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變化是什麼

地理變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3-11 16:39:53

Ⅰ 地理環境變化是包括哪些因素的變化啊

自然因素: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

地理環境從長期來看是由自然過程形成的,因此大尺度的變化也是由於自然原因,例如太陽輻射的變化,地質活動,風化作用,成土作用等,而小尺度的變化通常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歸根究底是由於人類數量增加和不當的生產方式引起的。

Ⅱ 2000過去年地理有什麼變化

2000年過去了,地理有什麼變化?基本上變化不大,除了一些火山爆發和地震之外,地形的改變不會太大,因為2000年時間太短了,只是氣候變暖,污染厲害,原來是一萬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現在污染也就看了二三百米空氣污染比較厲害

Ⅲ 地球的地理變化。[簡介]

第二節 地貌演化概述

太陽系乃由一塊星雲(大恆星爆炸所成之殘骸)逐漸收縮而成,行星由偏遠處密度較大星雲收縮而成。一般成形之恆星系均有多個行星,每一成形類銀河星座中間均有較大黑洞。

地球開始形成時,局部星雲加速收縮,星雲初始形狀及速度決定其形成後之自轉狀態,星雲聚集成球體後,大部勢能化為動能,溫度驟升,熔融成液態球體,並有大量氣體圍繞(地球總質量及半徑大小最終決定物體逃離地球最小速度遠大於氣體分子均速,使得地球保有大量氣體),遠離中心之小部星雲收縮形成月球。

地球表面降溫凝固後,形成地殼,水凝結後成為海洋。地球內部液體旋轉不穩定(主要為內外物質保持穩定轉速時其角速度不同所致),加外來流星體之撞擊,導致地表局部變形,凹陷或隆起。每一稍大星體沖入地球內部都會引發一大渦流,渦流沖擊地殼,造成地表山巒起伏,沖擊中心部位之地表抬升為高原山川,劇烈形成時有火山噴發和劇烈地震相伴,其變化多為滄海桑田式巨變。渦流之形狀類似於噴泉,其邊緣部分冷卻下沉,造成其上地表岩層懸空,積累至一定程度,岩層斷裂形成地震,地表總體下陷。陸地不穩定,其主因乃地球內部岩漿渦流之變化,造成岩層與岩漿層之間有間隙或沖突。例,今之喜瑪拉雅山脈及青藏高原即地球內部岩漿渦流頂起而成,周邊環太平洋沿岸即渦流之邊緣部分,地表屬下陷地層。

久之渦流乃消退,整個地球旋轉趨於穩定,內外近於同步。隆起之陸地高山在自重壓力下漸沉,底部漸熔化陷沒於岩漿。因陸地多成一整體,形狀怪異,中間有支撐難以速沉陷沒,而邊緣臨海且地勢較低,沉沒易見,其下部漸消融於岩漿。其邊緣多有與大陸山脈相連而懸空翹起者,懸空日久岩層斷裂多引發地震而瞬間陷沒,亦有某處因翹起而升高者。大陸中山脈高地經水流沖蝕,其土多下積,久乃覆於邊緣已沒山石之上,成為大陸架。大陸日陷,積土日覆其邊緣,中裹有生物遺體,久乃接近熔岩,高溫高壓下熔融結晶而成為層岩,生物體所在處保有其形,乃為化石;繼續下沉,若土層中有機物含量多,其有機物在高溫高壓下分解成石油,石油多析出聚為一體;繼續下沉,高溫下分解出天然氣;繼續下沉,高溫高壓,碳氫分離,碳析出聚為一體(多含雜質),為液態煤炭;繼續下沉則整個熔化,成為岩漿,岩漿亦因各種物質液態密度不同而分層,相近者則融合。此時有小星體撞擊地球對面,沖擊波先將此處地表震碎起皺,隨後岩漿渦流將此處頂起,成為高山高原。岩漿凝固處為火成岩山,日久風雨沖刷,土層流失而層岩出,此為層岩山,層岩日久崩裂,則化石出,繼續崩沒,則堅石出,堅石者,熔岩凝固而成之石也,稱火成岩。液態煤凝固處,成為煤山(在下者為煤層)。石油被抬升上涌又流入低窪處,是為明油田,多數仍存於地下,其位置被抬升,成為普通油田。存有天然氣處被抬升成為氣田。其它各種金屬液體或含金屬液體溢出凝固,成為金山或礦山。《管子》雲:「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山上有赭,其下有鐵。山上有鉛,其下有銀。山上有銀,其下有丹。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金也。」小星體撞擊處形成深洞,日久成盆地,岩漿大量噴涌處亦成深洞,久之亦成盆地。

此外,風吹日曬雷擊寒暑之變化漸侵蝕地表,造成地形漸變,此為地表成形之次因。此成因對於局部山脈而言,多為積累達一定程度後造成山崩,山崩塌數次後,即降低成為矮丘。普通山峰千餘年大崩一次,一次崩塌海拔降低幅度多為數十百米。火成岩之山石堅,崩塌需時較長。

冰川期之形成。此乃地球整體能態降低與大氣環流同時作用之結果。大氣於地球南北兩極冷卻下沉,其間水氣冷卻成雪沉積,積累達一定程度,兩極冰蓋遇星體撞擊崩潰,或自崩潰,所成之冰山隨洋流漂泊進入地球熱帶區域,帶來持續全球性大雪降溫天氣,地球即於短期內進入冰川期。其間大陸有部分峽谷盆地可躲過冰川襲擊。此後氣溫漸升,雪化冰消,地球進入間冰期。而今人以為全球以冰雪包裹而成之大冰川期在古則極難發生,除非太陽光變弱,或地球溫度益低,而此當發生於將來。今人所知冰川遺跡,其實多古山地高原冰川,日久陸沉(或緩慢自沉,或遇星體撞擊而沉),降低為低山矮陵,其冰川消融。

流星體之沖擊,海水之潮汐,內外物質保持穩定轉速時其角速度不同,三種現象對地球自轉施加影響,導致內部鐵核與地表岩層自轉角速度不同,進而引發地理南北極與地磁南北極不重合。地球之總體自轉亦因此而受影響,導致地理之南北極亦逐漸變化。只有遭受較大星體撞擊,地磁兩極方能產生劇烈偏轉甚至於短期內顛倒。磁極顛倒即地球內外層相對轉速方向改變,內外層旋轉之角速度相同日久則地表磁場消失。地球自轉軌道面與繞日公轉黃道面偏離較大亦因地球成形後遭遇多次星體撞擊而成。

自進入72帝王時代,人類歷經數次小冰川期。較大冰川期來臨後,全球可活人之地較少,其間最大者乃中國,此得益於眾多高山峽谷使得大氣環流受阻,造成局部山坳氣候溫和,可存活人數最多,而南北美洲近於全被冰雪覆蓋,幾乎不能活人,此亦是上古72帝王時代均定都中國之主因。

泰山始高,即當時之世界最高峰,華北平原相當於今日之雲貴高原,乃喀斯特溶岩地形,面積也遠大於今日。72帝王時代多定都於華北,其次乃河內關中,再次河南。

帝王時代初始時今青藏高原、新疆等亞洲中西部地區為西海,天下共有大洲九,各環海而成洲,神州面積最大,乃今中國所在地,帝王所轄, 其中山以泰山為最高。日久而陸沉,名山多有入海成島者。後有數次星體撞擊地球,有海抬升成山地高原者,亦有陸地陷沒成海者。神州漸沉,風侵雨蝕雷擊,近千年山即大崩一次,泰山日矮,今為小山。而西海隆起為高原陸地,海水四溢,此乃古之洪荒。海陸久變,乃成今日之形。古亞洲與北美洲相連,主因非古海面低而今海面高,實乃陸沉也。古地球整體溫度較高,海陸沉浮之變較快,日久則地球溫度日降變冷,海陸沉浮變緩。海陸沉浮之變,其速遠過今人之意料。若無其它星體撞擊,則地球原有之陸地日久皆沒,陸上生物則絕滅矣。且星體撞擊地球,其勢能化為動能,沒入地球,使其總體能態升高。

Ⅳ 近年來中國地理有什麼變化

沒什麼變化,就是壞事做多了,山山水水都被污染,老家的耕地都荒廢了,城市空氣質量越來越差

Ⅳ 展現地理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

從圖中看出為數字地圖,該地圖可以查詢某地的具體地址、分類查詢某地周邊公共設施、選擇去某地的公交換乘方式和路線,以及查詢某兩地之間的路程等.而地理環境的變化無法查閱.
故選:C.

Ⅵ 1973午,中國有什麼地理變化

析: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在中國地圖上,把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結合起來,並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就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D北方地區、C南方地區、A西北地區和B青藏地區.
解答:解:(1)A西北地區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從東到西,西北地區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
(2)依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我國劃分了四大地理區域,由於四區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呈現了不同的自然特徵,B青藏地區地勢高、氣溫低,形成了「高、寒」的地理特徵.本區是全國重要的牧區,主要牲畜有氂牛、藏綿羊、藏山羊等.
(3)C南方地區熱量充足,降水豐沛,是我國水稻的主要產區.區域內的長江源自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終注入東海.
(4)C南方地區地形為平原、盆地

Ⅶ 地理變遷

從地球形成後的幾次大的構造運動來找吧
那樣對於了解氣候和地質方面都比較好的

Ⅷ 地理同一地區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同一地區在不同時間產生了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不同時間冷熱狀況不同,從而形成了四季變化。

不同地點在同一時間產生了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不同地區的冷熱狀況不同,從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帶分布。

Ⅸ 地理裡面的一年四季是怎樣變化的

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面(黃道面)之間有一個夾角(23°26′),因此,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會發生變化,從南緯23°26′(南回歸線)到北緯23°26′(北回歸線)。太陽直射時,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高,氣溫高,為夏季;反之,太陽斜射時,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低,為冬季。當太陽直射到北半球時,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反之,當太陽直射到南半球時,南半球為夏季,北半球為冬季。太陽直射到南、北回歸線時,分別為冬至(12月22日前後)和夏至(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到赤道時,分別為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1日前後)。

Ⅹ 地理中的單峰變化是什麼意思

(一)英文學名:weathered crust
(二)基本概念:地殼表層岩石風化的結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質流失以外,其碎屑殘余物質和新生成的化學殘余物質大都殘留在原來岩石的表層。這個由風化殘余物質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層部分,或者說已風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層部分,就稱為風化殼或風化帶。
(三)分類:
風化殼按平面形態可分為面狀、線狀、囊狀風化殼。按風化殼發育的階段可分為以下類型:①寒帶高山氣候下以物理風化為主的岩屑型風化殼。②溫帶半乾旱氣候下,化學風化早期的硅鋁-碳酸鹽型及硅鋁-硫酸鹽型風化殼;或者乾旱區的硅鋁-氧化物-硫酸鹽型風化殼。③溫帶森林氣候下,化學風化中期的硅鋁粘土型或高嶺土型風化殼。④熱帶、亞熱帶濕熱氣候下,化學風化晚期的鐵鋁型或磚紅壤型風化殼。
風化殼剖面結構自上而下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依次為:土壤層、全風化的風化土層帶、強風化的風化碎石帶、弱風化的風化塊石帶和微風化的風化裂隙帶,最下部為未風化岩。各層之間為逐漸過渡。
(四)其他概況:
1、風化程度: 風化殼中岩石的風化程度是因深度而不同的,表層風化程度較深,深處風化程度較淺,以致逐漸過渡到未風化的母岩。
2、 風化殼的厚度:取決於氣候、地形、構造等許多因素。一般說來,在氣候濕熱、地形平坦、構造活動比較穩定的地區,風化作用較強,剝蝕作用較弱,風化殘余物質易於保存,故風化殼厚度較大。在相反的條件下,風化殼厚度就較小,以至為零。
3、時期:風化殼分為現代的和古代的,兩者常以第三紀作為劃分界限。由於保存條件的限制,古風化殼大都已殘缺不全了。另外,古風化殼由於已經經歷了成岩作用及後生作用的變化,它們已與現代的風化殼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實際上已經算是沒有經過搬運的沉積岩了。古風化殼有很大的地質意義和經濟意義,因為它是地殼上升、沉積間接、不整合的重要的標志,是古氣候、古地理分析的重要依據,其中常蘊藏著一些重要的金屬和非金屬礦床(如高嶺石礦、鋁土礦、鐵礦、鎳礦等),在古風化殼中或其下帶可以形成油氣藏,如潛山油氣藏。

閱讀全文

與地理變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