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年級下冊地理要點
1、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2、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劃分的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西北地區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季風因素分界線大至通過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青藏地區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地勢和地形,分界線大至與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相似。
3、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 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 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4、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特徵的地區.
5、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 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 ".
6、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 細毛羊,青藏的氂牛 ,藏綿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7、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8、北京有著無數名勝古跡:長城、故宮、頤和園、天壇、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等。其中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9、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劃和建設包括中央商務區,國際傳媒大道等在內的重點功能區,以及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建設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城市環境.
10、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港澳地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11、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國政府制定了"一國兩制"政策,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2、香港人多地狹 ,"上天"――建設高層建築 ,"下海"―― 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兩種重要方式.
13、港澳地區第三產業很發達,香港是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 博採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14、長期以來,港澳與祖國內地一直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其中以香港表現得最為明顯.祖國內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而香港則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香港和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15、轉口貿易是指從一國購進商品後,不在本地銷售,而直接賣到其他國家的貿易形式, 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夥伴.
16、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是紅底白色的紫荊花,澳門行政區區旗是綠底白色的荷花.
17、與香港相鄰的經濟特區是深圳經濟特區,與澳門相鄰的經濟特區是珠海經濟特區。
18、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彭湖列島, 釣魚島等許多小島, 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19、台灣島是個富饒的寶島,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島上約一半以上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 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 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20、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台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從6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台灣"高科技,高收入"的代名詞是指新竹科學園區.
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形成""的地形特點.雄偉的天山山脈橫亘這些新疆中部,南北兩側分別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
22、新疆有大小數千個綠洲,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小麥,玉米,高粱等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 棉花,甜菜和多種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
23、坎兒井是一種古老的引水工程,長期為新疆的綠洲居民所利用.
24、新疆預測 ,天然氣儲量約佔全國陸地總儲量的1/3,隨著國家"穩定 ,大力發展 "的能源戰略決策的逐步實施,新疆有望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基地。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可以迅速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並能夠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短缺問題.
25、西氣東輸工程就是把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天然氣 (礦產)輸送到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
26、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沿海開放城市(廣州),經濟開放區(整個珠江三角洲)在內的多層次的開放體系.
27、利用這里的優越條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的投資,成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28、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經營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加工製造企業。
29、珠江三角洲生產的產品,主要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至20世紀末,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 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30、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香港利用海外貿易窗口優勢,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
31、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為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吸納了數百萬外地勞動力.
32、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珠江三角洲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改變為工業,交通和城市用地,這些非農用地與尚存的農業用地相鄰,形成了居住用地,工業用地, 和農業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
33、西雙版納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塊根,殘忍的絞殺植物,氣勢磅礴"獨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觀.
34、西雙版納生活著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人們形象地把這里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35、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36,長期以來,西雙版納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和雲南省有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憑借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 和資源優勢,使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37、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黃土高原,旱澇災害是黃土高原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
38、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干沙漠。
39、在黃土高原要想使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環境.
40、黃土高原上的黃土物質是由風力作用形成的.
41、長江沿江地帶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帶狀"區域.
42、長江沿江地帶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構成了一個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43、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之一.
44、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 中下游地區城鎮密集,上游地區城市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中心 .
45、在長江沿江地帶大規模的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 洪澇災害,水污染和酸雨。
46、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
47、長江沿江地帶構成了我國東西綿延的"工業走廊"的雛形,特別是鋼鐵工業走廊和汽車工業走廊.
48、長江沿江地帶是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
49、華中酸雨區是全國酸雨污染范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區,西南酸雨區是第二嚴重的酸雨區, 華東沿海酸雨區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50、國土遼闊, 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
51、人口眾多,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
52、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世界,我國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世界中求發展。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 水稻、油菜
作物熟制 一年一次或兩年三次 一年兩次或三次
傳統運輸方式 陸運為主(汽車、馬車) 水運為主
傳統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 屋頂坡度較大,牆體高 氣候
傳統娛樂方式 滑雪 游泳、賽龍船
Ⅱ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
教案是 八年級 地理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同時也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和 反思 的文本與載體。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八年級地理北京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設計一、課標要求
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 文化 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北京地區的政區圖、地形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等資料的閱讀分析,探究歸納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河流水系、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
2.運用直觀的圖片等資料,感受並歸納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城市職能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二)過程與 方法
1.學會運用地圖、圖片等資料,分析、綜合和評價區域自然環境的特點。
2.運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歸納區域人文環境特點,初步感受與探討區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地矛盾。
3.體驗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與挑戰,逐步養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與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感受北京的文化傳統、發展成就,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過感受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北京的自然環境特點。
2.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城市職能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3.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教學難點 北京的自然環境特點及評價。
四、教學策略
充分運用教材的同時,搜集、整合地圖、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創設探究學習的教學情境,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激勵功能,引導學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進而 總結 並得出結論。
五、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合作學習小組。
六、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調查班內去過和沒去過北京的同學各有多少。請大家在組內做一下交流,然後分別請兩位代表談談自己的北京見聞與感想。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心臟,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自豪和熱切嚮往的地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去聆聽祖國母親的心跳。
認讀目標:課件顯示學習目標。
註:認讀包括兩部分,學生認讀和教師解讀。教師要強調,學習目標包括方法思路目標和學習內容目標。以自然環境特點為例,“自然環境特點”為內容目標,“運用政區圖、地形圖等資料探究總結”為方法思路目標。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具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那麼,她究竟具有怎樣神奇的魅力,使得幾代王朝都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
探究活動一:地理位置
讀下面兩幅圖,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從緯度位置來看,北京(40°N)屬於暖溫帶;從海陸位置看,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兩面分別緊靠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東南方向面朝渤海;從行政區劃來看,北京周圍被河北與天津環繞。
(承轉)那麼,這種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呢?
探究活動二:位置與氣候
讀“影響北京的冬、夏季風風向簡圖”(左圖)和“北京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右圖),探究以下問題。
1.從冬夏季風影響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總結北京的氣候特點。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北京背靠群山,山脈可以阻擋冬季風的侵襲,使冬季不致過分嚴寒;面朝大海,能夠接受夏季風的滋潤,使氣候不致過於乾燥。北京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的特點。
探究活動三:地形與河流
關於建都條件,古代典籍《管子乘馬篇》雲:“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
(註:教師可以適當地解讀:城邑選址一定要選在高亢之處,但不能離水源太遠,要有足夠的用水;反過來說,城邑選址在低地時,不能離水源太近,否則容易遭受水害,還得修築防洪設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結合下圖,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勢與河流方面有哪些優勢?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角,西北高、東南低,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區內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拒馬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地勢較高而不燥,水源充足而無水患之憂,正是“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的最佳註解。
(師:當然,北京作為古都的有利條件還可以從安全、交通、經濟等方面分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下搜集資料進一步探討。)
板書: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1.依山向海的地理位置
2.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3.地形與河流
第2課時
(二)歷史悠久的古城
探究活動:觀察下列圖片,談談自己的感想。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運用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感受並歸納出“歷史悠久,文明厚重”的結論,培養學生運用歸納法學習地理的習慣和能力。
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明長城
明清紫禁城──故宮
天壇──明、清帝王祭天和祈福的地方
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群──明十三陵
雲居寺── 收藏 石經之多堪稱世界之最
圓明園遺址
傳統民居四合院
傳統民居四合院
傳統民居區──胡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出示材料:(可讓學生讀一讀)
北京是舉世聞名的古都,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宏偉的古建築、優美的園林和眾多的名勝古跡,居我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集中了許多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我國的文化中心。據統計,北京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4個,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14個,其他確定有文物價值尚待確定保護級別的有4 000餘處。現已出土文物達10萬件之多。在眾多的文物之中,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故宮,有世界上七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明十三陵,有我國最著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北海公園、香山公園及圓明園遺址公園,等等。具有歷代文化和藝術特色的古寺廟2 600多座,其中有歷史悠久的佛教古寺潭柘寺,有收藏石經最多、堪稱世界之最的雲居寺,有我國最大戒台的戒台寺,有我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天壇祈年殿,有居於全國第二位的祭孔古建築──孔廟,有以紀念民族英雄和傑出人物而興建的文天祥祠、於謙祠、袁崇煥祠、楊椒山祠等。還有近代現代名人的紀念地,如魯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蔡元培故居、茅盾故居、齊白石故居、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故居等。
階段小結:
悠久的歷史傳承,厚重的文化積淀。
(承轉)作為國家的首都,今天的北京有著哪些特殊的城市職能呢?
(三)城市職能
探究活動:
依次觀察下列三組圖片,討論它們分別體現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城市職能?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運用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感受並歸納出北京的城市職能,培養學生運用歸納法學習地理的習慣和能力。
人民大會堂是我國最高權力機構
──人大會所在地
中南海──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我國最高司法機構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小結: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肩負著對全國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責。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國家體育場──鳥巢
國家大劇院
CCTV大樓
中國國家圖書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的文化 教育 事業非常發達,這里有包括北大、清華等全國頂級大學在內的上百所高等院校,有中科院、社科院等各類科研機構,有全國藏書最多的國家圖書館,有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還有很多著名的國家級博物館、展覽館……因此,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
美國駐華大使館
俄羅斯駐華大使館
法國駐華大使館
2014年北京APEC峰會
外交部大樓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有眾多的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等,多次成功承辦大型國際會議,是中國與世界聯系與交流的中心。北京是國際交往中心。
板書:
1.政治中心
2.文化中心
3.國際交往中心
承轉:神奇的北京,美麗的北京,偉大的北京,今天正經歷著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
(四)現代化的大都市
探究活動:
自學教材39頁到41頁。總結:教材從哪幾個角度舉例說明了北京的現代化建設成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和提煉地理信息的能力。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1.城市重點功能區的建設
2.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路的建設
3.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
4.傳統建築的保護
承轉:那麼,北京是否就完美無缺了呢?
(五)北京的尷尬──環境與發展
探究活動:
讀下列材料,談談你的感想,並為北京的發展出謀劃策。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從環境與發展的角度看北京,引導學生思考“人地關系”這一地理科學的永恆主題,樹立科學、和諧的發展觀。
材料一:霧霾中的天安門
材料二:沙塵中的北京
材料三:保護?發展?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註:霧霾、沙塵暴等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是單靠北京自己就可以解決的,因此,在學生探究和討論時,並不要求得出一個圓滿的結論,只要能體現“人地和諧發展”的觀念就應該給予肯定。)
課堂小結:隨著北京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發展與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做到二者的和諧共存和良性互動,如何使社會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後作業:
1.搜集資料,說明北京現代化發展的成就。
2.搜集資料,說明北京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哪些矛盾。
七、教學反思
課標要求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從教材的編寫來看,本節內容並沒有像一般區域地理那樣按部就班,而是把“古都”作為切入點,試圖從古都有利的自然條件出發,探究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從而承載課標中“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的要求。這種編排,很好地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思路,但也同時給教師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搜集相應的資料,創設探究的情境。
除“自然環境”以外,北京的“歷史傳統”“城市職能”“現代化建設”等內容多以感性知識為主。看起來很簡單,幾乎沒什麼可“講”。因此,提供典型的、直觀感性的材料,由學生去感受、歸納、總結,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課標中對北京的表述是放在“認識區域”中的“環境與發展”部分,這本身就隱含著“從環境與發展的角度看北京”的要求。但這一節不是純粹的環境教育課,通過認識北京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能夠提出建議並通過彼此碰撞交流獲得相應的思想感悟即可,在課堂上我們沒有必要讓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必須達成一致。引導學生感受、思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辯證地分析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走“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並重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樹立和諧發展的人地觀,是這一節我們要讓學生達成的重要的學習目標。
鑒於以上認識,筆者大膽地重新整合了教材內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增刪,完成了上述教學設計。
八年級地理北京重要知識點1、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是首都北京的符號,故宮、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號,“鳥巢”“水立方”是現代北京的符號
2、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3、北京的位置: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4、北京的城市職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5、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等先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城中體現歷史文化傳統的四合院、胡同、牌樓等也令人流連忘返。
6、北京故宮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現為故宮博物院。
7、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8、南鑼鼓巷是我國唯一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里坊風貌的傳統民居區。
Ⅲ 八年級地理下冊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八年級地理下冊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地理下冊第七章的第二節《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的第一框題的內容「豐富的旅遊資源」
一、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方面
本節內容是認識省內區域的一個特例。本節內容在《地理課程標准》中相對應的要求是:
(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3)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針對本節第一框題的內容,依據《地理課程標准》,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運用西雙版納位置圖說出西雙版納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3、能夠說出西雙版納的原始熱帶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徵。
4、能夠說出西雙版納的資源特色及優勢。
5、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相互協作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西雙版納獨特的資源環境認識,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區域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形成人地協調發展觀。
重點難點確定:區域地理位置決定該區基本的地理特徵,資源優勢是形成特色旅遊區的基礎,因此我確定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為重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運用西雙版納位置圖,給學生建構一個完整的地理位置;通過大量的自然景觀圖片和人文景觀圖片來認識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
難點:確定西雙版納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和傣族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為難點。因為初中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較差。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存在的復雜聯系,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的方法來突破難點。
二、教學方法方面
1、讀圖觀察法 使用地圖是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通過讀西雙版納位置圖,讓學生明確西雙版納的位置及優勢;通過雨林植物圖讓學生歸納出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徵;出示傣族風情的圖片,了解傣族風情等。在本課中我出示多副圖片,即直觀形象,同時又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讀圖觀察的能力。
2、小組合作探討法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同時也培養學生相互協作與分析探究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本節課我重點合作學習兩個問題:一是西雙版納臨近北回歸線,為什麼卻沒有像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方那樣,出現熱帶沙漠景觀呢?因為這個問題的分析能夠引出西雙版納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解決本節課難點「季風氣候成因」的關鍵。二是傣族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呢?傣族的文化習俗較多,其中揀選潑水節、竹樓、竹筒飯、孔雀舞等來探討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存在著復雜的聯系。
三、教學過程方面
我利用MVBOX來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風尾竹》,背景是西雙版納的圖片。同時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既給學生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又增強了學習的實效性。
整個的教學過程一是利用大量的圖片來觀察,獲得地理信息;二是創設問題來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運用承上啟下的方法,即概括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又留下思考的空間,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方面:採用框架式的板書,同時又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一個評價。經過師生完善後,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現本節內容的知識結構和因果關系,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本節內容的要點,理清思路,提示綱要,同時利於引領學生反饋、補填空缺部分,更好的把握本節課的內容。
作業:寫一篇宣傳性的文章或製作宣傳畫報,主題是《請到西雙版納來》
作業開放性較強,即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反饋,又鍛煉了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或者繪畫的能力。體現了地理的生活性和社會性內容。
以上就是我對西雙版納第一課時的說課內容,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謝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內容,是在學生對中國的區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學習。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並能夠舉例說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學好本節能為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分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 運用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的評價。
② 讀圖熟悉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徵;通過圖示與文字資料,了解黃土高原的形成。
③ 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後果,通過分析,要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
④ 通過資料分析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了解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歸納總結、團結協作、語言表達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閱讀圖表資料,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為中心,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對其成因、危害及對策展開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認識到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重點、難點的確立: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掌握區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因此,黃土高原的位置與范圍為本課的重點。
針對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分析歸納能力,探詢知識的熱情高漲。思維深度、發散思維、需要加深的情況下,確定了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本課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運用powerpoint課件,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化難為易,讓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本著提供給學生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以學生情況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目的來選擇,主要採用合作探究式,給學生相對寬松的活動空間,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1、教學結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三)應用遷移 鞏固提高
(四)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五)課堂總結
2、教學程序
教學
流程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1、黃土高原的位置與范圍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是這樣做的。
引導學生讀黃土高原的位置圖,在地圖上找到答案。為了製造熱烈氛圍,以小組競賽形式進行。教師最後評議。
2。黃土高原成因
(1)出示 「黃土高原景觀圖」,提出第一個探討問題,學生完成活動後,提出第二個疑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出對「風成說」的探討。
(2)關於「風成說」的探討。根據活動2我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依據學生回答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
在獲得對黃土高原的初步認識後,繼續下一個課題。
1、水土流失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我採用梯度質疑法逐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用逐步深入的提問達到讓學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拓展,通過多媒體展示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相關圖和問題,了解我國水土流失狀況和形成原因。
通過提問引出下一個問題。
2、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
在學生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了解後,把設計的目標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引導學生讀圖,設計三個有梯度的問題加深認識,為了防止學生出現疲勞狀態,在准備中加入歷史上漢唐時期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與現在的對比。通過學生自己歸納在討論、交流後進行描述。教師最後總結。
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1、脆弱生態環境的表現
學生通過教材活動和讀延安氣候圖,以討論的形式,分析黃土高原產生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總結出生態環境脆弱的表現。
2、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
主要是通過學生讀教材和課本閱讀材料自學並通過討論、交流來得出結論,讓他們結合已學過的.知識來探討新的問題,將知識有機的融合起來。
四、生態建設
出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就一個辯題分為正反兩方展開討論,由此引發學生思考、激辯,最終得出生態建設的方法、
1、地圖是地理課堂第二語言,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2、(1)通過這兩個問題的過渡,撥動學生探索黃土高原成因的心弦,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2)本環節教學主要採取學生討論的方法了解黃土高原的成因,培養學生推理、分析、判斷的能力和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
1、採取學生討論和團體協作的方法,以開放的形式展開,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能力。對「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的設計,對學生進行方法、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實行思維的「遷移」。
2、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實現了層層深入的階梯型的認識過程,突破了難點,學生沿階梯而上,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最終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維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問———思考———解疑的思維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拓展、深化。
2。幫助學生理解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提出人與自然需和諧共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開放式的問題用比賽的形式培養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結合現實、發揮想像,討論並交流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一、 說教材:
《走向世界的中國》這一章節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國的基本國情。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較少。
第二部分,我國的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等區域差異十分顯著,主要表現在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成就,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根據大綱的要求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
2、了解我國沿海地區與沿邊地帶、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區域差異;
3、了解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及入世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4、在現代化建設中,應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 說學情:
學生在初一、初二已學了兩年的地理,對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對這一節課的知識並不陌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
三、 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根據地理的學科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為更好的突出重點,我採用的教法是:目標教學法、自學指導法、講解法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求知慾。
2、說學法:
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帶著問題看書看圖。
3、說教具:
多媒體課件。把課本上的文字信息與課件上圖表信息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
四、 說教學過程:
1、引課:觀看一組南京大屠殺圖片
總結:落後就要挨打,為什麼中國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國家呢?閉關自守。那麼怎樣改變這種局面呢?改革開放,走向世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走向世界的中國。
2、出示學習目標:
3、學生看課文結合圖片總結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我國沿海地區與沿邊地帶、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區域差異;了解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及入世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現代化建設中,應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小結:
5、布置社會實踐活動,鞏固所學內容。
Ⅳ 八年級地理北京課件
下面就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地理北京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八年級地理北京課件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一課時
※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積等及自然環境特徵,並能對北京的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使學生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掌握北京的城市職能和未來發展方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刻文化底蘊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重點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徵、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
2.北京市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難點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評價;
2.北京市城市建設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式講述法。
※教具准備
多媒體展示台。
課時安排
教材分析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每一個中國的公民都應該了解首都的基本狀況;另外,北京還是一個特大城市,教材通過對北京的介紹,使學生掌握了解一個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因此說,北京這節在本章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節從內容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北京作為首都的城市職能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第二部分介紹了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第三部分描述了北京的未來發展趨向。本節教材的線索非常明確,即北京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政治職能;正是由於北京自古就是政治中心,所以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了全國的文化中心;正因為北京是首都,所以需要進一步朝著國際化大都市的方向發展,又因為它是歷史古都,所以在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傳統風貌的保留。從整體上來看,教材始終圍繞著「自然環境──城市職能──城市發展建設」三個方面展開的。
首先,教材通過圖片、文字資料及活動式課文介紹了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地理位置、對外聯系、地形地勢等方面的優越條件,並且通過「北京的國家機關、對外機構等部門數量多、文化機構和設施密度大」的事實,進一步來驗證「它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的城市職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與古都有著直接的淵源。於是,教材在第二部分介紹了北京的傳統文化,包括城市的格局、歷史遺跡等,同時還提出了如何保護古城特色的問題,為後面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介紹了古城北京現代化的一面,無論從城市的建設還是從城市的經濟發展來看,北京都體現了時代的氣息。當學生對北京「傳統」與「現代」的層面都有所了解之後,教材又很自然地提出了是「保護」還是「發展」的問題,啟發學生辯證、全面地思考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自學思考題:
1、北京位於 平原的北部邊緣,背靠群山,面向 海。
2、北京屬 帶 氣候。
3、北京的氣候特點是:冬季 ,夏季 。
4、北京是全國的 、 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
5、 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 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6、 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7、 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8、北京猿人早在 年前就開始在這里生活。
9、北京最早稱為 。
10、北京舊城形成於 、 兩代,建築排列
成 狀,城市格局成「 」字軸線形。
11、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 、 、 、 。
12、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北京名勝古跡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上冊書中我們學過了我國的行政區劃,請大家回憶我國共劃分幾級行政區劃?最高級別的有多少個?分哪幾類?
提問,學生回答。(略)
講述: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為了經濟發展和管理方便,共劃分了三級行政區劃,其中最高級別的共34個。分別為直轄市4個,省23個,自治區5個,特別行政區2個。那麼,大家知道在這34個省級行政區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個嗎?
學生齊答:北京
對,北京。北京簡稱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大家對北京了解多少?有誰去過北京?請舉手。好,我們請××同學給大家介紹他所了解的北京。
學生介紹。(略)
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大家對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還不全面、不系統。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認識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書: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講授新課]
北京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與它的位置、范圍、地理環境等密不可分。
學生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1「北京市略圖」和圖6.3「北京城區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文字內容。
分析、討論、回答以下問題:(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標;
2.北京市在什麼部位與哪幾個省區相鄰?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圍的地形地勢有什麼特點?
5.北京市屬哪種氣候類型?有什麼特點?
6.流經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幾條?
7.北京市的對外交通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教師巡迴參與指導。(根據時間要求,可安排1、2組討論1、2題,3、4組討論3、4題等)
提問,小組代表回答,組員補充。(略)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北京位置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暖溫帶,地處內陸但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有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
2.戰略位置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
3.經濟區位優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承轉:正是由於北京的地理位置優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國的戰略重鎮,金、元、明、清先後在此建都,新中國成立後,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問:作為一國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職能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講述:(板書)四、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
活動:請大家閱讀課文和圖6.2、6.4,看看從哪幾個方面可以說明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華、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還有眾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國家級文藝團體等。
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種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氣候等地理環境特徵,知道北京位置優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職能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已經成為中華兒女最嚮往的地方。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京位於 平原北部邊緣。該平原是我國第 大平原,其他兩大平原是 和 。
(2)北京屬典型的 氣候,其特點表現為 、 。
(3)北京的地勢表現為 高, 低。 、 、 三面環山,東南方向是 平原。
(4)北京的地理坐標是 , 。
2.判斷
(1)北京三面被河北省包圍,是河北省的一部分。
(2)北京是個內陸城市,對外聯系很不方便。
(3)流經北京市的河流大多屬黃河水系。
(4)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因此它是我國的經濟中心,經濟發展水平很高。
(5)「北京時間」就是北京的地方時。
3.選擇
(1)北京西隔 山就到 高原( )
A.太行山 內蒙古高原 B.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C.太行山 黃土高原D.大興安嶺 黃土高原
(2)北京的城市職能是( )
A.鋼鐵工業中心B.經濟發展中心
C.政治文化中心D.國際交往中心
答案:1.(1)華北 二 東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2)暖溫帶大陸性季風 冬季寒冷乾燥 夏季炎熱多雨
(3)西北 東南 東北 西北 西南 華北
(4)40°N 116°E
2.(1)× (2)× (3)× (4)× (5)×
3.(1)C (2)CD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北京的自然環境特點和城市職能,誰來說說北京的主要職能是什麼?
提問,學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職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
講述:北京的這種城市職能與它的歷史文化有直接的淵源,同時也決定著它的未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節的第二部分:(板書)歷史悠久的古城和現代化大都市兩部分內容。
[講授新課]
活動:請大家閱讀課文和圖6.5,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歷史?有哪幾個朝代在此建過都?
2.北京舊城格局形成於哪兩個朝代?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這樣布局?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為周武王時的薊城,先後有金、遼、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書:建城時間早)
2.至明、清兩代,北京舊城的格局基本形成。舊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宮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築排列成棋盤狀。城市中軸線突出,皇宮位於城市中心中軸線上,東西建築以中軸線對稱展開。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環環相扣,層次分明。
北京舊城之所以這樣布局,從自然因素考慮,一主要是要利用現在北海和中海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資源的分布會影響城市的布局;二是因為我國位於北半球,北京位於我國北方,冬季嚴寒且常刮西北風,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於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為城市布局的主導方向。
北京舊城的這種布局特色還體現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將宮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體現了「普天之下,惟我獨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體現了「面南而王」的傳統觀念。
承轉:北京舊城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也曾不斷變化。
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7,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自遼代以來,北京舊城在空間上是如何變化的?
2.北京舊城城址的變遷與水源有什麼關系?
3.現代北京城與北京舊城有什麼關系?
學生讀圖,分析、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自遼代以來北京古城的空間變化有這樣幾個特點。首先,北京舊城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其次,空間分布上從遼南京城原址逐漸向北、向東擴展,至明清時又向南縮,使舊城輪廓由遼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長方形,至明清時期演變為「凸」字形。
北京舊城城址的不斷變化與水源有密切關系。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出,無論城址如何變遷,都要始終保證城市附近有豐富的水源,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因此,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職能的不斷豐富,水源的豐裕程度直接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城址的變遷。
現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礎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環線就是以北京城牆為基礎的,這說明「歷史」對「今天」有深刻的影響。
承轉:北京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北京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板書)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北京可以憑借這一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
活動:請大家看圖6.6,說說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勝古跡。
(請一兩位同學給大家介紹幾個景點,教師可適當介紹代表性景點,如天安門、故宮等。詳細資料見備課資料。注意不要上成旅遊課)
承轉、提問:每個中國人都有到北京旅遊的願望,都想親眼目睹首都的風采,加之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影響力增強,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這幾年到北京旅遊的人數不斷增加,僅「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到北京故宮的日游容量達10萬人次,給故宮的保護帶來很大壓力。這又出現了一個新矛盾:這一筆歷史文化遺產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時又能妥善保護,得以持續利用下去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P24建議,說說你的看法。
歸納、承轉:大家剛才談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還頗有見地。大家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歸納整理以後,寄到北京市有關部門,為北京的建設保護做一份貢獻。課本的第四點「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虛擬旅遊」就是一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利用和保護這一對矛盾的好主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北京也在不斷發展。那未來北京應如何發展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P25課文及圖6.11,回答以下問題:
1.結合你的認識和感受,說說你對城市現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注意些什麼?
3.為加快北京的發展速度,採取了哪些措施?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國的心臟所在,是中國的象徵,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築,這使得北京出現了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特殊景觀。
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北京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決定了它必須朝現代化大都市發展。我們相信,未來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齊全、環境優美、交通便捷,歷史與今天同現、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京建城的歷史已有 年,最早稱為 。先後有 、 、 、 各代在此建過都。
(2)北京舊城的格局形成於 , 兩代,成 形。在這之前,舊城城區曾幾度變遷,引起變遷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3)未來的北京將成為一個 。
2.判斷
(1)北京是個文化古城,歷史遺留建築很多,嚴重阻礙了北京的發展,應堅決拆掉。
(2)今天的北京城已一改過去的舊面貌,歷史對北京的今天毫無影響。
(3)北京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為提高旅遊收入,應延長營業時間,擴大遊客量。
(4)為加快北京的發展速度,應加大工業發展的力度。
答案:1.(1)3000 薊 金 元 明 清
(2)明 清 凸 水源 (3)現代化大都市
2.(1)× (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