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文地理學什麼是文化

人文地理學什麼是文化

發布時間:2023-06-17 15:08:06

『壹』 選修課人文地理學什麼是文化整合

培養目標:本專業融合哲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學科基礎為一體,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能夠在中等學校從事《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等綜合課教學(或歷史、地理分科教學)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以及能夠從事其他社會工作的復合型人文科學人才。

二、基本培養規格:

學生通過學習達到以下基本培養規格要求:

1、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艱苦奮斗、熱愛勞動、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的品質。

2、 具有扎實、系統的人文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具有從事《歷史與社會》等綜合課教學(或歷史、地理分科教學)與教學研究的良好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得到人文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學研究方法;掌握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3、 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基本知識,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生活衛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主幹學科:歷史學、地理學、哲學。

四、主要課程:哲學、政治經濟學、倫理學、政治學、中國通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通史、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歐美文化史、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經濟地理學、環境學概論、歷史與社會教育學等課程。

五、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野外考察、教學參觀、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l6周。

六、主要專業實驗:自然地理學綜合實驗。

七、修業年限、學時要求和授予學位:學制4年,修完2600學時,取得177學分,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貳』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

自然地理:氣候(光照、降水、熱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徵)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農業,工業,聚落,交通,商業貿易,產業,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2)人文地理學什麼是文化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叄』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包括各種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象等方面。人文地理學一般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人文地理學指的是社會文化地理學,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學科。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是一門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人文地理學經歷了多個過程的發展,包括知識積累、學科形成、理論演變、學科分化、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古代階段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主要以片斷記述為主,近代階段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促進其發展,現代階段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並形成了體系。

『肆』 人文地理學精神文化名詞解釋在第幾章

《人文地理學》各章復習思考題緒論1、名詞解釋:人文地理學、洪堡、李特爾、拉采爾、白蘭士、胡煥庸線、竺可楨 2、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3、簡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涵。 4、簡述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5、為什麼說人文地理學是地理科學中的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社會特性體現在哪些方面?6、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分為哪幾個時期?分別闡述各個時期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 7、簡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論思想。 8、簡述現代(當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9、認識建國以來中國人地理學的發展歷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 10、21世紀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動向。第二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與基本理論1、名詞解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區、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文化擴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觀、人地相關論、文化決定論、環境決定論。2、概念辨析:(1)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 (2)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與鄉土文化區 (3)地理環境決定論、文化決定論與可能論 (4)文化景觀與文化區 (5)文化區與文化整合 3、簡述文化結構的層次內容? 4、請舉例說明形式文化區。5、試舉一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體」的統一性。6、文化擴散有哪些類型?結合實例分析文化擴散的特徵。 7、舉例說明文化的遷移擴散與擴展擴散有何不同。 8、簡述文化景觀的概念、特徵。19、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地域文化?試舉例說明。10、討論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探討人在人地關系中的作用。 11、列表比較主要人地關系理論名稱、代表人物、理論要點和簡要評價。 12、比較「地理環境決定論」與「或然論」。 13、試簡述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基本內涵。
14、簡述人地關系思想的演化歷程。為什麼說協調論比過去的人地關系理論都要完善和科學?15、和諧論是人地關系理論中較完善和科學的理論,試簡要說明該理論產生的背景、理論要點,並加以簡要評價。16、圍繞人地關系出現過哪些理論?應怎樣看待人地關系? 17、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論證我國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 18、試述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五大主題及其相互間的有機聯系。 19、指出下列現象屬於那種擴散,說明原因。 (1)傳染病的擴散(2)巴黎、羅馬發布新時裝的流行趨勢,之後在香港、東京、上海開始流行,以後在各省會大城市開始流行;最後在中小城市乃至農村流行。(3)在沒有現代媒介以前,新生產技術新生產工藝的流行。 (4)中國飲食文化在歐美、東南亞的流行。 20、簡述湯因比的人地關系論的內容。21、簡述J.E.斯賓塞等提出的文化地理學的人地關系圖式。第三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1、簡述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寫一篇論文,你准備如何著手擬定研究步驟和計劃。2、設計一個人文地理學課題的研究方案。 3、試述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及內容。4、簡述不同哲學方法論對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產生的影響。 5、簡述實證主義方法論對人文地理學的影響。 6、簡單介紹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的影響。 7、論述人本主義思想給人文地理學發展帶來的影響 8、比較經驗主義方法論與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優缺點。9、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獲取和收集地理信息和資料有哪些途徑和方法?2第四章 人口、人種和民族1、概念辨析:適度人口與人口容量、人口分布與人口密度、農業人口密度與營養密度和比較密度、人口轉變與人口轉變模式、人種與地理人種、民族與種族、民族與民俗、民間文化與流行文化2、簡述農業革命之前、農業革命期間、工業革命期間人口增長的特點。 3、分析工業革命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4、簡述布萊克人口轉變的「五階段模式」及各階段的基本含義。5、試述當代中國人口轉變模式及成因,並簡述我國人口轉變模式和國外人口轉變模式的異同。6、人口增長有何地區差異?其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7、人口增長過快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 8、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是什麼? 9、簡述適度人口的概念及其應用價值。 10、試說明世界和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規律。11、根據中國人口分布的規律及其成因,論述中國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12、舉例說明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1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人口遷移有何特點?14、簡述英國人口統計學家拉文斯坦提出的7條人口遷移法則(空間取向)。 15、舉例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基本因素。 16、舉一實例,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和後果。17、利用人口地理理論說明我國改革開放後人口「孔雀東南飛」現象的原因。說明你對解決西部人口匱乏的辦法。18、種族與地理環境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19、世界種族如何劃分?20、簡述地理人種的概念及分類。 21、四大人種的分布狀況如何? 22、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3、簡述民族的特徵及分布。24、在美洲的黑人主要集中在哪幾個地區? 25、簡述美國城鄉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區。 26、民族整合的意義是什麼?試舉例說明。27、為什麼說種族、民族沒有優劣之分?為什麼各種族、民族之間經濟發展狀況、文明3程度又有很大差別?28、民俗有哪些特點?試從民俗的各方面說明民俗與環境的關系。29、民居不僅具有鮮明的民間文化特徵,而且也反映了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試分析之。第五章 農業的起源與發展1、概念辨析:原始農業、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石油農業、生態農業) 2、簡答農業起源的理論。3、分析農業形成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4、論述農業發展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特點。 5、傳統農業的基本類型是什麼?舉例說明其分布。 6、現代農業的基本類型是什麼?舉例說明其分布。

5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人文地理學》各章復習思考題
《人文地理學》各章復習思考題
緒論
1、名詞解釋:人文地理學、洪堡、李特爾、拉采爾、白蘭士、胡煥庸線、竺可楨 2、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3、簡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涵。 4、簡述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5、為什麼說人文地理學是地理科學中的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社會特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6、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分為哪幾個時期?分別闡述各個時期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 7、簡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論思想。 8、簡述現代(當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
第 1 頁
9、認識建國以來中國人地理學的發展歷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 10、21世紀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動向。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與基本理論
1、名詞解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區、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文化擴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觀、人地相關論、文化決定論、環境決定論。
2、概念辨析:
(1)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 (2)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與鄉土文化區 (3)地理環境決定論、文化決定論與可能論 (4)文化景觀與文化區 (5)文化區與文化整合 3、簡述文化結構的層次內容? 4、請舉例說明形式文化區。

『伍』 人文地理包括什麼

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5)人文地理學什麼是文化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英語:Human geography),是一類社會科學分支,關於研究世界、人類社會、文化、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強調空間和地區的關系。作為一門學科,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後者通過採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集中分析研究人類活動。

分支領域,人文地理學有眾多分支學科,以下為部分分支學科:

文化:文化地理學是一類對於文化產物及概念的.分析,研究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傳播、演化規律,以及文化要素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它聚焦於分析語言、宗教、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以及人類活動的參與[5]。

它的子分類還有兒童地理學、語言地理學、性別與空間以及宗教地理學。

發展:發展地理學,是一類關於地球中的人類居住的生存標准和生活質量分析。此外包括地區研究、經濟活動的分布與空間組織等。這類研究深受科研家的方法論影響。

經濟:經濟地理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以及相關生物環境等。又可細分為市場地理學、交通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等。

健康:健康地理學,是一類關於健康、疾病、保健有關的地理信息、觀點與方法論研究。

歷史:歷史地理學,是一類關於人類、物理、虛構、理論和真實的地理學過往。歷史地理學研究聚焦於一系列爭議和話題。常規討論是包括一段時期內的地點與宗教變遷。一類學者聚焦於人文地理環境變遷、人類與環境關系,以及文物財產等。

政治:政治地理學,研究人類政治活動空間分布和地理環境關系。子分類包括有選舉地理學、地緣政治學、戰略地理、軍事地理。

人口:人口地理學, 研究人口空間分布規律、聚居、移民和人口增長。

聚落:聚落地理學,包括城市地理學,是一類研究聚落的形成、分布和發展。又可細分為城市地理學和鄉村地理學。這些地區主要經濟活動包括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這類城市聚落中,往往存在高度人口密度。

『陸』 什麼是人文地理包括什麼內容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1、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

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2、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

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梁姿祥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

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擴展資橡搏料: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

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冊培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

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柒』 1,什麼是人文地理學其研究對象,特徵及其內涵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
人文地理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的特徵: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中的社會科學,他既有社會科學的特徵,又有地理學的特點,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是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
人文地理學的內涵是: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捌』 001_《人文地理學》名詞解釋

《人文地理學》名詞解釋

人文地理學
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差別,並預測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以人地關系為基礎,著重研究地表人類活動或人與環境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分布與變化。

文化區 :
是指某種文化特徵或具有文化特徵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區 :
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
出現三個層次:

功能文化區 :
以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 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
該文化區中心位置明確,但不一定居於分布區的幾何中心,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

鄉土文化區 :
居住於某一地區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 域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應外,還有一種符號做標志。

擴展擴散 :
某種文化現象出現後,通過其居民,從該地向四周,不斷地傳遞,其所佔據的空間也 就越來越大。特點是空間上的相對聯系性,速度的差異性

接觸擴散 :
某種文化現象易於為接觸者所接受,幾乎接觸該文化現象的人,如同接觸到易於傳 染的病菌一樣,就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文化現象,從而實現了其擴散。(電視)

等級擴散 :
該文化現象的傳播,或接受該文化現象的人,在空間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種等級現象。

刺激擴散 :
某種文化現象受某種原因而無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將原文化現象做某種程度改變,使其得以在當地存在,得到傳播。(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土著人由狩獵轉向放牧馴鹿)

遷移擴散 :
某種文化現象與擁有這種文化現象的人或集團緊密聯系,往往由於擁有這種文化的人、群體遷移到新的地方,遂將該文化傳播到該地。特點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間上不連續,在空間上這種文化擴散呈孤立的點或小區(島狀分布),與原文化區在空間上不連續。(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文化生態學 :
應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

文化景觀(人文景觀)
居住於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文化景觀是研究地理學的核心,是地理學的中心課題。

環境決定論
自然環境決定人類生理和心理特徵,並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德國的拉采爾和美國的森普爾。認為人類的身心特徵、民族特性、社會組織、文化發展等人文現象受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支配的觀點,是人地關系論的一種理論,簡稱決定論。

可能論 :
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提出了一種人地關系論,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文化遺產在影響人的行為方面,至少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亞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代表人物: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

適應論 :
生物通過文化的發展而對自然環境和環境變化的長期適應。英國的羅克斯比。

生物適應性 :
人類在其發展中,為適應環境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體質方面發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具有遺傳特性。

文化適應性 :
利用工具、製造工具、技術發展、群體組織與分工以有效獲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條件,以適應環境

生態論 :
生物學的生態學一些觀點來分析人地關系的特點,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美國的巴羅斯。

環境感知論
環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學借心理學新的研究成果來分析人地關系的。他們認為,人與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可能性進行選擇時不是任意的、隨機的和毫無規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

文化決定論 :
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人類不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類願望來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在人地關系中,人通過文化起著決定作用,成為文化決定論。

和諧論 :
人地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環境;另一方面要對已經破壞的不協調的人地關系進行優化調控。人文地理學和諧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認為協調的目標是一個由多元指標構成的綜合性戰略目標,應包括生態、社會、環境等多元指標構成的一個綜合性發展戰略目標;②要保持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③合理利用資源,維護資源的永續利用,尋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對資源進行有效地保護,使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保 持和諧共生;④整治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人口轉變
由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向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過渡。人口轉變模式旨在揭示不同類型的國家或地區人口轉變過程與經濟再生產類型之間的相關規律。

適度人口
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它實際上是一種理想人口數量。適度人口有經濟適度人口和實力適度人口之別,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條件下達到最高生活水平(即 按人口平均的最高產量和最高收人)的人口,也即獲得最大經濟福利的人口;後者指一個國家達到最大實力時的人口,即指除去考慮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還要考慮國家的政治和軍事所需要的人口。因而,實力適度人口在數量上要高於經濟適度人口。

人口分布
是指一定時間內人口在一定地區范圍的空間分布狀況,它是人口過程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

人口密度
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標,它反映一定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常住的平均居民數量來表示。

人口遷移
通常人們出於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叫作人口遷移(populationmigration);而暫時離開居住地的人口位置變動叫作人口流動。

人種
即人類的種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並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的人群。這些特徵包括膚色、眼色、發色、發型、身長、面型、鼻型、血型等。可見,人種概念屬於生物學和體質人類學范疇,它是人類自然屬性的一種表現。

地理人種
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系統、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有一定影響,導致地理區范圍內的人群具有一 定共性,這些人群稱為地理人種。

民族
是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是人們最主要的社會劃分形式之一,屬於歷史學、社會學范疇。和人種的區別:人種是在人類歷史的早期由於長期生活在相對隔離的不同地理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的人群,它按人們自然的體形和遺傳特徵加以區分,屬於生物學范疇。

民族機能分布區
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體制。例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立不同等級的自治機構,行使自治權。

民間文化 :
又稱民俗,是指一個民族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傳統, 是各民族人民歷代相沿積久而形成的風尚、習俗。具體反映在民族的服飾、飲食、居住、生產、婚姻、喪葬、文娛活動、節慶、禮儀、禁忌等方面。

原始農業---遷移農業
是農業起始階段的農業類型,即遷移農業。現在只在熱帶地區還保留這種農業類型,其主要地區包括:①南美洲的亞馬孫地區;②非洲中部的剛果地區;③亞洲的新幾內亞島、東南亞一些雨林地區。

傳統農業---生計農業
從奴隸社會起,經過封建社會一直到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即產業革命以前,這個階段稱為傳統農業階段。傳統農業有旱作農業、水稻農業、地中海農業和游牧業四種類型。

現代農業---商品農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經濟發達國家中,農業生產機械化、專業化、地域化程度越來越高,進人現代農業生產階段。現代農業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計農業不同。它的產品不是以供給自己消費為主要目的,而是作為商品進人市場以獲得利潤為目的。現代農業亦稱為商業農業。現代農業的類型有種植園、穀物農業、牲畜育肥農業、乳品業、市場園藝農業和大牧場
農業景觀是包含了土地、動植物和聚落在內的地域綜合體,屬於文化景觀的一種類型。
農業區位論指以城市為中心,由內向外呈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因其與中心城市的距離不同 而引起生產基礎和利潤收入的地區差異。這是現代農業商品經濟條件下有關農業生產體系空間布局的理論,由德國農業經濟學家馮•杜能首先創立。他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 之關系》(簡稱《孤立國》),運用抽象法(也稱「孤立法」)提出了農業區位的理論模式,抽取主要影響因素,分析這些因素對農業布局的影響。

第三產業 :
在再生產過程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和第二產業外的其他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等。

第四產業
即以計算機和通訊設備行業為主體的IT產業,我們通常稱之為信息產業。主要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從事信息的收集、生產、傳遞、儲存、加工、處理和服務等為職能。第四產業技術新,知識、智力、科學技術密集,行業多、領域寬,涉及面廣,社會服務性和相關性強。與第三產業有著明顯的區別,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勞動產品形態、勞動形式均不同,主要反應人類的 腦力勞動,生產無形的信息產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價值。
第五產業又稱文化產業,它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存儲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統稱。第五產業是屬於智慧產業范疇,包括咨詢、策劃、廣告、文藝、科學、教育等,它是直接獲取和利用人自身的智慧資源,滿足人或機構在知識、文化、技術等方面的需要。
聚落是人類活動的中心,是房屋的集合體,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產生活設施。它既是人們歷經、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的場所(空間場所)。聚落分城市、鄉村兩大類。主要指標:人口規律、政治地位.
聚落的演變方向是:小村——村莊——集鎮——鎮——城市——大城市。

城市
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鎮)。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

村落
是以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點。具有人口和建築密度低,基礎設施落後,服務職能水平低,人口以農業人口為主。一般是由村莊(中心村,基層村)和集鎮構成。

城市化
是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 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人口集聚、財富集聚、技術集聚和服務集聚的過程,同時也是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轉變、組織方式轉變和傳統方式轉變的過程

形式城市化 :
人口及非農產業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轉變為非農地域(城市地域)的過程。結果是城市數量增多、城市規模擴大。

功能城市化 :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向農村擴散。結果是城市特徵強化、城市現代化。

城市地域 :
指城市在地面上的實際范圍,由二部分組成,一是已經成為市區的里側建成區,二是正在城市化的,與市區聯系頻繁的外側郊區。

城市地域結構 :
指在城市地域內部,各功能區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徵和組合關系,它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間系列上的投影

城市地域體系 :
一定地區內,性質不同、規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聯系、互相依賴、互相補充的,進而形成一個統一的城市地域體系。

城市體系城市系統 :
不同地區,不同等級的城市結合為固定關系和作用的有機整體。

城市等級結構 :
在城市系統內,大小城市具有等級從屬及職能聯系的關系,按大、中、小,按規模 職能有規律的排列與組合,即為城市的等級結構。

農村聚落體系 :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由村莊和集鎮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根據其人口規模,經濟職能,服務范圍等可將一定范圍內的村鎮劃分為若乾等級,不同等級的村鎮相互聯系在空間上構成一個具有一定特點的村鎮體系.
語言是指用習慣的記號、姿勢、符號,特別是音節分明的口頭聲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類思維的物質外殼。具有社會性,交際性,工具性。

譜系分類法 :
是指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將語言比擬為生物,按其親屬關系的遠近、親疏劃分為不 同等級的類別。

語系 :
具有共同歷史淵源(即有同一母語分化的)的若干具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組成。是分類的最大單位。

語族 :
語系中的語言根據其在演化上的親疏遠近之分,分成次級的語言群,就是語族。是分類 的二級單位。

語支 :
在語族單位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的單位。通常是同一語系中最小的語言群。

語種 :
一個語種就是一種語言。但一種語言往往包含有若干方言。是分類中的最小單位。

宗教 :
是對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自然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歪曲的反映。它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最大的特點是相信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境界和力量,這個力量主宰著自然和社會。

旅遊
是指人們為休閑、商務或其它目的離開慣常環境,到其它地方去訪問、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的活動。

旅遊者 :
指任何一個人到他(她)的慣常環境以外的地方去旅遊,連續停留不超過1個月,並且旅遊目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從訪問地獲取報酬的人。

旅遊業
為旅遊者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全部相關企業的總和。在這一過程中,憑借旅遊 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六個環節的服務,並獲取經濟收益的相關行業的綜合。

旅遊系統 :
以一定的經濟、社會、環境存在和發展為依託,由旅遊者、旅遊客體和旅遊媒介互為條件、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包括:旅遊主體——旅遊者;旅遊客體——旅遊產品;旅遊媒介——旅遊業和貫穿在其中的旅遊活動。

客源地 :
產生旅遊者的地域,即遊客的來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旅遊動機、 出遊能力、閑暇時間。

目的地 :
旅遊吸引物比較集中,有旅遊接待服務設施,具備旅遊功能的區域,它是旅遊流指向的目的區域。

旅遊動機
促發一個人有意於旅遊以及到何處去、作何種旅遊的內在驅動力,也就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旅遊活 動的內部動因或動力。

旅遊資源
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存,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旅遊資源可以是有具體的物質形態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文化或精神的因素。旅遊資源涉及旅遊活動的商品、設施和服務,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資金資源以及吸引物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
從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旅遊資源及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運用某種方法,對一定 區域內旅遊資源本身的價值及其外部開發條件等進行綜合評判和鑒定的過程。是在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是科學地開發和利用旅遊資源的前提;為制定旅遊開發規劃等提供科學的判斷標准或理論依據。

政治地理現象
人類社會的政治活動也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構成了政治地理現象。政治是一種無形的社會文化現象,並存在於人類社會活動的每一個角落。政治是一種追求權力的社會文化現象,具有排他意義的權力空間現象。政治也是一種最不穩定的社會文化現象。

政治地理單元
在一定地理環境及社會文化條件下形成、由具體政治組織或集團支配、具有一定范圍的地理區域 稱為政治地理單元。

政治地理結構 :
指由某一空間范圍內的政治現象與地理環境的有機結合而成的政治地理單元的結構。分為政治空間結構和政治實力結構。

政治空間結構 :
是由政治地理單元中包括領土范圍、邊界、位置、形狀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區域等空間要素組成的。

政治實力結構 :
是由諸如領土、自然條件、人口、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國民士氣及政府能力等實力要素組成的。每一權力要素都對政治地理單元的實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產生重大影響,只是在不同條件下其影響力不同。

政治地理過程 :
政治地理單元及其結構要素有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政治地理過程主要包括政治擴散,政治整合,政治分離,主權變化

國家 :
具有保持內部穩定、不受外來控制和侵人(干涉)能力的獨立主權政府領導下,佔有一定領土的、有組織的政治地理單元。

國傢具有四個基本特徵
擁有確定的領土;具有一定數量的定居人口擁有被其國民需要和承認、行使諸如國家、外交等職能的政府;擁有主權。
國家的領土是由各種不同的部分組成,包括疆界以內的陸地、水域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陸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領陸、領水和領空。
國家權力是指一國為生存和發展而擁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稱綜合國力或國力。

行為地理學
主要研究人類在環境感覺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內在行為(心理行為)和外在行為(表現行為或社會 行為)之間的關系,探討人類的環境知覺、環境認知、地理物象、物象評價和外在行為等的機製作用過程。

認知及行為過程 :
感覺 知覺 認知 決策行為

環境知覺 :
人們在環境外觀感覺的基礎上對地理環境的整體認識和綜合解釋的過程。是客觀事物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系的綜合反映,是對地理客體(事物)的全面認識與綜合解釋。既反映地理環境的總體屬性,同時又反映個別屬性之間的關系。環境感覺是環境知覺的基礎,環境知覺是各種環境感覺相互聯系和有機結合的產物。

環境認知 :
是在環境知覺基礎上人們對環境信息再現大腦後的認識。環境認知是人們對地理環境識記(記憶的開始)再現的一種形態,不僅包括對環境信息刺激的直接反應認識過程,也包括依靠間接環境信息刺激的更一般的認識過程。環境認知是在環境知覺的基礎上建立的,強調以往感知過的環境刺激再現大腦的再認識。

地理物象
地理環境及事物通過知覺和認知過程,反映在人頭腦中的形象(映象)。是個人或集體對地理環 境的直接或間接觀察、體驗所了解到的地理客體的思維產物。地理物象是知覺判斷、地理優選以及決策形成的基礎,它是人們對周圍的地理環境通過直接或間接觀察、體驗和了解得到的具體形象。因此它是行為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

心理圖譜
意境圖譜,構想圖、智能圖,指人們的大腦通過環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圖片或通過大腦回憶出的地理事物圖像

行為矩陣 :
指作為決策人的行為和區位關系的一般描述模式

報償矩陣模型
美國艾薩德(W. Isard)在《區域科學導論》著作中,繼承和發展了韋伯、廖什等人的區位理論,對自然、經濟、技術和社會行為等多種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並用專門章節論述了區位決策問題,建立了報償矩陣。

引力模型
在行為地理學中研究消費行為空間引力問題主要是與研究商店區位、商店分布模式、零售區位變 化過程以及影響因素等綜合起來進行的。賴利他在基本引力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則,以後經康維斯的改進,形成斷裂點理論。他們認為商業中心(或商店)對消費者消費的吸引力同其本身的規模成正比,而同商業中心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消費行為空間偏好模型
在對消費者行為空間研究的過程中,一些學者也對消費者行為的個性性質和動機進行了研究,在對個體消費行為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消費空間偏好模型。

經濟一體化 :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由政府間通過協商締結條約,建立多國的經濟聯盟。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並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體。

經濟全球化 :
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 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文化全球化 :
大致有以下幾種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第一種理解:文化全球化指一種共同的或單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稱為文化同質論。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認為由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決定,冷戰後世界「文化變化的方向 是更加趨於均一」,「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將變得越來越小」。第二種理解:文化全球化是同質化與異質化同時進行的過程,或者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並行。這種理解認為全球化同時也是一個異質化的過程。第三種理解:否認文化全球化的存在。

文化本土化型 :
文化的本土化有二層涵義,一是民族文化面對外來文化介入而實行的或正在追求的一種生存方式,它倡導保護和復興傳統文化,特別是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優秀品質,塑造民族特色,同時對外來文化進行吸納和融塑,豐富本民族的文化內涵,使外來文化民族化;另一方面,對外來文化而言,文化本土化是傳播主體調整和改變自身來適應當地文化生態環境,以更好藉助客體文化要素來實現其傳播,也就是說,本土文化異化外來文化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外來文化異化本土文化的過程,文化本土化,從來就不可能是一條單行線。

《人文地理學》名詞解釋

『玖』 人文地理文化要素是什麼 人文地理文化有幾個要素

1、人文地理的六要素是農業,工業,聚落,交通,商業貿易,產業,人口。

2、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閱讀全文

與人文地理學什麼是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