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文化與地理環境、
黑格爾認為地理環境對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將世界按地理特徵區分為三大類型:乾燥的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過的平原流域;與海洋相連的海岸區域。所以,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為活動在它的范圍內的人們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試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於太行王烏二山嗎?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斷提
高,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不再會有挖土搬山的當代愚公。但人作為自然體,決不會脫離自然,也不會完全不要地理環境,因此地理環境和人類始終關系密
切。象我們現在的生態平衡,就是如此。
2、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疆域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會合處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間約有5200公里,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約有5500公里。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明顯的階梯狀分布;同時又有很多東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國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歷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國的疆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地理環境也發生著變遷。象「中國」一詞,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諸侯國家,隨後就以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時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時還未出現。黃河是向東南入東海。
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又位於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季風
氣候發達,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象河南古時氣候溫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為「豫」,同樣,蒙古高原上是「風吹草低見牛
羊」。沙塵暴、黃泛區只是以後的事情。
3、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
中國地理兩大特點:一、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為發祥地的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西北萬里黃沙,西南是最高、險、峻的青藏高原,東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二、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著廣闊的緩沖迴旋餘地。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著內向性特徵。中國古人喜歡山,對大海很少了解。哲學家很少有出海的經歷,水的概念僅限於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沒出過海。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還有人寫水「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帆一片日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反,對山崇拜有加,拜五嶽。皇帝祭泰山。絲綢之路多為外國商人,唐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四海為天下的天朝王國、中央帝國就是我們古人的中國形象,蠻夷是不屑與交往的,也就沒必要到外面去。迴旋餘地大,是中國文化相對穩定。
(2)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外部世界很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我們很難出去,外面的也很難進來。絲綢之路之所以偉大就是它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面的極少數通道,並且從這個通道上來的外人畢竟還是少數。外來民族的征服也是由於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難湊效。所以,中國文化沒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厄運。這從客觀上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跨緯度大,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限,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相對多樣性。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地勢西高東低,山脈河流多東西走向,所以東西行易,南北行難。長江、黃河成為天險。大運河就是因此而鑿。三國鼎立就是劃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小王國」,相對有別的區域文化。也就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起來。秦國有虎狼之喻,荊楚有披發左衽之風,魯宋有禮樂之俗等。因此,長江流域,山東半島,四川盆地嶺南地區都形成了不同特徵的文化,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貳』 地理對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何影響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2、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美國可是鮮活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 –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河北為主,山東次之)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為江淮一代來的人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現在的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3、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叄』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舉例說明。
1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肆』 歷史地理環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伍』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以上只是地理因素對我們文明演進影響的一部分,實際很廣
『陸』 如何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我國處在亞洲大陸的東部,地勢西高東低,髙山、高原及大型內陸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大平 原及丘陵多分布在東部。地勢自西向東,層層下降,形成三大階梯•責藏髙原為第…階梯•長 江、黃河等大河發源於此。青藏高原以東、以北'至大興安嶺-線,為第一階梯,這里務盆地.乂 有黃七高原,曾是許多部族的爰源地,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再往東為第三階 梯,這里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有縱橫交織的河流,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東部瀕臨大海。我國大 部分地區處在北溫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中華民族生息、繁衍,主耍在這些地區,
中國是…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地理位置比較優越,特別是東部地區.氣候溫暖多雨,季風分 明,夏季與前季同步.這就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特別是寅河中卜游地區•沒有海 浸和河流改道的威脅,成為先民牛活的最適宜地區,據丈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證明,夏.商、周活 動的中心地區,正是自然地理環境最優越的現在的河南省中、」匕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的關中 地區,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東省的西部。這個地區正是黃河的中卩游一帶.先民的生活方式 以農業為主口中國傳統文化*不論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之上 的.它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不斷擴展而擴展,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 的起源》中所說「'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
既遼闊乂閉塞的地理位置、層遞式的地勢特點和有規律的氣候特徵對屮國傳統文化的孕 育和形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柒』 論地理環境對中華文化的特性產生了哪些影響
首先中華文化的特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由於中國的地理位置,有海洋有廣袤的陸地。並且海岸線較長,有寒暖流的影響漁業文明較發達。中國跨緯度較大,在靠近赤道的海域海水蒸發快,加上光照,鹽文化發展起來了。獨特的地質結構形成了很多優良的港口,航海文明等都相當發達。
再有就是中國跨緯度大,南北氣候差異明顯,收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是中國的地質結構發生變化,大致形成了西高東低的地勢。有了3個階梯的形成。受海洋洋流與地勢,地理位置的影響,降雨量光照,氣候都截然不同。由於西部地勢較高,深居內陸降水量少有了高原文明,在往東地勢較低,受降水量及大氣環流的影響,氣候乾燥形成了沙漠、戈壁才有了敦煌石窟。然後就是草原文明了,造就了元朝的大統一。然後就是平原,適合發展農業,致使從古至今農業文明較發達,也是建立國都發展政治經濟的首要選擇!
綜合使中華文化具有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質。形成了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