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文地理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不包括經濟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的發展歷經知識的積累、學科的形成和理論的演變、學科的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上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3個階段。
古代階段
人文地理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人文地理學論題的這種方向性轉變,即所謂關聯運動。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將復雜現象的組合分裂開來,以便分別研究整個復雜環境中的各個成分,從而導致學科分化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此外,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兩種人文地理學主張:
一為人本主義地理學派,認為數量運動的機械模型壓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主觀性,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地理學,致力於觀察具有特殊空間概念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一為激進地理學派,由於60年代後美國經濟衰退,階級、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學者認為首先應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為革命性的變化提出建議。他們創辦了刊物《對立面》,宣傳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學者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武裝地理學,提出新的綜合論方向,反對學科分裂和專業化傾向。
主要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㈡ 什麼是人文地理優勢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人文地理,「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科技水平,工農業基礎,歷史傳統,宗教信仰
自然地理;地形,氣候(即氣溫與降水),土壤,水文,植被
知道了人文地理,相信人文地理優勢也就不難理解了,
㈢ 人文地理學這個碩士專業是干什麼的以後有什麼就業方向
人文地理學這個碩士專業畢業生可到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也可從事旅遊、國土、資源環境、城鎮規劃等經濟建設、管理工作。總體來說,高校、設計院、科研所、或者考公務員去政府部門都不錯。
人文地理學專業介紹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興起的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日益成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是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人文地理學專業培養目標
要求畢業生掌握堅實寬廣的人文地理學基礎理論方法,具備堅實的地理學、規劃學的專業基礎和較高的外語水平,較為廣博的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建築與工程技術學知識;掌握綜合分析與區域分析的能力和運用遙感和GIS技術的技能;了解國內外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並能積極借鑒其長處用於科研;成為從事城市與區域及相關領域的規劃、設計、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復合性專業人才。
㈣ 什麼叫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介紹
1、定義: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形成的地域系統及其空間結構的地理學分支學科。
2、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
3、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4、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㈤ 人文地理的作用是什麼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㈥ 人文地理學科在當前城鄉建設中的應用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講,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生命力就在於應用性,在於能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實踐發揮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傳統實踐領域主要集中在國土整治、區域規劃、生產力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城鎮體系布局、旅遊規劃和投資環境規劃等領域。實踐的結果促進了理論的總結和完善,因而使涉及以上諸領域的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和旅遊學等成為發展較快的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吳傳鈞院士認為今後要大力拓展包括政治地理學、鄉村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在內的第二類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實踐領域,它們是至今沒有真正復興起來或尚待開發的一些新領域[3], 以實踐推動其理論的發展,從而促進人文地理學的全面發展。
知識經濟對人文地理學學科建設的要求
2.2.1 信息化。早在本世紀60年代, 在西方國家就爆發了以微電子、電子通訊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革命」。隨著信息技術大規模產業化和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信息作為第四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並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部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和信息更成為經濟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知識和信息產業的高度發達是各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勝的必要條件。對於學科建設也是一樣,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文地理學要緊隨時代並獲得發展就必須把建設信息化的人文地理學作為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一方面,以大量的信息和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豐富學科需求以促其發展;另一方面,人文地理學要參與對信息產業(尤其是信息網路和信息高速公路)、信息與空間組織的關系以及信息時代相關傳統理論的修正方面的研究。例如,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支撐下,以知識為基礎的高科技產業和高層次信息服務業的相對集中分布、裝配調試工序和低層次服務業的相對分散而引起新的空間組織出現,形成了新的國際勞動地域分工和全球性產業空間;由於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導致區位因素中的勞動力、市場和集聚因素被賦予新的內涵,信息源、創新源的易達性、潛力和風險資本等新的區位因素不斷涌現,從而使傳統的區位理論在解釋信息產業區位時出現了大量問題,必須對它作大量的修正工作[4~6]。
綜合化。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發展的最顯著特徵即強調綜合性研究的開展,它要求突破傳統的學科分類界限,學科交叉更加明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大科研項目往往要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需數、理、化、地、生等多門學科的參與。對具體學科而言,知識經濟也要求學科建設的綜合化。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徵、發展趨向和優化調控[7],向以地域性和綜合性見長。 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文地理學學科建設更要強調學科的綜合,系統總結以往經驗,開拓視野,強化優勢,才能使人文地理學具有更強的時代感,才能為國家建設服務、為提高國家綜合國力作出應有的貢獻。人文地理學學科建設的綜合化,一方面表現在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各類成果,根據現在和潛在各類因素的優化、集成和協調,結合國家、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去分析、研究和設計區域發展方案,推動國家和地區整體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表現在學科內部研究領域與思路的多元化。信息、生命、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有益於環境的高新技術、新材料、空間和軟科學技術構成了新型高科技體系,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它們與人文地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相差較大。知識經濟要求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思路要緊隨時代趨勢,與高科技體系密切聯系,走多元化路子。
2.2.3 決策化。知識決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發展導向, 作為一門知識學科,人文地理學的決策化無疑是擺在人文地理學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世紀以來,人文地理工作者開展了大量的區域規劃、區域發展戰略和方向等方面的實踐工作,但客觀上還需要人文地理學進入決策圈,否則學科得不到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人文地理學在社會實踐方面也會受到限制。
2.2.4 持續化。傳統的工業經濟忽視環境、生態和社會效益, 把獲取最大利潤作為生產的指導思想,盡管本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開展了大量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與宣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實施仍未由自覺變為自發。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對於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有了較為全面的科學的認識,要求以智力資源為依託,充分考慮資源利用的環境效應,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從而使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支撐下的可持續發展又有了新的內涵。由於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所以知識經濟時代人文地理學將繼續並深化可持續發展研究。
㈦ 地理科學對人的全面發展有哪些重要價值
地理學在鑄就學生健康人格中的獨特作用及其培養
浙江省新昌縣知新中學(312580)徐祝余
摘要:公民素質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也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石。因此教育應十分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高。素質包括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等,內涵豐富,而人格特徵是公民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學生擁有一個健全向上的人格是極為重要的。地理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鑄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學十分有助於培養學生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
關鍵詞:地理學;素養;人格;科學;人文;實踐;綜合;可持續發展
為培養學生成才,學校肩負著教育教學雙重任務。為了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造就健全的人格,學校雖然可以通過大型的集體活動集中教育,其成效也是顯見的。但這項任務更主要的還是落在各學科平常的教學中,需要各學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有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心田,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各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格中各有所長,而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造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本學科特點和專長去熏陶學生。下面簡述之。
一、地理學兼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具有在學科內部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優勢。我們知道,科學活動與邏輯思維密切相關,人文活動與形象思維密切相關。科學求真,注重邏輯,給人以嚴謹,給人以科學判斷的慎密精神;人文求善,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給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讓人有社會責任感和良知。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二者正好相互補充,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而當前社會有著較為普遍的現象:搞科研的缺乏人文素養,搞人文的缺乏科學精神。所以,地理學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並且使兩者得到和諧統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同時地理學又鮮明地倡導人類對自然的人文關懷,做到人地關系和諧協調發展。人地協調的思想,就是如何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問題,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價值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人學」問題。對自然的人文關懷是地理學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這恰恰是當今社會對公民提出的最迫切需要擁有的公民素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切實加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領域的教學,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同時不能將兩者偏廢、孤立起來,而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在探索自然時要融進人文關懷,在評價人類活動時要充分估量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將造成的負面影響。如讓學生討論「綠色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意義。這樣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進一步又造就了學生對自然的人文關懷。
二、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更注重實踐,以事實為依據探尋地理規律,同時又通過實踐來檢驗修正其理論,最後又指導人們去實踐。因此,實踐活動貫穿著地理活動始終,務實求真是其本色。如若把地理學比作為一個人的話,那地理學有如一位朴實無華、飽經風霜、爬山涉水、孜孜不倦、和藹可親、經倫滿腹、治學嚴謹、老當益壯的學者。如我國明末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自22歲開始旅行生涯,前後達30餘年,歷盡艱辛,足跡遍及江、浙、閩、晉、豫、魯、湘、鄂、贛等大半個中國,進行了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的考察和研究,以日記體例寫成巨著《徐霞客游記》。再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自1916年起記日記,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38年間日記無一日間斷,對每日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800餘萬字。其實我們每一個從事地理學研究的工作者,何償不如此呢?
一位學生長期接受地理學中這種實踐論的熏陶,自然會養就辦事認真,注重實踐,勇於探究,實事求是、誠實守信、踏實的工作作風,這正是我們教育者對下一代接班人所期望的作風!
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十分注重並積極開展實踐活動,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如在學校,教師可創辦「小小氣象站」、「小小天文站」等,讓學生從事觀察記錄。在課外,教師應布置研究性學習內容讓學生分組進行長期活動。即使在平時的應試性的教學練習中,也應特別注重「材料題」,突出地理數據、地理事實,讓學生在「第一手資料」中聞到實踐的氣息。這樣做,學生慢慢地會領會到實踐活動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自覺不自覺的形成了實踐的意識,從而成為人格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地理學中時時處處涌現的思維方式。這是地理學研究對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的。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組成自然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自然要素又不斷影響制約著人類活動,使得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密切地聯系著作用著。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所以我們研究的每一地理事物、地理現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這勢必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有整體意識,從多角度多因素來考慮問題,深知「牽一發而動全身」道理。這樣才能全面地看清問題所在。
正因為地理學具有上述特性,學生通過長期地接受綜合性的地理思維的訓練,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養就了「全局觀」、「大局觀」、「整體意識」,這為學生鑄就健全的人格又添上濃重的一筆。以後無論學生走向哪一行業,象行政管理、統籌策劃等部門,都是極為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地理工作者多成為部門負責人就是很好的證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這種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這其實不是難事,地理學中綜合思維方式那是比比皆是,地理學是綜合思維方式的一座「富礦」,只要教師有了這種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意識,這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分析地理問題時引導學生盡可能全面,譬如讓學生分析問題:「假如黃赤交角變小,自然界哪些自然現象將隨之改變?」、「假如地球作自東向西自轉,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隨之改變?」等,都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思想意識和能力。如果涉及到學生未知領域,教師也要作適當的說明,暫且給學生「布白」,有待學生以後去「補白」,切忌偏面,把問題簡單化。
四、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珍愛地球,善待環境,這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發展觀,要想成為當代一個合格公民必須擁有可持續發展思想,其是構成公民人格的核心。地理學以自己長期艱辛的實踐反思總結,最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極有助於學生科學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實質精神,並付之行動。
地理學一直關注人地關系研究,在人類社會早期的采獵文明時期,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於是人類形成了崇拜自然的思想;進入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造成地理環境趨於惡化,生態變得脆弱。18世紀,世界各國先後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在這個階段,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征服自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激增,資源缺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環境和發展問題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不能再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為特徵的發展道路,而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地理學研究成果,對其理解自然也是最深入准確的。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也有較系統完整的詮釋,這極有助於學生全面深入准確的理解可持續發展思想。
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呢?一方面按中學教材正面直截了當地向學生傳遞這種觀念,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時要時時處處貫穿這種思想。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我們經常遵循: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怎麼辦的教學思路。這當中「怎麼辦」環節能很好地承載可持續發展思想,老師要注重,學生要注重,不能忽視,老師應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為了使該地區更好地可持續發展,應開展哪些開發或整治措施?」,以此讓學生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統領下去找措施,這非常有利於養就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責任感。
其實,地理學還有更多特點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如區位地理思維極有助於培養學生井井有條、有條不紊的思維和辦事風格;地圖的閱讀和運用有助於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採用獨特的視野觀察事物從而形成創新舉措;自然地理事物之美又能催生學生的愛美賞美情愫,從而形成關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懷。……
總之,我們認為一個學生只要接受了地理學的長期熏陶,就會形成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作為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己任,讓地理學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使得我們的公民素養更上一層樓。
㈧ 你感覺人文地理學對一個普通的人價值有哪些
可以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多的認識,同時也會提升整個人的視野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