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教學因子劃分
地理教學因子劃分:
1、獨立區分:各種地理因子只能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調節,而不可代替或極小代替;
2、最小限制區分:在構成地理環境的總體質量中,對貢獻最小的那個因子,具有限製作用;
3、等值區分:任何一個地理因子,在規模或數量上盡管不相同,但在對地理質量施加限制的作用上,並無本質差異。
性質分析
構成地理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但應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和能量組分。人的認識過程建立在感知的基礎之上,是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地理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出發,加強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直觀性,使學生將直接感受和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發展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㈡ 地理學名詞
地理學常用名詞:
1.地理單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質將地理要素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間單位。
2.地理空間——地球表層現象的相關幾何范圍。實在、客觀並界定了的,稱絕對地理空間;個人或群體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間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間的幾何關系,稱相對地理空間。
3.地理過程——地理事物隨時間的演變軌跡。
4.地理結構—— 一定尺度地理系統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間格局和相互關系。
5.地理考察——以地理環境為對象的實地調查和觀測,是地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閾值——又稱「地理臨界值」。它將地理系統中的不同狀態加以區分或分隔,對某一性質的表現范圍加以限制和說明。
7.地理系統穩定性——地理系統在外部干擾下保持原狀的能力。
8.地理系統敏感性——地理系統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響應程度和速度。
9.地理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球表層。
10.地理因子——影響和決定地理現象的原因和條件。
11.地理要素——構成地理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現象在一定地區或范圍內的集聚或擴散。
13.地理界線——將地域單位或地理現象加以區分的線或帶。一般處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綜合體特徵變化最明顯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現象所在的地點。作為絕對的術語,是指經緯坐標網中的某個地點;作為相對的術語,是指在某個地域內的相對空間關系。
15.地理綜合——地理學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將地球表層或某一特定區域作為統一整體,綜合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其空間結構和演變過程。
16.地理循環——地球表層具有時間上可重復性的現象。包括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等。
17.區域分析——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整體中的作用,
18.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其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
19.區域分異——地球表層不同地域之間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差異。
20.區域承載力——一定空間范圍內所有資源能支撐的人口數量和人類活動強度。
21.地理系統——地球表層中所有地理要素構成的時間、空間動態整體。可以分為自然地理系統和人文地理系統,兩者又相互作用,緊密聯系。
22.地球系統——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組成的作為整體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層空間的廣闊范圍,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23.地球表層——地球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類圈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是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圈層。
24.地球表層系統——地球系統中直接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相關聯的表層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活動組成的一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
25.景觀——反映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徵的集合體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
26.岩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岩石組成的地球外殼固體圈層。
27.水圈——地球表層由水和冰雪佔有或覆蓋的圈層,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對流層頂,下限到深層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氣圈——地球最外層,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汽、氬、氦及其他稀有氣體組成。
29.土壤圈——地球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疏鬆土層覆蓋。
30.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
㈢ 生物有哪幾種主要生態因子
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等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如光照、溫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關生物等。生態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環境要素,也稱生物的生存因子。
生態因子的分類
生態因子的類型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統一。簡單、傳統的方法是把生態因子分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前者包括生物種內和種間的相互關系;後者則包括氣候、土壤、地形等。
1.氣候因子
氣候因子也稱地理因子,包括光、溫度、水分、空氣等。根據各因子的特點和性質,還可再細分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為光強、光質和光周期等,溫度因子可分為平均溫度、積溫、節律性變溫和非節律性變溫等。
2.土壤因子
土壤是氣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結構、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陰坡和陽坡等,通過影響氣候和土壤,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4.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如捕食、寄生、競爭和互惠共生等。
5.人為因子
把人為因子從生物因子中分離出來是為了強調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帶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影響。
㈣ 地理區位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
拓展資料:
區位因素是指促使區位地理特性和功能的形成和變化的原因或條件,這些原因和條件又被稱為區位因子。根據區位因素本身的性質和狀態,可分為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
勞動力指向需佔用大量勞動力並在產品成本中工資占較大份額的行業(如采礦、縫紉等),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多選擇在勞動力資源充裕和工資水平不高的地區發展。
有些高技術工業脊困,要求靠近科技中心;對技術備晌熟練程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如特種手工藝、陶瓷等),多在有生產歷史傳統和熟練工人較多的地區發展。環境指向有些企業要求有優質水源(如釀酒業),或清潔幽靜的環境(如電子工業);有些污染性企業,則往往尋求在環境自凈能力較強的地區建廠。
工業區位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不僅需要綜合分析多種成本因素,還要對工業在一定區位集聚的效益、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效益,以及政策、行為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㈤ 影響氣候的因子有那些主要因子是什麼意思
形成氣候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輻射因子、環流因子以及地理因子(如地理緯度、海陸分布、洋流、地形和植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