣溫低,氣流收縮下沉,氣壓高,氣流向赤道方向流動。來自極地的氣流和來自副熱帶的氣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鋒面,稱作極鋒。此地區氣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氣流抬升後,在高空分流,向副熱帶以及極地流動,形成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把這個圖倒過來就是南半球的環流示意圖。

希望對你有幫助!加油!

❷ 高一地理必修二課件:《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指的是地球表面上大規模的空氣流動,以及與較小規模的海洋環流一起重新分配熱量和水汽的途徑。大規模的大氣環流即使年年有所不同,其基本結構頗能維持不變。下面是我為大家課件:《大氣環流》推薦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歡迎大家的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互動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雲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後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並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並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於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後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於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並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復習:讓我們用繪制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麼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麼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麼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麼?為什麼?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於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後,大氣運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後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後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布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復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布、洋流的成因與分布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准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互動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互動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於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復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制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瞭然於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後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大氣環流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