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一地理氣候分布為什麼沒有南北

高一地理氣候分布為什麼沒有南北

發布時間:2023-06-20 04:40:14

⑴ 求高一地理中的有關氣候類型的知識、就是把各個氣候類型的特點區別分布的主要地區都寫一下。謝啦

熱帶雨林氣候

又稱「赤道多雨氣候」。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5啊?0爸�洹V漳旮呶露嚶輳�髟縷驕��略?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主要出現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

主要是緯度因素影響:
1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圍內。使得全年高溫。 太陽輻射再強烈的地區將變為沙漠。
2.大氣環流:處在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
3.海陸影響。熱帶雨林氣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並使氣溫差較小。地勢較低,適合雨林生長。
4 .植被影響樹的蒸騰作用強,使環境更加潮濕。
熱帶草原氣候
又稱熱帶干濕季氣候、薩瓦納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爸聊媳被毓橄咧�?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癈。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數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形成乾季。其分布規律是在南北緯10爸聊媳被毓橄咧�洹6源搜��岵��晌剩骸俺嗟賴推�勾�囊貧�段�竊諛媳蔽?0耙閱冢��竊趺純刂迫卻�菰��虻哪?」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把這種氣候的成因歸納為:

一、季風型
盛夏季節,在低緯度地帶(特別是在大陸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另一方面是由於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
北半球夏季時(7月),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象,在從非洲經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
1、非洲10癗至20癗地區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於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2、非洲10癝至20癝地區和澳大利亞北部
夏季,兩地受到暖濕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於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二、熱帶鋒型
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於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影響幾乎沒有。但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並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
赤道以北的蓋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6月至10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豐富,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乾燥少雨,形成乾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癝至30癝)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暖濕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形成濕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氣溫更低,大陸南部形成高壓,並與東部的海上高壓連在一起。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高壓的存在,來自海洋上的信風影響程度減小,形成乾季。
2、澳大利亞南部(30癝至32癝)
由於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1月),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濕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

四、垂直地帶性類型
東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區
本地區海拔達3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改變了這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氣候暖和,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受來自印度洋上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暖濕東南信風的影響,降水比較多,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信風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發旺盛,形成乾季。

五、背風坡型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部和馬達加斯加島西部
兩地由於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綜上所述,夏季時,南北緯10爸聊媳被毓橄咧�淶娜卻�菰��蚯��諞歡ǔ潭壬隙際艿匠嗟婪�洗�撓跋歟�么�奈恢靡話鬩簿褪淺嗟賴推�勾�奈恢茫�虼耍�部梢運凳鞘艹嗟賴推�勾�目刂啤?

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連續十七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厘米,降水量極少。同樣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厘米,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於雲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強、相對濕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濕度。

地中海氣候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
冬季氣溫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約350~900毫米,集中於冬季,夏半年降水量只佔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成因: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乾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移向低緯,本氣候區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同時因西風從冬季較溫暖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上吹來,氣候溫和濕潤。

分布規律:分布於南、北緯30~40凹淶拇舐轎靼丁?

具體分布區:世界上有5個地區具有這種氣候:
①地中海沿岸,包括歐洲南部,非洲北部沿海和西亞少數地區。
②北美加利福尼亞沿岸。
③非洲南部的西岸,即南非西部和納米比亞南部(稱開普區或好望角區)。
④南美智利中部。
⑤澳大利亞西南和東南沿海(雖為東南部,但屬西海岸,阿德萊德附近地區,而不是悉尼一帶)。

分布還具有廣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

典型植被: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亦有乾旱灌木叢或硬葉草地(針茅等)。

典型土壤:褐土
地中海氣候
1.氣候特徵的特殊性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2.氣候成因的典型性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類型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中,除地中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析可見,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考查,既考查了學生對副熱帶高壓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20-40度)和西風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30-60度)分布狀況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問題。可以說,如果學生能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准確理解,理解其他氣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3.氣候分布的廣泛性
地中海氣候的分布規律是位於南北緯30-40度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沿海等。其分布區大多經濟比較發達,也是世界熱點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啊?5白笥業難橋反舐蕉�叮��ㄎ夜��焙投�薄⒊�實拇蟛俊⑷氈鏡謀輩懇約八樟�抖�厙�囊徊糠幀6�菊飫鍤芾醋願呶襯諑狡�狽緄撓跋歟�⑿屑�卮舐狡�牛��涓稍錚幌募臼薌�睾Q篤�嘔蟣湫勻卻�Q篤�龐跋歟�⑿卸�投�戲紓��榷嚶輳�耆韌�盡D杲鄧�?,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啊?5把僑卻�舐蕉�叮��僑卻�Q篤�藕圖�卮舐狡�漚惶嬋刂坪突ハ嘟侵鸞凰緄牡卮�V饕�植莢謚泄��殼亓牖春右閱稀⑷卻�痙縉�蛐鴕員鋇牡卮��約叭氈灸喜亢統�拾氳耗喜康鵲亍U飫鋃�靜煥洌?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本區位於北緯25皛35爸�洌�蔥行欠縵檔鈉�蚍執��飫鍤舾比卻�哐勾�刂頻母珊登���捎諍B講鉅旒扒嗖馗咴�∑鶿�賈碌奈卵鉤〉母謀洌�痙緇妨韝謀淞私�孛娌閾行欠縵檔幕妨饗低常�涓珊檔拇舐叫雲�蛭��蟮難僑卻�痙縉�潁�涓珊檔幕哪�骯畚��蟮某B湯�讀志骯邸T倬��蓋�甑娜宋�饔茫�貢廄�晌�夜�絲諉薌�⒕�梅⒋鐧那�頡?

本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本區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介於13℃~20℃之間,≥10℃積溫為4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長江以北0℃~2℃,江南2℃~10℃,南嶺一帶10℃~12℃。由於淮陽山地山勢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特別是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為冷空氣南下的通道,1月等溫線在這里呈舌狀向南凸出。長江以北,絕對最低氣溫可達-10℃以下,漢口曾出現-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長江以南,多在-7℃~-10℃之間。每當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下降的幅度常可超過10℃,上海曾出現過兩天之內氣溫下降25.2℃的記錄。所以,本區雖屬亞熱帶,但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區為低。由於冬季的低溫,中國亞熱帶所處的緯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論上的界線南移4~5個緯度。和地中海地區比較,要偏南10~11個緯度。但中國的亞熱帶,特別在華中區,夏季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均達28℃左右,有些地區超過29℃。5~9月常出現高於35℃的酷熱天氣。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絕對高溫常超過40℃,浙江的金華,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溫記錄。4月和10月的平均氣溫為16℃~21℃,秋溫略高於春溫。

總的來說,長江中下游區冬溫夏熱,四季分明。一般冬長1~4個月,長江以北4個月左右,南嶺一帶不到1個月;夏長在4個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開始至9月下旬結束,南部則遲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區春、秋季節各長2個月,南部可達3個月。

本區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華北區多1~2倍,比西南區也要豐富些。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嶺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長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對降水的影響也很顯著。一般山地多於平地,向風坡多於背風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黃山,兩地相距很近,而黃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黃山2263.9 mm)。羅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過1800 mm。

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佔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長江中下游區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

降水季節分配的這一特點是與長江中下游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過程密切相關的。

長江中下游區處在青藏高原的東面,冬季高空西風帶南北兩支急流在本區上空輻合,形成一條比較穩定的切變線,再加上南嶺山地的影響,在地面層出現一條比較持久的華南准靜止鋒,氣旋過境頻繁,雲雨天氣特多,大部分地區12月與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從3月開始,南來暖濕氣流增強,降水頻度增加。3月下旬,贛南最先進入春雨期,並以此為中心,春雨漸次向西北、西南和東北方向延伸(圖12.1.2)。大部分地區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結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長,大部分地區春雨從4月上旬開始,5月下旬結束,雨期長達60天。本區春雨較多,長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還多。南京、上海、溫州等地,春雨約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高中地理氣象與氣候知識點

知識是人們前進的最大動力,因為有知識,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也知道我們將要到哪裡去。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氣象與氣候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氣象與氣候知識點

大氣的垂直分層與大氣的熱狀況

1.大氣的垂直分層

(1)分層依據:溫度隨海拔高度的變化。

(2)對流層特點

①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對流現象顯著,天氣復雜多變。

②地面是低層大氣的直接熱源。

③逆溫現象

A.對流層氣溫隨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 ℃,出現逆溫現象。

B.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

無逆溫→逆溫生長→逆溫層最厚→逆溫減弱→逆溫消失

C.逆溫現象,風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時擴散,污染更加嚴重。

④霧形成條件:空氣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結成水滴;凝結核充足;逆溫現象,風力小。

(3)平流層特點

①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

②大氣平穩,天氣晴朗,能見度高,適合飛機飛行。

③分布有臭氧層,強烈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而增溫。

(4)高層大氣特點

①氣溫隨高度增加先降低後升高,此層存在若干電離層,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強烈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而增溫。

2.大氣的熱狀況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白天陰天氣溫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選擇性,水汽和CO2吸收紅外線,O3、O吸收紫外線。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選擇性有無選擇性,可見光中的藍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現為藍色。空氣質量較差時,可見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現灰白色。

(2)大氣對地面輻射的保溫作用

①一半以上的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太陽是地面的直接熱源。

②地面受熱後,向外輻射,除少數透過大氣射向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氣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層大氣因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地面是低層大氣的直接熱源。

③大氣受熱後,向外輻射,除少數透過大氣射向宇宙空間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夜晚陰天氣溫高。

④全天晴,日較差大,全天陰,日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規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3)大氣熱狀況應用

①溫室氣體大量排放使得全球氣候變暖: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強,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增強,保溫作用增強,氣溫升高,全球氣候變暖。

②深秋利用煙霧防霜凍;深秋露水、霜、霧多出現在晴天的夜晚。

(4)影響到達地面太陽輻射的因素

①緯度因素:緯度低,正午太陽高角大,光照集中,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路徑短,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多。反之的話,夏季晝長,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多。

②地形因素: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大氣中塵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多。反之,相反。

③天氣狀況:晴天多,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多。

④下墊面:地面反射率等。

氣象與氣候知識點2

大氣環流

1.熱力環流

(1)最簡單的一種大氣環流。

①形成過程: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垂直方向的大氣運動,從而在同一高度面上產生氣壓差異,進而形成空氣的水平運動。

②天氣狀況:A受熱,氣流上升,易形成陰雨天氣。B冷卻,氣流下沉,易形成晴朗天氣。

③熱力環流的應用

A.海陸風: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白天濱海地區易形成陰雨天氣,夜晚海洋易形成陰雨、多霧天氣。

B.山谷風:白天吹谷風,山坡、山頂易形成陰雨天氣,夜晚吹山風,山谷和盆地氣流上升,易形成霧、陰雨天氣,而且山谷和盆地內多形成逆溫層,阻礙了空氣的垂直運動,易造成大氣污染。

C.城市風:城市由於人口密集,生活、交通、工業等排放大量廢熱使城市形成熱島、雨島、混濁島。

2.大氣的水平運動

(1)近地面風的畫法

①風向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高壓,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轉30?~45?。

②風的受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

③三力的特點: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高壓,是形成豐的源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快,它還影響風向。地轉偏向力始終與風向垂直,不影響風速,隻影響風向。摩擦力始終與風向相反,降低風速,影響風向。

(2)高空風(一般1500米以上)的畫法

①風向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高壓,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轉90?。

②風的受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

3.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

(1)三圈環流的形成因素: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是熱力因素;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是動力因素。

(2)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北半球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3)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①受低氣壓控制,氣流上升,降水較多。赤道低氣壓帶——熱帶雨林氣候。

②受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降水較少。副熱帶高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極地氣候——冰原氣候。

③受西風帶控制,風從較低緯度吹向較高緯度,降水較多;風由海吹向陸地,降水較多。溫帶海洋性氣候。

④受信風帶、極地東風帶控制,風從較高緯度吹向較低緯度,降水較少;信風帶——熱帶沙漠氣候;極地東風帶——苔原氣候。

⑤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雨旱兩季。赤道低氣壓帶、信風帶——熱帶草原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西風帶——地中海氣候。

4.季風環流

(1)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

①1月份亞洲(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使低壓帶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大西洋——冰島低壓。

②7月份亞洲(印度)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使高壓帶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夏威夷高壓,大西洋——亞速爾高壓。

(2)季風環流的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①1月份

②7月份

氣象與氣候知識點3

氣候

1.氣溫

(1)氣溫的時間分布規律

①一天中,氣溫最高出現在午後兩點,氣溫最低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南)半球陸地均溫最高出現在7(1)月,海洋8(2)月。北(南)半球陸地均溫最低出現在1(7)月,海洋2(8)月。

③氣溫的日(年)較差變化:大陸大於同緯度的海洋;內陸大於同緯度的沿海;海拔低的地方大於海拔高的地方;緯度較高的地區大於緯度較低的地區;晴天大於陰天。

(2)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

①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氣溫由低緯向兩極遞減。

②等溫線北(南)半球較曲折(平直):1月份大陸等溫線向南凸出,海洋上則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3)氣溫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

①緯度因素(太陽輻射):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等溫線基本與緯線平行。

②海陸分布(海陸熱力性質差異):1月陸地等溫線向南凸,7月向北凸。

③洋流(暖流增溫,寒流降溫):洋流流向與等溫線凸向一致。

④海拔(隨海拔升高,氣溫降低):等溫線與等高線幾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區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海拔低的地區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⑤坡向(太陽輻射、焚風效應):相同海拔,陽坡的氣溫高於陰坡;背風坡的氣溫高於迎風坡。

⑥阻擋作用:同緯度地區,有地形阻擋作用地區的冬季氣溫高於無地形阻擋地區。

⑦大氣環流: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大。

⑧人類活動(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工業區)出現閉合等溫線。

2.降水

(1)降水的形成條件:飽和水汽上升遇冷;充足的凝結核;水滴增大到足夠掉落地面。

(2)常見類型:地形雨、鋒面雨、台風雨、對流雨和氣旋雨等。

(3)分布規律: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和內陸降水少。

(4)影響降水的因素

①大氣環流:受低氣壓帶控制,降水多;受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風由較低緯吹向較高,降水多;風由海洋吹向陸地,降水多;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季風影響,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②海陸位置:深居內陸,大陸性強,降水少;位於沿海,受海洋影響,降水豐富。

③洋流:暖流增濕,降水較多;寒流減濕,降水較少。

④地形:迎風坡,降水多(隨高度增加,降水呈現少—多—少的變化規律);背風坡,降水少(隨著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現出由多到少的變化規律);高大地形阻擋水汽進入,降水少;地勢高,對流減弱,降水少。

⑤水文:水域廣,降水多,反之少。

⑥植被:植被覆蓋率高,降水多,反之少。

⑦人類活動:城市氣溫高多上升氣流,形成雨島效應;植被破壞,地面缺乏保護,氣候乾旱;興修水庫,降水增多;圍湖造田,降水減少。

3.氣候的影響因素

(1)緯度因素(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決定了氣候的熱量帶和氣溫的高低分布。

①熱帶:最冷月均溫在15 ℃以上。

②亞熱帶:最冷月均溫在0 ℃以上。

③溫帶:最冷月均溫在0 ℃以下(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④亞寒帶:最熱月均溫略高於10 ℃。

⑤寒帶:最熱月均溫在10 ℃以下。

(2)大氣環流

(3)海陸位置

(4)地形、地勢:高大的山地由於海拔的影響,形成水熱的垂直分異,從而形成氣候的垂直變化。

(5)人類活動

4.氣候類型的判斷

(1)根據冷/熱月確定南北半球

(2)根據氣溫確定氣候帶

(3)根據降水(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進入雨季)的季節分配確定氣候類型

5.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位於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印度尼西亞等。

②成因: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對流旺盛,降水量大於2000mm。

③特點:終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區,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南美巴西等地。

②成因:處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

③特點:終年高溫,干濕旱明顯交替,5~10月是雨季,11~次年4月是乾季,降水量在750~1000mm。

(3)熱帶季風氣候

①分布:大致在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最為顯著。只有亞洲存在這種氣候。

②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③特點:終年高溫,明顯分雨旱兩季,6~9月是雨季,10~次年5月是旱季,降水量在大於1600mm。

(4)熱帶沙漠氣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區、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沙漠區。

②成因: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全年降水少,降水量小於125mm。

③特點:終年高溫,乾旱少雨。日照強烈,氣溫日較差大。

(5)亞熱帶季風氣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於南北回歸線~35°之間的大陸東岸,如我國秦嶺以南,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等地。

②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③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降水量800~1600mm。

(6)地中海氣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於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陸西部沿海,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

②成因:處於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區。

③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降水量300~1000mm(靠近30°緯度地區降水較少,靠近40°緯度地區降水較多)。

(7)溫帶季風氣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於北緯35°~55°之間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的華北、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和朝鮮半島。只有亞洲存在這種氣候。

②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③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降水量400~800mm。

(8)溫帶大陸性氣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於溫帶大陸內部。如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

②成因:深居內陸,距海遠。

③特點:冬寒冷夏炎熱,日較差、年較差大,降水少,降水量小於400mm。

(9)溫帶海洋性氣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於南北緯40°~60°之間的西歐、北美和南美大陸西岸狹長地帶。

②成因: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③特點:終年溫和多雨,日較差、年較差小,降水量750mm。

(10)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的大陸。如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北部。

②成因:終年受極地氣團控制。

③特點: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涼爽短促,降水較少。

(11)苔原氣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於北極附近的沿海。如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

②成因:緯度高,太陽輻射弱,受極地氣團或冰洋氣團控制。

③特點:全年嚴寒,降水少。

(12)冰原氣候

①分布: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陸。如南極大陸、格陵蘭島。

②成因:緯度最高,太陽輻射弱,受冰洋氣團控制。

③特點:酷寒、烈風、乾燥。

(13)高原和高山氣候

①分布:高大的山地、高原。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脈。

②成因:地勢高,地形起伏大。

③特點: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6.非地帶性氣候

(1)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巴西東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東側等地、幾內亞灣沿岸。(來自海洋的信風、地形迎風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大約在5°N~10°S之間、38°E以東的東非高原,地勢高,對流運動弱,降水少於雨林而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3)南亞的熱帶沙漠氣候:塔爾(印度)荒漠,冬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下沉氣流,降水少;夏季西南季風勢力無法到達;歷史上人類對植被的破壞。

(4)西風帶內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西風帶受山脈阻擋,背風坡降水少;沿岸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

(5)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種氣候: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種氣候的分布范圍僅局限在沿岸地區的狹長地帶,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點。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北走向、雄踞美洲西側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限制,各氣候帶不能向東延伸。

(6)南半球缺失苔原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南半球55°~65°的緯度地帶內大部分是海洋。


高中地理氣象與氣候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2017高中地理氣候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梳理:大氣與天氣、氣候

★ 高中地理氣候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氣候知識點

★ 高中地理中國氣候知識點

★ 高中地理氣候有關知識點

★ 高中地理氣候類型知識點

★ 區域地理世界氣候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氣候分布知識點

★ 高中地理氣象災害知識點

⑶ 高中地理氣候類型分布

高考地理中,世界氣候類型的特點和分布是一大重點難點。如何理解清楚這一知識點?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氣候類型分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地理氣候類型分布1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1. 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0—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800—1500mm)

2. 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25°—35°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南美洲拉普拉塔平原,此外,還有日本列島、朝鮮半島的南部。亞洲、北美、澳洲、南美對稱分布,都在東南部。

3. 氣候特點(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4. 氣候形成原因:主要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

5.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獼猴,靈貓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紅壤

6. 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日本首都東京、科學城築波、工業城市橫濱、名古屋、大板、神戶、福山、北九州、長崎、廣島;韓國的南部港口釜山;我國特大城市上海、重慶、武漢、廣州、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台灣最大的城市台北、第二港口城市基隆;

美國新奧爾良;巴西聖堡羅;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港口城市布里斯班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7. 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水稻、柑橘、茶葉、甘蔗等,一年兩熟到三熟。

地理氣候類型分布2

地中海氣候

1. 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0—15℃之間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冬雨型 (300—1000mm)

2. 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30°一40°的大陸西岸

海陸位置:地中海沿岸地區,澳大利亞大陸的西南端,南北美大陸30°—40°的大陸西岸,非洲大陸的南端。識記的時候可以「一片帶點」來記憶:一片指的是環地中海周圍一片地區,點指的是 其它 各州的一些城市(下有歸納)。

3. 氣候特點(特徵):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4. 氣候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夏季)和西風帶(冬季)交替控制。

5.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阿爾卑斯山羊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褐土

6. 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以色列的港口城市特拉維夫;巴勒斯坦宗教城市耶路撒冷;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約旦首都安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班牙最大港口城市巴塞羅那;法國最大港口馬賽、南部鋼鐵城市福斯、著名旅遊城戛納;義大利首都羅馬、工業城市塔蘭托、米蘭、都靈,熱那亞、水城威尼斯、博物館城佛羅倫薩;希臘首都雅典;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埃及最大的港口亞歷山大;南非著名的港口開普敦、好望角;澳大利亞西部港口城市帕斯;智利首都聖地亞哥、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美國的聖迭戈、洛杉磯、舊金山及附近的矽谷。

7. 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地中海型農業為主(瓜果和蔬菜)。小麥、玉米,葡萄,檸檬,無花果,油橄欖,柑橘。

地理氣候類型分布3

溫帶海洋性氣候

1. 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0—15℃之間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年雨型 (700—1000mm)

2. 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40°—60°的大陸的西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西歐、北歐,南北美洲的大陸的西海岸狹長的地帶,還有澳大利亞東南端以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

3. 氣候特點(特徵):全年溫和,降水均勻。

4. 氣候形成原因:深受海洋影響,常年盛行西風。

5.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溫帶落葉闊葉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松鼠、黑熊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棕壤、褐土

6. 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英國首都倫敦、工業城市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石抽城市阿伯丁;法國首都巴黎、北部鋼鐵工業城市敦刻爾刻;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最大港口安特衛普;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最大港口鹿特丹;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德國最大港口漢堡、魯爾工業區城埃森、杜伊斯堡、科隆;紐西蘭首都惠靈頓、最大港奧克蘭;挪威首都奧斯陸;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澳大利亞的港口墨爾本;美國的飛機城西雅圖;加拿大西部港口溫哥華。

7. 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乳畜業和園藝業為主。緯度高不適合糧食生長,但利於多汁牧草。

地理氣候類型分布4

溫帶季風氣候

1. 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0℃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 (500—800mm)

2. 位置:

緯度位置:北緯35°—55°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我國的東北、華北 ,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日本群島、朝鮮半島的北部。

3. 氣候特點(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4. 氣候形成原因:主要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

5.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溫帶落葉闊葉林

典型動物:松鼠、黑熊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棕壤、褐土

6. 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俄羅斯東部港口城市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我國北方地區的城市。

7. 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旱地為主,小麥、玉米、穀子、梨子等,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地理氣候類型分布5

溫帶大陸性氣候

1. 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0℃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少雨型(<400mm)

2. 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30°—60°的大陸內部。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部。

3. 氣候特點(特徵):冬夏溫差大,全年降水少。

4. 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大陸氣團控制,遠離海洋,乾旱少雨。

5.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溫帶草原、溫帶荒漠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黃羊、旱獺、雙峰駝、子午沙鼠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黑鈣土、荒漠土

6. 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德國首都柏林、新興工業中心慕尼黑、斯圖加特、最大航空港法蘭克福、國際會展中心萊比錫;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波蘭首都華沙;南斯拉大首都貝爾格萊德;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最大港口聖彼得堡;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烏克蘭首都基輔;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哈薩克首都最大城市阿拉木圖;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伊朗首都德黑蘭;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最大城市多倫多、最大港口蒙特得爾;美國首都華盛頓、最大城市和港口紐約、第二大工業城市芝加哥、「汽車城」底特律、「鋼都」匹茲堡、工業城市布法羅、波士頓、費城;我國西部特大城市蘭州、烏魯木齊等。

7. 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或綠洲農業,棉花、瓜果、小麥等。


高中地理氣候類型分布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氣候分布知識點

★ 高中地理氣候知識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五大學習方法

★ 高中地理大氣專題與答題模板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期末必備)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集錦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地理的特點氣候

⑷ 高一地理關於各種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徵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5°~10°之間。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圖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主要出現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 主要是緯度因素影響: 1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圍內。使得全年高溫。 太陽輻射再強烈的地區將變為沙漠。 2.大氣環流:處在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 3.海陸影響:熱帶雨林氣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並使氣溫差較小。地勢較低,適合雨林生長。 4 .植被影響:樹的蒸騰作用強,使環境更加潮濕。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干濕季氣候、薩瓦納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熱帶草原氣候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C。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數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形成乾季。其分布規律是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對此學生會產生疑問:「赤道低氣壓帶的移動范圍是在南北緯10°以內,它是怎麼控制熱帶草原氣候的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把這種氣候的成因歸納為: � 一、季風型 盛夏季節,在低緯度地帶(特別是在大陸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另一方面是由於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 北半球夏季時(7月),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象,在從非洲經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 1、非洲10°N至20°N地區和北美洲南部 �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於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2、非洲10°S至20°S地區和澳大利亞北部 � 夏季,兩地受到暖濕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於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 二、熱帶鋒型 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於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影響幾乎沒有。但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並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 赤道以北的蓋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6月至10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豐富,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乾燥少雨,形成乾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暖濕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形成濕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氣溫更低,大陸南部形成高壓,並與東部的海上高壓連在一起。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高壓的存在,來自海洋上的信風影響程度減小,形成乾季。 2、澳大利亞南部(30°S至32°S) 由於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1月),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濕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 四、垂直地帶性類型 東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區 本地區海拔達3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高,改變了這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氣候暖和,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受來自印度洋上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暖濕東南信風的影響,降水比較多,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信風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發旺盛,形成乾季。 五、背風坡型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部和馬達加斯加島西部 兩地由於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綜上所述,夏季時,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輻合帶的影響,該帶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氣壓帶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說是受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連續十七熱帶沙漠氣候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厘米,降水量極少。同樣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厘米,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於雲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強、相對濕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濕度。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僅分部在亞洲南部,南半球沒有熱帶季風氣候。 特點: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雨季多雨。 成因:夏季風,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進入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熱帶季風氣候偏轉成為西南季風。所以,熱帶季風氣候受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交替控制。 冬季,主要由海陸熱力差異的原因形成。 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的均溫值>15℃。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間。季節分配為夏雨型。[編輯本段]亞熱帶氣候類型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區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最為典型的原因是地中海氣候的成因是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地中海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低從而形成高壓,加大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勢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溫又相對較高,形成低壓,吸引西風,又使西風的勢力大大加強.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分布還具有廣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 夏季炎熱乾燥,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冬季氣溫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約350~900毫米,集中於冬季,夏半年降水量只佔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成因: 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乾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移向低緯,本氣候區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同時因西風從冬季較溫暖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上吹來,氣候溫和濕潤。 亞熱帶季風性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分布在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其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這類氣候在東亞稱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地區由於降水較多,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 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 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 也是全年乾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但因緯度稍高, 冬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編輯本段]溫帶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和南美南部。由於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溫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乾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過渡到草原、荒漠。 溫帶大陸性氣候位於北緯40°至60--65°之間的內陸與大陸東岸。冬季在大陸性氣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南部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長季南部約200天,北部僅50-70天。屬於這一氣候區的有:中國東北、西伯利亞大部分、阿拉斯加與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國五大湖附近。 廣義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狹義的概念將濕潤的後者除外。冬季嚴寒,受高壓控制,最低溫達-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氣溫達26~27℃,最高達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較差達62.3℃。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從南向北(北美從西向東)增加,年降水量從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達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從溫帶荒漠、溫帶草原,過渡到亞寒帶針葉林。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 降水較少集中夏季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美洲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編輯本段]寒帶氣候類型 寒帶苔原氣候 寒帶苔原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徵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寒帶冰原氣候 寒帶冰原氣候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 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編輯本段]高山高原氣候 高山高原氣候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區,主要有青藏高原及其周圍山地(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帕米爾高原及其周圍地區和歐洲阿爾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東非乞力馬扎羅山地區等。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垂直變化顯著。自下而上有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和永久積雪帶,反映出完整的氣候帶譜。

⑸ 高一地理氣候如何總結歸納

我個人認為把大氣熱力環流和洋流結合在一起學,再推斷出大陸和海洋氣候比較容易理解。也就是說除了第一單元和岩石那塊可以分開學,剩下的是一個整體,希望那個下面的資料對你有幫助~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閱讀全文

與高一地理氣候分布為什麼沒有南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