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好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
如何做好地理課堂的導入工作
一、認真鑽研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方法多樣,一次充滿激情導入、一個耐人尋味的提問、一串形象生動的比喻,甚至老師幽默風趣課堂語言等等,老師應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
例如:在講授「隨州的鄉土地理」時,我要學生為可愛得家鄉製作一張隨州的名片,以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下子就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學效果自然與眾不同。
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
四、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
2. 如何將理想教育滲透到地理教學中去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提倡素質教育,更要求把素質教育落實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歷來的數學教學大綱,以及長期形成的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內容,大致有三個方面:通過數學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數學內容培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通過數學演練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當前,我國實施素質教育主要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可見,在素質教育中,德育教育處於首要地位,不論哪一學科的教學,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識傳授外,還有一個共同的重要任務就是德育教育任務。如何寓德育教育於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是每一位教師著手研究的問題。現就我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中,談談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愛生意識在教育教學中轉化為實際行動。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准則。現在有的學生被稱為「雙差生」,就是學習成績差,思想表現差。有不少學生數學成績是很差的。由此,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尋找根源,對症下葯。為了能對症下葯我逐個進行家訪,結合家訪,先做好家長的工作,逐個找學生個別談心,讓他們講出自己的想法。作到對他們細微的個性差別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動態、個人愛好等,做到心中有數。第二、培養信心。培養信心首先從信任開始,信任是最好的導師。許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們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評、責備之外,還是責備、批評。因此,教學中要多鼓勵、少批評。其次,要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十幾歲的孩子,都是可愛的,即便是真正的雙差生,他們身上也有可愛的一面。作為教師,就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逐漸培養學生學好的信心。第三、堅定信念,教育好一個學生,從來都不會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既然立志終身從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學生的堅定信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堅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豐富的知識吸引人,以優異的品德引導人。
二、在教學內容中貫穿德育思想
數學這門學科本身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的同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
育。例如,在一些定理、公式的教學中,可適當補充介紹發明者和發明過程。通過實例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樹立探索科學奧妙的理想和信念。
數學德育中常見:「運用我國古代和現代的數學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句話很對,但不夠,並且在實施中有很多認識誤區。例如,講數學史多講中國的,少講外國的;中國數學史主要講某項中國成就比外國早多少年;中國數學史的例子集中在祖沖之關於圓周率的計算上;數學史知識當作「閱讀材料」,不入正文;這樣一來,數學史為「簡單的」愛國主義服務,路子越來越窄,實際的教育效果也很差。因此,數學史的教育應注意:愛國主義與國際意識的統一;數學史上的成就不能只論遲早,不可以用比別人早多少年作為衡量數學成就的唯一標准;數學史的教學應當充分反映數學的文化底蘊,從課程內容、概念形成、證明方法、習題配置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地使數學史融入、豐富和促進數學教學。
三、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德育內容
一個有心的數學教師,會從自己接觸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出數學和現實的結合點,濃墨重彩地進行描繪,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老師,聽到一位同學在閑談中說:「《白毛女》中楊白勞借了錢為什麼不還錢?驢打滾的債和復利有什麼不同?」這位老師把這個問題提到數學課上來討論,復習和推到單利與復利的計算公式,比較楊白勞年代的「高利貸」和現在銀行的「貸款利率」,引導大家從數學上考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超經濟剝削」和「平等互利的借貸關系」之間的區別。這樣進行教育,非常生動活潑,學生也理解了階級斗爭的含義。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貫穿德育內容,是一個新的課題。我的做法是:首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好數學上來。例如,結合生活實際,開展興趣教學活動;針對不同的學生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採用快樂的教學方法等。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學習,一個只會吃喝玩樂的人,是沒有理想的人。我們為什麼要學好數學?因為數學是開啟其他科學殿堂的鑰匙。只有學好數學,才能學好其他學科,如物理、化學等。結合學好數學的重要性,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學生認識到做人的重要性。第三,就是針對學科教學的特徵來滲透德育內容。數學是高度抽象的思想活動,是人類科學
智慧的結晶。也就是說教數學,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精神。抽象思維的培養,科學精神的造就,這正是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易於為學生所接受,使他們結合學科學習,明白很多社會道理、做人道理。這比空洞的政治說教,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教育學生健康成長,更能起到成效。
四、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數學中存在辨證因素,如:正與負、開方與乘方、微分與積分、變數與函數、方程、變化、數形集合、極值和最值等等,但是太抽象,學生很難真正領會。因此,數學教學中的辯證法教育,估計不要太高,除了挖掘數學中的辯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許是防止過度使用數學的邏輯演繹思維而陷入形而上學。
但是,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是數學教學所獨有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審美價值。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多注意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和培養。
五、數學中美育的價值。
追求完美的數學境界,是數學思維的一個特點。我們運用數學的美學教育功能,就會使人的思想得到升華,思維品質得到提高,創新精神得到發揚。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
總之,德育教育應貫穿整個數學教學當中,這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數學教學實踐的需要。只要堅持德育智育兩手抓,教書育人兩不誤。這樣,使德育教育溶於教學過程中,既可提高教學效果,又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3. 如何培養學生地理解題技能
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地理數據、地理事實材料、圖表、地圖去闡述問題和分析問題,掌握閱讀和運用地圖、圖表的初步技能。」同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注意指導學生閱圖、用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分析地理問題的一些方法。」可見,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本次小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發現要使學生真正提高地理圖形能力,在實際中,可以從讀圖、析圖、繪圖以及圖形整合、地圖要素的想像延伸與對比幾個環節來幫助學生逐步提高。本文將從以上幾個方面,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與建議:
1.讀圖
地圖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條理化,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地理知識的規律性。因此,讀圖是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學會了從地圖中提煉基本信息,再針對相關題目進行拓展延伸,從地圖中挖掘出更多的地理信息,久而久之,學生的析圖能力便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1)一般圖形的讀圖步驟:①先讀圖名,圖名是一幅圖的主題。②熟悉圖例,圖例是對地理事物的形象簡化,是閱讀地圖的鑰匙。同時,熟悉圖例體現的是一種形象思維過程,學生通過熟悉圖例,懂得了地圖中各種符號或顏色的含義,實際上就初步完成了對地圖符號的形象思維過程。③讀出橫縱坐標的名稱,讀出地理事物分布等。學生掌握了讀圖的基本程序,學會有序、有目的地閱讀地圖,並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奠定了基礎。就為地圖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不同類型的圖形閱讀時解題思路不同。
學生要正確讀圖,不僅要掌握正確的讀圖順序,還要掌握圖形的特點。
①地理分布圖:地理分布圖是最常見的一類地圖,如:必修一中晝夜半球的分布,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洋流的分布,不同自然帶的分布,必修二中人口與城市的分布,工業與農業的分布,必修三中涉及到的不同區域等等。關鍵是先要熟記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
如讀「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區示意圖」,回答:在全球六大板塊中,圖中E地所屬的板塊是(單項選擇)A.非洲板塊B.太平洋板塊C.南極洲板塊D.美洲板塊。答案:D
(1)簡要說明B、D兩地區的地形差異及其成因。
(2)試分別評價甲、乙兩城市近郊農業發展的氣候條件。
(3)簡析A、C兩地所在地形區人口合理容量的差異及其原因。
答案:(1)B地:山地海拔高,崎嶇不平;由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高山和深谷,加上河流對河谷的侵蝕作用。D地:平原地勢平坦.海拔較低;由於斷裂下陷,流水沉積而成。(2)甲地:有利條件是雨熱同期;不利條件是降水稀少;水資源貧乏。乙地:有利條件是水熱充足;不利條件是光照不足。(3)A地人口容量較小。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等。c地人口容量較大。雖然人均土地資源有限,但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環境承載量較大。
解析:本題從圖中,可以讀出經緯度位置、等高線特徵,從而准確地判斷出甲圖所示區域為秦嶺及其以北的渭河平原、黃土高原.乙圖所示區域為四川盆地及其以西的高原山地。在此基礎之上,運用地圖要素的想像延伸與對比的方法,才能再進一步判定不同地區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平時的訓練中,可利用地理圖冊加強地理知識的聯系與延伸,建立思維線索,引導學生將密切相關的、同一區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對地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引申遷移,尋找問題中潛隱的聯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上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等,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對同一地區、同一要素、不同時間的地圖進行對比閱讀分析,還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變化過程。例如,將不同時期同一城市圖放在一起閱讀,可以反映出該城市地域發展和空間結構的變化。
總之,讀圖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靠日積月累,所以我們要做到多見多看、多畫多練、多思考、多總結。
4. 數學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
文化或學科知識的發展不是相互隔離、彼此封閉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關聯的。《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提出:「數學不應是一門孤立的學科,應融入各學科組成的大知識之中,所以要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要讓學生善於應用數學,會學數學和喜歡數學。」這意味著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要相互開放、相互作用、彼此關聯。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觸須」向外延伸,從其它學科中汲取數學營養,進行「學科文化濡化」,又用之於其它學科的學習與實踐,促進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的提高。
一、語文學科元素的融入和滲透,為數學學習增添了濃厚的文學色彩
1、讓學生欣賞數學與古詩的完美融合
例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僅20個字小詩,數字就佔了一半,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風景。讓學生從中領悟到數字在數學學科和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和主動性。再如「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都不見。」使學生體會到先是平淡地一味數數,產生懸念後來筆法急轉,突出佳句,使得全詩妙趣橫生。
2、數學問題與元曲等文學體裁的相濡以沫
盧摯的《雙調·蟾宮曲》:想人生七十猶稀,百歲光陰,先過了三十,七十年間;十歲頑童,十載尪贏。五十歲除分晝夜,剛分得一半兒白日,風雨相催,兔去烏飛。仔細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⑴ 曲中出現了那些數字?
⑵ 曲中巧妙運用了減法,你會用算式表達嗎?
⑶ 曲中巧妙運用了除法,你會用算式表達嗎?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以及前面所舉的「李白買酒」的數學題,可以發現,唐詩、宋詞、元曲等古文、古詩都是讓學生提神醒腦、賞心悅目、不可或缺的數學伴侶。
二、其他學科的融入和滲透,讓數學學習成為誘人的美味佳餚
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時,學生在數學學習、解決問題過程中,如果能巧妙、恰當、有機地融入美術、地理、生物等各種學科知識,就會使得數學問題耳目一新,充滿了迷人的魅力,極具吸引力,同時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亦會興趣盎然。
1、美術的融入與滲透
例如:教學「密鋪」一課,教師巧妙運用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展開想像,先在紙上畫出自己想拼出的密鋪圖形,然後自由地利用教師提供的各種塑料圖形學具進行密鋪,並讓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從而既培養了學生的美感,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2、歷史的融入與滲透
例如:公元1631年,英國數學家歐德萊認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於是他就把加號斜著寫,以表示相乘。這樣「×」就產生了。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創除號「÷」。他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平均分。這樣「÷」就產生了。請問:除號的產生比乘號的產生晚多少年?
學生在享受解題成功快樂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了乘號和除號產生的歷史:是什麼時候產生,又由誰發明的?
3、地理的融入與滲透
例如: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全長6400多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05萬平方千米,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0%。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就有6600立方千米,約佔世界河流入海水量的六分之一。請問:南美洲的總面積是多少萬平方千米?世界河流總入海水量大約是多少?
由此可見,在分數、百分數數學問題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地理方面的內容,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4、物理的融入與滲透
例如:教師可設計「如何測量紅薯的體積」這一實踐性極強的數學問題。將數學知識與物理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間接測量出體積,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到了培養。
5、生物的融入與滲透
例如:據科學家研究,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等於10個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1公頃森林每天釋放0.73噸的氧氣,等於1000人每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氣.請問:多少公頃的森林可供10000人100天呼吸所需,並同時可將他們這100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
在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了解了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明白了森林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體會到森林、綠化、環保對人類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學生自覺地樹立起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意識和信念。
6、信息技術的融入與滲透
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的學科整合,將信息技術融入數學之中,所開發的充滿情趣、活潑、智慧的教學課件,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的尤為輕松、愉快。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醒地發現,其他學科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研究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聯系的問題,不僅要從現實生活題材中引入數學,而且要注意加強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打破傳統的學科限制,允許在數學課程內容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同時從這些學科的問題中找到應用數學的廣闊途徑,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吸收豐富的營養,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5. 地理教學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情境不應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或活潑多樣的操作活動,其要害是必須暗含著數學問題.能激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能力和智力.
(一) 從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景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創設情景,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又有利於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時,創設了「飲料配製」這一教學情景,課伊始,教師提問:同學們喜歡喝飲料嗎?都喜歡喝哪一種飲料?學生都說喜歡並紛紛說出自己喜歡喝的飲料,這時教師接著問:那你喝過自己配製的飲料嗎學生都說沒喝過.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節課我們就自己動手配製飲料.配好之後,教師讓學生品嘗一下自己配製的飲料,由於配製的時候沒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發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說法.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互換手中的飲料,再次品嘗,學生又會發現同桌配製的飲料和自己配製的飲料味道不一樣,並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學的飲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這時教師及時引導:要配製出好喝的、可口的飲料,水和飲料粉一定要適度,現在就請同學們重新再配製一次.並想一想,應該放幾份飲料粉,幾份水配出來的飲料才好喝.這時小組合作,共同動手配製飲料.這樣的教學情景,不但與生活息息相關,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關注和興趣,而且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沿著有關問題的解決生動地展開,學生始終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地探究、討論、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二)利用問題探究,創設情景
適宜的情景一般總是跟著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的.利用問題探究來設置教學情景,便於展開探究、討論、理解或問題解決等活動,是數學適用的設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學「求圓柱的體積」,有人在引導學生探究體積公式時,有步驟地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景:第一步,能求出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嗎?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卻一時難以說出答案.一個學生試著說,可以將「圓柱體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分別量出長、寬、高,計算體積.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第二步,師順水推舟,問:如果將「圓柱體的水」換成「圓柱體的膠泥」,又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孩子們的驚奇感.經過思考,同學們以為可以將它捏成長方體,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第三步,教師的問題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圓柱體木塊,你能計算出它的體積嗎?木塊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學生思考後,認為可以將它浸在長方體容器的水中,用測量因此而排出同體積的水的辦法來測知.正當學生思維活躍,為解決問題而高興時,教師展示問題的焦點,如果是劇院門口兩旁的圓柱體水泥柱子,你能想辦法計算嗎?這時學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須要有一個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②這個公式可以從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的關系中尋找.教師的一系列問題,不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最終使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在學生的手中「誕生」了.
(三)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景
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願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因而都是用於設置教學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有這樣一個情景設計:「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教師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剛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教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這種情景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不僅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感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它還同時引入了該課的重點和難點,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認識環境.
(四)利用動手操作,創設情景
著名心裡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讓他們動一動、分一分、畫一畫、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夠促進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和平移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後,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是否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它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公式?」由於在「三角形
6.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尤如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起著渲染氣氛、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同時,導入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能穩定學生的情緒、引起學生注意、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如果教師引入新課枯燥無味,講解晦澀難懂,學生的注意力也就很難保持長久.所以要想鞏固學生對學習的注意力,必須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恰當地引入新課,能使學生在上課的一開始就處於最佳的思維狀態,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學習有興趣,就能積極思考.所以教師的導入要注重在趣字上啟發誘導,做到融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慾、啟迪思維於一體.例好,講解酵母菌時,採用如下導入:蒸饅頭和面時,為什麼加入酵母粉蒸出的饅頭總是喧軟多孔?開冷和面為什麼不容易發開?學習完酵母菌的知識後大家就會知道其中的奧妙了這樣導入新課,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創設也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樂趣感、親切感,讓學生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引起渴望學習本節知識的積極性,學生就會專心聽講,興致勃勃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對課堂教學的展開和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所以好的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常見的導入方法有:
①直接導入:老師以簡捷、明快的講述或設問來激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誘發探求新知的興趣.如:前面我們學習了水中生活的動物,今天我們接著看看陸地生活的動物又有哪些特點,它們是如何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寥寥數語,開門見山,直接導入,節省時間.但經常使用此法導入,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如果非用此法,一定要注意語句的抑揚頓挫、問題的鮮度和懸度要大些,才能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
②經驗導入: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知的生物學素材為出發點,通過老師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以引起回憶、自然地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③實驗導入:富有啟發性、趣味性強的實驗,可通過大量的聲音、色彩、形態、氣味等的變化使學生在感官上接受大量的刺激,獲得大量的感性信息,同時,通過巧布疑、設懸念,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形象性,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用不同類型的實驗作為導入素材,能引起學生大腦皮層形成獲得新知識的興奮灶,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觀察實驗法.
生物學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它對中學教師有很大的魅力,是極易調動學生情趣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通過演示一些實驗導入新課,不但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而且培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如:發酵實驗引入人類對細菌真菌在食品製作方面的應用,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發酵的結論等.以實驗導入的機會很多,需要老師們用心挖掘,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④直觀導入:利用標本、模型、圖表、幻燈片和多媒體等引導學生觀察,吸引學生的眼球,再從觀察中提出問題、創設研究問題的必須情境,學生為解決直觀感知中帶來的疑問、產生了學習新知識的強烈要求,引發學習的興趣.
⑤設疑導入:通過一些帶有懸念的或引發學生深思的問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指出:疑是深入研究的起點.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是在他們本身的生疑質疑釋疑的矛盾運動中進行的.這種矛盾的過程,即思維過程,首先是由教師在教學中巧設懸念引起的.新課開始,教師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疑問,提出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問題,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平靜,留下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慾,點燃學生思維的火化,激起學生釋疑而探索的心態,進而導入新課.變無疑為有疑,也是常用的導入新課的方法.
如:七上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節,提出問題:蘋果放入為什麼不太好吃了?蘿卜放久了為什麼會空心?這些問題提出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聽課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生憑自己的經驗對這些問題會做出一定的反應,教師通過講評學生解答的是和非引出課題,這樣導入新課,誘發學生用科學的知識代替含糊生活經驗的學習要求和願望,以濃厚的興趣,飽滿的精神狀態學習本節知識.
設疑導入時,要在疑字上下功夫,做到鮮明、具體、問題突出.疑能起到啟迪劑的作用.
⑥事例導入:用學生生活中熟悉或關心的生物學事例導入,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
⑦懸念導入: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在懸念中即巧妙地提出學習的任務,又創造出探求知識的良好情境.懸念的設置要適度,不懸會使學生一眼望穿,則無念可思;太懸學生則無從下手,則無趣可激;只有在懸中寓實,才能引起學生開支腦筋,琢磨思考,興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⑧故事導入:以生物學科的動人的、妙趣橫生的發現史、科學史引入,收授教於趣之效.
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火石,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
7. 數學好,但是地理怎麼學好呢
①地理被稱作文科中的理科課程,但其課程本身與數學學習沒有太多關聯。之所以稱其為「文科中的理科」,指的是地理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尤其在自然地理模塊,科學性與邏輯性體現的更為明顯。
②地理主要分為: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偏科學性,在學習過程中要培養自己的思辨、邏輯能力。課程中涉及區時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等,但隨著近幾年高考題型可以看出,地理學科考察的是地理知識點而非數學計算能力,因為只要搞清楚區時與正午太陽高度本身指的是什麼,需要解答的題目並不會設置計算障礙;人文地理貼近生活,所考試題大多為現實生活中可見到的描述性材料,因而要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其中可能包含的地理要素。
③地理學科知識總體來講,知識點零碎,需要學生記憶的同時,聯系實際生活,懂得如何用地理知識分析日常生活現象。此外,學好地理勢必要掌握地圖,要建立空間想像能力。
8. 淺析數學知識在地理中的應用
淺析數學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用數學知識說明地理概念
1、用數學公式說明地理概念
這種方式往往在反映有關面積、距離間的分布與變化或個別與總量、部分與全體的關系的概念講解中應用。如:比例尺用數學公式可表達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在出示公式之後應用數學知識說明:
(1)比例尺的計演算法則:計算中單位要統一,一般以厘米為單位;計算結果一般圖上距離為一厘米,實際距離保留到整數。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實際上就是進行分數的比較:在分子相同的情況下,分母越大分數越小,即比例尺越小。(3)比例尺與圖形的關系:比例尺越小,所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圖幅所表示的面積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簡略;反之,則相反。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非常直觀簡明地說明了有關比例尺的計算與大小,還讓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有關特徵。與此相似的應用還包括人口密度、森林覆蓋率等概念的教學。這樣,通過數學知識的應用,在加強理解的基礎上,用靈活應用代替了死記硬背,實現了改善教學效果與減輕學習負擔的雙重目的。
2、用數學圖形說明地理概念
(1)用統計圖表說明反映比例關系的有關概念。如構成概念,就可先出示扇形統計圖,然後由圖形說明構成即某地理事物各個組成部分所佔的百分比,其總量為1。並由此擴展到與其有關的同類概念,如地球大氣的組成、地殼的物質組成、能源消費構成、農業產值構成、工業產值構成、產業構成、人口構成等,形象地說明了各組成部分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再擴展到相似的概念,如我國水能蘊藏量的地區分布構成、世界石油主要分布區的儲量構成、主要石油產區的產量構成等,用圖形形象地從局部與整體的角度說明了某一地理事物大致的空間分布。數學圖形與地理語言相結合,深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2)幾何圖形說明地理空間概念。如黃赤交角就是這樣的典型概念。必須藉助幾何圖形與立體模型說明該概念,同時應用幾何知識理解該概念及影響。黃赤交角的概念——即公轉平面(黃道平面)與自轉平面(赤道平面)的夾角,就是二平面所成的二面角。
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了五帶的范圍。就南北半球而言,熱帶為有太陽直射的地帶,其大小等於黃赤交角的度數;寒帶為有極夜極晝的`地帶,其范圍為極點到極圈間的范圍,二者之間為溫帶,等於與兩倍黃赤交角互余的角。當黃赤交角增大,即熱帶、寒帶范圍增大,溫帶范圍縮小;反之,則相反。
經線與經度、緯線和緯度、地平高度、太陽高度、角速度與線速度等概念及其特點,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印象,幫助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概念,從而起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
第二、用數學知識定量說明地理事物的特徵與相互關系
1、使用數據說明地理事物的絕對數量特徵
例如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周期、中國人口總數、世界人口總數、中國各類資源總數等,使學生建立直觀的印象和感受。
2、使用數據進行比較和歸納,說明不同事物間的區別與聯系
例如:在講述世界氣候類型的判斷時,先讓學生有關氣候類型的數據統計表,從氣溫方面比較、歸納不同氣候帶的差別,然後從降水量上進行比較得出同一氣候帶內不同氣候類型的差別,建立進行氣候類型判別的最基本的依據,掌握進行氣候類型判別的最基本的方法,為以後進行准確的分析、判斷提供了前提。這樣,通過數據比較,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不同地理事物間的區別與聯系,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閱讀數據信息、使用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
第三、用數學圖形說明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
1、應用統計圖形說明時間變化規律
這樣的統計圖形一般是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地理要素。它包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曲線圖,它可以反映一個或多個地理要素隨時間的變化,以及多個地理要素的相互組合與綜合作用。如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氣溫和降水量的日變化與年變化,河流的降水與流量變化圖等。另一種是點狀統計圖,即兩個地理要素分別為橫、縱坐標,圖上有若干點,點上標注了時間。如氣候類型圖,工、農業年內增長圖等。
2、用統計圖形說明地理空間分布規律
這種圖形往往有一坐標涉及距離、經度或緯度、高度等地理空間要素,另一坐標為其它地理要素,它往往用曲線圖、折線圖、柱狀圖等形式表達。如某日正午太陽高度或晝夜的緯度分布規律、降水量的緯度分布規律、海水的鹽度或溫度的緯度分布規律,雪線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等。
第四、應用數學知識說明地理原理與結論
1、用數學邏輯知識結合圖形,說明地理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
諸多的地理概念,如何准確地把握其區別與聯系,對正確理解所學的知識,規范、科學、准確地進行地理表達,有效地提高地理學習成績有著重要的意義。恰當地應用數學邏輯知識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運用數學運算方法,作出地理定量判斷與描述
運用數學加、減方法進行地理中有關經度與緯度差、時間差、高度差、營養級之差等計算。運用數學乘、除方法進行地理中有關對流層溫度、生態系統中營養級固定能量、人口密度、人均資源、森林覆蓋率等計算。運用綜合運演算法則進行不同經度間的時間換算、能源消費構成、農業與工業產值構成等運算。運用數學解題方法如運用數學中關於極值的解題方法可推導出關於地理中等高線圖形上陡崖高度的極大值與極小值。
3、運用數學證明方法,證明地理原理和結論
例如用「反證法」證明:如關於恆星日與太陽日差異的原因,就可設定三個假設條件下得出得不同結論從反面推理論證:當地球只自轉不公轉時,恆星日等於太陽日;當地球自轉與公轉方向相反時,恆星日大於太陽日;當地球自轉與公轉同時與現在相反時,恆星日小於太陽日。由此得出導致恆星日小於太陽日的原因是因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日公轉,同時二者的方向相同。
4、運用數學讀圖方法,突破地理統計圖閱讀難點
在讀圖中遵守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原則,閱讀單一要素的構成、時間、空間的變化與特徵,再綜合分析相互之間的聯系與作用。如關於太陽活動與年降水量的關系圖的閱讀與分析,先應分別分析二者的各自變化,然後分析二者的對應關系,再對比不同地方的差異,正確得出二者的聯系。又如關於三角形坐標圖形的閱讀,可應用數學讀圖方法判斷坐標原點,然後找到縱坐標,根據橫坐標相等的點的連線與縱坐標平行的方法分別讀出三根坐標的值。
9. 如何在課堂上利用地圖進行教學
如何在課堂上利用地圖進行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地圖和地理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方法和最突出的特點。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也就無法進行地理教學。在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插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教材中的插圖充分利用起來,備課時精心設計,哪段文字應配合哪幅地圖,是先講文字讓學生先了解結論,再看地圖印證結論的正確性,還是先看地圖,讓學生有個直觀的了解,再歸納出結論,都應事先心中有數。
2.利用好與教材配套的地理教學圖冊
地理教學圖冊中的內容比教材中的更豐富、更醒目、也更詳細。所以,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左圖右書,當用教材中的地圖不能很好地解釋、說明所講的地理事物時,就可以讓學生使用地理教學圖冊。或學生獨立思考探究,或師生共同探討,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3.學習繪制地理教學板畫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憑自己的記憶和熟練技巧,用簡易的筆法,隨著教學進程,配合口頭講授,迅速地將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描繪成的黑板畫。多用圖解或寫意的方式描繪,所以簡明、醒目,具有突出的表現力。
4.培養學生經常用圖的習慣
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讀圖、用圖活動中。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讀圖方法後,在講到具體的教學內容時,如果學生自己能獨立讀圖完成的,就讓學生獨立完成,獨立完成有一定困難的,教師可以給出必要的提示,或與學生共同完成。最好不要包辦代替,完全由教師自己去做。
5.盡可能的讓學生親自動手畫圖
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繪制,通過自己動手繪制、填充,學生會對所學的內容記憶更深,理解更好。
總之,對於地圖的運用,不管是在教師的教學中,還是在學生的學習中,都要注意圖文結合,把地圖和課本的文字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地理知識固著在地圖上,使圖、文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用圖使文字具體、直觀化;用文字去說明圖上的地理對象,使圖上的各種地理事物相互聯系起來,使死圖變活圖,充分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