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然地理空間分布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的別稱,
是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
一般包括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兩類。
後者又包括因距海遠近不同而形成的氣候干濕分異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帶性分異兩個方面。
『貳』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布規律有哪些
(1)由赤道向兩極的分異規律或緯度地帶性規律:自然環境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或經度地帶性規律、干濕度地帶性規律:自然環境大致南北延伸東西更替;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高山地區由山麓向山地自然環境隨著高度發生變化。
『叄』 地理:自然界的分布規律有哪些
緯度地帶性:即隨著緯度變化而變化。例如溫度一般隨緯度的增大而降低。
經度地帶性:即隨著經度變化而變化。例如降水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減。
垂直地帶性:即隨著海拔變化而變化。例如峨眉山山腳下溫度比較高,樹木茂盛葉片大,而山頂溫度低有積雪,樹木以松樹等耐寒樹木為主。
實際情況中多是幾種混合出現,小區域內可能是由一種地帶性主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肆』 誰能告訴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規律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規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不同的植被帶,它們在結構、外貌上均出現差異(表5-6),並與整個環境條件的變化相關。隨著海拔升高,氣溫下降,風力增強,在高山上常因風的影響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內,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時隨著海拔升高,氣壓降低、CO2含量減少以及日照強度的加強等,都是影響植被垂直帶的因素。
表5-6 亞洲東部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南北變化世界各地的山地植被垂直帶,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這可從下面兩個表格中反映出來。
從表中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山地植被垂直帶的結構(稱為垂直帶譜)具有下面一些規律:
1)各處植被垂直帶譜隨所在水平植被帶變化而有所不同。垂直帶中的基帶也就是當地的典型植被帶,受大氣候帶的制約。山地氣候垂直變化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並制約著植被的垂直變化。
2)植被垂直帶譜大體分為兩大類:濕潤氣候條件下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類型,以及乾旱氣候條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為代表的植被類型。
3)植被的垂直地帶更替情況與它的水平地帶更替情況雖有相似之處,但並不完全一樣,具有自己的特點。
①各森林地帶的植被垂直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些類似濕潤氣候條件下植被帶的南北方向變化。但仔細審視時,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差異頗大。有些植被帶是水平分布的重要組成部分,卻不見於一些山地。例如夏綠闊葉林帶在典型亞熱帶以南基本退出各垂直帶,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帶只限於熱帶以北的山地,山地苔原帶局限在寒溫性針葉林(泰加林)帶山地。相反,一些山地植被帶(如高山灌叢帶、高山草甸帶等),則是水平地帶中所沒有的。
②乾旱氣候地區的山地植被,從當地的草原或荒漠類型向上過渡為水分條件較好的植被類型,但超過一定高度後,低溫的限製作用變得越來越突出,出現相應的高山植被。因此山地的各植被垂直帶譜就不象「豎起來的水平植被帶」(見表5-7)。
③即使某些水平地帶植被與垂直地帶植被的外貌和大氣候條件等特點,具有類似之處,但它們在種類組成、區系性質、結構特徵、生態條件、以及歷史發生等方面差異很大。例如寒溫帶的泰加林與亞熱帶亞高山(寒溫性)針葉林就有明顯不同,它們的生態條件也不一樣。
表5-7 亞洲乾旱氣候地區植被垂直帶譜4)高山植被性質因地而異,據托爾馬喬夫(1948)意見,最少分為6種類型。①高山和亞高山草甸,從阿爾卑斯山到我國華北的山地均有分布。②山地苔原見於北方針葉林帶。③高山草原和④高山荒漠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帕米爾等。⑤山地旱生植被在地中海沿岸到阿富汗一帶很普遍。⑥帕拉摩(Paramo)見於南美和非洲潮濕熱帶的高山寒冷植被(高大草本群落)。
5)垂直帶中每個植被帶的海拔高度隨緯度升高而逐漸降低,森林帶上限高度也有近似規律。但乾旱氣候地區的森林帶則隨乾旱程度加劇而升高。垂直帶中每個植被帶的寬度互不相同,並且隨氣候差異而變化。
6)當高大山脈走向垂直於盛行風向時,其兩側氣候差異甚大,而且變化很快,這使植被垂直帶譜也發生顯著的差異。中緯和高緯地區,尤其是乾旱地區的山地陰坡和陽坡,各具不同的生態條件,植被常常迥然有異。再加上山區小地形小氣候的分化,因而使植被垂直帶更為復雜。
最後應當指出,山地植被帶主要受構成較大規模生態序列的氣候條件制約。至於丘陵上下土層厚度、水分條件等變化所帶來的植物群落垂直變化,不應與真正的垂直地帶混為一談。
總之,山地植被帶變化較快,在高度不過數公里范圍內,能夠見到近似於水平距離數千公里間的植被變化。開發利用山地自然資源時,植被的類型特徵和垂直變化規律是必須注意的事項。
三、中國的植被類型及其地理分布規律
我國現行的植被分類系統,採用的是三級制,即植被型(高級單位)群系(中級單位)和群叢(基本單位),並設有輔助級和亞級。
我國的植被類型極為豐富多樣,幾乎可以見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類型。如在針葉林中,可以劃分出寒溫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暖溫性針葉林和熱性針葉林。在闊葉林中,可劃分出夏綠闊葉林、常綠夏綠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島常綠林和紅樹林等。全國共劃分出29個植被型。從群系一級分析,則又反映出類型的極其多樣性。如在寒溫性針葉林中,劃分出了40餘個群系,又如在常綠闊葉林中,約劃分出30個群系,在草原中,劃分出近30個群系。全國共劃分出了560餘個群系。
從大興安嶺—呂梁山—六盤山—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分我國為東南和西北兩個半部,東南半部是季風區,發育各種類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風影響微弱,為無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東南半部森林區,自北而南,隨著氣溫的遞增,植被的帶狀分布比較顯著,它們依次為寒溫性針葉林帶、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熱帶季雨林雨林帶、赤道雨林帶。
在我國西北半部內陸地區,由於南部為青藏高原所佔據,植被的水平緯度地帶性表現不完整,僅在新疆的溫帶荒漠地區有南北分異,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爾盆地為溫帶荒漠帶,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為暖溫帶荒漠帶,等等。
除上述植被的緯向變化外,由於受夏季東南季風的作用,從東南向西北,植被出現近乎經度方向的更替。例如,大致在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溫帶和暖溫帶地區,從東到西和從東南到西北,即從沿海的濕潤半濕潤到內陸的乾旱區,植被依次為夏綠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
在我國南部的亞熱帶和熱帶森林區域,植被的經向差異遠不如北方的顯著,但在同一植被類型範圍內,仍有所不同。在東部亞熱帶,降水較多(1000—1800mm),旱季不明顯,具有偏濕性的常綠闊葉林;西部亞熱帶(雲南高原)降水較少(800—1000mm),干濕季分明,具有偏乾性的常綠闊葉林。熱帶的東部以半常綠季雨林為主,局部濕潤生境有濕潤雨林;熱帶西部(雲南南部)則為偏乾性的半常綠季雨林與季雨林。
我國各主要植被類型的分布與大氣候的空間分異關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氣候指標體系用於此種研究。如前文談及的吉良溫暖指數(WI)、寒冷指數(CI=Σ(5—ti)、ti為低於5℃的月平均溫度)、以及修訂的濕度指數(HI=P/WI,P為年降水量)、被用來探索我國東北各地帶性植被的氣候邊界值(徐文鐸,1986)。北方針葉林帶南界與吉良確認的WI=45數據基本一致,但同樣溫度條件下濕度指標變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現象十分顯著(表5-8)。
表5-8 東北地帶性植被類型分布的水熱指標
(據徐文鐸,1986,有刪減)
東北地區濕潤氣候條件下(HI>7.5mm/℃·月)出現各種地帶性森林植被。半濕潤氣候條件下(HI為7.5—5.5之間),地帶性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甸草原,半乾旱氣候條件下(HI為5.5—3.5之間),地帶性植被為大針茅草原、克氏針茅草原。暖溫帶的本氏針茅草原要求較高的WI值。
對山地垂直帶水熱指標的分析結果表明,垂直帶性植被的熱量指標與水平地帶基本一致,如森林界線(樹木線)的WI為15℃·月,山地苔原出現處低於此值。草原區內山地出現森林植被的條件是HI>7.5mm/℃·月,與水平地帶性變化界線相同。山地WI的計算按每升高1000m,降溫0.55℃計,對HI值則需先推算出P值,P=P0+0.28(h—h0),式中P0為已知海拔高度h0的降水量,h為所求算地點的海拔高度。
對我國內蒙古植被地帶分異研究(內蒙古植被,1985)曾使用濕潤度為月平均空氣相對濕度,結果表明寒溫型亮針葉林帶I值為0.95—1.25,溫型夏綠闊葉林帶為0.62—1.04,中溫型草原帶為0.11—0.88,暖溫型草原帶為0.20—0.50,暖溫性荒漠帶為0.01—0.16(其中極端荒漠為0.01—0.02),規律性顯著。
張新時等(1993)引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帶分類指標並加以修正,分別為①生物溫度BT=Σt/365或BT=ΣT/12,式中t為<30℃與>0℃的日均溫,T為同樣范圍內的月均溫;②可能蒸散率PER=PET/P,式中PET為年可能蒸散量(mm),其值據實驗測定為BT×58.93,P為年降水量mm,所以PER=BT×58.93/P。照此計算結果見表5-9。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指標體系。但這些都近似地反映植被分布與大氣候條件的關系,具體的(大比例尺的)分布還受小氣候、地形、地下水位、土壤質地和基岩性質等環境條件變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