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不同地理環境的經濟如何發展

不同地理環境的經濟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3-06-16 19:47:36

『壹』 中西迥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怎樣的經濟文化差異

地理環境差異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
在古時候,人們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們現代社會這樣發達,有人甚至終其一生也不能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其可能達到的
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當我們放眼任何一個國家或是
文明時,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他們的地理環境。因此,對地理環境的研究對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本論文從地理環境入手,比較中西方古國文化的不同發展經歷,對兩者形成現如今的政治、經濟、科學、思想原因作出簡要地分析。並希望能以此為加強兩方對彼此觀念沖突方面的互相理解與包容做出貢獻。
1.文化與地貌綜述
1.1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概況
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66%,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4%。即平
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近海地區在東部與南部,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約5200公里。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源
頭,卻最先從內陸的黃河流域產生。由於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文文化應該是以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文
化為代表。
1.2西方文化與地理環境概況歐洲大陸基本呈現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
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加上歐洲面積本不大,這就使歐洲各地到海洋距離都不遠,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公里,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約1600公
里左右。因此,歐洲人文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參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臘文化。
1.3對比對象經過對上述概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對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黃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臘文化
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區人民歷經千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是歷史的沉澱,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同時,文化也是由許多不同的內容構成的,本文主要對經
濟、政治、思想、科技藝術、精神幾方面進行探討,以得出我的結論。
2.地理環境對經濟的影響
2.1中國的農業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經濟的基
礎就是農業經濟,可見,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也由於農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中國人流傳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在人們心目中
地位的重要。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黃河流域的半坡人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發展形成了成熟的稻穀培育技術。農業的發展需要幾個自然要素,肥沃
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陽光。
2.1.1土壤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經濟,重要的農耕帶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圍。因為我國河流分布眾多,擁有許多由河流沖擊沉澱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較松軟還地勢平坦,十分有利於開展大規模農業。
2.1.2水源 中國農業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為中國地區的降雨量也是十分豐富的。
根據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
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我國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我國與亞洲其他部分
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
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2.1.3光照與溫度 光照不只代表陽光還代表了溫度。中國基本處在北溫帶,而且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擁有充足且適度的陽光和溫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2.1.4不利於其他經濟模式的因素 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但將面臨沙漠與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處在一個四面封閉的環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東無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煙,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無法開展主要以貿易經商為主的經濟模式。
可見,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2古希臘經濟 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
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
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斯基泰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
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古希臘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
3.地理環境對政治的影響
有句真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與古希臘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他們的上層建築也就會不同。
3.1中國政治中國的農耕經濟要求環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體的強勢,這樣即可以抵禦外族的侵略,
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對農耕環境加以改造。那麼能產生這種效應的國家形態只能是民族的整體統一,治理權力的中央集中。不論是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還是主
張「以禮治國」儒家,他們的理論主張都是以「君權一統」
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較少的自由賦以君主較大的權力,來換取較穩定的社會形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
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從此以後,以農業經濟為
基礎,倡導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君主世襲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
3.2古希臘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
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業、航海貿易業發展了起來,同時大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越來越
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種地的平民和佔有地的貴族,也開始從事工商業,逐漸地,這里有了人數眾多的強大的工商業階層。,但卻沒有政治權利,經常受到土地貴族
的侵犯盤剝。因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們就會和農民一起反對土地貴族的專制政權,要求擁有政治權利。政權從土地貴族手中奪過來之後,新的政權必須以維護
工商業從業者的利益為目的。而工商業發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沒有自由和平等,工商業從業者無法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所以新政權必須保護每個合法公民
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這樣,民主制國家產生了。
4.科技
中國與古希臘都是文明古國,都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徵的就是他們的科技藝術。科技,我將其理解為科學和技術。我認為,中國文化中更
多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真正的系統科學起源於古希臘。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眾多,單單四大發明就享譽世界,甚至對西方的科技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農業經濟
以及政府「重農」政策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與農業有關的。例如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令,各式各樣的水車、播種工具,甚至有很多種歷法也
是以適合農業生產為原則創立的,其他的工藝創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生活服務而創造的。這些發明精巧絕倫,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結晶,但
是,我國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種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因此,不能稱為科學,應該是技術。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是也只是我國文化科技方面中
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這不是在受到束縛而且十分封閉的農業經濟、君主集權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的。但是在民主制社會中,個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個性天賦能得到發揮,總有一些
人天生喜歡研究學問,熱衷於思考古人流傳下來的種種問題,也可以自由地爭論,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論的交流,這樣,追求真知的哲學學問能夠得到
發展。而研究萬物本原的工作必然會促使認識方法的提高,直至產生正確的認識方法------科學。
哲學的發展乃至科學的產生,必須要有自由的社會環境。而自由的民主制社會的產生必須要有強大的工商業階
層力量對抗土地貴族專制,而強大的工商業階層只能出現在適合工商業大發展的地區,而適合工商業發展的地區必須有這樣的地理環境:有方便的對外聯系,附近是
古老文明地區,自身環境不適合農業,但有自然礦藏,適合航海,有優良港灣。
這樣的地區,在我們地球上,其實只有一個。這就是愛琴海區域的希臘半島上的雅典地區。幸虧有雅典地區,使得在公元前3世紀時,人類終於有了科學。
5.宗教信仰 比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會發現一個顯著
的不同:歐洲敬神,中國敬人。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社會心理是聖人情結。我們民族是一個宗教意識淡薄的民族,在傳統社會的社會生活中其實是沒有宗教的。我們沒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來的,
道教是宗教外來後才產生的,不是自己產生出來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我們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在中國的神話傳
說中,人類的一切聰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類的基本生存技能都來自於「三皇五帝」的智慧。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分別發明了燧石和鑽木取
火、結網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飼養、五穀的種植和中醫葯術。而五帝之首黃帝則是做衣冠,造舟車,制音律,創文字等等。而這些都是由當時人類生存環境及經濟活動
決定的。中國頻繁的災害和頻繁的戰爭,造就中國農業基本上是天災與人禍後的餘存。戰勝天災,避免人禍就成為農耕民族的普遍期望。而黃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
成功實踐,使華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實際一些。所以說,中國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舉個最簡單常見的例子,店鋪中所供奉的財神爺
不就是關公嗎?
與中國不同,西方人認為神靈賜予自己理性,如廣泛流傳歐洲的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
斯點化人和動物各種天賦,盡管一時疏忽,好象留給人類的天賦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卻賦與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羅米修斯乾脆從太陽神那裡偷出火種補償
給人類,使人類成為世界生靈的主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無形的,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沒有形狀,不是人格神。他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因此
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樣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國家才可能實現,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產生。
6.精神面貌與道德標准
我相信,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存之道。依附於不同生存模式的人們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與道德標準是不同的。
6.1中國式的含蓄謙虛包容之美 在古時候,大部分的
中國人其實就是中國農民。中國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收獲,而其收獲的不只是稻穀,還有精神。他們教育子女都是說:「要學習稻穗,它們吸足了水,都會把
頭謙虛地低下來!」因此,中國人敬仰大地的包容與貢獻,學習稻穀的含蓄與謙虛。中國的成語里就十分稱頌這種美德,像是「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猶太人的文化具有一種侵略性,他所到之處都會或多或少的改變該地方原有的精神文化。但是,唯有到了中國,他的侵略性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被中國文化所吸收。這就是中國文化本身的包容性的表現與作用。
每當中國人被人稱贊時,都會謙虛地說:「不敢當」,而西方人則會十分坦然地接受。
6.2古希臘式的冒險求真之美 古希臘人的生活就是航海、貿易和移民,這使得他們要常常面對大海。如果說中國文化的老師是大地,那古希臘就是海洋。人們在陸地上可以自由行走,沒有任何顧忌,更沒有生命危險。但是海洋就不同了,它詭異莫測,凶險異常,一個不慎,所要面臨的就是沒頂之災。
因此,與海洋打交道的人就要具有或是說被鍛煉出一定的精神品格,那就是開放性的冒險精神、樂觀精神與求
實的精神。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直面大海,勇敢的人會十分樂意於冒險。當一個人不畏懼危險時,他就會樂觀地面對一切人事物。要與大海進行對抗,就需要精密的儀
器、豐富詳實的海洋知識、先進的造船技術,這些就要求人們對事物抱有求實的精神。
這些就是古希臘人在自己生存環境中所培養出的性格、精神,也影響了後人。
7.藝術 藝術不只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繪畫、雕塑、書法、文章等等,更是本民族自身精神的升華與體現。
7.1中國藝術 中國的含蓄精神在藝術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並逐漸演化為一種朦朧之美。
7.1.1繪畫 中國繪畫的代表是國畫,即水墨畫。重在寫意,即意境,而非寫實。沒有任何一位畫家會跑到山的面前畫這座山,而是強調心中有丘壑,下筆成嵐峰。
7.1.2文章 中國古代文章中表現這種朦朧美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描寫。只是寥寥幾句的簡單描寫,並沒有說明其具體的面貌長相,但是他的身形樣貌在我們的腦海中卻是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翩。而且,不只是外貌等表象描寫的需要人們自己去想,文章字里行間所內涵的一些東西也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
可以說,中國的文章十分含蓄內斂,因為中國古代政治的壓迫,因為中國歷來含蓄精神的影響。
7.2西方
與中國的含蓄寫意不同,西方的藝術更注重寫實,應該說是他們求實精神的體現。
7.2.1繪畫 只要說起西方的繪畫,就會讓人想起素描、油畫。這些都是十分寫實的繪畫藝術。幾乎每一幅素描與油畫都有它的參照物,而且強調真實。著名畫家達芬奇為了更真實更科學的畫出人體,甚至不惜盜取屍體將其解剖,以更好地了解人體肌理骨架結構。
7.2.2文章 西方人的文章我看過不少,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寫得真詳細。描寫人物,會從他帽子上的羽毛一路描寫到帶珍珠的鞋子,甚至是男士的襪子、女士的襯裙。你不用猜測書中人物的真正想法,因為作者會用很大的篇幅來詳細地描寫他們的心理活動。
8.綜述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同的地理環境使得中西方古國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基礎,在不同經濟基礎的影響
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藝術形式,宗教信仰……這種種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雖然不能絕對地說,地里差異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但地理因素絕對是
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我前面說得那樣,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沉澱,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他們創造下的文化,文化也影響了後面的每一代人。當今
社會正處於大融合的時代,中西方貿易往來,文化交流頻繁,難免會出現碰撞與分歧。但是,不管是怎樣的分歧,都是由各自所生活在的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的,而
這社會文化環境是幾十代人在自己國家地區生存數千年來所積累下的生存經驗與法則。所以,當我們在面對那些分歧時,應該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去理解對方思想,
包容對方的行為,如此一來,我相信,世界將會更加美好、和諧。

『貳』 自然地理環境對美洲經濟發展及產業布局有何影響

(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側的地形結構使其經濟活動長期指向大西洋區域
綿長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偏居於太平洋岸一側,不僅成為美洲自然地理分異的突出地理
界限,而且也成為人類活動東西間聯系的巨大屏障,加之山系以東平原、高原面積廣大,為經濟活動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間,以及歷史上東部地區是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歐洲殖民者最早落腳和開發之地,遂使美洲國家經濟活動長期以來都是指向大西洋區域,並與其對岸的歐洲一起共同支撐了大西洋區域200多年的繁榮。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東孟國家、中國的崛起、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區域經貿活動的加強,以及美國國內「陽光地帶」的勃興,這樣就促成美國對外經濟活動的重心開始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如1992年,美國跨太平洋的貿易比跨大西洋的貿易高50%。對拉丁美洲來說,其經濟活動的重心仍面向大西洋一側,且與歐盟國家的關系不斷加深。如1996年南方共同體市場與歐盟的貿易總額達到400多億美元,超過了該集團同美國的貿易額,曾引起了美國的不安。而且與此同時,拉美加入APEC組織的國家卻只有墨西哥和智利兩國。
(二)拉丁美洲的礦物資源對其經濟成長的方式、水平,聚落與交通運輸網的形成等
有著明顯的作用,對世界經濟的進步也有重大影響。正是拉丁美洲的白銀開采為歐洲的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資本積累。也正是作為拉丁美洲銀礦開采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過於熱衷於積累財富而輕於工業技術開發,使得歐洲近代經濟的重心最終由南歐諸國轉移到勤於技術開發的英國。拉丁美洲的許多中心城市,如智利的聖地亞哥、玻利維亞的波哥大、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秘魯的利馬等都曾作為采礦中心或礦業服務中心而發展起來。拉丁美洲現有的陸上交通網基本上都與采礦區相聯系,表現為一個典型的以對外輸出物資為宗旨的傘骨狀路網(即以沿海港口為頂點和輸出點,向內地礦區呈輻射狀延展)。由於豐富的礦物資源吸引了大量歐洲資本,使拉丁美洲形成了較普遍分布的大型采礦區及與其相聯系的城鎮和商品糧種植區,這對其以後的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最後,也正是拉丁美洲礦物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供給才保障了歐、美對有色金屬和鐵礦的需求,從而促進了近代工業革命歐、美的擴散。
(三)如果說金屬礦物資源是拉丁美洲對世界經濟的重大貢獻的話,那麼石油資源則
是影響其自身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

『叄』 經濟發展和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經濟發展的程度其實跟地理位置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的,有一些地區處於在交通不是很便利,而且四周有著層巒疊嶂,所以人們無法到達這個地方,就及時從根本上就影響了這個地方的影響力,人們也無法了解這個地方的風景,所以無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地理環境可能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但是並不是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還是這個地區的科技和各種綜合實力的評比選拔出來的,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地理環境較差,就對這個地方產生其他的心理。
所以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即使對經濟發展會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是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有的環境來進行努力。無論是好與壞,都是自然本質的一種特點,在今後污染愈發嚴重的時期,這些地區就會在不定程度上對,人類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所以未來可期,無論地理位置處於好與壞等多種狀態,我們也是需要正視的面對這個問題。

『肆』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韓國與日本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有何不同

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國四、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2)發達的經濟
①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迅速。
②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③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分布極不平衡:集中於「三灣一海」地區,即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五個工業區:京濱區、名古屋區、阪神區、瀨戶內海區、北九州區——原因: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多良港,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⑤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向國土的南北兩端(九州島南部和本州島東北部)擴展——由臨海型布局轉向臨空型布局

⑥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函館和下關為主要漁港。
⑦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並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

⑧人口、經濟遷移:向領土南北兩端擴展(本州島北部和九州島)
現在的日本不比韓國落後了,科技方面遠比韓國發達,而文化方面比如娛樂文化韓國要發達的多。
如果要說落後,主要是日本是二戰時期的戰敗國,二戰過後又是一次金融風暴,令日本經濟倒退20年。日本的地震頻繁應該知道就不用說了。韓國沒受到二戰之苦,因為它一直親近美國,受美國的庇護。

『伍』 中西迥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怎樣的經濟文化差異

中國幅員遼闊,腹地廣大,又有長江黃河淮河等多條大河,是個典型的農業文明的國家。小農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人重土安遷,習慣安穩,也使得血緣最終戰勝地緣,成為維護群體關系的重要紐帶。

最終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群體本位,這使得在中國社會中個人一般以群體的一部分而存在而非一個個體。於是中國人強調穩定,強調團結。小農經濟使中國形成了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閱讀全文

與不同地理環境的經濟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