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地理學些什麼
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晝夜長短的變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
(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⑵ 高中地理需要重點掌握哪些知識點
很多高中的文科生地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考試中的重點知識點,因為學習地理,除了能提高知識素養,還有一點就是應用於考試中去,那麼高中地理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呢?
一:掌握概念,及時消化。理解概念才能更好的進行題目分析。可以把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比如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等。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二、掌握地理現象法則,加深理解。扎扎實實的學好基礎知識,弄懂相關原理。比如: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水循環的原理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關系;光等等。只有掌握並理解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才能夠透徹的分析。
三:注意知識點的相互聯系。地理知識是處於一個大環境內,地理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並沒有孤立存在的要素。比如,河流汛期的來臨就和天氣,地勢等相關聯。復習時要注意綜合運用。
四、地理環境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掌握。在復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普遍性的總結和個性特殊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成因及其分布。在實際分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時表現為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有時表現為垂直地帶性或者非地帶性的特徵。
⑶ 學習高中地理,應掌握哪方面的能力
高考地理四大能力要求: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這應屬前提能力)——學習的時候,可在看書這一環節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能力,多從教材的文字、圖表中獲取和提煉有用信息,抓住重點。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這應屬核心能力)——這一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也就是當你對每一個地理問題都能理解透徹,落實到位的時候,你積累的地理知識達到一定程度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得心應手地靈活運用知識,遷移知識了,解決問題了。
描述與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這我把它理解為得分能力)——為什麼說它屬於得分能力呢?因為前面的能力要求你都做到了,但是一落到紙面上的時候,你不能准確地用地理語言來描述和闡釋出來,說的都是大白話,那還是得不到高分的。突破的辦法就是:平日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地理概念的理解,熟悉地理語言,多用地理術語來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學科思維能力,也屬基礎能力)——在平日的學習過程中,應當多主動地去思考、分析和探究地理問題,運用地理規律、原理去解釋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將生活拉近書本,漸漸地你就形成了地理思維能力,掌握了地理思維方法了。
⑷ 學地理需要知道的常識
1. 基本地理常識學哪些
基本地理常識學哪些 1.地理知識
有點沒看懂,是想讓我們說十個初中地理知識么? 一、一定要知道所有省份的全稱和簡稱、省會、重要城市、大概位置。
有能力的最好在課桌上貼一張,家裡掛一張中國的,一張世界的,沒事的時候背背。、二、中國之最(這個有很多,你可以慢慢了解) 最北的地方——漠河北面的黑龍江主航道 最南的地方——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 最東的地方——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相交線附近 最西的地方——帕米爾高原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最長的河流——長江(世界第一是尼羅河,第二亞馬遜河,第三長是長江,但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不是尼羅河,是亞馬遜河) 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 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 跨經度最大的省——內蒙古自治區 跨緯度最多的省——海南省 …………………… 三、了解中國基本地形地勢地貌 比如中國的地形是自西向東,成三級階梯狀分布(西高東低) 要知道「三山夾兩盆」指的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和准格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四大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兩廣丘陵 要知道什麼是高原什麼是盆地什麼是平原,怎樣區分和各自的特點,各自以什麼著名及給當地人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四、了解中國各個地區的氣候,南北方的差異,等溫線,等降水量線…… 五、了解各地的農作物、生長特點 六、背完行政區劃圖,對應著找各個省份的旅遊景點,找大一點的,著名點的 七、掌握中國主要礦產資源有哪些,分別產自哪裡 八、會劃分時區和區時及相關計算(最基礎的就行) 九、掌握簡單的世界地理,如四大洋,七大洲都是什麼,主要國家地理位置及首都。
這些都是學好地理最基本的知識,慢慢看吧 夠學一陣子的了,其實想想也挺好玩的,長大了你就用的著了~~~。
2.有關地理知識
11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高原上,雪山、冰川很多,有「固體水庫」之稱。 111、 *** 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右圖)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112、內蒙古高原是中國第二大高原。它地面平坦,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草原。
113、因覆蓋著厚厚的黃土而得名的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114、雲貴高原地面高低不平,地勢比較平坦的山間小盆地,被當地人稱之為「壩子」。
115、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廣泛,形成奇異的喀斯特地形,如世界聞名的雲南路南石林和貴州的龍宮、打雞洞等。 116、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在天山以南,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117、塔克拉馬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 118、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在 天山以北。
由於降水較多,農牧業發達,被譽為「塞北江南」。 119、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中國地勢最高的盆地。
盆地里鹽礦豐富,據初步估計,足夠全世界的人食用1萬年。 120、成都平原在 四川盆地西部,因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都江堰」自流灌溉,農業發達,農產品豐 富,所以四川省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
121、東北平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平原。 122、黑龍江省的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
123、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也是中國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 124、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勢很低,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鄉」之稱。
125、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稻米和淡水魚主要產區,所以有「 魚米之鄉」的美稱。 126、歷史相傳的五嶽:東岳是 泰山(山東)、西嶽是華山(陝西)、北嶽是恆山(山西)、南嶽是 衡山(湖南)、中嶽是嵩山(河南)。
127、泰山地處中國東部,古稱東岳,是一座歷史名山,歷代皇帝和許多名人,都攀登過泰山,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聯合國將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128、泰山腳下的岱廟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一起譽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群。
3.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哪些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是計算機在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上的應用。
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十分廣泛,首先要具備的基本功:數學(包括高等數學、統計學),物理(包括流體力學),化學(包括分析化學、有機化學);遙感、測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識是地理要素基礎課:地球概論(天文、歷法)、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植物學、生態學、計算機基礎、經濟地理學(交通地理、國際貿易地理、城市規劃、歷史地理、文化與社會地理、人口地理、旅遊地理、政治地理……)、
4.學習中國地理有哪些基本常識要知道的.
當前,雖然正在進行減負活動,但是我國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負擔仍然較重,在地理學習中,教學內容大多圖文分離學生依靠死記硬背,不但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極大的浪費了時間。
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由於圖文分離,學生所學知識沒有足夠的空間概念加以支持,對具體問題難以實際分析,極大的影響了地理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1、研究背景地理學科自2006年被列為中考科目,要求為考查科目,也就是要求學生完成新課標中的教學任務。
但在實際教學及考試中發現的確有一些學生無法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老師也。
5.中國地理基本知識
自然地理
1,地形:三大階梯,青藏高原最高;其次是周圍的高原、丘陵、盆地;最低的是東部平原地區。這是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撞擊的結果。
2,氣候:東部靠近太平洋,為季風氣候;西部為大陸性氣候;之間有干濕過度;青藏高原是山地垂直氣候。
3,植被:森林13%,多集中在東北北部、川藏之間、南嶺等地;農作物多集中在東部平原地區;草原多集中在內蒙、新疆、青海、 *** 等地;沙漠荒漠多集中在內蒙、新疆、青海、 *** 等地;
人文地理
經濟,人口,氣候
6.關於地理基礎知識
1.除了北印度洋以外,世界其他各地的洋流沒有季節性,北印度洋洋流記住「冬逆夏順」就行了,冬季呈逆時針,夏季是順時針。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
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 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
南半球與北半球的主要差異:南北球高緯度的西風漂流(因為陸地面積小,形成繞極環流),及北印度洋的季風環流2.季風有季節性,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並不是夏天陸地比海洋的氣溫高一定形成季風,主要看溫差,也就是是否形成較大的氣壓差。一般季風主要出現在南亞、東亞、東南亞地區3.信風沒有季節性差異,信風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說與太陽輻射(也就是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的強度)和地轉偏向力有關。
7.地理知識到底學些什麼知識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是計算機在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上的應用. 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十分廣泛,首先要具備的基本功:數學(包括高等數學、統計學),物理(包括流體力學),化學(包括分析化學、有機化學);遙感、測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識是地理要素基礎課:地球概論(天文、歷法)、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植物學、生態學、計算機基礎、經濟地理學(交通地理、國際貿易地理、城市規劃、歷史地理、文化與社會地理、人口地理、旅遊地理、政治地理……)、。
⑸ 地理主要學習什麼內容
系統的地理知識是地理事實材料同地理概念、原理有機結合的整體。在系統地理知識的整體結構和人們認識的結構中,地理事實材料處於基礎的地位。地理事實材料包括許多圖家、地區和各種各樣的地理事物,其范圍十分廣闊,而且都是各具特色的實體,都是我們要認真了解和研究的對象。學習地理是離不開這些事實材料的,要認真地佔有它,掌握它。地理事實材料的載體是教科書(地理課本)、各種地圖、圖表、圖像等,通常稱之學習地理的工具。學習地理就要學會運用這些學習工具。這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基本功。要結合地理知識的學習有計劃地練好這些基本功。如學習地形就要學會閱讀和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方法;學習氣候就要學會閱讀和繪制等溫線圖、降水量分布圖、等壓線分布圖等……。總之,學什麼知識,就學什麼方法、練什麼基本功。要學會從圖中獲取地理事實材料、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和發展趨向、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
教科書(地理課本)主要是用文字語言表述地理事實的。它沒有地圖、圖像那樣形象具體給人印象深刻,但它能抓住地理事實材料的重要環節給人以精闢的啟示。文圖結合的認識和表述地理事實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基本功。如用語言文字表述地圖、圖表內容,或用地圖、圖表表述教科書的文字材料,都是非常有益的訓練。中學地理課的學習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學會閱讀地理教科書。它包括了解地理教科書的一般表述層次,會區分教材的重點和非重點,會運用課本插圖、練習題和地圖冊去理解教材。第二,會獨立地運用地圖這個基本的學習工具。它包括會在地圖上查找地理事物和地理區域的方位、范圍和基本環境狀況;會通過地圖上反映的地理事實數據、掌握地理事實的特徵、分布規律和因果關系;會填繪簡單的地圖,反映地理事實的分布和聯系概況。第三,會閱讀和繪制簡單的示意圖和統計圖,表述一般地理問題。
示意圖包括生產聯系圖、模示圖和形象示意圖;統計圖主要有曲線圖、柱狀圖、扇形圖等。第四,會閱讀和製作簡單表解,表述地理知識及其聯系。如單項或多項的地理事物或區域異同的比較表,說明知識系統和概念體系的知識系統表等。第五,會運用地理知識的邏輯結構去分析地理事實材料和表述地理課題。如根據地理特徵的概念內涵概括或表述地理要素特徵;根據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對地理成因和影響關系的判斷和表述;根據生態系統平衡原理對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評價等。第六,會在復習中概括知識體系。如編制概念體系、概括章、節、段落教材之間的聯系和系統等。第七,會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檢查。包括了解地理課考核要求,熟悉地理課考核方式方法,會出地理考核題目,會評定成績好壞等。以上幾種學習方法相互聯系,組成地理課的學習方法體系,貫穿在地理課學習全過程。該學習方法體系的核心和起主導作用的方法是運用地理知識的邏輯結構和運用課本、地圖的方法。該體系各種方法,由初中到高中分層次的學習掌握,逐步深化熟練。
⑹ 高考地理必須掌握的知識
導語:距離2017年高考只剩下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了,在此我先預祝各位高考學子穩定發揮,乃至超長發揮,考出自己滿意的分數,此外,我也為大家分享高考地理必須掌握的幾大概念,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宇宙中各種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行星、小行星、流星體、彗星、星雲等都屬於天體。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所構成不同等級,構成天體系統至少要有兩個天體,如地月系、太陽系等。
區別——天體是獨立的個體,天體系統是多個天體的集合。
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與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三大金鎖鏈條件,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適合呼吸的大氣。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條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條件,如日地距離適中、地球體積質量適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三光照與熱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決於日照時數的多少,而影響日照時數的因素主要與晝夜長短、天氣、海拔高度有關。通常太陽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時數越長,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區,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單產高,比如新疆的長絨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熱量——是指某一地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所能獲得的熱量,它是太陽輻射和地表、大氣各種物理過程的綜合結果。一個地區的熱量主要取決於緯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來說,緯度低,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多,熱量高;緯度高,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少,熱量低。熱量狀況最直觀的描述就是溫度。
區別——光照充足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
四積溫和無霜期
積溫——我們知道,溫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與發育的主要因素。由於大多數農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 ℃以上時才能活躍生長,因此我們把日均溫達到10 ℃以上的持續時期視為作物的活躍生長期。把作物生長期內,每天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溫度總和叫做積溫。積溫的多少決定了農作物的生長期的長短,能直接影響作物長勢和生長季節。根據≥10 ℃積溫的多少,我國自北向南可以分為五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積溫越來越多,農作物的生長期也是越來越長。
無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後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間的天數。無霜期直接影響育苗移栽的時間,決定了播種的時節。在實際生產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凍,因此應該叫無霜凍期,即春季最後一次霜凍(終霜凍)至秋季第一次霜凍(初霜凍)之間的天數。
五恆星日與太陽日
恆星日——指地球以恆星作為參照物,地球上的某點順地球自轉方向連續兩次對准恆星的時間間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時間為23小時56分4秒。
太陽日——指地球以太陽作為參照物,地球上的某點順地球自轉方向連續兩次對准恆星的時間間隔,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為24小時。
六冬至日與近日點、夏至日與遠日點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兩焦點之一。
近日點——每年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近日點。
遠日點——7月初,地球距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遠日點。
由於黃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軸的宇宙空間指向,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看做是不變的,因此,一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冬至日——每年12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冬至日。
夏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夏至日。
區別——冬至日時,地球並非在近日點,而是逐漸接近近日點;夏至日時,地球並非在遠日點,而是逐漸接近遠日點。
七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
晝夜現象——指由於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質造成的。
晝夜更替——是由於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極晝、極夜地區除外)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
晝夜長短——是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區晝夜長短產生周期變化的現象。
八地方時、區時、時區、北京時間、國際標准時間
地方時——因經度不同的時刻。地球上有無數個地方時,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不同。
時區——1884年國際上採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准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將全球分成24個時區,其中東西12區各半個時區。
區時——國際上規定每一時區都採用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准時間,這種時間稱為區時。
北京時間——我國統一採用的標准時間,即東8區的區時或東經120度的地方時。
國際標准時間——即0度經線的地方時也稱格林尼治時間或中時區的區時。
九日界線與180°經線
區別——日界線有兩條,一條是時刻為0∶00的經線,經度不定,一條是與180°經線不完全重合的線,由於180°經線跨過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為了使島嶼保持一致的日期,日界線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過180°經線日期可能變化也可能不變。
易混概念十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是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晝半球,太陽光線在地平面之上,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太陽光線在地平面之下,太陽高度小於0;晨昏線上,太陽光線在地平線上,太陽高度等於0;一天隨著時間變化,太陽高度也在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時刻的太陽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能直射地區,陽光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可達最大值90°,無直射地區最大值不能達到90°。
十一地殼與岩石圈
地殼——是指地球內部結構分層中的最外層,它位於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約為17 km,隨著海拔的不同地殼厚度會發生變化,總體來講,陸殼厚,洋殼薄。
岩石圈——是指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區別——岩石圈的范圍比地殼層大。
十二 海嶺與海溝
海嶺——是板塊張裂形成,形成在生長邊界,由於洋殼張裂,岩漿湧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兩側迅速冷凝,形成海嶺。
海溝——是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形成在消亡邊界,由於板塊碰撞擠壓,在交界處形成島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脈,在洋殼物質流失區域,形成海溝。
十三流水侵蝕作用與水的溶蝕作用
流水侵蝕——是物理侵蝕,可分為風化、溶解、磨蝕、浪蝕、腐蝕和搬運作用。被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
流水溶蝕——是化學侵蝕,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對石灰岩等產生的溶解侵蝕作用。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國西南地區的石林、溶洞等景觀。
十四沖積扇、沖積平原
沖積扇——沖積扇系指具有經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帶後,由於比降減小,失去約束,流速降低,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形成的扇形堆積體。沖積扇的形態是一個以逐漸過渡到山前沖積平原。沖積扇的組成物質受流水沉積規律的制約,堆積物的顆粒從沖積扇頂端到邊緣由粗變細。
沖積平原——指大面積的河漫灘、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沖積扇和山間盆地沖積平原。它可由一條或幾條河流形成。沖積平原多發生在地殼下沉的地區,這里地勢平坦,有深厚的沉積層。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恆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沖積平原。
十五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岩石(或岩層)的變形和錯位,它包括兩種最主要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在地表的形態和地貌特徵,例如背斜成嶺、向斜成谷、斷崖、塊狀山地等。
十六風化作用與風力侵蝕
風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風、溫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過程。
風力侵蝕——是指降水少的地區,大風強,作用於地表將地表物質搬運的過程。
區別——風力侵蝕一定有風的作用,風化作用不一定有風的作用。
十七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溝萬壑的成因
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黃土主要來源於風力攜帶北方泥沙沉積形成。
地表千溝萬壑的成因——黃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黃土土質疏鬆,因此千溝萬壑是由於流水侵蝕。
十八氣候和天氣
氣候——是指整個地球或其中某一個地區一年或一段時期的氣象狀況的多年特點。它反映平均狀況,也反映極端情況,是各種天氣現象的多年綜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華北地區,春、秋溫和,盛夏炎熱,冬季寒冷,我們就稱這里是“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
天氣——是指某區域短時段內的大氣的冷暖、干濕、晴陰、風雨等及其變化的總稱。它是指影響人類活動瞬間氣象特點的綜合狀況,例如:我們可以說:“今天天氣很好,風和日麗,晴空萬里;昨天天氣很差,風雨交加”等等。
區別——從時間尺度看,氣候是時間尺度很長的大氣過程,天氣則是瞬時或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態。天氣瞬息多變,具有不穩定性,而氣候在一定時段具有相對穩定性。
十九溫和、寒冷、低溫、涼爽
溫和——是指0 ℃以上的溫度,一般在0 ℃~15 ℃,很少結冰,給人的感覺很溫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的特徵、地中海氣候冬季的特徵我們一般用“溫和”來描述,不能說“低溫”或“寒冷”。
寒冷——是指氣溫在0 ℃以下的溫度,給人感覺很冷,有結冰期,例如極地氣候全年的特徵、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冬季時的特徵可以用“寒冷”,來描述,不能說“低溫”或“溫和”。
低溫——是指較低的溫度,包括0 ℃以上或0 ℃以下數值不大的溫度;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時的特徵可以用“溫和”或“低溫”來描述,不能說“寒冷”。
涼爽——是指給人感覺很溫涼,如十幾攝氏度到二十多攝氏度;我們只能說“氣候涼爽”,不能說“氣溫涼爽”。
判斷某地氣候特徵夏季是高溫還是涼爽?
一般根據夏季的月國氣候特徵是“夏季普遍高溫”,這里所說的高溫是指全國大部分地區7月均溫在20 ℃以上。昆明“夏季涼爽”是指夏季月均溫在20 ℃以下。
判斷某地冬季氣候特徵是寒冷還是溫和?
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溫高於還是低於0 ℃為標准:如果高於0 ℃稱為溫和,反之為寒冷。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用“溫和”描述,是由於最冷月月均溫在0 ℃以上;而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則是由於最冷月均溫在0 ℃以下。
二十降水、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霧、露、霜、霰、雹等多種形式。
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類型。因為各地降雨量一般總是遠大於降雪(南北兩極和一些高山地區除外)、霧量,所以經常用降雨量來代替降水量。
降水根據其不同的物理特徵可分為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液態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陣雨、凍雨、陣雨等,固態降水有雪、雹、霰等。在氣象上常用降水量來區分降水的強度。我們把降水常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
⑺ 地理必備基礎知識有哪些
地理必備基礎知識
1、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時,指向標總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經緯網地圖上,必須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則來確定方向;不能簡單地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法則確定方向,但當經緯網地圖上的經線和緯線都是直線時,也可以利用這個法則確定方向。
3、進行比例尺換算時,特別要注意實地距離和圖上距離單位統一。
4、在等高線圖上判斷河流流向時,要注意等高線的彎曲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5、進行地方時和區時計算時,一要注意北京的時間(北京的地方時)與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經線的地方時)的區別;二要判斷兩地之間的東西位置關系,確定是應該加或減時間差(東加西減);三要注意是否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要減一天;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斷晨線和昏線的前提條件是地球自轉方向和晝夜分布狀況:順著地球自轉方向,晨線以東為晝半球;昏線以東是夜半球。
7、在經緯網地圖上推算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時要主要取通過這兩點的球面大圓上的劣弧進行計算。
8、要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系: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9、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坐標名稱和縱坐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節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前後)的區別。
12、理解熱力環流原理時,要注意從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氣壓的高低分布規律,氣壓高低與海拔高低相關:同一地點近地面氣壓總是高於高空氣壓,高空氣壓的高低與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實際生活中風與等壓線的關系時,要注意區分近地面與高空:近地面要考慮摩擦力,風向與等壓線斜交;高空一般不考慮摩擦力,風向與等壓線平行;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逐漸減小。
14、分析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時,要注意季節判斷和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附近時,北半球為夏季,赤道低氣壓帶位置偏北;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時,北半球為冬季,赤道低氣壓帶位置偏南;太陽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時,赤道低氣壓一般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15、南亞的西南季風是由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轉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
16、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與江淮准靜止鋒有關,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讀鋒面圖時要注意鋒面的傾斜方向總是向冷氣團一側;畫冷鋒和暖鋒簡圖時,要注意三角形與半圓形凸出方向,即總是指向鋒前,冷鋒指向暖氣團一側,暖鋒指向冷氣團一側,它們的指向也可代表峰的移動方向。
18、判讀氣候類型時,要注意根據氣溫最高、最低值出現的月份判斷南北半球——7月份氣溫最高為北半球,1月份氣溫最高位南半球。
19、分析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時,要注意氣候類型的特殊分布,如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有些地方比較特殊,如澳大利亞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巴西東南部等地區都遠離赤道,其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與地處東南信風迎風坡、暖流的影響有關。
20、主要玄武岩和花崗岩的區別:玄武岩是岩漿噴出地表後冷卻凝固形成的岩漿岩,花崗岩是岩漿侵入岩石縫隙在地表下冷卻凝固形成的岩漿岩。
21、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的區別:相對來說,風化作用是靜態的破壞作用,主要破壞因素風等;侵蝕作用是動態的破壞作用,主要破壞因素有流水、風力、海浪等。
22、六大板塊中,亞洲的阿拉伯半島與印度半島屬於印度洋板塊,中南半島屬於亞歐板塊,紅海位於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而安第斯山脈南部是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碰撞形成的。
23、「背斜谷」從地形上講是山嶺被侵蝕成了山谷,但從地質構造上講還是背斜。
24、黃土高原是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但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25、注意斷裂與斷層的區別:斷裂是指岩層沿裂隙斷開,但斷裂面兩側的岩層沒有發生明顯的位移;斷層是指斷裂面兩側岩層發生明顯位移的地質構造。
26、利用等值線圖判斷河流與地下水補給關系時要注意兩者的海拔高度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補給地下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補給河水;黃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終是河水補給地下水。
27、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氣候區冬季為汛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則全年降水量豐富。
28、注意利用河流與等高線的關系判斷湖泊的性質——鹹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線向湖泊一側彎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為淡水湖;等高線背向湖泊彎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為鹹水湖。
29、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時要注意判斷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熱量豐富,自然帶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熱量豐富,自然帶分布位置高。
30、注意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在分布地區和對應氣候類型上的區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主要分布在大陸東岸,對應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主要分布在大陸西岸,對應地中海氣候。
31、注意北海漁場(西歐)與北海道漁場(日本)的區別。秘魯漁場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與其他三大漁場形成原因(寒暖流交匯形成)的區別。
32、自然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三者之間的關系要區分清楚——水資源和氣候資源是交叉關系,都屬於自然資源。
33、能源與能源資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資源,還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資源僅指自然資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資源。兩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34、台風中心無風,盛行下沉氣流;而台風中心附近的風力一般在12級以上,常出現狂風暴雨。
35、台風和颶風雖然都是熱帶氣旋,但要注意兩者發生的區域存在差異——台風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颶風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熱帶氣旋。
36、乾旱災害與降水之間的關系:並非降水量少的地區,乾旱災害就最嚴重。乾旱災害主要是對農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關系影響的。我國西北地區降水比華北地區少得多,但華北地區對水的需求量大,故華北地區比西北地區乾旱災害嚴重。
37、寒潮危害最大與寒潮勢力最強是有區別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對農作物而言,一般發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勢力最強一般發生在冬季。
38、地震的震級與烈度兩個概念要區分開: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有多個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區相同條件下,烈度與震級成正比。
39、火山和地震並非百害無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噴發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來研究地球內部結構。
40、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質災害,兩者最大的區別: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條件,而滑坡則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過多的水分會加劇滑坡的發生。
⑻ 地理教師要掌握哪些知識
地理教師除了要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和思想教育有關部門的知識,以及寬廣的知識面外,還必須有扎扎實實、一招一式地下功夫練出的基本功。
(1)地理教學語言
①要講普通話現在《國家語言文字》法規定,作為教師必須要講普通話,否則,就是違法。
②要練好口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因而,地理教師要不斷地鍛煉自己的口才,為上好每堂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③要從頭開始教學語言要從語音、吐字、音兩量、語速、語調、節奏、語氣、邏輯等方面去訓練。
(2)地理板書
板書可以使知識系統化,提綱挈領地展示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層次。
地理板書要遵循下列原則:
①遵循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
②文字簡練准確,字跡工整規范
③版面安排合理,布局美觀恰當
④根據需要,確定板書時間
(3)地理板圖和板化
在地理教學中,板圖和板畫是為了形象地展示地圖、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及其演變過程等,因而,地理教師應熟練掌握板圖和板畫的基本能力,並能夠熟練地與其他教學手段配合使用,而且需服從教學需要進行設計安排。
(4)其他地理教學基本功
①投影幻燈片的製作地理幻燈投影教學,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背景明亮、形象生動的畫面,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教學的需要,自己設計和製作幻燈片。自製幻燈片更具有靈活性和使用性的價值。
②簡易模型製作地理模型是模仿地理事物原型而製作的教具,地理教師應根據學校條件自己製作模型,以應教學之需。
③計算機教學在信息時代,具有條件的老師應掌握多媒體教學和課件製作,以順應時代的發展。
作為地理教師應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做一個合格的地理教師就應具備上述教學基本功。
學習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師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學水平的高低及學生素質水平的高低,而教師素質水平的高低又取決於教師的學習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師的學習能力指教師在政治業務和文化素質修養中的進步與提高。作為地理教師應時常充實自己,使教學和學習並重。教育科研能力指以教學研究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既教學,又研究,動心動腦,並努力選好自己的研究課題,並創造出自己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