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描述自然地理特徵從哪些方面 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應該從哪些方面描述
自然地理特徵 包括地形 地勢 特殊地質災害 地形哪裡高哪裡低 地勢就是平原山地什麼的 地質災害就是什麼地震啊滑坡啊 還有 河流 土壤 植被 氣候什麼的
人文地理特徵 工業農業 交通 還能聯繫到市場以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什麼的
『貳』 運用地理知識描述華北平原形成過程
地殼下降,流水沉積,黃河、淮河、海河攜帶大量泥沙,進入華北平原,地勢變得平緩,水流速度變慢,泥沙沉積下來。
華北平原在中生代為隆起區,局部發育了斷陷盆地;新生代斷塊活躍,古近紀形成一系列次級斷陷盆地;新近紀、第四紀堆積范圍擴大,形成連片的大平原;同時邊緣斷塊山隆起;新生代相對下沉,形成較厚的沉積。
黃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沖積扇;沖積扇中軸淤積較高,成為分水脊,將淮、海河分隔南北。[1]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並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歷史時期黃河頻繁遷徙,北至天津、南及蘇北的廣大平原遍受黃河影響。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窪地、故道等地形。
『叄』 求簡單介紹地理的一段文字
文段一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人類的地理知識起源於遠古時代。但自然地理這一術語始用於17世紀,至18世紀後半期已廣為流行。自然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出現在近代地理學形成時期。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知識積累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三個階段。
文段二
解釋」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漢語「地理」一詞最早見於《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非常特殊,因為既有自然(自然地理),又有人文的(人文地理),所以地理是文理兼並的一門大科學~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文段三
「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文段四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無語… 你自己不是也沒說清楚么!干什麼用的?誰知道你想要什麼樣的?
『肆』 描述一種地理現象700字
地震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1]。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2]。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3]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4]
『伍』 如何描述地理位置特徵 希望分條描述
地理特徵的描述
(一)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從地形、氣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幾方面入手.
2、對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
3、對地形特徵的描述:
地形組成、地勢特點、海拔地勢、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徵.
4、對氣候特徵的描述:
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入手.
5、描述天氣及天氣變化:溫度、濕度、風力和風向,陰晴氣壓等.
6、對河流特徵的描述
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徵.
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節變化、大小汛期長短、含沙量的大小、有無結冰期、有無凌汛現象水能.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
水系特徵: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和形態、河網密度、落差和峽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7、確定有關自然帶類型
1、水平面上的氣候對應的自然帶;2、高度坡向(陽坡陰坡,背風否)
(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點描述
1、農業特點的描述:農業地位、農業類型、主要家產品、主要農業分布地區、主要作物、耕作方式、制度、經營方式、農業現代化水平,商品率.
2、工業特點描述:工業地位工業部門工業產品、工業分布原料和市場的依賴程度等等.
3、人口和城市分布特點的描述:面狀分布:平原、線狀分布:沿河流海岸線交通線分布、斑點狀分布沙漠中綠洲.
4、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描述: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①、「點」狀分布一般有「眾星拱月狀」,「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②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
③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
『陸』 地理位置描述方法
地理位置描述方法
1
經緯度位置,也有絕對位置或數理位置之稱,用經度數、緯度數或其約數來說明。
這些具體數值考試一般涉及不到,但需要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位置的大致輪廓。
有人把經緯度位置落實在若干條重要經線、緯線上。如,赤道、回歸線、極圈;0度經線、180度經線、東經120度經線等。這是很好的經驗。
談經緯度位置涉及數值即可,不用考慮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
除此之外,其他地理位置,即,海陸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經濟地理位置,也有相對位置之稱,要考慮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
也就是說,在描述地理位置時,涉及兩個事物。
描述地理位置就是說清兩個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
2
海、陸應算作自然地理事物。
之所以沒有把海陸位置歸入自然地理位置,是因為中學教學常常提及海、陸,就把海陸位置單列了。
描述海陸位置有三方面考慮:
一是描述事物所在的大洲或大洋,即,位於哪個大洲或大洋。
二是描述事物位於大洲、大洋的什麼方位,即,在大洲或大洋內部的東、南、西、北、中什麼位置。
三是描述事物臨什麼海或洋,臨什麼陸。
3
描述自然地理位置,就是說明兩個自然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
同理,描述人文地理位置,就是說明兩個人文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
描述這類地理位置涉及選擇什麼地理事物作為參照物的問題。
通常,選擇典型、重要的地理事物,一般都知道的地理事物。
單獨描述人文地理位置,中學可能涉及得少,常常與自然地理位置、區位評價等混在一起。
如,新加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運咽喉要道,紐約是世界金融中心等。
有一類地理位置描述要求說出鄰國,或相鄰行政區,這可歸入人文地理位置。
4
教學中常常涉及要說明事物所處的溫度帶或熱量帶,說明事物所處的南北半球、東西半球,說明事物所處的高、中、低哪個緯度帶。
這類地理位置的描述可以歸入經緯度位置的定性表達。
這里,雖然不用說出具體經緯度位置,但事物所處的經緯度范圍是明確的。
這就要求,在描述事物這類位置或所處范圍時必須准確無誤。
有人把這類位置歸入自然地理位置,也未嘗不可。類似於海陸位置也可歸入自然地理位置。
5
在實際地理位置的描述中,不可能把上述四類位置說全。
通常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選擇某一方面來說明。
選哪一方面描述地理位置,答題人說了算。
至於能不能得分,那就要看命題人、閱卷人的心情了。
『柒』 簡述地理大發現的過程
「地理大發現」主要指以下幾大事件:
(1)「新航路的發現」。從十五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稱之為「新航路的發現」。
(2)「新大陸的發現」。在葡萄牙組織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力圖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義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即古都塞維爾,今稱塞維利亞)出發,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並於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回西班牙。這就是人們所稱謂的「新大陸的發現」。
(3)「第一次環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後來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於此地。其後,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於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後,滿載香料又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於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