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中學地理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地理教學設計把教學過程視為一個由諸要素構成的系統,強調在遵循系統理論的基礎上應用系統方法,即需要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對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及其相關關系做出分析、判斷、操作和評價。這里的系統方法是指教學設計從"教什麼"入手,對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教科書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然後從"怎樣教"思考,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用恰當、經濟、實用的媒體,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並根據反饋信息並對設計實施的效果做出合理評價,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即地理教學的具體設計必須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展開,而且盡可能將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考慮周全,以期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地理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媒體等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要求教學設計要圍繞目標的實現展開其他環節設計,保證目標、內容、策略、過程一致性,發揮各要素的整體效應。
二、可操作性原則
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形式的組織、教學活動的安排等不能僅從理論上的最優化出發,而應考慮到教師的自身的教學特點、能力水平、專業層次等其他的因素。例如,在教學媒體設計過程中,更多的是考慮學校的教學水平、實施媒體的條件和環境和課程資源的可利用性,而非簡單的選擇理論的最好。
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還應體現在教學設計的具體性上。教學設計必須圍繞學生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通過何種手段訓練地理技能和能力、如何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怎樣檢測學習效果等一系列具體問題必須具體考慮和設計。對教學策略的設計也是如此:教師需要考慮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具體安排、教學順序的確定、教學形式的組織等,甚至還要考慮教學失敗的補救的方法和措施。在地理教學設計過程中,對具體的問題考慮的越是詳細、全面和具體,失誤就越少,但具體並非面面俱到。教學設計實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應該貫穿教學設計的始終。需要說明的是,教學設計要給教師課堂上創造性地實施教學留有發揮的餘地和空間。
三、科學性原則
地理教學設計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程度上擺脫了憑借主觀經驗進行教學設計的傾向,特別是其充分考慮了學習或者教學的背景及其導向,在教學和背景之間進行適當的調整。特別是其注重對學習者本身的細致且全面的分析,減少了教學過程充滿盲目性和隨意性。在地理教學設計中,學習需要的分析指出了學習者學習的目前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學習需要的分析目的在於找出「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之間的差距,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主要的原因,為教學設計方案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在地理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的判斷學習需要是哪樣的一種類型,具體的表現在那些具體的方面。如:學習者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是否有效、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如何等。學習內容的分析是對學習者起點能力轉化為終點能力所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和態度等進行詳細闡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確定學習內容的類型、學習內容的范圍和深度,揭示學習內容中各項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關系。如果缺乏對教學過程各個要素的分析,只憑借主觀意志進行安排,則無法設計出科學的方案。這樣必然給教學帶來失誤,給學習帶來困難,使教學過程充滿盲目性和隨意性。
四、開放性原則
地理教學設計過程的開放性是指教學的內容、過程、形式、方法、手段、時空、評價等方面的設計還需要採取開放式的策略,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運用多種感官,從多角度、多方位主動的創造性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如:教學內容的開放,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有利於信息的傳遞;教學過程的開放,創設動態發展適時變化的教學流程;教學形式的開放,實行小班、合作、對話等的教學形式;教學時空的開放,致力於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的開放,採取師評、生評、差異性評價等結合的策略。因此,在地理教學設計過程中,不要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一成不變的綱要和條目,而是應在開放的理念下,給教師和學生都留出相對的空間和餘地。
五、發展性原則
教學設計的動態性是指在地理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對教學設計的動態檢測和設計成果的評價反饋完善的過程。一個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要經過多次反復修改、綜合考慮、全面平衡的過程。比如,有時最初的考慮不夠全面周密,隨著設計的深入發現前面設計的不足和缺憾,這就需要進行修正,並提出步設計新的設想。在地理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各種情況,並設計動態的反饋信息體系。
教學設計本身的動態發展決定了地理教學設計也是一個日益完善的過程,因此,地理教學設計應時時抓住教學設計的新理論;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時刻貫穿地理教學的新理念。
當然,教學設計本身是在動態發展中不斷完善,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原則、靈活性原則、藝術性原則等,也許會在某些特定的環境和要求下成為主導原則。因此,不論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學習還是教學設計的實施,都需要從不同角度,用動態的思維來評價教學設計。
B. (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的三條原則
公平性原則 同代公平、代代公平、區域公平和人與生物公平
持續性原則 核心是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共同性原則 環境問題的全球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採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
以這題為例,美國不遵守《京都協議書》,不參與全球共同的二氧化碳減排行動,就違背了共同性原則。
顧名思義,「共同」就是大家一起,美國不和別國一起合作,就是違背了共同性原則。
C. 高中地理的學習規律有哪些
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規律
在地理課中我們通過閱讀觀察就會發現,地理事物的形成規律、因果依屬關系普通存在。我們要善於啟迪學生通過由因導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體總結它們的因果規律。例如自然資源,其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地質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礦規律的制約。由於成礦是在地質時期中的岩漿活動或地表物質的分異過程中進行的,因而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岩漿活動或與地理環境的特點有關:有色金屬總是分布在岩漿岩地區,煤和石油總是分布在沉積岩地區。農業資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熱條件的影響,受自然界水平分異規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帶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善於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規律,就能鞏固分布知識、避免死記硬背,掌握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氣中,飽和水汽、動力和凝結核是興雲致雨的必備條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規律是:上升氣流或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易於凝結,降水機會較多;下沉氣流或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機會較少。不難理解,在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終年以上升氣旋為主,形成赤道多雨帶和溫帶多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少雨帶,終年以下沉氣流為主,則形成副熱帶少雨帶和極地少雨帶;西風帶來充沛降水,信風則往往使天氣晴燥;暖溫氣流在山地的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稀少;氣旋過境時出現陰雨天氣,反氣旋過境時天氣晴朗等。這些規律的形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必然的識記條件。
二、地理分布的規律
地理教學的主要一條是研究地表一定空間位置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在地理教材中,分布的知識諸如段區和自然區的分布、人口和民族的人口的分布、地形和礦產的分布、氣候和河湖的分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交通和城市的分布、工業和農業的分布,都各自顯示出地理的規律性或地質的規律性,是地理特徵的具體內容和依據,教師和學生一定要充分運用好地圖,這是掌握地理分布規律和識記知識的最好方法。例如世界地理的分布。初看世界地圖,似乎地形分布雜亂無序。可是如果深入讀圖,認真分析,加以梳理,就會一目瞭然。在陸地和海底,地形分布是有規律的,而且基本上受地形骨架的控制。其一,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大致成網格狀排列。特別是在我國東部,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同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相互交織成網格狀,沿著這些走向的山脈,兩側有相對低窪的地區,亦大致成網格狀分布。其二,在世界陸地上,有兩個巨大的高山帶,一是環太平洋高山帶,它包括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澳大利亞大分水嶺以及亞洲東部島弧上的山脈,縱列分布在太平洋東西兩岸,二是亞歐大陸南部高山帶、包括喜馬拉雅山脈、高加索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多呈東西走向。這兩個高山帶在帕米爾高原集結;阿爾卑斯山系又以阿爾卑斯山為其山結。其三,是海底地形,大致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海底三部分。洋底中部都有一條海底山脈即海嶺,兩側分布著一系列海盆,在大洋邊緣有狹長深邃的海溝。
三、地理分析規律
所說的地理分析,即通過地理思維活動,將個別的、局部的、分散而具體的地理事物,按其內在聯系。進行歸納、總結、綜合,從而得出概括性的結論。通過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徵、闡明共性、揭示規律。這對於發展學生智能、明確地理概念和知識結構、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知識極為有益。那麼分析地理事物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其一,自然特點的分析。所謂的自然特點,泛指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是一個綜合概念。分析各個要素時,應從它們的屬性、內容和知識系統等方面考慮。例如,地理位置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關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進行分析;地形特徵從地勢、地形類型、地形分布、地表特徵和特殊地形等方面進行分析;氣候一般從影響因素、主要組成要素上分析說明其特徵,氣候類型,水熱狀況、季節分配、年際變化,特殊天氣現象等;河流的水文特徵從流量、汛期長短,水位變化、含沙量、有無結冰和冰期長短進行分析;河流水系從源流概況、水系組成特點和水能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水力資源從流速、落差和水量的大小進行分析自然資源情況應從礦產資源和農業資源即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等方面說明。其二,經濟特點的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特點主要從經濟屬性、國民經濟結構,資源分布和利用狀況,以及工農業生產的布局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工業生產力布局的一般規律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布局,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選擇經濟最佳的地點布局,如接近原料、燃料或消費區,有比較方便的、清潔的水源,有一定數量的合適的建築用地,有便利的交通,有一定數量的技術力量和勞動力,有一定的農業基礎和必要的協作條件;地區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注意生態平衡。如鞍山發展鋼鐵工業的主要條件是:有鞍山、本溪豐富的鐵礦石可就近供應,有撫順、阜新的煤炭,有遼河水系的工業用水,地處哈大線上。布局原則主要依據:接近原料、燃料產地,接近產品消費區,尤其是沈陽為大機器製造中心,鋼鐵需求量大。分析農業生產的布局應當考慮是否有利於利用自然條件保護生態平衡,滿足國計民生需要,要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農業布局和工業布局相結合。
只有遵循自然,經濟的客觀規律,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尤其要掌握規律性的地理知識,必須同運用地圖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經常性的讀圖,用圖和分析圖、將知識鞏固在圖上,建立牢固的空間概念,只有這樣做才會使其感到地理好學,好記。
D. 怎麼學好高中地理
地理其實是偏理科的,但是文科生學好也不難。我是文科生,地理是我最好的一門課。我學習得力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多看地圖,我可以閉著眼睛不世界地圖畫出來,還有要了解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氣候,地形,但是要注意的是,記住原理。高一的地理是最難學的,給你一點資料把。
地球運動和日照圖專題
一、知識結構:
二、考點梳理
(一)自轉運動: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種方向(在北極俯視地球,逆時針自西向東;在南極俯視地球,順時針自西向東;側視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
(2)周期:兩個周期(恆星日和太陽日)
擴展思維:用圓盤演示另三種情況時恆星日和太陽日的關系。
A、當自轉方向為自東向西,公轉為自西向東時:恆星日>太陽日(23小時52分8秒)
B、當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公轉為自東向西時:恆星日>太陽日
C、當自轉方向為自東向西,公轉為自東向西時:恆星日<太陽日(24小時)
結論:當自轉與公轉同向時,恆星日<太陽日;當自轉與公轉不同向時,恆星日>太陽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時轉過的角度。 ω=3600/24小時 即150/小時或4分鍾/10 , 南北極點除外處處都相等。
線速度:每小時轉過的弧長。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V= 2πcosΦ R(周長)/ 24小時(時間)
結論:南北兩極,既無角速度,又無線速度。
2、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作圖判斷:側視、俯視、立體圖、各種變式圖等。判斷晨線和昏線。(圖略)
(2)產生地方時差
地方時:經度不同,地方時也不同。每隔經度15度,時間相差1小時。
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早。
時區:國際上劃分時區的方法。規律:
A、全球共有24個時區,東西各12時區,東西十二時區合為一個時區。
B、每個時區都跨經度15度。
C、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度數=時區數×15度
D、東邊的時區比西邊的時區時間早
E、算時區:經度數/150 (四捨五入)
區時:每個時區共同使用的時間稱為區時。區時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間。
北京時間: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 烏魯木齊時間:新疆採用的東六區的區時。
世界時:0度經線上的地方時。
日界線:原則上規定1800經線為日界線,但實際的日界線是曲折的
★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為兩個日期的分界線是1800 和零時經線
中國跨五個時區:(東五——東九) (730E——1350E)
(3)產生偏向
作圖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區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情況。(圖略)
*分析偏向對地理事物產生的影響:
影響大氣環流和大氣運動(舉例說明:氣旋與反氣旋、大氣環流);
影響大洋環流(舉例:太平洋); 影響河流的沖刷、堆積
(4)影響地球形狀:三軸橢球體
(二)地球公轉
1、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個回歸年365天5時48分46秒
一個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2)公轉軌道與速度
特點:每年1月初過近日點,公轉速度快,太陽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過遠日點,公轉速度慢,太陽照射北半球。
影響:北半球夏半年的時間長於冬半年的時間。
北極點的極晝天數(186天)比南極點的極晝天數(179天)長7天。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黃赤交角產生的原因:(1)地球傾斜著圍繞太陽公轉,傾斜角度為66034′。
(2)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
(3)黃赤交角和極晝極夜出現的最低緯度的關系為互余。
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以一年為周期)
在各種圖上會畫出黃道、赤道,標出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略)
3、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1)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2)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
了解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陽高度:在太陽直射點為900;在晨昏線上為00
規律:隨緯度變化規律:夏至日------H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逐級遞減。
冬至日------H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逐級遞減。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級遞減。
隨季節變化規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H達最大。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H達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H達最小。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H達最大值。
計算公式推導略:
結論: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H=90°-|δ-θ|,δ表示所求點緯度,θ表示太陽直射點緯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點與太陽直射點之間的「距離」(緯度差),這個「距離」越小,則正午太陽高度越大
(3)引起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分時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陽直射點 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晝長夜短,且晝漸長,極晝范圍擴大。
夏至日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晝長夜短,且晝漸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晝短夜長,且晝漸短,極夜范圍擴大
冬至日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晝短夜長,且晝漸長。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晝夜平分
*晨昏線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時刻處處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三個月(5、6、7三月)
冬季------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三個月(11、12、1三月)
傳統四季:四立劃分
(5)形成地球五帶:回歸線與極圈劃分五帶。
4.*補充
(1)根據經度數值判斷兩點的東西方向。
①兩點如在同一經度區內有兩種可能:一是同在東經度地區,那麼經度數大的點在東方,另一點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經度區內,那麼經度數小的點在東方,另一點在西方。
②兩點若處不同經度區內:兩地經度數之和,若小於180°,則處東經度區的點在東方,西經度區的點在西方;若大於180°,處西經度區的點在東方,東經度的點在西方;若等於180°,既可說是東方也可說是西方。
(2)物體的影子
規律: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物體的影子永遠朝北(除北極點朝南)
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物體的影子永遠朝南(除南極點朝北)
影子朝向與太陽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陽高度越小,影子越長。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長,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長
請說說下圖中各點此時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經緯網計算距離
在經緯網圖上可以根據經緯度量算兩點之間的距離。
同一條經線上緯度1°的間隔長度都相等(因為所有經線的長度都相等),大約是111km/1°。
赤道上經度1°的間隔長度最大,約為111千米,由於各緯線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緯60°緯線上的長度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緯線上經度差1°的弧長就不相等。在同一條緯線上(假設此緯線的緯度為α)經度1°對應的實際弧長大約為111cosαkm。因此,兩地若在同一條緯線上,只要知道兩點經度差就可以計算出兩點間的弧長。
(4)太陽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陽(正)東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陽東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陽東南升,西南落。
(5)太陽的周日視運動
①對任一地而言:太陽軌跡是平行的;當地地理緯度:北回歸線以北(原因)
讀下左圖判斷:正午太陽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晝長短、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②讀右上圖描述太陽周日視運動圖的作法
③下圖為四個地點二至日太陽周日視運動圖,讀圖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節氣。
三、重難點剖析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我們遇到的日照圖有兩種,一種是球面日照圖,另一種是平面日照圖。球面日照圖又可分為側視日照圖和極視日照圖。日照圖看似簡單,卻包含著豐富而復雜的地理知識,成為考試中必選的題目,因而很有必要對日照圖中涉及的考點進行分析、總結,尋求解題竅門,掌握答題規律,提高答對率。教學中通過反復嘗試,主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考點范圍(常考查的知識點)
1.判斷半球及地球自轉的方向。2.畫晨昏線或太陽光線。3.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4.判斷日期、節氣(季節)。5.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6.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7.判斷晨線和昏線。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時間。9.判斷相對方向。10.地球自轉、公轉的速度。11.計算區時(地方時)。12.計算晝夜長短。13.氣壓帶的移動及氣候類型的特點。14.海陸氣壓類型的分布及季風、洋流的方向。
二、考點解析
1.判斷半球及地球自轉的方向
(1)東西半球:明確20°W和160°E兩條經線把地球分為東西兩半球。(2)南北半球:北極上空看地球逆時針方向自轉,南極上空看地球順時針方向自轉。
2.畫晨昏線或太陽光線: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相互垂直。
3.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要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就要判斷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和經度。(1)緯度位置:根據現在的教學要求,有三種情況,即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和赤道上,判斷的依據是觀察極圈內的晝夜狀況。
4.日期、節氣(季節)
由日照圖確定日期和節氣(季節),日期主要有四種: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日期為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赤道時,日期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日期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對應的節氣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節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處應注意節氣和季節的區別。判斷推理的過程是:由極圈內的晝夜狀況到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再到日期節氣(季節)。
5.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
(1)太陽直射點上的太陽高度為90°,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等於o,晝半球的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的太陽高度小於0。(2)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一是緯度分布規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如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二是季節分布規律:夏至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首先要明確兩個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和所求地的緯度,根據以下公式計算:某地正午太陽高度=90°—(太陽直射點和該地間的緯度差,可用線段法分析計算)。
6.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種情況。以北半球為例,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春分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同時還要分清回答晝夜狀況還是晝夜變化趨勢,這就要注意以下規律: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哪個半球晝長於夜;太陽直射點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動,哪個半球晝變長夜變短。
7.判斷晨線(黎明)或昏線(黃昏)
首先明確圖中給出的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太陽光線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轉方向向著太陽光線,此半球的晨昏線部分為晨線;如果地球自轉方向背向太陽光線,此半球的晨昏線部分為昏線。
8.日出、日落
(1)晨線上的各地同時日出,昏線上的各地同時日落。(2)根據某地晝夜長短計算日出日落時刻,先計算出該地晝長的時間,然後以正午12時為起點,減去晝長時間的1/2就是日出時間,加上晝長時間的1/2就是日落時間。
9.判斷相對方向
經線指示南北,向著北極是北方,向著南極就是南方;緯線指示東西,即左西右東。
10.地球自轉、公轉的速度
(1)自轉:自轉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2)公轉:夏至日速度較慢且還在變慢,冬至日速度較快且還在加快,因為地球公轉,7月初經過遠日點時速度最慢,1月初經過近日點時速度最快。
11.計算區時、地方時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地方時為12時,晨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18時,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鍾。再結合圖中給出的經度信息,可計算區時。
12.計算晝夜長短
計算某地的晝夜長短,首先應明確過該點的緯線圈在晝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經度,按每隔15°為1小時可計算出晝夜長短
13.氣壓帶的移動及氣候類型的特點
氣壓帶的移動是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氣壓帶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氣候為例說明,夏至日日照圖可表明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沿岸,氣候特點炎熱乾燥;冬至日日照圖可表明西風帶控制地中海沿岸,氣候特點溫暖濕潤。
14.海陸氣壓類型的分布及季風、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圖,亞洲大陸氣壓是亞洲低壓,北太平洋氣壓是夏威夷高壓,東亞盛行東南季風,南亞盛行西南季風,北印度洋洋流順時針方向流動;冬至日日照圖,亞洲大陸氣壓是亞洲高壓,北太平洋氣壓是阿留申低壓,東亞盛行西北季風,南亞盛行東北季風,北印度洋洋流逆時針方向流動。
例1:讀「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圖5),圖中虛線表示回歸線與極圈,ABC代表晨昏線,黑粗線OE和OF為日期分界線,完成下列要求:
(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
(2)北京時間為 月 日 時。
解題思路: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題時關鍵是要充分利用題乾和極視圖提供的信息:以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地球的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ABC為晨昏線——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或者極夜現象(這是解題最重要的隱性信息)。NE和NF為日期分界線——180°經線和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由NF平分晨昏線可知:NF應該為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另一條粗線NE就是180°經線。隱性信息被挖掘出來後,後面的解答就比較容易了:此時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時間應該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23°26′N),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為12時,正好與0時所在經線NF組成經線圈。因為NE為180°,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及經度分布規律可知太陽直射的經線應為135°W,也就是說太陽直射的地理坐標為:23°26′N和135°W。最後由135°W地方時為12時可推算出北京時間為6月23日5時。
例2:圖6中的兩條虛線,一條是晨昏線,另一條兩側大部分地區日期不同;此時地球公轉速度較慢。讀圖6完成1~2題。
1、若圖中的時間為7日和8日,甲地為
A.7日4時 B.8日8時 C.7日8時 D.8日4時
2、此時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陽西下 B.幾內亞灣沿岸烈日當空
C.澳大利亞東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現
解題思路: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根據日期分界線的基本特徵——通過南北極點的經線,首先確定出通過南北極點的那條虛線為日期分界線,再結合題干中「此時地球公轉速度較慢」(此時北極地區為極晝),推知該虛線應該是180°經線(晝半球不可能出現地方時為0 時的經線)。再進一步推出另一條虛線為晨線。這些信息提取出來後,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規思路解題:甲的經度為150°E,晨線與赤道在120°E處相交,則120°E的地方時為6時,甲地地方時應為8時。因為180°經線西側日期總是早一天,日期應該為8日,即8日8時。當北京時間為6時時,通過計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現的現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陽西下。
例3.讀圖3 回答1—4題
1.2002年11月20日9時(北京時間)中國第1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自上海出發,此時長城站所在地區的區時為
A.19日19時 B.20日5時
C.19日21時 D.20日21時
2.中山站到南極點的直線距離約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3.與中山站相比,長城站所在地
A. 白晝時間長 B.自轉速度慢
C.自轉周期長 D.正午太陽高度大
4.中山站出現極晝期間,下列河流最有可能處於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萊茵河 C.亞馬孫河 D.贊比西河
解題思路:1題,根據經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可以判斷長城站位於西四區,與北京相差12個時區,當北京時間為11月20日19時,長城站的區時為19日21時。
2題,讀圖可知中山站的緯度比較接近700S,與南極點的緯度差為200,地球表面緯度相差10其實際距離約為111KM,通過計算並與備選項比較,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
3題,長城站的緯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陽高度總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於南極圈以內,夏半年其白晝時間總比長城站長。
4題,中山站出現極晝期間,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贊比西為汛期,湄公河為枯水期,萊茵河與亞馬孫河分別流經溫帶海洋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沒有明顯的汛期與枯水期。
【答案】1.C 2.B 3.D 4.A
四、命題意向
1、近年高考文綜試題中本專題考情分析
年份及試題 考察內容 題型 分值
2006 北京文綜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 選擇題 4
天津文綜 日出日落方位 8
全國卷(2) 晝夜長短 12
重慶文綜 正午影長的季節變化 4
2005 北京文綜 自轉速度與晝夜長短 選擇題 4
天津文綜 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方向 12
2004 全國文綜 晝夜長短及變化 選擇題 4
北京春季文綜 地球公轉速度 4
天津文綜 晝夜長短及變化 12
2、規律總結:
(1)從考核內容上看,重點考察晨昏線、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等學科基礎知識。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確定,如天津文綜第1、2題。從命題趨勢來看,對本部分知識的考核有強化趨勢。
(2)從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選擇題方式出現,文綜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試題多以圖文結合、圖表結合的方式呈現,且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
(3)能力上,注重考查讀圖能力、計算能力、空間思維能力。試題具有綜合性、分析性和實用性。
你們現在應該用的上的
E. 高中地理的布局原則有哪些
高中地理的布局原則
一個國家的經濟特點主要從經濟屬性、國民經濟結構,資源分布和利用狀況,以及工農業生產的布局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工業生產力布局的一般規律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布局,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選擇經濟最佳的地點布局,如接近原料、燃料或消費區,有比較方便的、清潔的水源,有一定數量的合適的建築用地,有便利的交通,有一定數量的技術力量和勞動力,有一定的農業基礎和必要的協作條件;地區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注意生態平衡。
如鞍山發展鋼鐵工業的主要條件是:有鞍山、本溪豐富的鐵礦石可就近供應,有撫順、阜新的煤炭,有遼河水系的工業用水,地處哈大線上。布局原則主要依據:接近原料、燃料產地,接近產品消費區,尤其是沈陽為大機器製造中心,鋼鐵需求量大。分析農業生產的布局應當考慮是否有利於利用自然條件保護生態平衡,滿足國計民生需要,要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農業布局和工業布局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