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5篇
【 #高一# 導語】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5篇》,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1.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
多媒體互動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雲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粗檔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後的紐帶。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並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並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岩亮亂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
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於通鍵宴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後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於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並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2.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本節知識要求:「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性移動規律,為後面課時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本節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系等知識來分析,而後面的氣候類型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流控制著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布及變化直接影響著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流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發現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以免死記硬背。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於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由於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像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於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於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制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
四、重點難點
1.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五、教學方法
採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結論。
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3.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裡?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徵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於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嶽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於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後,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後,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鹼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後,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岩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後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並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範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4.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三圈環流」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由於本節內容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只憑課本中的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吃透,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示,也只能看得見,仍然摸不著,學生也只是憑借畫面去想像,難以形成空間思維的概念,最後也是暈頭轉向。因此我們決定讓學生動手,製作三圈環流模型。以此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思路
本次實驗按照實驗准備――小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師總結這5步完成。在實驗准備階段,由老師事先安排好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後小組分工對材料進行加工,形成最後模型製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後,小組結合課本上「三圈環流的形成」相關文字介紹,合作完成模型;最後對模型進行展示,教師對模型製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三、教學准備
(1)地球儀。每個班准備10個橡膠地球儀玩具,其大小適中,並自帶經緯網,學科性強,可以在實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地理認識。
(2)硬紙條。以列印紙為材料,上面已經繪制了4個垂直氣流、3個近地面風向和3個高空風向,只需要學生在上課時沿線剪下即可,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同時,在設計上,高空風和近地面風是不一樣的,高空風成弧形,最後偏轉了90°,近地面風成直線形。這是因為高空風向和近地面風的成因略有差異,在製作前需要給學生具體強化。
(3)透明膠布、剪刀等。
(4)模型製作:明確分工。在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2個同學負責剪紙,2個同學負責折疊,准備出4個垂直氣流、3個高空風、3個近地面風,另2個同學負責閱讀課本,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合作互助。材料准備齊後,小組同學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區受熱最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而極地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所以極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
第二步,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後,高空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極地地區空氣下沉後,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氣由赤道流向極地(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30°N附近高空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此堆積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因此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低緯環流形成。
第三步,從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氣流(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西南風(近地面);極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向南流出(北風),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於是在60°N附近,從南邊來的西南空氣和從北邊來的東北空氣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氣上升後,在高空分別流向30°N(高空風)和90°N(高空風),組成了中緯度和高緯度環流圈。
5.高一年級地理教案範例
本節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教材把城市是作為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位因素,而本節把城市作為一個區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於分析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類型並能夠舉例說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的影響。
(2)了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和變化,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城市三種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了解,但對於城市功能分區了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致。對於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准備
1.學生的學習准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准備探究學習。
『貳』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准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高二年級地理教案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級地理教案,歡迎大家查閱。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1
一、地形、地勢區別與聯系
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
描述地形有三個步驟:
1、簡單描述地勢(如,東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況(如,沿海有小面積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參考資料,還要求描述海拔等
應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勢特徵?
二、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三級)
通過表格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和主要地形區
思考: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有利影響
(1)西高東低,有利於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
深入內地
(2)決定了我國許多大河東流入海,既有利於溝通我國的海陸交通,又便於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3)由於地勢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別是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響
階梯交界處不利於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思考:我國地仿滾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1)、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於發展多種經營
(2)、山地的迎風坡,有利於地形雨的形成並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
(3)、我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向的山脈對寒冷的偏北風有削弱作用,成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
以北:最冷月低於0°C暖溫帶降水小於800mm
以南:最冷月高於0°C__熱帶降水大於800mm
(4)、許多山區降水少,乾旱面積廣,不利於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讀中國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
要求學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歸線、300N、400N、500N經過的地形單元
三、主要地貌類型
(一)縱橫交錯的山脈(具有界線意義的山脈重點分析)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
南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中列: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台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等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祁連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確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徵表格對比(略)
(三)四大盆地
確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徵表格對比(略)
(四)三大平原
確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徵表格對比(略)
四、地質災害
(課堂小結)略(課堂練習)略
(作業布置)區域地理第126至128頁能力提升訓練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外景區的景觀特徵,學會從地理角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2.理解景觀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3.通過對景觀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學會從外觀結構和形成原因兩方面欣賞旅遊景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景區的景觀特徵及形成原因
難點:各景區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備:風景圖片、自製圖片等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與啟發教學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備漏余黃山風景名勝區
通過黃山景區示意搜做圖介紹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及其位置。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徵: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集國內眾多名山風光之大成。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黃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其花崗岩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1)奇松
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絕妙佳境。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松之奇與哪些生存環境特點有關?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以下知識: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黃山由花崗岩構成,花崗岩岩體堅硬,但垂直節理發育,表面易發生球狀風化;其次是旅遊者的觀賞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3)雲海
黃山雲海的動態美、朦朧美,呈現出一種天地交融、渾然一體、虛無縹緲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在雲海之中構成了一幅朦朧美的畫卷,美在天邊、美在眼前。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多雲海的形成原因。
點撥:黃山雲霧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4)溫泉
黃山溫泉成因:黃山的花崗岩體龐大,深厚且斷層發育,節理發育使地下熱能沿斷裂處釋放,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歸納:黃山四絕
現象成因奇松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於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卧、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於天下。黃山松生存於高峰懸崖之上,那裡岩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岩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僕,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於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雲海「黃山自古雲成海」,黃山雲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雲霧,有「十日九雲煙」「山色去來雲」之說。黃山雲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溫泉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遊人青睞,因此有「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大堡礁縱向分布在離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斷續綿延2000餘千米。礁區覆蓋著澳大利亞大陸架大約3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⑵成因
形成條件海域環境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鹽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海水淺,陽光充足地質環境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總結:大堡礁的成因:
①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隨島嶼下沉逐漸形成。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②從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環境和地質環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數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淺的部位。
③欣賞水下景觀,只有近距離的觀賞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
大堡礁海區水下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其鮮艷靚麗的色彩足以與珊瑚相媲美。
(2)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國海南島附近的南海屬於熱帶海區,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裡建立一個珊瑚礁主題公園,你認為可行嗎?
點撥:學生可以認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學生能夠說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島的三亞大東海——亞龍灣是海南的海灘之一,這里屬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5.5℃,海水能見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著眾多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熱帶魚種,屬珊瑚礁重點保護區。在亞龍灣的西島,建有我國第一個以貝殼為主題的展覽館,展廳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珍奇貝殼和珊瑚。
三、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陽縣位於我國雲南省南部,與雲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過圖片展示元陽的美麗和梯田的壯觀,雲南的元陽梯田景觀是居住地風景文化的典型例子。這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探究活動:根據圖文資料,說明元陽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陽修建梯田與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條件、水源條件等密切相關。)
說明:首先,地理條件使元陽建梯田成為可能,說明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次,根據地理條件修建梯田,說明在人地關系中,人是具有主觀的一面,需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但改造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第三梯田景觀是人地和諧發展的產物。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初春——流水飛濺,恰似一條條從天而降的銀鏈;
三四月——宛如一塊塊綠色的地毯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要把握觀賞時機
夏末初秋——一片金黃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著藍天白雲
思考雲南元陽梯田四季景色怎樣反映了水稻生產的過程?
點撥:反映了播種、生長、收割的生產過程。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3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
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為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於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為例,美國發電總量,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佔比例。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為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為「海上生命線」。由於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為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為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為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為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為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開采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為燃料,更應作為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為主。但對於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__年我國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於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為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4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教材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應用已成為趨勢,也給地理學科發展帶來了一次好的機遇,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點,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該節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在區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的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及其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板書】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廣泛應用於區域地理環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獲取管理分析應用RSGPSGIS區域地理
自然災害防禦檢測國土開發規劃
【板書】二、遙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關鍵裝置——感測器
⑴作用:感測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並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特點(優點):
①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省人力、財力。
(講解)在區域地理研究中,遙感已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經常是從點、線實地觀測入手,逐漸過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運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講解)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
5、應用范圍: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講解)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斗爭立了大功。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地位。
閱讀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范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點撥:范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說: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
高二年級地理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准: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叄』 2020年初中地理教案優秀範文集錦
教師在教學可以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範文,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初中地理教案範文一
地理是初一學生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首卜散,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並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的。
本節課分三大模塊來進行:
一、「什麼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的科學。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種、宗教、城市、經濟等合作探究: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為什麼要學地理」?
(一)解開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弊歷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麼?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達者氏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牧業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准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
初中地理教案範文二
對於剛剛從小學走上初中的學生來講,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課對學生的來講就更為重要。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鑽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以疑激趣
教學片段一:(同步展示圖片)——
教師問: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人們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頂上,大家說為什麼呀?
學生1:他們那地方很窮,修不起房子。
學生2:不對,沙烏地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所以不可能是因為窮。
學生3;老師,是不是因為那地方環境優美,住在屋頂可以盡情地欣賞周圍的風光,站的高,看的遠。
學生4:不對,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師:同學們,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學習地理,學好了你的知識自然就豐富起來了,你就能解釋了這些奇怪的現象。
學生們:老師,我們現在就很想知道沙烏地阿拉伯為什麼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
老師:好吧,請同學們看地圖,沙烏地阿拉伯位於熱帶、__帶地區,終年氣溫很高;氣候乾旱,很少下雨,可謂「滴水貴如油」,人們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沒有被雨淋濕的後顧之憂,這是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的一種特殊的人文景觀。
學生們:啊?原來如此呀!
教學片段二:——
老師問:來自非洲東部高原地區的運動員經常能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1;他們沒有鞋子穿,已經練出了赤腳走路,所以跑起來快。
學生2:不對,沒有鞋子穿與跑的快沒有關系。
學生3:可能是因為他們經常追趕野獸練出來的。
學生4:是不是因為他們經常沒有水喝,鍛煉出了忍飢挨餓的本領,在跑步中不覺得渴、餓。
老師:大家思維很活躍,老師感到很是欣慰,不過,你們說的還是沒有科學的依據,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學好地理。現在我就給大家講為什麼。請看圖,非洲東部是高原地區,高原地區由於地勢高,大氣中含氧量相對較低,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適應了缺氧的環境,中長跑運動員需要有較強的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而來自高原地區的人,無氧耐力具有優勢,比較適合中長跑運動,這也是來自東非高原的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師:通過探究一些問題,同學們,你們說,學習地理這門課好不好呀?有趣沒趣呀?
學生:好,很有趣。
評析:
教師提出了一些的問題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疑激趣使學生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審美情趣。同時,老師讓學生先七嘴八舌地發言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以談話、聊天的形式來和學生對話,體現了師生關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准》中學習「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導學生明白學習地理的方法
教學片段:
教師問:同學們,既然地理課能讓我們內知道很多道理,那麼如何才能學好地理課呢?
學生1: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2:及時做作業和復習
學生3:上課認真聽講,不說小話、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
學生4: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日曬網。
教師;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現象,你還的必須首先知道它們在地球的什麼地方,然後才能進一步去分析產生一些現象的原因,對不對呀?
學生們:對
學生5:老師,像我國南方為什麼就熱,北方為什麼就冷,這要看地圖才能分析出來。
學生6:為什麼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人煙稀少,這也的看地圖就能分析出來。
學生7:如果不看地圖,我們就不知道西藏在什麼地方,美國在什麼地方。
教師:同學們分析的很對,學習地理離開了地圖,就等與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師:要想學好地理的確需要大家做好課前語系、課後復習、上課認真聽講,你們說的這些道理是學習每一門課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學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幾方面以外,我們還得重視學會讀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評析:
長期以來,所有的課程的學習都好似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一言堂,根本沒有學生發言的權利,以上對話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課堂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從對話中也能感到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那種把學生看成什麼也不知道的陳舊的觀念在這里盪然無存。
案例反思:
本課以「聊天」、「談話」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地理與生活的關系,盡量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遵循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後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盡量利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維、積極發言,學習有興趣。堅持了「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的思維在前馬腳市的點撥在、評價在後」的原則,使學生樹立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初中地理教案範文三
一、分析本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位置
本節課放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的第一節,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鑽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二、分析教學對象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由於環境的巨大變化,往往給心理上造成了不適應。為了扭轉這種情況,除社會、家庭、學校採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外,作為地理教師也應從心理學、教育學、地理教學法上入手,從這節課開始就使學生認識地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教育他們認識地理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內容
1.教學目標:①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的內容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強烈__和興趣。②引導學生懂得學習地理課的方法,為學生學好地理課指出正確的途徑。
2.知識結構(如下表)
3.教學重點介紹學習地理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4.教學難點教師要用「磁性效應」強烈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5.教學思路①採用提問、講解、讀課文等綜合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告訴學生,學習地理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②通過「想一想」,利用彩__片、地圖冊、電化教學等教學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初步掌握從5個方面思考的學習地理方法。③課後組織課外地理興趣小組。從課外閱讀、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中增加地理知識的學習。辦地理小專刊、黑板報。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地理課外興趣小組。
6.課程類型閱讀欣賞課。
7.課時安排1課時
8.教具准備①自製本課知識結構圖。②自製學習地理五步法圖表(貼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識圖片2~3張。
9.學具准備課本、地圖冊、填充圖、紅藍鉛筆。
10.組織教學(3分鍾)
四、教學過程
教師用信任的目光,將學生看一遍,然後充滿__地向學生講道:「寧靜的夜晚,我們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們每一個都像地球一樣,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滿天的星星組成了龐大的銀行系,銀河系外面還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僅是銀河系內的一個成員,太陽系裡的一顆行星。如果說,河外星系就像我們的學校,銀河系就像我們的班級,太陽系則是班上一個小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們今天就學習地理課第一節『學習地理認識人類之家』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①為什麼要學習地理(13分鍾)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的真正面目還認識不清楚。例如,我國「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測量出我國大陸每年向東偏南運動8毫米;科學家預言地球軌道正面臨隕石進入的高峰期,美國科學家自1994年開始利用衛星控測隕石突破大氣層後的軌跡;我們附近的小造紙廠給我們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這些問題都是地理課中要研究的問題。教科書中講了7個地理學中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一下,就可以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
教師板書7個問題將在地理課本中的那些章節詳細講解:地球運動──氣候──地形──地殼運動──資源的利用及工農業生產──人口分布──環境保護等章節。
教師小結:地理課的內容遠比這些問題廣闊的多,中國的、外國的、本地的,同學們在初中、高中、大學的地理專業學習的內容都有很大差別,學習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認識人類之家,讓人們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圖,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地理知識(8分鍾)
引導學生看彩圖:火山噴發
東方明珠香港圖片
初中地圖冊
讓學生想一想:舉例說明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旅行、書報、看電視、天氣預報、築路、治理環境等等」
③怎樣學好地理(13分鍾)教師將學好地理應思考的5個方面貼在黑板上引導講解。學習什麼內容──在什麼地方──是什麼原因──同人類有什麼關系──用什麼方法處理好人類同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會閱讀地圖,掌握繪制地理圖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觀察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
引導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小組,辦地理小專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觀圖片等,以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和才智,啟發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和興趣。
④地理小游戲(3分鍾)話說世界稀奇事。活動內容始終圍繞地理題材,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課後小結(5分鍾)
講地理科學的發展前景。培養熱愛「人類之家,建設人類之家──地球」的遠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