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地理學習時要注意哪些要點
高一地理復習的四大要點
(1)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代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代地理的綜合情況?
(2)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麼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系。
(3)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麼一個地區同另一個地區有差別,為什麼有些地區又很相似?
(4)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此外。學習地理,既要了解課本中的內容,學會閱讀、使用、繪制地理圖表等技能,還要留心觀察自然和社會,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觀察時,要動腦筋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麼。
高一怎樣學好地理
1.信心是成功的保證
地理學科是集自然學科和人代學科於一體的一門綜合學科.雖然難度較大但只要勇敢面對,你一定會學好地理的.因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顯微鏡""望遠鏡"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圖(變式地圖)在地理試題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平時,如果你在百忙中抽出那麼"一點"時間多看地圖,多記地圖,多畫地圖,尤其注意對各種變式地圖的掌握,那麼要想學不好地理也已經很難啦!
3.理想的起點在於課堂
課堂永遠是地理學習的主戰場.要注意老師歸納總結的原理,規律.並記清每章,每節課的重點,搞清難點.並及時記錄書本上沒有的內容.那麼你的課堂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4.練習是檢驗課堂效率的試金石
課堂效率的高低與否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得以檢驗.地理學科也同樣如此.平時要加強基礎知識題(即課本上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闡述題)的練習.練習不僅要及時同時還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加強聯系生活實際.倘如此,你的地理成績就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2. 地理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1、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通過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思考和解釋。例如:為什麼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2、注重情境的創設,特別是對學生未知世界的知識學習中,要充分利用圖像、視頻和文字,加強理解。
3、注意知識點的正確性,如:地名的書寫,讀音等。
4、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以及錯誤理解,這些都是他們理解失誤,或是教學過程中存在不足,要注意引導和修正。
等等,還有很多要注意的。
3. 高中地理需要重點掌握哪些知識點
很多高中的文科生地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考試中的重點知識點,因為學習地理,除了能提高知識素養,還有一點就是應用於考試中去,那麼高中地理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呢?
一:掌握概念,及時消化。理解概念才能更好的進行題目分析。可以把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比如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等。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二、掌握地理現象法則,加深理解。扎扎實實的學好基礎知識,弄懂相關原理。比如: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水循環的原理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關系;光等等。只有掌握並理解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才能夠透徹的分析。
三:注意知識點的相互聯系。地理知識是處於一個大環境內,地理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並沒有孤立存在的要素。比如,河流汛期的來臨就和天氣,地勢等相關聯。復習時要注意綜合運用。
四、地理環境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掌握。在復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普遍性的總結和個性特殊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成因及其分布。在實際分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時表現為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有時表現為垂直地帶性或者非地帶性的特徵。
4. 高考地理的學習重點有哪些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況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類問題都要往兩個大的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為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光熱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資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氣壓帶和風帶、大氣環流等;
人為因素包括人口、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策、資金、工農業基礎、歷史等。
(2)回答意義影響類問題時,應當注意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
(3)回答條件分析類問題時,注意應答出有利條件以及不利條件。
2.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學會採用分點作答;作答特徵描述問題時,學會分階段描述特徵。
3.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邏輯性:弄清各點作答的先後順序;不出現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4.學會看分值,多角度答題
答題時盡量結合題目所給的圖上信息或資料作答。
要熟記的地圖——做題的基礎。
1、經緯網,各大洲和各主要國家和各主要地形區的經緯網圖,
2、世界地形圖——主要地形區的地形剖面圖。
3、世界氣候分布圖。
4、世界海陸輪廓圖——河流、湖泊、海洋、海峽、島嶼、半島分布圖。
5、世界洋流分布圖。
6、世界自然帶分布圖。
7、板塊構造圖。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氣候類型。
9、世界主要工業區、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分布圖。
10、中國各地形區的經緯度。(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嶺,台灣島,海南島,北回歸線、25°N、30°N、40°N、45°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過的地形區)。
11、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
12、中國地形三個階梯的分界線、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溫度帶、干濕地區的分界線。
13、各種等值線圖的判讀方法——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高線等
2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地理特徵的描述
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2、對地理位置的描述
3、對地形特徵的描述
低山丘陵;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小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類型為紅壤為主。
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戰略位置
地勢(高、低(方位))及起伏大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特徵。
例:描述我國橫斷山區的地形特徵:
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喀斯特地地貌發育。
從地形、氣候、植被、河流、土壤和資源幾方面入手。
例:簡述井崗山旅遊區的自然地理特徵?
4、對氣候特徵的描述
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入手。
氣溫高低的影響因素:
降水量多少的影響因素:
5、氣候類型的判斷重點方法
以溫定帶:先判斷最冷月均溫
以水定型:
氣溫特徵:氣溫的高低及季節或年際變化,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光照情況。
降水特徵:年降水量、降水的季節或年際變化、雨季長短,雨季在什麼季節。雨熱是否同期。
緯度、地勢、洋流、海陸位置(受海洋的影響程度,受冬季風的影響程度)
氣候(大氣環流)、地形雨、洋流、海陸位置
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度平原、盆地比較氣溫
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
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
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弱,
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6、對河流特徵的描述
(1)河流的水文特徵:
(2)內流河水文特徵:
(3)水系特徵:
(4)分析河流的凌汛條件:
包括水量大小、水位高低及季節變化大小、汛期長短、含沙量的大小、有無結冰期、有無凌汛現象、水能。
A、水源補給: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汛期在夏季,影響因素主要是氣溫 B、季節性河流:夏季為豐水期,其它季節水量少,甚至斷流 C、流程不長
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和形態、河網密度、落差和峽谷的分布。
溫帶河流有結冰期,河流自較低緯向較高緯度流動的河段。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入冬後較高緯度河段的河水開始封凍;春季較低緯度河段的河水先開始解凍。這樣上游為水,下游為冰,水流不暢,極易沖潰堤壩,形成凌汛。
(5)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例:三峽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6)河流航運條件評價:
(7)河流的補給形式:
例:亞馬孫河流量大的原因
1.河流落差大;2.水量大。
處於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交界處,地勢落差大;位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
自然:流量及季節變化;流速;冰期;含沙量,流域面積,有沒有形成水運網路;
社會經濟:與其他交通方式相聯系;經濟水平,人口疏密程度等。
大氣降水補給、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往往形成春汛)、永久性冰雪融水(往往有夏汛)、地下水補給和湖泊水補給
①地處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壓影響,多上升氣流,降水豐沛
②平原地形及北、西、南三面高、向東敞開的地形地勢,利於大西洋水汽進入
③水汽進入內陸後,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流域面積廣,地表水從三面向亞馬孫河匯集;暖流的增溫增濕
萊茵河航運價值高的原因
自然: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河流多,水量充沛,季節變化小
②氣候溫暖→無結冰期,通航時間長
③平原地形→河道寬闊,水流緩
④森林覆蓋率較高→河流含沙量小
⑤河流出海口地處英吉利海峽附近,交通位置重要
社會經濟:
⑤人工運河溝通,河海聯運,通航里程長
⑥流經地區人口城市多,經濟發達
3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地理特徵分析要點
1、分析太陽輻射高低(考慮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2、分析我國沙塵暴現象產生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1)地形高低和南北坡(陰坡、陽坡)(2)日照時間:天氣和氣候狀況;白晝長短(3)太陽高度(即緯度)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日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控制載畜量;
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
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3、分析洪澇災害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例:孟加拉國澇災嚴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諾現象等。(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風強盛,多暴雨,降水豐沛;②夏秋多颶風;③地勢低窪,排水不暢;④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在此交匯且同時進入汛期;⑤天文大潮時海水的頂托作用,使河水下泄不暢;
人為原因:①人口密度大;②上游植被破壞多,水土流失嚴重。
4、分析有關地形地貌
5、分析有關地質災害
例:分析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原因
形成原因:
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板塊
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
2組斷層:華山&渭河平原、廬山&鄱陽湖平原
(1)板塊(火山、地震、變質)或地質是否破碎(2)坡度(3)降雨(4)植被(5)人為因素
(1)自然原因: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岩石破碎,風化嚴重;山區面積廣大,地形坡度大;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2)分析地震產生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地區
形成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減輕災害的措施:
震級大,破壞性大;淺源地震;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
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
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
加強國際合作等。
6、有關漁場的形成
例:我國舟山漁場的成因是什麼?
7、分析某鹽場的成因
8、大潮發生的原因(如錢江潮)
(1)洋流(寒暖流,上升流) (2)大陸架
(3)河流入海口 (4)溫帶海區
地處溫帶大陸架上,陽光可以入射海底,光合作用較強,藻類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寒暖流交匯處;河流入海口,帶來了豐富的餌料。
蒸發量大(氣溫,背風坡,光照強,風力大);
地形平坦是否適合建鹽場;沿海。
喇叭口的形狀,外面大裡面小,海水上涌潮位抬升;夏季風力大時,抬升潮位;天文大潮時,日地月在一條直線上,引力大,出現大潮。
9、沼澤廣布的原因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②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③底下凍土廣布,下滲能力差
④河流形成凌汛,洪澇泛濫
10、死海、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社會經濟原因:
②工農業引用約旦河水(棉田面積擴大,引阿姆河、錫爾河灌溉),使匯入死(咸)海的河流徑流量減少.
4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區位分析類
(一)農業區位分析
1、分析有關農業區位因素:
例:酒泉地區農業發展的有利和限制因素是什麼?
2、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湟水谷地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
自然區位:
氣候(光、氣溫、熱量、降水、災害氣象),地形,水源,土壤;
社會經濟區位:市場,交通,政策,人口及素質,技術
利: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弊:降水少,水資源缺乏。
利: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降水少,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3、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
4、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區位因素
有利(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熱量不足;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秋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有利(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旱澇災害頻繁;酸雨危害
5、畜牧業
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區位因素
6、乳畜業
典型地區:西歐、美國東北部、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
分析區位因素:
有利(1)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2)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濕潤,不利於種植業成熟,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紐西蘭除外)(2)社會經濟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費市場廣闊;交通便捷。
7、大牧場放牧業
典型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8、郊區農業
典型地區:上海市郊區農業
分析區位: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量大;交通方便;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9、混合農業(澳大利亞)
墨累—達令盆地
混合農業的優點
墨累—達令混合農業
分布:國土東南部
混合農業特點:
不利條件及解決措施:
處於大分水嶺西部,屬雨影區,降水稀少,灌溉成為農牧業的限制性條件,政府實施東水西調促進農業發展
主要是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機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
(二)工業區位分析
1、工業區位分析
社會經濟:原料(農產品加工、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工業)、科技(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工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市場(腹地)、交通、農業經濟基礎(提供食品和原料)、環境(風向、河流)、資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新興工業區:典型地區:美國矽谷、德國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2)社會經濟因素:科技發達(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傳統工業區
典型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基地等
區位分析:
魯爾區
區位因素:
衰弱的原因:
措施: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離鐵礦區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陸交通:⑤廣闊的市場
①生產結構單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①改造煤炭、鋼鐵工業,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②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③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
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三)城市區位分析
1、分析有關城市區位
(1)自然區位: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形狀;
(2)社會經濟:資源,交通,政治文化,宗教,旅遊、軍事,科技
分析我國武漢市的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
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長江、漢江匯合處,水源豐富,
社會經濟因素:
附近鐵礦、棉花資源;
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京廣鐵路穿過,水陸空交通便利;
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素質高;
湖北省省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
現代工業、新興高科技產業(光谷)(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棉紡織、光谷等)
1、交通建設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政治因素;科技因素等
舉例: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崎嶇;河流多;地質條件復雜,多地震、滑坡、泥石流;降水多,多暴雨。
(四)交通建設區位因素
2、分析港口的區位因素:
海灣+水深+避風+陸地地形平坦,利於築港+交通
3、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原因:峽谷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盆地、窪地地形建水庫庫容量大
(2)地質條件: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誘發地震、滑坡
(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少淹沒良田和村莊,減少人口遷移。
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1、晴天多,風速小,能見度好;
2、緯度低,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大(線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3、地形平坦開闊,地質結構穩定;
社會經濟因素:1、地廣人稀;2、交通便利;
3、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如酒泉成為航天發射基地的區位因素
地處西北內陸,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便於對衛星跟蹤觀察;地形開闊,便於對衛星的跟蹤觀察。
地廣人稀,不幹擾居民生活;
位於河西走廊,交通便利;
地處西北內陸,利於國防安全。
衛星著陸基地的區位分析
氣象條件: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便於對航天器的跟蹤觀察。
地形條件:地形平坦、開闊,少河流峽谷,有利於航天器或航天員的安全便於目標搜尋
人口密度:地廣人稀或人煙稀少,不幹擾居民生活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勢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黃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並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蓋率低。
(2)人為原因:破壞了植被。
①過度墾殖、過度放牧、過度樵採。
②開礦。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後果(危害):
①使土地貧瘠,農作物減產。
②下遊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積,庫容減少,降低蓄洪標准。
5高中地理基礎知識: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2)荒漠化問題
(3)乾旱缺水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華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②華北地區春旱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a:春季雨帶未到達,降水稀少;
b: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a:小麥返青,需水量大
①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②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
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
產生原因:
缺水的治理措施:(開源節流)
①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
②修建水庫;
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
④減少水污染;
⑤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
⑥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
⑦;加強全流域統一規劃管理
⑧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
⑨ 海水淡化等。
③有關乾旱的主觀題
⑴ 溫帶沙漠-----塔克拉瑪干(卡拉庫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變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
⑵ 熱帶沙漠-----撒哈拉(維多利亞)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變式: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
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地處溫帶,盛行西風,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處於背風坡,降水稀少。
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終年炎熱乾燥。
西南季風不易到達,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
②受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
(4)土壤鹽鹼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春秋)、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夏季)等
②華北平原鹽鹼化原因:
自然原因:a地形低窪;b春秋季節乾旱,蒸發量旺盛c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5)溫室效應問題
對全球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
產生原理:CO2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而使大氣溫度增高,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
產生原因:
解決措施
6高中地理基礎知識:能源問題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對哈:
對中:
①哈薩克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擴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進哈薩克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④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①利於緩解石油緊張局面,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
②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實現石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費結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①對西部的意義:
②對東部地區: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改善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利於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增加就業機會;
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
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保護環境;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增加就業機會;
7高中地理基礎知識:人口問題
試比較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在人口分布、城市分布方面的特徵及其成因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農牧、工礦業發達;
開發歷史較早;
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
中西部氣候乾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帶,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氣候夏季溫暖;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經濟落後。
8高中地理基礎知識:世界地理簡答題
亞洲
日本的氣候——海洋性顯著的季風氣候
電子工業分布的區域因素
南北氣候有較大的差異:
氣候具海洋性特徵:
東西兩岸降水形式和季節分配不同:
有特殊天氣現象-梅雨和台風。
冬季較為溫和,夏季較涼爽,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小。
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分別出現在8月和2月。
降水量多且季節分配均勻。
東部太平洋夏季多雨,西部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雪。
A、地理位置優越B、氣候適宜,潔凈優美的環境C、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多D、交通便利
分析日本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條件
分析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有利:
自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豐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1)日本農業多採用小型機械,精耕細作,注意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人口多,市場需求量大。3)勞動力豐富。(4)歷史悠久,多精耕細作的經驗。
不利:旱澇災害頻繁
不利條件:國土(市場)狹小,對外依賴嚴重;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
工業基礎好;島國多優良港灣
開挖運河對泰國的影響:
創造就業機會;為國家創收。泰國因此成為海運樞紐,會加大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經濟。
如果開鑿克拉運河,對我國來說將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
1)、運河不僅可以運油,還可以運輸其他貨物,而且將改變歐亞貿易路線。
2)、它可以使我國對歐洲、非洲貿易航程縮短,節省時間和運費,運輸安全性得到提高。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地區及區位因素分析。
分析湄公河的水文特徵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之國」的原因
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小的地區,主要有四大工業區
----接近消費市場;建在港口便於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
東南亞的物產
(1)熱帶經濟作物豐富。(熱帶種植園農業:天然橡膠、油棕、椰子、金雞納、蕉麻、胡椒、木棉)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和油棕
菲律賓:椰子和蕉麻
印度尼西亞:金雞納霜。
(2)水稻種植廣泛,稻米是各國居民的主要糧食。
(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有利條件?)
(3)東南亞的礦產資源(馬來西亞的錫礦+印尼、東帝汶的石油)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
(4)旅遊資源豐富
5. 目前地理學中還有哪些難題呢
分類: 理工學科
解析:
目前地理學中分化的分支逐漸有接近、統一的傾向。在當代科學的綜合潮流推動下,現代地理學正處於新的綜合階段。但自然與人文的地理學實質性的融合仍需克服重重障礙,付出極大努力。
地生態過程概述
生態的觀點是地理學的基本觀點,地生態過程是一種重要的地理過程。生態就其本意來說是生物與其所處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環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與物理環境(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體。在這個系統內部,能量的流動形成了一定的供養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後者特指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地生態的概念是生物學生態與地學觀念的結合。地生態系統或地生態強調環境與生物之間的作用遠甚於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間的作用。首先地生態學總是從某一種特定的地域環境(如濕地、山地)角度來討論生態系統的特性;其次,地生態學雖然重視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種群的動態與生物多樣性在這里並不被特別地強調,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置於生物與物理環境乃至於外界干擾的相互作用上;再次,也許是最主要的,地生態系統分析中已經不注重甚至不注意營養結構,而把物質、能量的循環過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並且注意分析由於這種循環形成的空間(景觀)結構(由此代替了對營養結構的重視)。關於景觀結構或空間結構的分析理論目前越來越多地成為地生態學的主流,以至於被特別地區分出來稱之為景觀生態,相應地,地生態系統就強調生物與環境聯系並具有能量、物質流動形成的景觀結構、生物多樣性與地域多樣性和物質循環體系的系統。這里地域多樣性是由於能量物質流動產生的不斷發生的地域分異過程的產物。地域可能被追溯下去到一定的最小單元,在這個追溯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地域與地域之間不斷有類型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分異過程是遞階進行的而不是連續過渡的。地域分異性是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在地生態現象中,這種分異序列大致可以描述為:全球——自然帶——自然區——自然亞區——(?)——土地系統——土地類型——立地(site)。立地是地域分異或地域生態分異的最小單位,一個立地內的土地環境的微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徵已不可再劃份,但這並不是說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態現象已經不存在了;從生物學觀點觀察,土壤微生物與它的物理環境土壤之間仍然存在生態問題。我們認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態過程已經終結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懷疑的。由於地域多樣性存在,這種序列會被破壞。在一個山地環境中,從山腳到上頂出現了緯度地帶性,它對應的是帶,帶以下已經進入了土地系統甚至於土地類型級別的分異。從全球角度看,亞區過渡為土地系統也似乎太快,所以筆者在這里插入了一個『?』。形象地講,地域的生態分異就象一根兩端固定於自然帶和立地上的弦,弦在振動中有多少個波腹與波節,與具體的過程和「材料」(環境尺度)有關,然而無論如何,波節的數量是可數個的或有限個的。
能量流與物質流在地生態過程中處於基本的關聯系統單位的地位。我們將會看到,地生態過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關聯、物質關聯的形式建立的。在緒論中我們強調,地理學的一種基本觀念是熱力學觀念,在地生態系統中,這種觀念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相反地在下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種群模型缺少這種觀念,這不能不說這是地理學與生物學或生態學的重要差別。在細節上,但是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方面,生態學與地理學關於生產力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生物學生產力觀念落實在群落或生態系統方面,強調群落實際的生產力。地理學生產力觀念一般考察土地潛在的生產力,或者環境的統計平均生產力,如土地的光溫潛力、荒漠初級生產力和河口初級生產力。在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測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狀況)的形式。
與能量流類似,地理學對於地生態系統物流的考察側重於有生物量,或者側重於有潛在生物作用的在地理環境單元即生態系統物理環境內的流動;生物體內的流動被忽視,生物間的流動並不被特別的強調。而目前地理學中,物流往往被賦於較能流更多的重視。在具體形式上,地理學或地生態過程更多地說注意水流及水對地域多樣性的作用。其次注意地球化學循環;由此直接引發了對污染物在大氣、土壤、水體中運動的重視。同時元素的遷移引起的地域多樣性被認真的考察。這種考察一般是按環境類型和區域單元進行的,如苔原、泰加林、濕熱帶的元素遷移循環規律和在區域內劃分出若干具有統一地球化學特徵的地球化學省。
從地理過程角度、地生態物質循環被分成若干類型。目前理論上將地化循環分作氣體型和沉積型,前者儲存於空氣和水中,後者儲存於岩石圈和土壤圈中。這種類型的劃分似乎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下去。從區域的觀點看,生態系統往往對物質的輸入起到一個化學或物理狀態轉化器的作用,使得物質儲存類型發生變化,即產生了地域多樣性又維持了生態系統本身的運行。
生物與它的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這種關系往往只能哲理性地說明。一個生物體或群落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繁衍和發育,特定的地理環境提供給生物或生態系統以特定的能量和物質輸入,從而也就約束了生物的發展范圍和生態系統的運行。地理環境的約束作用,一般被分解為氣溫或積溫,光熱、水分、濕度、土壤、土壤或水體中的生物鹽、大氣成分,作為生態因子的火等。這些條件首先受氣候決定;其次,由地貌決定。地生態分析一般也主要由這兩個因子來劃分地域生態類型或者說確定土地的基本類型。進一步地劃分土地類型,則需要引用其它地理過程特徵。土地類型識別並進而對土地的評價目前只能哲理性地與生態系統相聯系。當生態系統或種群、群落處於穩定狀態時,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成立。Liebig於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長取決於處在最小狀況的食物的量,」後來被稱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這個定律的進一步發展是耐性定律。耐性定律認為不僅生長所需的化學物質(「食物」)中相對的成分是生物體及生態系統發展的限制因子,而且光熱、水等地理條件也會因某方面不能提供必需的物質、能量輸入而成為限制因子。例如,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光、熱條件是充分的,而水量卻成了限制因子。實際上生物有一個生態學上的環境容許的范圍,Shelford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合並稱作耐性定律。現代研究說明,生物能夠對一個因子的耐性范圍很廣,而對另一個因子的耐性范圍很狹,對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圍都很廣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廣,當一個種的某一個生態因子不是處在是適度的狀況時,另一些生態因子的耐性限度將會下降。經常可以發現,自然界中生物實際上並不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因子最適范圍內生活,繁殖期通常是個臨界期,環境因子最可能起限製作用。
由於耐性范圍的存在,生物的地域分布呈現出限於一定空間范圍的特徵。牛文元(1989)實際上猜測這種空間分布呈正態分布的形式,因此他提出生態環境過渡帶的寬度指標B為
B=x1-x2+3(σ1+σ2) (5.1.1)
式中,xi,σi分別為第i(=1,2)種生物種群或優勢分布的中間位置和方差。過渡帶的存在使得地域多樣性和景觀結構更為豐富。顯然,關於生物種群或優勢種空間分布的形式,還缺少科學的理論。近年來藉助遙感觀察和分析,關於地域多樣性和空間結構、景觀結構的理論,景觀生態理論得到了發展(Zonneveld,Forman,1990)。
E.皮洛認為,生態學本質上是一門數學。這種觀點雖顯得偏頗,但是它恰當地指出了生態學中數學的廣泛應用。生態(學)過程暨地生態過程,通常被大量的數學模型所描述。與前面三章的內容不同,生態學模型帶有較多的任意成分,因為它們不象物理問題,可能藉助大量觀察和重復實驗來總結普通規律。皮洛指出,任意地製造模型會帶來對生態系統的誤解,因此,模型的功能在於發現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Jφrgensen認為在生態建模方面需要注意二個問題:①自然是如此之復雜以至於不可能在細節上描述它,沒有模型是完全正確的。好的模型可能有助於我們從某一角度對生態系統的透視,並從中獲得知識;換一個角度,需要新的摸型。②生態系統由很多相互作用的成分構成,必須認為其是不可約系統,這就要求我們以經驗機理模型作為基本工具。為建模式,需要認識三個問題:①系統的特徵;②我們將用模式於什麼目的;③可以利用的技術資源。實際上,筆者認為上述討論適合於地理學建模型,尤其是本章和今後幾章的模型。
種群動態雖然不屬於地生態問題,但種群動態常常是生態系統的出發點,並且它揭示的問題,如穩定性、平衡態等對分析其他地理問題很有意義,本章的模型部分先從種群模型開始,在種群問題討論中,請注意有直接地理意義的生態經濟問題。
最後補充說一句,地理學涉及的生態過程,決不限於地生態學領域,尤其是狹義上的。
6. 學地理要注意什麼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7. 學地理的重點是什麼
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 理解佔多數,有一些計算,比如說經緯度的計算,時間的計算。
總體分為 1 天體系統 {不是很重要,了解就行}
2 地球運動 {自轉方向,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換,太陽日,恆星日,自轉角速度線速度。時區的劃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五帶的形成,四季的晝夜長短太陽高度角。國際日期變更線}
3 地球上的大氣 {大氣的作用,垂直分布,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熱力環流。氣壓帶風帶,等壓線等溫線的判讀與步驟,氣旋反氣旋,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4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環,河流補給類型,洋流,密度流的成因,上升流的形成,海水運動,鹽度}
5地球上的自然災害和自然資源 {農作物的熟制區劃,中國礦產分布,沙塵暴的分布,土地利用類型,世界缺水問題,自然災害的分類和分析}
6地球地圖 {經緯度的重要度數和判讀,光照圖,南北東西半球的劃分,地圖三要素。時間和時區的計算。地圖的判讀,地形}
人文地理; 記憶的為主要 {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
1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亞洲的水稻分布和因素,
2人類的工業生產活動 {主要城市的分布和比重和功能分區,城市化,
3地域聯系 {交通運輸點線的區位因素,5中交通運輸方式飛比較,上海港的分布和區位選擇,中國的鐵路干線,京九線}
4人口與環境{增長老齡化問題
5國家{熟背亞洲所有國家地理位置,每一個國家都要了解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國家的經濟,政策}
對於重點,地理計算的考得不是很多啦,主要是人文,只要能背就沒有問題。
6至於地圖,也是很重要的啦,就像數學一樣要圖文結合,地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看圖。3要素,要知道8大氣候類型圖的特點降水量溫度。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交通圖
8. 地理科學導論考試重點是什麼
地理科學導論考試重點是:
1、地球表層系統是指接近地球固體表層的沉積岩和對流層大氣構成的物質系統,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2、地球表層系統的空間范圍:上至對流層頂層(不受內力影響),下至沉積岩底層(不受外力影響)。
3、地球表層的特點:是氣態液態固態三相界面體系,是人類活動的直接環境,是內外力相互作用的場所,是有機與無機相互轉化的場所。
4、地球表層的構造分為五個圈層: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圍的固體部分,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堅硬的岩石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種存在形式覆蓋的圈層。
7、大氣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圍地球的巨厚氣態物質。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屬於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稱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類及人類生存環境的總和,又稱技術圈、人類圈、社會圈,主要強調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層的能量轉換的方式:對流、傳導和輻射。
11、地球表層的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來自天體的引力能。來自太陽的輻射能。
12、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層的轉換:太陽能在無機界的轉換。(大氣環流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地面的主要熱源是大氣熱量),太陽能在有機界的轉換。(在有機界太陽輻射能的轉換時通過生態系統來實現的)。
13、太陽能在有機界的轉換:先是通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然後通過食物鏈逐級轉化,每級轉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1/10定律進行。(有機界的能量是以食物鏈形式實現的——能量守恆定律)成為生態系統能量動態研究的奠基者。
14、地球內部熱能在地球表層的轉換:地下熱能是由地球組成物質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漿活動和地殼活動的能量來源。
15、地球內部熱能造成的地殼運動有突變和漸變。火山、地震是突變的形式。大部分情況下是漸變形式——滄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兩個方面:地球對地球表層物質的吸引和月球太陽等天體對地表物質的吸引。前者以潛在的勢能存在,它總是力圖使地球上的物質處於穩定狀態。後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彈性形變,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為明顯,又是一種將引力能轉化為動能的形式。地球適度的引力能是地球進化和特殊地理過程的前提條件。
17、地球表層的物質循環包括四部分:地質大循環,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非生物循環。
18、地質大循環是地殼運動引起的海陸間物質循環變化過程和大洋底部物質與地幔物質間的循環變化過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層的范圍,是宏觀的物質循環。
19、大氣循環:由於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陽輻射對地面的增溫差異,輻射強的地方增溫快,形成上升氣流,構成低壓區,地表空氣在這里運動,以補充這里上升的空氣。在高空,上升的空氣向外移動,至比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壓區,從而構成了大氣循環。
20、水循環是指水的蒸發、輸送、凝結、降落、徑流的往復過程。水循環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動力。
9. 經濟地理學關注的重大研究問題是什麼
經濟地理學關注的重大研究問題是什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