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北是個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什麼樣的氣候
湖北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雙七場降水充足。
㈡ 湖北省是什麼地貌
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湖北,簡稱「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為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
㈢ 湖北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湖北省,簡稱「鄂」,又稱「千湖之省」。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東連安徽,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省會是武漢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為宜昌市、襄陽市,黃石為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漢江自西北向東南,匯入長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漢平原。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文化沉澱豐厚、文物古跡眾多。全省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5萬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4處。有武漢、荊州、襄陽、隨州、鍾祥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於秭歸縣;被譽為「東方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鍾出土於隨州擂鼓墩,堪稱古代青銅冶煉技術頂峰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越王勾踐劍、商代的盤龍城就出土於荊楚大地;工藝精湛的漆繪、木雕製品和古代絲綢大都出土於荊州江陵。明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故里、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及武術,漢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還有以荊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陽古隆中、當陽長坂坡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根基厚實
提起湖北的歷史名人,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惟楚有才」這個典故。湖北位於祖國中部,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素有重教興學、培養人才的優良傳統。在鍾靈毓秀的荊山楚水之間,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㈣ 武漢的地理位置具有哪些特點
1、武漢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地理位置為北緯29°58′—31°22′,東經113°41′—115°05′。武漢市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千米。
2、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
3、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4)湖北省地理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武漢的景點介紹:
1、黃鶴樓:黃鶴樓自古與江西滕王閣、湖南嶽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歷代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許多千古絕唱,雖歷經重建,但黃鶴樓獨特的雄偉氣質卻依舊壯麗,登樓遠眺,武漢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2、長江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長江大橋,至今仍是世界橋梁史上的一大標志,也是武漢打卡地首選。
3、黎黃陂路:黎黃陂路建於1900年,是武漢著名的慢生活街區,保留了老漢口獨特的生活氣質,後經政府整修,變得更加洋氣,潮流、小資的生活,更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喜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
㈤ 分別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描述湖北省的自然特徵
湖北省位於我國中部內陸地區,秦嶺淮河以南。地形以平原(江漢平原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和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西高東低。湖北省的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乾燥。河流水量比較大,冬季不結冰。
㈥ 武漢的地理位置及特點
武漢位於江漢平原東部,地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武漢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熱、冬季較冷的特點,一般年均氣溫15.8℃-17.5℃。
武漢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地理位置為北緯29°58′—31°22′,東經113°41′—115°05′。武漢市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千米,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街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春季:春季平均氣溫7~15℃。平均降水量98mm,是適合旅遊的好季節。夏季:武漢夏季平均溫度是22~30。白天平均30.0℃,武漢夏季為常季,降水適中。秋季:武漢秋季平均溫度是20.0℃-28.0℃。白天平均28.0℃,武漢秋季為旱季,降水較少,建議多補充水分。冬季:武漢冬季平均溫度是3.0℃-12.0℃,白天平均12.0℃,武漢冬季為旱季,降水非常少,建議多補充水分。
㈦ 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徵
對樓上的補充湖北省簡稱鄂,位於中國的中部,因地處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稱為湖北。湖北全省設有12個省轄市(武漢、宜昌、黃石、十堰、荊州、襄樊、鄂州、荊門、孝感、黃岡、咸寧、隨州),3個省直管市(仙桃、天門、潛江)、恩施自治州和神農架林區,還有市轄區(縣級)35個,市轄縣(市)63個,省會設在武漢市。湖北省地理位置為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之間,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徵。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全省年均溫15~17℃,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有「火爐」之稱,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時,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由於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等地為全省多雨中心,江漢平原在梅雨期長的年份常發生洪澇災害。
㈧ 湖北的地理環境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東經108°21ˊ~116°07ˊ,北緯29°05ˊ~33°20ˊ之間。
湖北東連安徽,南界湖南、江西,西部與重慶市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陝西毗鄰,東西長約740.6公里,南北寬約470.2公里,版圖面積約18.5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95%。湖北地處中國地貌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勢為西高東低,西、北、東三面環山,外高、內低,向南敞開,形成一個不完整的盆地。大巴山脈在本省境內的最高峰—神農頂的海拔3105.4米,為華中最高峰,有「華中屋脊」之稱。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根據海拔高度、形態特徵,全省地貌可劃分為平原、崗地、丘陵、山地4種類型,分別佔19.87%、13.16%、22.59%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辦公室,1998)。湖北省地處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北段,北部接近我國北亞熱帶的北界,南跨越中亞熱帶的北界。處於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等特點。由於境內地形結構復雜,導致地區氣候差異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點的小氣候區域(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1995)。
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屬於濕潤帶,局部地區甚至屬於多雨地帶。因而河流水源補給充足,境內以長江、漢江為骨幹,接納了省內干余條中小河流。長江從重慶巫山縣入境,浩盪東流,橫貫全省,至黃梅縣出境長達1061公里。漢江自陝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東南斜貫省內,於漢口匯入長江,省境長878公里,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省內河長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條,總長度達35130公里,通航里程10000餘公里。全省水資源數量較為富裕,但因受水氣來源和地形條件的影響,地區分布不均,各地豐歉程度不一。
湖北成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氣候條件復雜、成土母質多種多樣,因而土壤類型繁多,表現出南北過渡地區特徵。全省土壤分可分為11個土類,土屬137個,土種455個。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全省年平均氣溫15-17℃,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溫度多變,秋季溫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