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球公轉四季示意圖
請看圖,假設地球自轉軸是垂直的,那麼根據自轉原理,地球上的每一個地方每天都應當受到12小時的光照和12小時的陰影.
但事實上由於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是傾斜的.先看夏至時分,由於北半球此時向著太陽方向傾斜,因此北半球在自轉過程中受到光照的時間要比進入陰影區長,比如北半球部分地區每天可能會受到長時間的光照(例如18個小時),而進入陰影區(夜晚)的時間只有6個小時,北極地帶更是處於極晝狀態(一天24小時都受到太陽光照).
陽光會加熱地表,而夜晚時分地表的熱量會散去.夏至時分北半球每天都會被陽光加熱18個小時,而留給它的散熱時間(夜晚)只有6個小時.由於北半球的受熱程度大於散熱程度,此時北半球的氣溫就會普遍升高,因此就是我們說的夏天.
而當進入冬至時,由於北半球朝向陰影區傾斜,此時對於北半球而已,每天受到陽光照射的時間很短(例如6個小時),而散熱時間(夜晚)可能長達18個小時,此時北半球的受熱程度不及散熱程度,整個北半球的溫度就會下降,此時就處於冬季.
而春秋兩季的變化只是冬夏兩季的交接過程,北半球從冬季進入夏季(春季)時,氣溫會逐漸從寒冬升高,直至升值夏季的最高點.而從夏季進入冬季(秋季)時,氣溫也會逐漸降低,直至降至一年中的最低點,春秋兩季其實就是冬夏兩季的一個過渡季節.
當然這幅圖針對北半球而言的,如果是南半球,它們的季節與我們正好相反,當我們處於夏至時,它們卻是冬至.我例舉的夏至18小時光照也只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地球不同緯度的地域每天受到的光照時間都不一樣,但夏至整體情況是北半球受到的光照時間都要更長(均超過每天12小時).
由於氣溫直接影響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繁衍(尤其是植物),而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生存需要一個較為溫暖的環境,因此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物種都選擇在春季開始繁衍,因為幼崽需要的食物較少,春季食物相對匱乏也沒有關系,而幼崽成年後正好進入食物豐富的夏季,是萬物繁衍的絕好季節.如果選擇把秋季作為一年開始,那麼當幼崽長大後面臨冬季食物嚴重匱乏的季節,成年的動物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只有被餓死.這也是自然規律選擇的結果.
❷ 請擅長地理的人幫忙.分別解答四個圖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再具體說明下方法,謝謝
第一幅圖:最上方位置是秋分日;左邊位置是冬至日,最下方位置是春分日,右邊位置是夏至日。
地軸向左傾斜,左邊的地球南極附近出現極晝,右邊的地球北極附近出現極晝。
第二幅圖:是錯誤的,地球公轉是逆時針方向。
第三幅圖:最上方位置是春分日;左邊位置是夏至日,最下方位置是秋分日,右邊位置是冬至日。
地軸向右傾斜,左邊的地球北極附近出現極晝,右邊的地球南極附近出現極晝。
第四幅圖:是錯誤的,地球公轉是逆時針方向。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以24節氣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為起點。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行會產生天氣和季節的有規律變化,傳統農業中農民依此進行農業生產,有如:「穀雨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
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分布是:低緯大而高緯小,春秋二分,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夏至日,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冬至日,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隨季節變化是:北回歸線以北,夏至日前後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冬至日前後達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則相反。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帶,太陽每年直射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