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
地理學科屬於一門綜合性的科目,兼具綜合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內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在教學中運用區域地理材料,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應變能力.在講述華北地區環境問題時,結合淮北地理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以及整改的措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同時對於家鄉發展旅遊業和特色果樹種植有了清晰的認識,提高了他們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學科特色,重視在新課程實施中對學生綜合能力、地理素養的培養.因此,利用區域地圖為載體,要求考生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對題目負載信息的提取、認定、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以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是地理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考生在高考中要順利、有效、正確地解答區域類綜合題,教師必須做好針對性的復習,重視對學生進行該類題目解題策略的培養.在學習中,只有把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才能達到課標對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形成地理素養」,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因此,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一面要鼓勵學生多讀報,多關心國家的時事政治之外,也要將知識向生活中延伸.如在復習交通運輸這部分內容時滲透近年來我國的一些重要鐵路工程,如分析青藏鐵路建成後對西藏經濟的促進作用;南昆鐵路的修建的經濟意義和對我國邊境貿易、聯系珠三角等方面作用;在復習農業問題時結合世界糧食問題等.表達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學生對任何題目的思維狀況和思維能力如何,最終都要用文字來反映,而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判斷也只能藉助單一的文字來完成.近年來,學習地理的綜合題基本上都是以簡述題的形式出現,而地理簡述題能夠很好地拓展了學生答題的空間,能夠加大學生自己組織答案的自由度,可見學習地理試題對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所以, 「進行文字准確、條例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而實際上學生普遍存在對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視,往往出現答案思維方向正確,但無法用文字准確、完整、規范地表達出來,或表述缺乏層次性、邏輯性,要點不突出,不能科學准確地應用地理術語等情況.在復習中,教師要耐心、持之以恆地督促學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錘煉、答題的層次,以幫助學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鴻溝,提高得分率.
新課程標准下區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更體現了地理課程的區域性.地理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掌握「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學中利用區域地理中的材料和知識作為地理綜合學習的載體,把地理知識與當地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而提升地理素養和人地和諧觀念.
區域地理教學是用區域地理知識培養教育中學生的教學活動
.它作為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多內容、多層次的實踐活動
,讓中學生直接感知家鄉的地理環境,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也為學生提供將書本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和條件,真正實現《地理課程標准》中「學習對生活有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功能,並在實踐與探究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所以區域地理教學應該能在「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等,有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區域地理進入課堂會激發學生興趣
,調動學生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慾發起的原動力,是思維培養和理論提高的最好「誘餌」.並且,培養興趣
,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也是中學地理對課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另外,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愛追問,如果在這個時候適當加入客觀存在於學生生活之中的生動、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在很好的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之時,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地理課的質量.
例如,在講述不同地形類型的不同利用——山地的利用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土地利用類型情況,因為我們區山區面積廣大,佔全區的95%以上,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山地的利用特點(優點和缺點),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最後教師小結.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於課本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而且將身邊的事物和理論相連接,同時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特別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達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效果.初中的孩子在理性認識上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在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時存在困難,而教材所選擇的事例往往離學生比較疏遠.這就需要教師重新搜集資料,而在我們周圍就有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實在在的地理材料,把它們作為事例講解,學生就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到垂直地帶性分布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海拔高度對自然環境及其成分的影響,我就以我們相山為例,給出大家熟悉的圖片景觀,從現象講到本質,這樣就有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了此內容,並且對本地的自然環境有了更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具備了理論依據.
區域地理的教學和材料運用,都是從身邊的事物入手,然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地理規律,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觀察是思維最重要的能源,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獲得更多具體的感性材料來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抽象的地理現象和原理.在講解「華北地區的氣候」時,給學生講解了該區域的氣候特徵後,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種植了哪些農作物,種、收的時間為何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是什麼?一年四季中河流的水文特徵怎樣,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最後通過學生匯總,知識點基本全面,因為是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所以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另外,通過區域地理知識在教學中的運用,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這些學生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還面.這就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因後果,並明了家鄉的發展方向.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繼而熱愛自己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區域地理材料綜合地進行教學,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變得豐滿而具有趣味性.它對於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的認識自己的家鄉,增強對家鄉的熱愛,繼而喚起學生對祖國和世界環境的熱愛,從內心深處產生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2. 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1、 「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3、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4、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
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5、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
重視反映學生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提高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3. 談談地理課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突出特點。
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和實施課程標準的核心任務,它對應了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體現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什麼是地理素養呢?地理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要的地理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地理素養的人應當具有以下特徵:(1)明白地理科學知識的本質;(2)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能准確運用合適的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和理論;(3)採用地理的視角和方法來解決問題,作出決策,增進其對世界的了解;(4)能夠運用地圖、略圖、腦中地圖作空間透視,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將其恰當歸類,得出相關的解釋與結論;(5)明白並接受地理學、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戰性,能感受地理學的美、地理和社會之間的相關性;(6)對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有更豐富、生動和正面的看法;(7)具有許多和地理技術密切相關的實用技能。
可見,地理素養包括了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行為活動。在現代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呢?
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地理素養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思維活動、和支配地理活動的精神支柱,它表現在學習興趣、文化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高中學生對地理學棵的興趣趨於穩定,他們的興趣程度反映出對於課程價值的認識,並會受到報考高校有關專業的考試科目以及嚮往的職業的影響。沒有地理學習興趣,就沒有地理學習氛圍,也就無從談起地理學習的效果。所以,應盡可能的將一些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引入地理課程,如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地位及國際爭端的地理背景、全球的資源、人口、環境等問題,我國的國土整治、經濟區劃、對外開放、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與其相關的自然地理原理,逐步使學生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精神。可以說,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是培養地理學習動機的起點,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前提,也是促使地理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動機的「催化劑」。
其次,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與體驗。人類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地理環境的性質及其時空變化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是鮮活的、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因此,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創造機會,注意以與學生年齡特徵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學習的內容。如增加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內容,建立地理課程與學生日長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現實世界的結合,有助於學生體驗地理與現實的相關性,理解地理趣味性和挑戰性,認識到地理對於未來進一步學習的作用,有效的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第三,深入實踐,感受理解地理的價值。從本源上說,地理知識的獲取是人們在生產實踐和野外調查中得到的,通過野外考察、實際觀測采樣、社會調查獲取地理信息,然後對其進行分析整理,形成地理知識。可見,學習高中地理課程不能僅僅以書本為中心,學生地理知識的獲取宜從社區、地區開始,逐漸擴展到國家、世界;同樣,各種地理原理和方法都需要實踐觀察、動腦實際操作以幫助理解,各種地理理論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得以驗證,通過實驗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勇於探索、積極進行教材、課程、教學形式的改革,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將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與生產生活實踐想結合,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方法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研究性學習,鼓勵他們自己用所學知識和原理去解決問題,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加深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進一步認識地理的作用。
第四,運用地理信息技術開闊視野,注重學科間的結合。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人們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如何選擇對自己有用、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是一個未來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隨著地理科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地理教學過程必然要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平台實施教學。通過讓學生分析處理地理信息資料,有助於正確審視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學會地理思維,提高地理學系的效率,擴展知識視野,增強終生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學是異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科學,地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與相鄰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學生正在構建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了基礎,也關繫到日後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地理學一方面具有很強的整合能力,它可以將物理、化學、生物、經濟、人口、歷史等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綜合有關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如對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破壞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地理學有具有極強的學科滲透性,許多問題,如人口、經濟、政治、疾病、競技體育等,都可以納入地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從資源的開發利用到國內外市場的分析預測,從區域經濟貿易到文化往來的交流,從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到網路經濟的開拓,無論是管理者,還是生產者、消費者,都離不開對基本的地理知識、技能的掌握。因此,高中地理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重視地理與其他課程的聯系,盡可能發揮地理課程的知識整合能力和學科滲透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地理課程的價值。這樣,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開展復雜問題的研究、拓展地理應用的范圍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五,多從地理學的視角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學習一門科學,最重要的是學會這門科學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技術體系。美國科學院新出版的《重新發現地理學》一書這樣認為,地理學的視角有三:一是從相互聯繫上認識事物;二是從時間變化上認識事物;三是從空間分布和空間差異上認識事物,這三者的綜合構成了地理學的世界觀。它總結地理學的技術體系有三:一是通過觀測調查獲取地理信息;二是運用多種方法分析處理地理信息;三是運用地圖等工具展示地理信息,這三者的綜合構成了地理學的方法論體系。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地理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視角和地理思維去審視自然現象和社會實際問題;要有意識地了解反映地理學課廣泛應用和社會價值的知識;要有意識地把所學得的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問題,提高運用地理視角,去觀察和分析生活、生產和社會現實中各類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六,改革傳統的地理測評機制,促進知、能、情的協調和人的全面發展。考核與評價是教學的指揮棒,對教學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傳統的地理評價過多地側重於知識的掌握,即學習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的評價。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顯然是不完整、不科學的,必然導致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僵化,學生的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枯燥乏味的記憶。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盪然無從,地理學科的地位也與日俱降。改變傳統以知識傳授與知識測評為中心的教育測評機制,建立起知識與理解、技能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核心的三維課程目標,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以培養和諧、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因此,中學地理的考試方式和測評體制應當進行徹底地改革,要將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環節包括進去,要把探究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內容包括進去,考試方式應該多樣化,即使閉卷考試也應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從而加強其對學生能力的引導作用。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即使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目標,也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功能。地理課程的教與學必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要促進學生發展,就必須注意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注重發展學生獲取與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處理好存量知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系,從地理學課的特點出發,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4. 簡述中學地理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地理教學設計把教學過程視為一個由諸要素構成的系統,強調在遵循系統理論的基礎上應用系統方法,即需要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對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及其相關關系做出分析、判斷、操作和評價。這里的系統方法是指教學設計從"教什麼"入手,對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教科書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然後從"怎樣教"思考,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用恰當、經濟、實用的媒體,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並根據反饋信息並對設計實施的效果做出合理評價,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即地理教學的具體設計必須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展開,而且盡可能將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考慮周全,以期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地理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媒體等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要求教學設計要圍繞目標的實現展開其他環節設計,保證目標、內容、策略、過程一致性,發揮各要素的整體效應。
二、可操作性原則
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形式的組織、教學活動的安排等不能僅從理論上的最優化出發,而應考慮到教師的自身的教學特點、能力水平、專業層次等其他的因素。例如,在教學媒體設計過程中,更多的是考慮學校的教學水平、實施媒體的條件和環境和課程資源的可利用性,而非簡單的選擇理論的最好。
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還應體現在教學設計的具體性上。教學設計必須圍繞學生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通過何種手段訓練地理技能和能力、如何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怎樣檢測學習效果等一系列具體問題必須具體考慮和設計。對教學策略的設計也是如此:教師需要考慮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具體安排、教學順序的確定、教學形式的組織等,甚至還要考慮教學失敗的補救的方法和措施。在地理教學設計過程中,對具體的問題考慮的越是詳細、全面和具體,失誤就越少,但具體並非面面俱到。教學設計實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應該貫穿教學設計的始終。需要說明的是,教學設計要給教師課堂上創造性地實施教學留有發揮的餘地和空間。
三、科學性原則
地理教學設計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程度上擺脫了憑借主觀經驗進行教學設計的傾向,特別是其充分考慮了學習或者教學的背景及其導向,在教學和背景之間進行適當的調整。特別是其注重對學習者本身的細致且全面的分析,減少了教學過程充滿盲目性和隨意性。在地理教學設計中,學習需要的分析指出了學習者學習的目前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學習需要的分析目的在於找出「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之間的差距,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主要的原因,為教學設計方案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在地理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的判斷學習需要是哪樣的一種類型,具體的表現在那些具體的方面。如:學習者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是否有效、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如何等。學習內容的分析是對學習者起點能力轉化為終點能力所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和態度等進行詳細闡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確定學習內容的類型、學習內容的范圍和深度,揭示學習內容中各項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關系。如果缺乏對教學過程各個要素的分析,只憑借主觀意志進行安排,則無法設計出科學的方案。這樣必然給教學帶來失誤,給學習帶來困難,使教學過程充滿盲目性和隨意性。
四、開放性原則
地理教學設計過程的開放性是指教學的內容、過程、形式、方法、手段、時空、評價等方面的設計還需要採取開放式的策略,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運用多種感官,從多角度、多方位主動的創造性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如:教學內容的開放,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有利於信息的傳遞;教學過程的開放,創設動態發展適時變化的教學流程;教學形式的開放,實行小班、合作、對話等的教學形式;教學時空的開放,致力於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的開放,採取師評、生評、差異性評價等結合的策略。因此,在地理教學設計過程中,不要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一成不變的綱要和條目,而是應在開放的理念下,給教師和學生都留出相對的空間和餘地。
五、發展性原則
教學設計的動態性是指在地理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對教學設計的動態檢測和設計成果的評價反饋完善的過程。一個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要經過多次反復修改、綜合考慮、全面平衡的過程。比如,有時最初的考慮不夠全面周密,隨著設計的深入發現前面設計的不足和缺憾,這就需要進行修正,並提出步設計新的設想。在地理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各種情況,並設計動態的反饋信息體系。
教學設計本身的動態發展決定了地理教學設計也是一個日益完善的過程,因此,地理教學設計應時時抓住教學設計的新理論;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時刻貫穿地理教學的新理念。
當然,教學設計本身是在動態發展中不斷完善,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原則、靈活性原則、藝術性原則等,也許會在某些特定的環境和要求下成為主導原則。因此,不論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學習還是教學設計的實施,都需要從不同角度,用動態的思維來評價教學設計。
5. 地理課程的含義是什麼當前我國地理課程具有哪些類型
地理課程就是地理課業及其進程。通常來說,具體表現為地理課程標准(或地理教學大綱)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書、地圖冊、音像教材等)。
我國的地理課程類型:
我國中學地理學科內部的課程分類是混合型的,既不是純粹的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也不是單純的分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或者核心課程與外圍課程。從發展歷史來看,我國地理課程有向「綜合型」、「活動型」、「自主型」發展的趨勢。具體表現: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結合、部門地理與分區地理的綜合、活動課程的發展。
以上內容引自陳澄主編的《新編地理課程教學論》中的「地理課程論」部分,僅供參考。
6. 簡述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7.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課程性質和理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高中地理課程是與初中地理課程相銜接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課程。
開設高中地理課程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備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課程結構
基於核心素養的提出,新版課程標准對課程結構也做了較大的調整。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
三、課程內容
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課程內容選擇上變化幅度較大。總體而言,在設計思路上,必修內容「寬而淺」,不追求地理學科特定的系統性,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災害、地域文化、國家戰略、海洋權益等內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
四、學業質量
地理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地理學科核心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
課程設計思路
1、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
8. 舉例說明初中地理課程標准理念在教材中的具體表現及教學應用
摘要 一、新舊地理教學評價目標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