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必修三學的什麼

高中地理必修三學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3-07-01 07:43:30

『壹』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 #高一# 導語】生命,需要我們去努力。年輕時,我們要努力鍛煉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識、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會經驗。機會,需要我們去尋找。讓我們鼓起勇氣,運用智慧,把握我們生命的每一分鍾,創造出一個更加精彩的人生。 無 高一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梳理》,希望可以幫到你!

1.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②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託)。

4、機場建設:

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③要避開低濕地區;

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凳慶。

5、鐵路建設:

①區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網;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穩定繁榮;先進科技是保障。

②意義:促進工業生產;加速區域開發;加強工農業城鄉聯系;促進文化科技交流;促進民族融合棗悉握與交流;有利於政治統一、國家安全,鞏固邊防等。

6、公路的選線原則:

①平原地區:少佔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2.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原料產地。

③主要工業部門: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2)動力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需消耗大量能源。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能源基地。

③主要工業部門:有色金屬冶煉廠。

(3)市場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③主要工業部門: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4)勞動力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③主要工業部門: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5)技術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技術要求高。

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③主要工業部門:集成電路(微電子)、精密儀器等。

3.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

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種;

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

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

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

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4.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1、晨昏線的概念

由於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陸坦讀在日照圖上

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

一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

二是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於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於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麼,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於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5.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貳』 地理在高中三年分別學什麼內容

總共五本書
必修有三本,必修一(自然地理)是高一上期學,必修二(人文地理)是高一下期學,必修三(區域整治與開發)是高二上期學。高二下期開始復習區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以及選修教材。選修一般選兩本,四川選的的是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和選修6(環境保護),各個省選修內容不一。之後就是高三的三輪復習。
自然地理主要是指自然方面:地球、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自然環境的整體與差異性。人文地理主要是指人文方面: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人地協調發展
區域地理就是在一個區域內對自然和人文兩方面進行分析,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達到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內容包括:位置、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農業、工業、人口、交通、勞動力、政策、宗教等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叄』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詳細總結

專題一、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考點1.了解區域的含義
《背誦》區域是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有明顯的區位特徵。(區域非自然存在)
(1)《了解》區域劃分有單一指標和綜合指標。
單一指標:如熱量帶、氣候類型
綜合指標:東亞文化區、中東與北非文化區、歐美文化區(語言、宗教)
(2)《了解》區域劃分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青藏高原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氣候)
人文要素: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長江中下游地區(歷史)
(3)《了解》均質區: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的區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區、平原區、丘陵區(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區(語言)、水田農業區、旱作農業區(農作物)
(4)《了解》功能區:指功能上緊密相連,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如城市經濟區、浦東新區、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
(5)區域的特徵:整體性、差異性、開放性
考點2: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理解)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區域差異
區域
要素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位置和
范圍 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以東,背靠內陸高原,面向海洋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一線以北 北起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線,南抵喜馬拉雅山,東起橫斷山脈,西至國境
地勢 海拔較低,其中東部平原多而廣 海拔最高,但差別顯著、高原、山脈、內陸盆地交錯 海拔最高,主要為山系、高原
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 大陸性突出,氣候乾燥。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 氣候嚴寒。海拔高,空氣稀薄,氣溫低,太陽輻射強
植被 以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 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 主要為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土壤 多為在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淋溶作用強 主要是在荒漠、草原植被下發育的土壤 發育程度差,土層淺薄
生物 種類繁多 種類比東部季風區少 動物稀少,只有少數耐高寒的物種,如氂牛等
水文 河流多為外流河,湖泊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補給為主 多為內流河,河流短小。湖泊較多,多為鹹水湖 多為內流河,湖泊較多,多為鹹水湖
農業 重要農耕區,以種植業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災害 牧業、綠洲農業為主,但需要注意解決灌溉水源問題 畜牧業為主,還有河谷農業,需要解決熱量不足問題
城市 眾多 較少 很少
人口 稠密 較少 很少
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階段 主要特點 人地關系 問題 案例:匹茲堡的發展
初期階段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匹茲堡位於煤田中心地帶,阿巴拉契亞山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其興起的基礎;蘇比利爾湖附近豐富而優質的鐵礦;五大湖和賓夕法尼亞運河的廉價水運條件
成長階段 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逐漸趨向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加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該城市又稱「芝匹帶」,從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城開始,經過「交通樞紐」芝加哥、「汽車城」底特律、「鋼鐵城」匹茲堡,以及布法羅到紐約州的奧爾巴尼。區域內產業結構復雜,主要產業部門有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紡織工業等
轉型階段 區域原有優勢逐漸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製造業為主的五大湖沿岸工業帶,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大量人口外遷,被稱為「銹蝕帶」,又稱為「冰雪帶」
再生階段 由於「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產業結構從重工業到高科技產業發展,被譽為「知識城」
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地貌 溫度帶 植被 土壤 農業熟制 主要作物
東部季風區 北方 東北地區 山環水繞、沃野千里(平原廣) 寒溫帶
中溫帶 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肥沃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麥、玉米、大豆
華北地區 以平原、高原為主 暖溫帶 落葉闊葉林 黃土發育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冬小麥、棉花、花生
…………秦嶺——淮河…………
南方 華中地區 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 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 貧瘠紅壤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華南地區 以低山、丘陵為主 熱帶 常綠雨林 磚紅壤 一年三熟 橡膠、油棕、咖啡、可可
我國三大自然區分布圖

考點3.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
區域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初期階段、成長階段、轉型階段和再生階段。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各異,人地關系也經歷了從基本協調——不協調——人地關系矛盾加劇——走向協調的發展歷程。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考點4:結合實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
(1)三大產業(了解)
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通常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即廣義的農業。
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建築業,以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
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如商業、金融、保險、運輸、公務(其他公益事業),即廣義的服務業。
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性:第三產業比重越大,說明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
(2)《記憶》產業轉移產生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資源分布不平衡
內容 第一次 第二次
時間 改革開放初期 20世紀90年代
原因 因經濟發展水平低,也是珠江三角洲參與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 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空間越來與小
產業轉移 從香港轉移來服裝、紡織、塑料製品、電子元件等 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
產業轉移類型 勞動密集型 知識密集型
結果 珠江三角洲的生產成本雖然比香港低,但在全國已經處於相當高的水平 珠江三角洲初步確立在華南經濟圈的中心地位
環境影響 使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嚴重 產業轉移,加上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環境質量開始好轉
(3)《了解》從地域分布看,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轉移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會帶來不利的環境影響。如環境污染、交通、居住、治安等社會問題。
(4)《了解》在產業轉移中,逐步實現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為主的產業類型向以知識、技術、服務為主的產業類型過渡,產業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
(5) 《背誦》影響國際產業專業的三大因素:a勞動力成本;b內部交易成本;c市場
(6)《閱讀》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已經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
(7)產業轉移對移入地和移出地的影響(背誦)
內容 產業移出地 產業移入地
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積極影響:減少環境污染
消極影響: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對社會經濟影響 積極影響: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消極影響:失業率業率上升 積極影響:促進生產力,加快城市化進程
考點5:結合實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
方案 東線方案 中線方案 西線方案
路線 基本沿京杭大運河輸水到華北地區 從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出丹江口水庫,送水到北京、天津 從長江上游引水到黃河上游
水源區 長江下游 丹江口水庫、三峽水庫 長江上游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
評價 優點 利用京杭大運河河道,工程量較小,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水質好
缺點 需逐級抽水,耗能多,水質差 工程量大 工程量大,水量小
(1)《背誦》我國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的工程方案比較
(2)《背誦》南水北調的深遠影響
(1)積極意義——主要在供水區
①社會會效益:可以緩解華北地區缺水狀況,有利於社會穩定
②經濟效益:緩解華北地區缺水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③生態效益:改善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在水源區
①長江徑流量減少,影響長江下游水質。
②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對沿線水生生物生長帶來不利影響。;
④引起調出區土壤次生鹽鹼化:
(3)《背誦》西氣東輸工程的深遠影響
A對調出區(西部):a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b增加就業機會
c改善基礎設施d改善生態環境
B對調入區(東部):a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b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大氣環境
專題二、區域可持續發展
考點6:結合實例,說明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說明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區域環境問題一:水土流失
(1)《背誦》黃土高原的范圍: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
(2)《背誦》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a使耕地土層變薄,養分流失,產量下降;b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懸河」;c生態環境惡化。
(3)《背誦》水土流失的原因:
A自然原因:a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脆弱(處於從平原向山地、濕潤向乾旱、森林向草原、農業區向牧區過渡);b土質疏鬆,易受流水侵蝕;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d地質災害頻繁。
B人為原因: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撂荒;露天開礦;無計劃的建窯洞、修路、建設水利工程等);b破壞植被。人為原因是現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背誦》水土流失的治理
A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
B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須因地制宜,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堅持「林草、工程與耕作措施相結合;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
C具體措施:工程措施(固溝、護坡、保塬)、農業技術措施、生物措施。
溝谷發育是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
區域環境問題二:荒漠化
(1)《背誦》我國荒漠化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2)《了解》荒漠化表現:耕地、草地、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鹼化
(3)《背誦》荒漠化產生原因:
A自然原因:a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b植被覆蓋率低c大風日多d沙質沉降物多
B人為原因:a過度樵採b過度放牧c過度開墾d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4)《背誦》荒漠化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源b營造防護林體系c控制人口增長d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e採取綜合措施,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
考點7:結合實例,分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考點8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考點9: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考點10: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德國魯爾區為例:魯爾區形成於19世紀中葉,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1.《了解》發展背景
因素 特 點 對 工 業 發 展 的 影 響
位置 魯爾區位於德國西部,處於萊茵河下游支流利珀河和魯爾河之間 魯爾區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是東、西歐往來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
交通 萊茵河縱橫南北;鐵路、公路密布;4條人工運河 水陸交通發達,便於區內和區外聯系
資源 煤炭 資源豐富,埋藏較深,但儲量大,品種多,媒質好 豐富的煤炭資源是魯爾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發展的基礎
鐵礦 本區貧乏,但離法國格林鐵礦較近;瑞典、俄羅斯通過鹿特丹港口到魯爾區
水源 萊茵河、利珀河和魯爾河水量豐富而充沛,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充沛的水源與煤炭資源結合,促進了魯爾區化學工業的發展
2.《背誦》魯爾區發展的區位條件
(1)自然條件:a豐富的煤炭資源b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條件:a水路交通便利b市場廣闊c勞動力充足d便於從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入鐵礦e農業基礎較好
3.《背誦》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內因:a產業結構單一b環境污染加劇
外因:a世界性鋼鐵過剩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c新科技革命沖擊
4. 《背誦》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
(2)治理環境污染,加劇環境管理,營造綠色空間。
(3)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考點11.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1.經濟發展快
(1)《背誦》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
長三角 珠三角
相同點 自然條件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社會經濟條件 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農業基礎較好、國家政策支持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農業
基礎較好、國家政策支持
不同點 社會經濟條件 科技水平較高、開發歷史悠久 經濟腹地 毗鄰港澳、東南亞
多僑鄉
(2)《背誦》珠三角、長三角發展中遇到的共同的資源-礦物能源短缺,解決措施
開源: a跨區域調配資源(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b開發新能源
節流:a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b提高能源利用率
c淘汰耗能多產業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一降三升二主導)
分類 內容 產業結構的演化(比重的變化)
第一產業 農業 下降
第二產業 工業和建築業 主導地位
第三產業 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之外的其他行業 明顯上升
(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展
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為發達的工業體系。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體系及主要工業部門

2.城市化水平高
(1)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進程
從根本上說,城市化水平是由經濟水平決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化進程也有不同的特點。現就改革開放前後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特點作一比較:
歷史階段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後
城市人口 少 多
城市數目 少 多
城市規模 小 大
城市密度 小 大,出現城市群
城市化速度 慢 快
城市化水平 低 高
原因 經濟發展緩慢 經濟發展速度快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與工業化
城市化與工業化密切相關,工業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圖
3.問題與對策《閱讀》
問題 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人地矛盾加劇 重復建設突出
具體表現 (1)環境污染有加重趨勢;(2)部分城市和地區缺水嚴重(水質性缺水) 由於土地開發過熱,農業用地急劇減少,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耕地急劇下降,人地矛盾加劇 一些城鎮盲目擴大規模,追求基礎設施和服務自成體系,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復建設以及投資的巨大浪費
方案 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 搞好城鎮和區域規劃
具體措施 建設「青山藍天碧水工程」,採取措施治理環境污染,保護水土資源 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加強第一產業;注重調整第二產業結構,利用技術、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並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1)防止建成區的盲目擴大,確保比較理想的空間發展形態;(2)城鎮規模要適度;(3)城鎮布局要合理,加強不同地域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可持續的空間協調發展模式
專題三、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知道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術包括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地球等內容。它使人類對自然演化過程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捕捉、監測、描述、表達的能力迅速提高,從而使虛擬和模擬現實世界成為可能的一種現代技術手段。
2.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1)資源普查: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的調查、農作物的估產、全球氣候變化的觀測、災害監測、重大工程的建設等。
(2)災害和環境監測:遙感監測的區域范圍大,獲取環境和災害信息快速准確,能夠及時發現環境和災害的變化。具有監測范圍廣、時效快、精度高、連續性強特點。①水污染:對同一流域水體污染歷史和趨勢作出研究和分析。②沙塵暴:沙塵暴的起源、移動和擴散的過程。
3.知道全球定位系統(GPS)概念及其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由3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即空間部分、地面監控系統和用戶設備部分。它是利用衛星網路來獲得地面某點的經緯度和高程的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與導航。其中空間衛星系統由24顆衛星組成,工作衛星21顆,備用衛星3顆。
4.知道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1)地理信息技術的概念:是依靠計算機實現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系統。
(2)主要功能: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決策應用等,能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地物空間分布及位置分析、趨勢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擬結果等。
5.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1)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2)城市規劃;(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4)城市抗震防災;(5)城市環境管理。
6.知道數字地球的含義。

『肆』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總結

有質量的知識才是名校的真實力,每一所這樣的大學,至少都有十種左右高質知識儲備在教授門手中,儲備在這些學校與世界的多重聯系中,正是這高質量知識的儲備。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1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 方法 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 面積,其內部的特定性質 相對一致(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於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為主,耕地多為 水田 ,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於 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於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 種植 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乾旱 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 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 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 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 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質荒漠化 、 次生鹽漬化。我國 西北 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 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3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 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②直接原因: 人類開發 。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放在第一位。① 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 加強環境 教育 ,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③ 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 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4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⑴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 梯級開發 。

⑵開發項目: 防洪、航運、 發電 、旅遊 、供水、養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 水電 和 核電 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5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 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神黃線、 焦日線 。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

煤鐵鋼 、煤焦化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和旅遊業。

⑶ 「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 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澱凈化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 總結 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識點總結

『伍』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提綱

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原理和規律是高考永恆的主題。那麼你知道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有哪些嗎?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提綱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 其它 特徵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3 高一地理 的知識點具體的 總結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

2力風(高空風)--平行於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

(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乾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

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

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 種植 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圖示符號表示過境前天氣過境時天氣降水位置舉例

冷鋒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陰天、下雨、刮風、降溫鋒後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連續性降水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高中地理最有效的 方法 和技巧

理解地理學的特點,明確學習思路

1.地理學科特點

地理學科的特點表現為空間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圖和圖像圖表,其突出的規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變化過程,地理學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質是批判性和戰略性。

2.高考會考對地理考查要點

地理高考和會考都努力體現地理學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識(主幹知識),強調知識點間的聯系和知識結構的質量,考查學生的能力,體現地理課程改革的思想,選材廣泛,材料新穎,創設全新情境,體現公平,聯系實際,解答現實問題,具有時代氣息,關注 熱點 問題,考查人文素養,重視培養人文精神。

3.不同的地理內容, 學習方法 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學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綜合性學科,其中自然地理宜採用理科的學習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規律的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人文地理強調宏觀整體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 反思 。區域地理重點是以圖表為載體的學習方法。區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地圖和圖像圖表的判讀技能,區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怎麼備考

復習要狠抓基礎

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而這些基礎的復習應以教材為載體。在緊抓教材、鞏固知識的同時,考生的各種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輪復習這個關鍵時期中更好地夯實基礎、培養能力,高考強調在學科知識結構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內容,充分表現對 地理學習方法 和學習能力的考查。如區域空間判斷、時間的推算、工業的區位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等。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在這一基礎上,對地理科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同時配以單元訓練,提升應用能力。為此,考生現階段復習應該按部就班,以單元為單位進行復習。緊跟老師無疑是必要的,在課堂上跟住老師的節奏,記好課堂筆記;課後則應按照單元的順序做一些習題。如果考生地理學得不太好,這一輪復習是查漏補缺、提高成績的最佳時機。藉通過全面復習教材,提高靈活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緊抓考綱

結合高考來看,近幾年的文綜試卷中地理部分立足於考查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對地理學科主幹知識的考查。幾乎每年都會把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氣候、洋流、農業生產的條件、城市化、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我國不同地點降水量及其季節變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等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作為主要考查內容,這些都是大綱要求考生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一道超綱題。

依據《考試說明》全面復習。《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規范高考復習和備考的依據,可明確把握考什麼,怎麼考的問題,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認真學習鑽研《考試說明》,認真研究近年高考試題,是搞好綜合備考的重要一環。

緊扣圖表

圖表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其突出特點是將「空間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觀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考試也經常以圖表為載體考察地理知識,聯系政治、歷史。

針對高考重視圖表考查的特點,復習時應有針對性地加強閱讀、分析地圖和地理圖表的能力訓練。可有計劃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圖和相應的地圖冊復習、練習,運用圖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轉換思維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提綱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學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識點總結

『陸』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提綱

初中地理能夠幫助同學們更好的認知世界,而且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那麼你知道地理提綱怎麼寫嗎?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提綱

一、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①儲量豐富②分布范圍廣③煤種齊全④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⑤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於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三、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

我國的煤炭資源占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資源占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資源比重都較大,核電比重也佔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魯)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東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神黃鐵路、大秦鐵路、焦——兗——日鐵路。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方面,建設坑口電站,使電力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另一方面,發展煉焦業,為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並向外輸出焦炭(圖3.5)。

五、能源的綜合利用:

1、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中心的多元結構。

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 方法 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①推動以潔凈煤技術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②加強煉焦、電力、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及環境保護。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①對於佔地面積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氣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於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

②對於選煤廠產生的煤泥,經乾燥後再利用。

③對於廢水主要採取沉澱凈化的辦法。

④空氣污染防治 措施 主要是:A.做好消煙除塵工作;B.營造防風林帶,開展復墾綠化造林。

地理 學習方法

1、要熟悉地理課本中的基本概念

要想了解所學地理知識,必須要從基本概念入手,如果什麼是地勢、什麼是地形都弄不清楚,又怎麼能了解後續所講的知識呢?因此,弄清概念,才能學好地理。

2、理清知識脈絡

其實,地理難就難在不同地方的氣候、環境、人文都不一樣,需要同學們區別對待;而這也恰恰是地理簡單的一面,只要我們理清地理要素有哪些,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就能理清知識脈絡,進而形成知識網。

3、學會歸納 總結

①找出知識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②將差異性較大的地理知識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例如:北方和南方因為維度不同,造成哪些差異;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有哪些相同點又有哪些不同點。

地理提高成績的方法

預習課本,將課本中的內容粗粗的閱上一遍,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去理解(有些東西不必死扣字眼,老師和課本怎麼說,你就怎麼理解),有意識的去背(肯定一遍背不過,但是下一遍感覺就和書上的這些東西熟悉了)。然後,用一支筆,按你自己的理解將課本上的重點畫出來。

要用聯系的觀點學習,例如,氣候和農業有密切的關系,礦產和工業有密切的關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環境有關系。各種自然條件彼此又有關系,如:氣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提綱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識點2021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學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盤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識點總結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柒』 高中地理必修三裡面所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為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即從不同分區中概括地理空間上的共性。
以下為提綱
地理必修3主要考點
●區域和區域差異
考點詳解
區域的含義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間單位,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指標方法劃分的空間單元,這些空間單元之間的界線有明確的,也有過渡性質的。
區域差異
1、區域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性,運用區域比較法研究;區域內部有整體性,運用綜合分析法研究;
2、區域比較的方法:
自然地理特徵
位置
1、緯度位置;2、海陸位置;3、相鄰關系
氣候
1、氣溫特點;2、降水特點;3、氣候類型概括;4、特殊氣候現象。

地形

1、地形單元;2、地勢特徵;3、主要地形類型;4、特殊地貌景觀。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徵;2、主要湖泊水文特徵;3、其他濕地水文特徵。
植被動物

1、地帶性植被;2、典型動物;3、特殊物種。
土壤
1、地帶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帶性土壤;

自然資源

1、 土地資源 水資源 氣候資源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等資源構成;

2、 資源優勢及其問題;
人文地理特徵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規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語言及文化

1、語言種類;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現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
生產活動

1、 農業(作物、熟制、農業類型、在世界農業地域分工中的地位、農業區、農業區位條件);

2、 工業(工業部門構成特徵、工業區位條件、工業區及其重要工業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顯區域特徵的地理事物。

中國的區域差異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地形地勢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在二、三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第二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上。

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風向、降水、氣溫明顯隨季節變化。雨熱同期,溫暖濕潤

深居內陸,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量少,日溫差和年溫差都較大。

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風力大,河谷地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水文

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補給雨水為主。

多數為內流河,湖泊以鹹水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補給形式。

內流區與外流區兼備,高山湖泊眾多,山嶽冰川成為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有大量的農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發育土壤

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層稀薄,有機質含量低。

高寒荒漠廣布,水分條件稍好地區有高山草甸、灌叢和山谷森林。凍土廣。

區域分異主導因素

隨緯度位置變化的氣溫是該區內部自然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距離海洋遠近而變化的干濕狀況,是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垂直地帶性是決定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基礎知識與原理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徵,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注意對資源調配所涉及的有關區域(工程建設沿線地區)的影響,如西氣東輸工程沿途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區,對於沿線地區同樣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解決沿線農村生活能源問題等積極影響,工程建設也可能產生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等相關負面影響。又如,北煤南運對於沿線地區會加大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壓力、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結合世界、中國各類能源、資源分布圖,要求學生關注各類能源、資源的分布、運輸線路、沿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徵,其中重點是該類資源的特徵、分布;輸出、輸入、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線路的走向及影響選線的主要因素;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後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二、產業轉移

1.概念: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相關案例:

(1)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其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東北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南部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因為東北部地區的環境、資源問題。該產業轉移有利於東北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展其它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和經濟衰退。

(3)近年,台灣大量機電、IT企業向大陸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尋找新的市場。

(4)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其主要因素是為了實現區域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其中也有山區和兩翼地區的比較區位優勢)。

3.國際三次產業轉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是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完成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世紀90年代我國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使機電產品成為我國出口主導產品。

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承接以IT為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全球IT製造基地。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並已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4.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5.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出台《關於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產業轉移」迅速成為各級政府、各地企業廣泛關注的熱點。《意見》重點提出了扶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措施:一是給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給予園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三是確保園區電力供應。四是加強園區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教育扶貧或委託培養、培訓等方式,由省屬和珠三角地區有關技工學校、職業技術院校為山區及東西兩翼培養緊缺專業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資源開發: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區域經濟發展——農業

1、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或圖示信息,弄清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根據與區域農業發展的相關程度,從光熱、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人口密度、農產品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國家政策、資金投入、農業科技等方面評價其農業區位條件。

2、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分析:

區域農業布局體現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以適應為主。農業生產必須與自然條件相適應,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否則,會陷入經濟效益不斷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惡性循環。

不同自然因素對農業布局有不同影響,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氣候。

地形:從宏觀看(大區域圖)——山區適宜發展林業或牧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濕地(湖區、庫區等)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從微觀看(小區域,通常為等高線圖)——坡度較大的山地適宜營造水土保持林,較緩處可發展經濟林木(如茶葉、果樹等)或修築水平梯田,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可發展種植業,濕地發展水產養殖業。

氣候:熱量——不同熱量帶有各自的典型農作物品種。水分——不同的干濕狀況決定不同的用地類型:濕潤地區—水田,半濕潤地區—旱地,半乾旱乾旱地區—草地。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為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於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為例,美國發電總量最大,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佔比例最大。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為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為「海上生命線」。由於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為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為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為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為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為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開采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為燃料,更應作為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為主。但對於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04年我國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於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為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說明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工業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內涵:

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

2、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衡量工業化是否完成的指標:

⑴農業產值/國內生產總值<15%

⑵農業就業人口/全部就業人口<20%

⑶城鎮人口/總人口>60%

4、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關系):

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又會反作用於工業化,促進工業化的發展。

5、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的特點:

⑴一般規律:在工業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過工業化,隨後就明顯地高於工業化水平。

⑵發達國家:城市化超前於工業化,兩者相互協調發展,較為合理。

⑶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與工業化及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因而產生嚴重的「城市病」(交通擁擠、住房困難、污染嚴重等)。

★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江蘇省為例)

1、存在的問題:

⑴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⑵工業發展產生環境問題

⑶鄉鎮工業發展分散產生如服務設施效益不佳、基礎設施成本高等問題

⑷城市規模相對縮小,城市的帶動作用不明顯,特大城市少,難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2、城市化建設思路:

⑴加快實現「城市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

⑵打破舊體制下的行政區劃,增強城市聚集力,帶動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⑶適當發展特大城市,加快發展大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重點培育中心城鎮。

3、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⑴調整行政區劃,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輻射力

⑵「組團式」地發展城市群,建設大城市圈

⑶工業發展促進小城鎮建設

⑷保障進城農民利益,使農村城市化有穩固的基礎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一、 全球定位系統(GPS)

1、 概念:利用衛星網路來獲得地面某點的經緯度和高程的系統。

2、 組成:

空間部分:由分布在距離地面20200千米的6個軌道面上的24顆衛星(其中3顆備用)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

用戶設備部分:GPS接受機。

3、 特點:提供精密的經、緯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動測量的特點。

4、 應用:確定考察點的經、緯度和高度,主要用於定位和導航。

二、 遙感技術(RS)

1、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術設備和系統,在遠離被測目標的位置上對被測目標的

電磁波特徵進行測量、紀錄與分析的技術。

2、 環節:目標物----感測器----遙感地面系統----成果(遙感影像)。

3、 特點:探測范圍大,獲得資料快、周期短、適應性強。

4、 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三、 地理信息系統(GIS)

1、 概念:依靠計算機實現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系統。

2、 程序: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管理----空間分析----可視化表達(地圖、

三維視圖、多媒體)。

3、 應用:解決與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關的問題;分析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趨

勢;揭示地理事物分布與組合的規律;建立數學模型。

四、 數字地球

1、 概念: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再認識,是遙感技

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虛擬技術、網路技術等各種技術

的綜合應用。

2、 基礎:全球網路與分布式存儲

3、 依據與特徵:虛擬現實技術

4、 信息源:高解析度衛星影像

5、 應用:使人類擁有一個數字化空間實驗室,為國家大型工程決策提供重要參考,為人類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必修三學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