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文地理學野外實習意義
1. 繼續學會利用地形圖進行野外定點;學會野外讀地質圖、地形圖;進一步掌握野外利用羅盤測量方位、產狀、地形坡度以及野外定點的技能。 2. 學會掌握野外地質和地貌剖面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方法;能夠識別基本的岩石類型,對地層進行分層劃代;觀測褶皺、斷層等基本地質構造,並學會進行定量半定量的量計工作;能識別基本的地貌類型,並根據地形圖和野外測量對地貌體進行定量量計。在此過程中應將野外實習內容和課堂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達到加深和鞏固的目的,又達到延伸和擴大的效果。 3. 在野外觀測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地層層序、接觸關系、構造特徵等分析區域地質演化歷史;根據地貌形態、沉積物特徵、侵蝕與切割的關系等分析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歷史。 4. 掌握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據野外觀測資料和收集的前人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精神。
② 到野外開展實地地理考察,我們需准備哪些必備物品
與旅行和探險活動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紀錄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員要攜帶一定數量的標本採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還可能收集到大量標本,因而裝備上要精簡有效。一些重要裝備或是儀器放進包里之前應該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進水進沙,又便於查找。個人裝備主要有以下內容:
搬運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繩等;炊事器具,飯盒、筷子等;服裝,必需的內衣、襪子(幾雙,材質根據考察行程選擇)、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據氣候和環境情況准備如橡膠雨靴(降雨豐富水系縱橫的地區)、防水套裝、絨衣、防寒服(需要時)等;寢具、睡袋、防潮墊等;日用品,皂類、毛巾、牙具、衛生紙以及消毒片(水)等個人衛生用品、唇膏、防曬霜、墨鏡、筆、記錄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葯品、針線包等;其他必備的如應急手電筒、地圖、野外考察計劃書、身份證、保單、刀具、救生盒等。
關於服裝、睡袋、帳篷等裝備的挑選方法媒體和網路上會有很多最新信息。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會滲入野外用品的設計製造中。比如今天看似先進高檔的Gore-Tex材料可能很快會被更新的技術所取代。結實、耐用、舒適、輕便是這些裝備所應具備的共同特徵,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到野外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的健康狀況、行程的安排等等。因此在准備裝備時和出行前,最好向有經驗的野外工作者或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請教一下。
與野外生存關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隨身用品,如地圖、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其中的任何一樣。並且,還應該經常檢查.保證救生盒裡的每一樣物品新鮮有效,刀具鋒利結實,地圖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時可以攜帶自製的旅行救生盒。攜帶者要定期檢查救生盒裡的各類物品,當發覺哪些小東西失效時(比如火柴和葯片),要及時更換。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4類小東西是為生火准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盒中的葯品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應急時可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為了防水應將救生盒封好口,並用狹長膠帶封緊。
四、葯品
野外考察必須攜帶一定量、一定種類的葯品。救生盒中的葯品一般要留到最後使用,而考察隊公用葯品一般為突發嚴重事故准備。所以,除了救生盒中葯品和小組公用葯品外,考察隊員要自己攜帶部分葯品。
個人攜帶的葯品清單推薦如下:
(1)外傷用葯,可攜帶消毒濕紙巾數包(同時可擦手臉、器具消毒等)、創可貼、綳帶、外用消腫止痛擦劑、眼葯水或眼葯膏;
(2)日用葯,如感冒葯、退燒葯、消炎葯、止瀉葯;
(3)止痛葯、抗過敏葯;
(4)在夏季或熱帶地區攜帶清涼油、蟲咬水、藿香正氣膠囊或其他消暑葯適量;
(5)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醫生囑咐,攜帶必備葯品。在毒蛇比較多的地區,要攜帶蛇葯。最好帶上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片。
自製救生盒:
用一個方形的不銹鋼或鋁制飯盒做急救盒,必要時可用來化雪煮水或蒸餾取水。盒蓋光亮的內側面可作為陽光的反光板發信號求救。盒中的物品有以下內容:
一個薄而結實的塑料袋:大到剛好可以把你的身體放進去。緊急時,你可以鑽進去保持體溫,防止熱量或身體水分散失過快。鋪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時可作棚布。關鍵時還可以用來取水。
火種:一盒防水火柴,一塊打火石和一個放大鏡。火種一定要好好保護.火柴頭上可以包上蠟,裝在裝膠卷的小盒裡。
幾段蠟燭:最好把它們削成長方形的小塊,易於擺放.而且可以避免不慎一次用完。
一把多用途小刀:作為野外生存必備物品,在救生盒裡留下一柄小刀以防萬一。
一個小指南針。
一隻小哨:可以用來求救,或是驚擾猛獸。
一小袋鹽,一些糖果,一小瓶復合維生素,在關鍵時刻可幫你保持體能。
抗生索,抗過敏葯,鎮靜劑,退燒葯,抗瘧疾葯,高錳酸鉀,漂白粉各一小瓶。
細而結實的尼龍繩:比如釣魚線,5~10m。
膠布:可作補丁和緊急綳帶。
針線包,針可以用來挑去扎在身上的異物,補綴衣褲。
五、應急食物
食物和飲水供應有時可以決定野外考察的成敗,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項目。野外考察與冒險旅遊的目的不同。後者有時為追求野趣,故意安排在野外生火做飯,所以食物和飲水的准備通常很充分。而多數情況下的野外考察,會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預先選擇的路線行進。除了攜帶白天的飲食外,其它時候會考慮在營地或民居進餐。而且,由於考察時必須攜帶採集工具和採得的樣品,背包中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裝太多食品和大量水。因此,考察隊在設計線路和安排行程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能在民居中借宿,營地中的留守人員必然要負責所有飲食供應。在沒有固定營地時,考察隊必須根據考察計劃由專人管理,專門的運輸工具攜帶足夠甚至是稍過量的食物和飲水。
考察隊選擇所攜帶的食物時有一定的條件:如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容易清洗,烹飪;不輕易變質,容易保存、攜帶或收藏;盡量不要帶海鮮,可帶根莖類和瓜類蔬菜,如紅薯、蘿卜;選擇的食物要適合多數人的口味;價錢合理,不要超出預算金額。另外食物要視季節和行程長短安排,盡量選購新鮮食物。
出行前對食物要做些處理。食物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在肉類外表擦一層食鹽有利於肉類的保存;寒冷地區可以用冰雪冷凍保存,到達營地後,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野生動物破壞。
在進入深山或荒漠時,除了考察隊要攜帶足夠飲食外,考察隊員仍要自備部分應急食物,以備不測。如果你的救生盒中尚有足夠空間,最好把這些備用食物放在裡面。
應急食物裝備清單主要包括:
(1)首先必須帶上鹽,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選更好的含有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其他礦物質的電解鹽粉。在葯店中可以買到袋裝的生理鹽,也是很好的選擇。
(2)然後是袋裝茶葉,喝杯茶鎮靜一下可以仔細考慮求生的方法。
(3)巧克力無疑是好東西,但須小心在炎熱的地方易融化、變質。
(4)壓縮餅干,脫水蔬菜和肉類依據情況而定。
所有裝備在裝入旅行包時要注意一些要點。應把常用物品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接近開口處,怕壓的物品盡量防在上面。背在肩上的包重心要高,行走起來會感覺輕便,所以輕、軟的物品防在背包的底部,重物放在背包上部。小的救生盒最好貼身放,地圖、考察計劃書放在衣服的內側口袋中,最好用塑料袋包起來,以防不慎入水而損壞。
③ 走進大自然到野外考察,怎樣利用自然特徵判別方向
利用太陽:
在晴朗的白天,根據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東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斷方向。但只能大致估計,較准確的測定有以下幾種方法:
1) 手錶測向。「時數折半對太陽,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時到下午4時之間可以很快地辨別出方向,用時間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對准太陽,12時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其一半為7:20,時針對向太陽,那麼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時針對准太陽,時針與12刻度平分線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將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錶中央轉動手錶,使小棍的影子與時針重合,此時與12時刻度之間的平分線即是北方。
必須注意:判定方向時,手錶應平置;在南、北緯20~30度之間的區域內中午前後不宜使用。
2) 日影測向。在地上豎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隨太陽位置變化而移動,這些影子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連線是一條直線,該直線的垂直線為南北方向。
在一張50×50厘米的繪圖紙上繪制一系列同心圓,同心圓半徑以1厘米遞增,釘在平板上並水平固定好,將一根12~15厘米長的細鋼針或針狀物垂直插在圓心上。當太陽位置變化時,影子的端點總會與同心圓相交標繪出這些點,然後把同一個圓上的兩點直線相連,把這些直線的點與圓心相連,這條連線就是南北方向線,圓弧頂的方向為北方。
利用自然界特徵判定方向
在沒有地形圖和指北針等器材的情況下,要學會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特
征判定方向。
首先,太陽是最可靠的「指北針」。
我們知道,太陽是由東向西移,而影子則是由西向東移。例如,早晨6時,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切物體的陰影都倒向西方;到中午12時,太陽位於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時,太陽到正西,影子則指向東方。因此,可用太陽和物體的陰影概略地測定方向。
俗話說:「立竿見影」,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是東西方向,與AB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圖5)。
依此法測定方向,插桿越高、越細、越垂直於地面、影子移動的距離越長,測出的方向就越准。特別是中午12時前後。如11時半和12時半這兩個時間的影子長度幾乎相等,頂點的連線剛好指向東西方向,連線的垂直線也能較准確地指出南北方向。
地球24小時自轉360度,一小時轉15度,而手錶的時針總比太陽轉得快一倍,依此原理,可用手錶和太陽概略測定方位。早晨6時太陽在東方,影子指向西方,這時,將手錶上的時針指向太陽,表盤上的「12」字便指向西方,如果表盤轉動90度,即將6時折半,使表盤上的「3」字對向太陽,「12」字便指向北方;中午12時,太陽位於南方,將12折半,使表盤上的「6」字對向太陽,則「12」字仍指北方(圖6)。
依此方法測定方向,要考慮地方時差。應將北京時間換算成地方時間。以東經120度線為准,經度每向東15度,將北京時間加一小時,每向西15度,則將北京時間減一小時,即為地方時。如烏魯木齊的地理坐標是東經87度40分,則(120°-87°)÷15°=2小時9分鍾,將北京時間減去2小時9分鍾,就是烏魯木齊的當地時間。
以上兩種方法,夏天在我國台灣的嘉義、廣東汕頭東北的南澳島、廣西的梧州市、雲南的個舊市的北回歸線(北緯23度27分)以南地區不能使用。
順便提一下,我們知道地球在自轉中,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移動15°這個原理,可以用手錶和太陽概略測定方向。反之,我們用指北針和太陽也可以測定概略的時間。方法是,用指北針指北定向,太陽的方位的讀數被15除即可。我國以北京時間為准,北京在東經120°線上,其他地區則應根據經度差異,加以修正,即得正確太陽時。
常言道:「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熱能在自然界形成了許多間接判定方向的特徵。掌握這些特徵之後,即使在沒有太陽的陰天仍可以依此判定方向。例如:靠近樹墩、樹干及大石塊南面的草生長得高而茂盛,冬天南面的草也枯萎干黃得較快。樹皮一般南面比較光潔,北面則較為粗糙(樹皮上有許多裂紋和高低不平的疙瘩)。這種現象以白樺樹最為明顯。白樺樹南面的樹皮較之北面的顏色淡,而且富有彈性。
夏天松柏及杉樹的樹幹上流出的膠脂,南面的比北面多,而且結塊大。松樹幹上覆蓋著的次生樹皮,北面的較南面形成的早,向上發展較高,雨後樹皮膨脹發黑時,這種現象較為突出。秋季果樹朝南的一面枝葉茂密結果多,以蘋果、紅棗、柿子、山楂、荔枝、柑桔等最為明顯。果實在成熟時,朝南的一面先染色。
樹下和灌木附近的螞蟻窩總是在樹和灌木的南面。
長在石頭上的青苔性喜潮濕,不耐陽光,因而青苔通常生長在石頭的北面。
草原上的蒙古菊和野萵苣的葉子都是南北指向。
我國北方的山嶽、丘陵地帶,茂密的喬木林多生長在陰坡,而灌木林多生長在陽坡。這是由於陰坡土壤的水分蒸發慢,水土保持好,所以植被恢復比陽坡快,易形成森林。另就樹木的習性來講,冷杉、雲杉等在北坡生長得好,而馬尾松、華山松、樺樹、楊樹等就多生長於南坡。
春季積雪先融化的一面朝南方,後融化的一面朝北方。坑穴和凹地則北面向陽融雪較早。北方凍土地帶的河流,多為北岸平緩南岸陡立。
此外,廟宇、寶塔以及一般住房大都坐北朝南。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的門則朝向東方(禮拜者面向西方)。
夜間通常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俗稱的北斗星),因為它與北極星總是保持著一定的位置關系不停地旋轉。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有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
在北緯40度以南的地區,北斗星常會轉到地平線以下,特別是冬季的黃昏,常常看不到它。此時,應根據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成「W」形。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在北緯23度以南地區,上半年可利用南十字星座判定方向。南十字星座主要由四顆明亮的星組成,四顆星對角相連成為十字。沿A、B兩星的連線向下延伸,約在兩星距離的四倍半處即為正南方。
夜間還可以用月亮判定方向。月亮的起落是有規律的。月亮升起的時間,每天都比前一天晚48-50分鍾。例如,農歷十五的18時,月亮從東方升起。到了農歷的二十,相距5天,就遲升4小時左右,約於22時於東方天空出現。月亮「圓缺」的月相變化,也是有規律的。農歷十五以前,月亮的亮部在右邊,十五以後,月亮的亮部在左邊。上半個月為「上弦月」,月中稱為「圓月」,下半月稱為「下弦月」。每個月,月亮都是按上述兩個規律升落的。利用月亮測定方位,可參考下表。
此外,還可以根據月亮從東轉到西,約需12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轉15度這一規律,結合當時的月相、位置和觀測時間,大致判定方向。例如,晚上10時,看見夜空的月亮是右半邊亮,便可判明是上弦月,太陽落山是6時,月亮位於正南;此時,10時-6時=4時,即已經過去了4小時,月亮在此期間轉動了15°×4=60°。因此,將此時月亮的位置向左(東)偏轉60度即為正南方。
在自然界中,風也能幫助我們判知方向。如木製的柱架,其迎風面顏色深黑容易腐壞,而懸崖及石頭迎風面較為光滑。但必須熟悉當地的盛行風向,這在沙漠地區尤為重要。
風是塑造沙漠地表面形態的重要因素,在單風向地區一般以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鏈為主。沙丘和沙壟的迎風面,坡度較緩;背風面,坡度較陡。我國西北地區,由於盛行西北風,沙丘一般形成西北向東南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質
較硬,東南面坡度大,沙質松軟。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沙漠地區的植物,如酥油草、紅柳、梭梭柴、駱駝刺等向東南方向傾斜。蒙古包的門通常也朝向背風的東南方向。冬季在枯草附近往往形成許多小雪壟、沙壟,其頭部大尾部小,頭部所指的方向就是西北方向。
以上所述是沙漠地區的一般特點。風向還因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異。因此根據風向特徵判定方向,平時應參閱兵要地誌,了解當地四季盛行風向,以便得出正確的判斷。還須注意,在具有多種風向而風力又大致相似的地區,則會出現金字塔形沙丘,在此地區判定方向較為復雜,應參考日月和星辰綜合判別。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熟知有「獨立大樹通常南面的枝葉較茂密,北面的枝葉較稀疏。」、「獨立樹樹樁的年輪,通常北面間隔小,南面間隔大。」的說法,但在實際中卻是較復雜的。1945年,原蘇聯人M?貝里亞可夫經過系統觀察之後指出:「不能用樹木枝葉和年輪判別方向。樹葉繁茂通常不是在南方,而是在自由空間的一方。就獨立樹而言,除陽光以外,風和其它因素亦有巨大影響,以此判別方嚮往往不可靠。同理,即使是獨立樹的年輪也不一定在南方寬;對年輪寬度有影響的不單是太陽,還有風;此外,年輪寬度還有垂直變化,在不同的高度切斷樹木就會獲得不同的結果。」據實地觀察證明,貝里亞可夫的這個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寧夏賀蘭山山谷中的獨立樹受常年風向西風的影響,枝葉全部都朝向東方,而不是南方。
利用自然界特徵判定方位時,要特別注意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千萬不要生搬硬套。在辨別方向時,務必注意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互相補充、驗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在掌握共同規律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各地區的特殊規律,以便得出正確的判斷。
迷失方向後怎樣處置
在野外行進中,原來的道路消失了,或者從開始就沒有確定路線,只是依賴地形及方位行進,結果找不到位置,這就是迷失方向了。
發現自己迷失方向後,切勿驚慌換措,應立即停下來冷靜地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標志重新定向,然後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循著自己的足跡退回至原出發點,切勿盲目亂撞。返回原來的路線,有時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尤其是已經登上了山嶺,臨時決定改道,走艱辛的回頭路,要比前進更需要勇氣和毅力。
發現迷失方向時,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往哪兒走,在山地尤應如此,先爬上附近大的山脊上觀察,然後決定是繼續往上爬,還是向下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易於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叢林)中尤為重要。俗話說:「水能送人到家」,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築的。
在山地,若山脈走向分明、山脊坡度較緩,可沿山脊走。因為山脊視界開闊,易於觀察道路情況,也容易確定所在位置。山脊還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只要沿山脊前進,通常可達到某個目標。
在廣闊平坦的沙漠、戈壁灘或茫茫的林海雪原上行進,因景緻單一,缺乏定向的方位物,人們在上述地區一般不會走直線,通常向右偏。一般人的左步較之右步稍大0.1~0.4毫米,因而行進中不知不覺便轉向右方。步行者通常約以3~5公里的直徑走圓圈,即俗話說的「鬼打牆」。為了避免走彎路,浪費時間,在沙漠戈壁或森林中行進,依照一個確定的方向作直線運動非常重要。在上述地區行走,可利用長時間吹向一個方向的風或迅速朝一個方向飄動的雲來確定方向。迎著風、雲行走或與其保持一定的角度行進,可在一定時間內保證循著直線前進。也可使用「疊標線法」,即每走一段距離,在背後作一個標記(如放石頭、插樹枝,或在樹幹上用刀斧刻制標記),不斷回看所走的路線上的標記是否在一條線上,便可以得知是否偏離了方向。解放戰爭中,我解放軍在東北剿匪時,一些偵察員就是用這種方法往返於茫茫林海雪原中取送情報的。
沙漠地區景物單調,常常使人迷向。沙漠地因風的作用,沙丘移動,道路不固定。尋找辨認道路可根據地上的馬、驢、駝的糞便來辨認。一般成規律者,是人畜走過的路線。如實在無路可走,可以沿著駱駝的足跡行進,在乾渴的沙漠中,駱駝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敏感,依此常能找到水源。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和草原地區,道路少但比較順直,變遷不大。只要保持了總的行進方向,便可一直走下去。在有流沙的地區,個別路段會被覆蓋,出現左右繞行的道路,這種繞行距離一般不會很遠,應及時回到原行進方向上,切勿沿岔路直下而入歧途。在沙漠地區,還應注意不要受海市蜃樓的迷惑。
在森林中行進,高密的樹冠,遮天蔽日,根本看不到日月星辰。進入森林時,為避免迷失方向,應把當地的地形圖研究清楚。特別要注意行進方向兩側可作為指向的線形地物,如河流、公路、山脈、長條形的湖泊等。注意其位置在行進路線的左方還是右方,是否與路線平行。如發現迷失方向,應立即朝指向物的方向前進,一直走到為止,再行判定方位。
在森林中迷失方向,應先估計,從能確定方位的地方走出了多遠,然後尋找身邊便於觀看的樹干,用刀斧刮皮作環形標記(即樹干周圍的皮都刮掉,以便從任何方向上都能看到),再根據自己的記憶往回走。如果找不到原來的地點,折回標記處再換一個方向重新試行。最後,總能找到目標。
森林中,如果稍不留意,很難區分是林中小徑還是樹木間的縫隙。人們常走的小徑,因路面經常踐踏而變得堅硬踏實。但須注意,並非所有路面堅實的小徑都是人行的路。如上半身常碰到草藤枝條,而下半身卻不受這些雜物的纏繞,則可能是野獸出沒的路徑。黑夜中,這種感覺判斷較白天敏銳准確。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刻返回人行道路上去。沒經驗或不熟悉道路的人,夜間穿行森林一般都會迷路,因而,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夜行。
在我國西南邊疆叢林地區,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多習慣砍光寨子附近山上的樹木。因而,以這種地區迷路之後,可爬到樹上或高處瞭望,如發現某座山上沒樹木,那座山的附近往往會有人家。此外,傣族等少數民族的住房多用竹子搭制,他們習慣在寨子邊上種大蓬竹。因此,有大蓬竹的地方,也容易找到山寨。
迷途時無路可走令人沮喪,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也令人無所適從。此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選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也不會偏差得太遠。
迷路後,當天色已晚。應立即選址宿營,不要等到天黑,否則將非常被動。若感到十分疲乏時,也應立即休息,不要走到精疲力盡才停止。這一點在冬季尤應注意,過度疲勞和淌汗過多,容易凍傷或凍死。
迷失方向,對一個沉著堅定的軍人來說並不足畏。古語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迷途時,只要冷靜分析,並根據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一些特徵判定方位,堅定信心,一定會突破「山重水復」的包圍,進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如需求救援,夜間可在高處燃點火堆;白天可燃煙,在火上放上青草,就會發出白煙,每隔十幾秒鍾放一次青草,正確的方法是每分鍾6次。這是世界通用的救難信號。若在森林中,可用斧頭、棍棒擊打樺樹,因為樺樹聲音宏大而且傳播很遠。
在開闊的地段,如草地、海灘、雪地上可以因地制宜製作地面標志。如將青草割成一定標志,在雪地上踩出或用樹木、石塊擺放出相應標志與空中聯絡。
④ 地理野外考察(150字作文)
地學科技活動中的野外考察就是組織青少年到大自然中去對山、川、湖、海、石、泉、土、林等事物或現象進行的考察活動。它是地學科技活動中的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地學特點的活動形式。
3.1 野外考察活動的基本過程
野外考察是進行地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地學科技活動中,可以作為考察的內容非常多,常見的就有地質、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洞穴、土壤、植被、草原、沙漠等,某些特殊的地質,地理現象,如火山、冰川、泥石流、地震災害等也可以列入考察的范圍。此外還有鄉土地理考察、環境地學考察;大區域的綜合自然地理考察等等。
野外考察的全過程,可以劃分為准備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內總結等三個階段。
一、野外考察的准備工作
充分的准備是搞好野外考察活動的前提,野外考察不同於旅遊觀光,它是要組織青少年有目的地到大自然中去研究和探討地學問題,去研讀大自然這本「無字書」。所以,沒有充分的准備是不行的。
准備工作大體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思想准備
野外考察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的一項艱苦的學習過程,它不是閑情逸致地遊山玩水,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和腦力的勞動。這一點必須事先向參加考察活動者講清楚。野外考察,經常要和困難,甚至危險打交道,要走路,要爬山,連續多天的野外工作更會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因此,參加活動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備。野外考察是一項集體活動,任何地學現象的觀察和測量,都需要大家的通力協作才能完成,考察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也是需要集體的努力才能克服,可以說,在野外考察時,離開了集體,則將一事無成。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考察者自覺地樹立群體意識,加強集體主義觀念,要有為集體的事業做出奉獻和犧牲的精神。這一點對於保障考察活動順利進行,無疑也是非常必要的。
2.業務准備
業務准備是指考察出隊前進行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訓,以及資料文獻的收集工作。
為使青少年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除講課和培訓外,還可以組織青少年走訪專家、學者和有經驗的同志,向他們學習,請他們介紹情況,傳授經驗。收集有關文獻資料應包括考察區的地形圖、地質圖,有關的調查報告、論文和文章,在有條件時,還應收集該區的航空相片、衛星相片等遙感圖像資料,以便全面了解前人對該地區的研究成果。這對於確定考察內容和編制活動計劃大有助益,也會使考察實施及其爾後的總結少走彎路。
對於收集到的資料文獻,還要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和編選,條件允許時,最好能編寫出一份適合青少年水平和需要的綜合材料,向他們宣講或印發給他們。
3.物質准備
野外考察用的儀器、設備、文具用品等,一般分為通用和專用兩大類。適用於各種內容的野外活動用的通用裝備有:羅盤、高度表、望遠鏡、照相機、放大鏡、鐵錘、捲尺、標本盒(袋、夾)、以及背包、遮陽帽、厚底鞋、長袖衣褲、飯盒、水壺和用以記錄的筆記本、鉛筆等。專用裝備是指適用於不同學科的專門儀器或設備。例如:水文考察用的流速儀、水尺、求積儀、計算紙;土壤考察用的土鎬、土鍬、土鑽、取土刀和用於簡單土壤化驗的葯品;生物考察用的年輪儀、測高器、採集器(筒、袋)、枝剪、解剖器(解剖刀、鑷子、剪子)以及製作標本用的酒精、防腐劑、福爾馬林、氫氧化鉀等。
此外,還應准備一些常用葯品,如預防暈車、中暑、治療傷風、感冒和各種外傷用的葯品,到南方和山區還應准備一些蛇葯。
4.組織准備
嚴密的組織工作是順利進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證,對於活潑好動的青少年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隊成為一個拉得起走得動,令行禁止、紀律嚴明的隊伍,出發前一定要做好組織工作。
具體辦法是把全體考察人員編為一個隊,設隊長一人,負責全隊工作。參加人員少時,輔導員可以全面負責,參加人數較多時,應請行政領導任隊長。再根據輔導力量和參加人員的實際情況,劃分為若干小隊,每位輔導員負責15人左右為宜,人數過多勢將影響考察質量。小隊設隊長一人,協助輔導員工作;小隊下面再劃分小組,每組3~5人,負責小組的野外考察,現場討論,室內准備、作業檢查等組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