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空間分布需要什麼理論

地理空間分布需要什麼理論

發布時間:2023-07-13 07:20:29

㈠ 關於城市地理學的所有理論

地理學
(一)地理學的概念

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二)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三)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四)地理學研究的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五)地理學學科體系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力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層士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政治,歷史,

㈡ GIS空間分析方法是什麼

地理信息系統(GIS)具有很強的空間信息分析功能,這是區別於計算機地圖制圖系統的顯著特徵之一。利用空間信息分析技術,通過對原始數據模型的觀察和實驗,用戶可以獲得新的經驗和知識,並以此作為空間行為的決策依據。

空間信息分析的內涵極為豐富。作為GIS的核心部分之一,空間信息分析在地理數據的應用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疊置分析(Overlay Analysis)
覆蓋疊置分析是將兩層或多層地圖要素進行疊加產生一個新要素層的操作,其結果將原來要素分割生成新的要素,新要素綜合了原來兩層或多層要素所具有的屬性。也就是說,覆蓋疊置分析不僅生成了新的空間關系,還將輸入數據層的屬性聯系起來產生了新的屬性關系。覆蓋疊置分析是對新要素的屬性按一定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分析,進而產生用戶需要的結果或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

1)多邊形疊置

這個過程是將兩層中的多邊形要素疊加,產生輸出層中的新多邊形要素,同時它們的屬性也將聯系起來,以滿足建立分析模型的需要。一般GIS軟體都提供了三種多邊形疊置:

(1)多邊形之和(UNION):輸出保留了兩個輸入的所有多邊形。

(2)多邊形之積(INTERSECT):輸出保留了兩個輸入的共同覆蓋區域。

(3)多邊形疊合(IDENTITY):以一個輸入的邊界為准,而將另一個多邊形與之相匹配,輸出內容是第一個多邊形區域內二個輸入層所有多邊形。

多邊形疊置是個非常有用的分析功能,例如,人口普查區和校區圖疊加,結果表示了每一學校及其對應的普查區,由此就可以查到作為校區新屬性的重疊普查區的人口數。

2)點與多邊形疊加

點與多邊形疊加,實質是計算包含關系。疊加的結果是為每點產生一個新的屬性。例如,井位與規劃區疊加,可找到包含每個井的區域。

3)線與多邊形疊加

將多邊形要素層疊加到一個弧段層上,以確定每條弧段(全部或部分)落在哪個多邊形內。

網路分析(Network Analysis)
對地理網路(如交通網路)、城市基礎設施網路(如各種網線、電力線、電話線、供排水管線等)進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是地理信息系統中網路分析功能的主要目的。網路分析是運籌學模型中的一個基本模型,它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籌劃一項網路工程如何按排,並使其運行效果最好,如一定資源的最佳分配,從一地到另一地的運輸費用最低等。其基本思想則在於人類活動總是趨向於按一定目標選擇達到最佳效果的空間位置。這類問題在生產、社會、經濟活動中不勝枚舉,因此研究此類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網路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和屬性如下:

(1)鏈(Links),網路中流動的管線,如街道,河流,水管等,其狀態屬性包括阻力(Impedence)和需求(Demand)。

(2)障礙(Barriers),禁止網路中鏈上流動的點。

(3)拐角點(Turns),出現在網路鏈中所有的分割結點上,狀態屬性有阻力,如拐彎的時間和限制(如不允許左拐)。

(4)中心(Centers),是接受或分配資源的位置,如水庫、商業中心、電站等,其狀態屬性包括資源容量,如總的資源量;阻力限額,如中心與鏈之間的最大距離或時間限制。

(5)站點(Stops),在路徑選擇中資源增減的站點,如庫房、汽車站等,其狀態屬性有要被運輸的資源需求,如產品數。

網路中的狀態屬性有阻力和需求兩項,實際的狀態屬性可通過空間屬性和狀態屬性的轉換,根據實際情況賦到網路屬性表中。

1)路徑分析

(1)靜態求最佳路徑:由用戶確定權值關系後,即給定每條弧段的屬性,當需求最佳路徑時,讀出路徑的相關屬性,求最佳路徑。

(2)動態分段技術:給定一條路徑由多段聯系組成,要求標注出這條路上的公里點或要求定位某一公路上的某一點,標注出某條路上從某一公里數到另一公里數的路段。

(3)N條最佳路徑分析:確定起點、終點,求代價較小的N�條路徑,因為在實踐中往往僅求出最佳路徑並不能滿足要求,可能因為某種因素不走最佳路徑,而走近似最佳路徑。

(4)最短路徑:確定起點、終點和所要經過的中間點、中間連線,求最短路徑。

(5)動態最佳路徑分析:實際網路分析中權值是隨著權值關系式變化的,而且可能會臨時出現一些障礙點,所以往往需要動態地計算最佳路徑。

2)地址匹配

地址匹配實質是對地理位置的查詢,它涉及到地址的編碼(Geocode)。地址匹配與其它網路分析功能結合起來,可以滿足實際工作中非常復雜的分析要求。所需輸入的數據,包括地址表和含地址范圍的街道網路及待查詢地址的屬性值。

3)資源分配

資源分配網路模型由中心點(分配中心)及其狀態屬性和網路組成。分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分配中心向四周輸出,另一種是由四周向中心集中。這種分配功能可以解決資源的有效流動和合理分配。其在地理網路中的應用與區位論中的中心地理論類似。在資源分配模型中,研究區可以是機能區,根據網路流的阻力等來研究中心的吸引區,為網路中的每一連接尋找最近的中心,以實現最佳的服務。還可以用來指定可能的區域。

資源分配模型可用來計算中心地的等時區,等交通距離區,等費用距離區等。可用來進行城鎮中心,商業中心或港口等地的吸引范圍分析,以用來尋找區域中最近的商業中心,進行各種區劃和港口腹地的模擬等。

緩沖區分析(Buffer Analysis)
緩沖區分析是針對點、線、面實體,自動建立其周圍一定寬度范圍以內的緩沖區多邊形。緩沖區的產生有三種情況:一是基於點要素的緩沖區,通常以點為圓心、以一定距離為半徑的圓;二是基於線要素的緩沖區,通常是以線為中心軸線,距中心軸線一定距離的平行條帶多邊形;三是基於面要素多邊形邊界的緩沖區,向外或向內擴展一定距離以生成新的多邊形。

緩沖區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重要的空間分析功能之一,它在交通、林業、資源管理、城市規劃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湖泊和河流周圍的保護區的定界,汽車服務區的選擇,民宅區遠離街道網路的緩沖區的建立等。

空間統計分析(Spacial Analysis)
1)常規統計分析

常規統計分析主要完成對數據集合的均值、總和、方差、頻數、峰度系數等參數的統計分析。

2)空間自相關分析

空間自相關分析是認識空間分布特徵、選擇適宜的空間尺度來完成空間分析的最常用的方法。目前,普遍使用空間自相關系數——
MoranI指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空間實體數目;xi表示空間實體的屬性值;x是xi的平均值;Wij=1表示空間實體i與j相鄰,Wij=0表示空間實體i與j不相鄰I的值介於1與I之間,I=1表示空間自正相關,空間實體呈聚合分布;I=1表示空間自負相關,空間實體呈離散分布;I=0則表示空間實體是隨機分布的。Wij表示實體i與j的空間關系,它通過拓撲關系獲得。

3)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用於分析兩組或多組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常見回歸分析方程有:線性回歸、指數回歸、對數回歸、多元回歸等。

4)趨勢分析

通過數學模型模擬地理特徵的空間分布與時間過程,把地理要素時空分布的實測數據點之間的不足部分內插或預測出來。

5)專家打分模型

專家打分模型將相關的影響因素按其相對重要性排隊,給出各因素所佔的權重值;對每一要素內部進行進一步分析,按其內部的分類進行排隊,按各類對結果的影響給分,從而得到該要素內各類別對結果的影響量,最後系統進行復合,得出排序結果,以表示對結果影響的優劣程度,作為決策的依據。

專家打分模型可分二步實現。第一步——打分:用戶首先在每個feature的屬性表裡增加一個數據項,填入專家賦給的相應的分值;第二步——復合:調用加權符合程序,根據用戶對各個feature給定的權重值進行疊加,得到最後的結果。

㈢ 地理信息系統的科學理論基礎有哪些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位置與地理信息既是LBS的核心,也是LBS的基礎。一個單純的經緯度坐標只有置於特定的地理信息中,代表為某個地點、標志、方位後,才會被用戶認識和理解。用戶在通過相關技術獲取到位置信息之後,還需要了解所處的地理環境,查詢和分析環境信息,從而為用戶活動提供信息支持與服務。

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結合地理學與地圖學以及遙感和計算機科學,已經廣泛的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是用於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系統,隨著GIS的發展,也有稱GIS為「地理信息科學」(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近年來,也有稱GIS為"地理信息服務"(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GIS是一種基於計算機的工具,它可以對空間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簡而言之,是對地球上存在的現象和發生的事件進行成圖和分析)。 GIS 技術把地圖這種獨特的視覺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與一般的資料庫操作(例如查詢和統計分析等)集成在一起。

㈣ 什麼是「區位論」

較准確的回答是:
區位論起源於19 世紀20 ~30 年代,其主要內容是探討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法則及一般規律,尋找工業、農業、商業等經濟活動的最佳地點,即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布局在什麼地方最好,傳統區位論研究的是如何在一國國內進行生產布局,如果我們把研究的地域范圍擴大,把全球作為可供選擇的生產布局地點的話,就會發現,區位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於分析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選擇策略。
較詳細的回答是
區位一詞來源於德語「standort」,英文於1886年譯為「location」,即定位置、場所之意,我國譯成區位,日本譯成「立地」,有些意譯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況下也可用。「區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入,那麼「區位」是什麼意思呢?課本中的解釋是:「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對區位一詞的理解,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②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例如: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的選擇與農業用地的選擇,工廠的區位選擇,公路、鐵路、航道等路線的選線與規劃,城市功能區(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文化區等)的設置與劃分,城市綠化位置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的選擇,房地產開發的位置選擇,國家各項設施的選址等。

區位論作為人類征服空間環境的一個側面,是為尋求合理空間活動而創建的理論,如果用地圖來表示的話,它不僅需要在地圖上描繪出各種經濟活動主體(農場、工廠、交通線、旅遊點、商業中心等)與其他客體(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須進行充分地解釋與說明,探討形成條件與技術合理性。由於其實用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使區位活動成為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位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如何合理的選擇區位,這是人類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外(主要是國外)的許多區位理論都從多個角度對各種情形下的區位活動進行了探索。筆者在此只是想從教學的、並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對區位選擇提出一些應遵循的原則,以有利於學生對區位活動的理解,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1.因地制宜原則

區位理論發展至今,依然存在著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假設條件過於理想化、一些理論注重理論推導,與實際相距甚遠等。如一些經典的區位論: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等等。因此,我們在選擇區位時,不應死搬硬套區位理論,而應根據具體的經濟活動和具體的地點,仔細考慮當地影響區位活動的各種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場、交通、勞動力的素質和數量、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以使我們的區位活動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獲得經濟效益。唯物辯證法認為,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點,也就是要實事求是。總之,我們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我們所運用的理論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例如北京的城市綠化,為了把首都綠化成國際大都市,而盲目引進洋樹種、草種,大面積的鋪草坪,致使原來每年每平方米0.6立方米的綠化用水定額提高到每平方米1立方米,不僅提高了綠化成本,而且使本來就處於中等生態脆弱的半乾旱的北京更加缺水。而國際大都市倫敦的綠化,選用的卻是本地的野生植物,不用澆水。

2.動態平衡原則

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可以劃分為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靜態因素如土壤、地形、氣候、礦產資源等,主要為自然因素;動態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技術等,主要為社會經濟因素。在各因素中,由於動態因素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因而我們應更多地考慮其對區位選擇所產生的影響。辨證地、以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有助於我們從紛繁復雜中准確地找到影響區位科學研究的最主要因素,從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提到了這一點。

例如: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由於工業所有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強;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中,有些因素如軍事、宗教等對現代城市區位的影響已很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資源等自古到今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巨大影響,在現代社會中,有些新的因素如旅遊、科技等成為影響一些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鐵路(也可以推廣到絕大部分的交通運輸線——筆者注)建設中,經濟、社會因素對鐵路區位的影響,已經超過自然因素而成為決定性因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區位因素在不同時空的發展和變化。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認為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我們應用矛盾的觀點認識和改造世界,應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這也就是我們在區位選擇中用動態的觀點思考、並平衡考慮各因素的影響這一動態平衡原則的基本出發點。

錢學森曾指出,地理科學所研究的內容是一個「地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區位無疑是這一復雜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動態性等特點。因此,從系統論的角度,我們在區位選擇時,也應遵循動態平衡的原則,對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進行動態的分析,並對各因素的變化及其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做出充分的預測,從而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做出最合理的區位選擇。

3.統一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作為整體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個部分、關系、屬性有機組成的統一體,都是由它的若干變化、發展階段、內在聯系而構成的過程。因此,我們認識事物時既要對事物及其過程的有關要素進行分析,還要對事物發展與影響從整體上進行統一把握。區位論產生與產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時期,並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它是經濟發展和經濟分工的產物。產業革命後,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現代工業迅速發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社會分工普遍得到加強,企業間競爭趨於激烈,迫使工廠企業尋求最佳區位,以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最大利潤,區位論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這就使得從區位論誕生開始,經濟效益便成為它最關注的對象。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它的良性發展來自於內部各組成要素(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與統一。區位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動態的環境子系統,它要求我們在區位選擇(也就是建立區位系統)時,不僅要保持系統內各部門的協調統一,同時也要保持系統(區位系統與地理系統)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在區位活動中不僅關注經濟效益、同時要保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這一點在大部分的區位論中幾乎沒有提及,而這一點對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卻至關重要。

區位論從點、線、面等區位幾何要素進行歸納演繹,從地理空間角度提示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揭示了各區位因子(因素)在地理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對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建樹和應用領域的拓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當我們在運用具體的區位理論來指導具體的區位選擇時,應當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堅持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與統一,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區位選擇這一問題。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將使我們能更清醒地去思考我們的一些短期行為、一些經濟活動和行政命令給環境和我們自身可能帶來的影響、危害甚至是災難!

建議你最好自己再上網查一下,這樣會對你更有幫助

㈤ 什麼是地理中的空間尺度思想

地理空間

簡介:地理空間是物質、能量、信息的數量及行為在地理范疇中的廣延性存在形式。特指形態、結構、過程、關系、功能的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同時在「暫時」時間的延續(抽象意義上的靜止態),討論所表達出的「斷片圖景」。地理空間的研究是地理學的基本核心之一。

主要內容:
①地理空間的宏觀分異規律與微觀變化特徵;
②地理事物在空間中的分布形態、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③地理事物在空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特點;
④地理事物在空間中所表現的基本關系以及此種關系隨距離的變化狀況;
⑤地理事物的空間效應特徵;
⑥地理事物的空間充填原理及規則;
⑦地理事物的空間行為表現;
⑧地理空間對於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再分配問題;
⑨地理事物的空間特徵與時間要素的耦合;
⑩地理空間的優化及區位選擇的經濟價值。

㈥ 自然地理空間分布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的別稱,

是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

一般包括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兩類。

後者又包括因距海遠近不同而形成的氣候干濕分異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帶性分異兩個方面。

㈦ 什麼是空間分析方法有哪些

空間分析是為了解決 地理空間問題而進行的數據分析與 數據挖掘,是從GIS目標之間的 空間關系中獲取派生的信息和新的知識,是從一個或多個空間數據圖層中獲取信息的過程。空間分析是GIS的核心和靈魂,是GIS區別於一般的信息系統、CAD或者電子地圖系統的主要標志之一。

當前空間分析研究主要有3個主要專業研究: 地理學、測繪學和建築學。

空間分析的基本方法有:空間信息量算、空間信息分類、緩沖區分析、疊加分析、網路分析、空間統計分析。最常用的就是緩沖區分析,空間查詢,路徑分析。具體怎麼用,建議看看Arcgis的教程,或者推薦你去華夏論壇學習

㈧ 理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關於理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存在著不同的理解。邦奇的《理論地理學》研究內容,限於地理現象分布的解析表達。後來的一些發展,把理論地理學內容基本上限於經濟-人文地理學領域。以牛文元《理論地理學》為代表的地理學家認為,理論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理學的整體規律和普適認識。牛文元全面地理解了理論地理學,他的理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以下方面:
①研究地理有序性,包括地理系統的空間有序、時間有序、感應有序、等級包容等。
②研究地理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特徵。
③研究地理過程的節律性,預測地理過程的變化。
④研究地理現象的組合規律及其作用、影響。
⑤研究地理時空耦合,即地理空間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擴散、集聚及其隨時間進程而產生的不同表現范圍和分布格局。
⑥空間行為理論。
⑦地理哲學和地理學方法。
關於理論地理學的內容的另一種理解是類似理論物理學的,這種傳統最早開始在Scheidegger,A.E, Theoretical Geomorphology中。在Scheidegger這里,理論理論地貌學被理解為地貌學規律的解析的、抽象模型的闡述。王錚、丁金宏的《理論地理學概論》發揚了Scheidegger的傳統,他們提出理論地理學研究出研究地理學的一般規律外,重點研究各種地理過程的動力學機理,各種環境、區域表象的模型或解析模式,以及各種關於地方及全球的地理學說。分別稱為狹義理論地理學、寬義理論地理學和廣義理論地理學。對於一般性的地理學規律,包括地帶性與地域分異性、系統性及節律性、環境與區域的進化性,後者也被稱為「地理學的歷史主義」。
在1990年後,地理信息科學迅速發展,也形成了一些理論認識。關於地理信息科學或者狹義的地理信息系統的理論是否足以形成理論地理學分支,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踐經驗。不過關於某些地理學規律分析的非數值模擬模式,例如關於城市發展的元胞自動機模型、關於人口-經濟空間格局變化的多層次基於自主體模擬模式,已經表現出理論地理學特徵。實際上由於地理現象的復雜性,元胞自動機、基於自主體模型等基於復雜系統理論的非解析方法,可能成為地理學的方法主流,因此這樣一些演算法模型,將成為理論地理學的重要內容。

閱讀全文

與地理空間分布需要什麼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