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亞洲首位「地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姚檀棟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2016年12月26日發布消息稱,鑒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教授。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貳』 有沒有諾貝爾地理學獎
諾貝爾獎沒有設地理學獎。但「維加獎」被譽為地理學的諾貝爾獎
『叄』 地理學最高獎項是什麼獎
世界級的每個領域的最高獎都是 諾貝爾 XX獎
『肆』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簡介。謝謝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伍』 獲得「地球小博士」稱號在高考中有什麼優惠條件
我獲得了第五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的百名「地球小博士」稱號,這對目前高考沒有加分幫助。
一、以下考生高考加分資格:
1.烈士子女
2.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少數民族考生
3.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台灣省籍考生
4.自主退役士兵
5.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軍區(含)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
二、6類獎項獲得考生高考不再加分
1.在高中獲得「重大國際體育比賽集體或個人項目前6名、全國性體育比賽個人項目前6名」。
2.「國家二級運動員(含)以上稱號」。
3.高中階段獲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
4.高中階段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含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一、二等獎,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或國際環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競賽獎項。
5.高中階段獲省級優秀學生稱號。
6.高中階段被認定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
『陸』 地球小博士地理知識大賽第一名屬於國家級獎勵還是什麼級別的
地球小博士地理知識大賽第一名名義上屬於國家級獎勵,但該活動是由社會團體而並非國家教育部門組織的活動,能否算國家級獎勵需視各地相關規定而定。
從下圖榮譽證書落款可見此活動由中國地理學會舉辦。
網路可知:
中國地理學會(英文名: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縮寫:GSC)是由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自願組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依法登記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公益性、學術性的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發展地理科學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學會掛靠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柒』 地理學方面中國得了什麼獎
姚檀棟院士(2016年12月26日攝)。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近日宣布,鑒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研究員。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對傑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之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姚檀棟是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獲此殊榮的首位亞洲科學家。
滿意的請採納哦!
『捌』 地理學諾貝爾獎是什麼獎項
維加獎
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是著名地理學家和北冰洋航道開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諾登舍爾德在1878至1880年間,率領“維加號”首次通過大西洋和太平洋東北部,完成環繞歐亞大陸的歷史性航行之後設立的。維加獎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分支,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對傑出的地學科學家進行海選之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
維加獎是截止2020年地理學最高獎項,同樣由瑞典國王頒獎,因此也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自1881年設立以來,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對傑出的地學科學家進行海選之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設立135年來共有65位獲獎者,其中有四次考察青藏高原以及周邊地區並寫出“從極地到極地”巨著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有創造了“地理循環理論”的戴維斯(Davis),有創造了“阿爾斯冰期理論”的彭克(Penck),有證實了“米蘭科維奇理論”的英柏瑞(Imbrie),有“古海洋學之父”稱號的埃米利亞尼(Emiliani),有創造了“穩定同位素溫度理論”的丹斯弊李果(Dansgaard),以及開拓了山地冰芯氣候研究的湯姆森(Thompson)等著名科學家。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教授。
2016年12月26日,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鑒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旁卜消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教授。在頒獎儀式上,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主席斯滕·哈格貝里宣讀了姚檀棟的獲獎成就。隨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姚檀棟頒發了維加獎獎章,並對他表示祝賀。哈格貝里介紹,維加獎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分支,均為每三年評選一次,姚檀棟獲得的是自然地理的維加獎章。
姚檀棟是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獲此殊榮的首位亞洲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
過去二十年中,姚檀棟領導的科研項目與美國、法國、德國、瑞士、荷蘭、冰島、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日本等幾十個國家的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及其影響。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研究的科技精英,也取運知得了重要科學發現。姚檀棟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冰芯記錄、冰川變化實地觀測、衛星遙感數據分析、模型模擬等不同方法的綜合集成研究發現,現在是過去2000年來最溫暖的時段,當今的全球氣候變暖和印度季風與西風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縮及其區域差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