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其產業結構與所處地理環境有何關系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
3、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
4、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啟示:借鑒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使生產力水平.
『貳』 新加坡的位置有什麼特點,並分析其對經濟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位於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及大洋洲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 ,海上航運十分繁忙。這種地理優勢有利於發展本國的對外貿易,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1)地處馬來半島南端,擁有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它是著名的國際大洋航線的樞紐,是東南亞的航運中心,還連接著太平洋和印度洋,起著溝通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的作用,交通便利
(2)溝通三大洲,連接兩大洋,港口資源豐富,有利於引進科技,發展知識(電子)產業、旅遊產業、深加工產業
(3)處於東南亞的「十字路口」發展旅遊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定位為「花園城市」
(4)首先是利用馬六甲海峽的交通便利,發展船運業和轉口貿易;其次是引進資金和技術,發展電子工業和海上鑽井平台;同時利用便捷的 交通,周到的 服務和熱帶海島風光發展旅遊業.同時,新加坡能這樣快速發展,和正確的國家政策分不開的.
『叄』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有何特點
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北岸,被靠馬來西亞,南望印度尼西亞。馬六甲海峽是國際重要水道,連接著印度洋和太平洋,地理位置很重要。
(3)新加坡在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優勢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8世紀新加坡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佔;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參考資料
網路-新加坡
『肆』 從哪些方面能說明新加坡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自然地理:
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面積為647.5平方公里,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50多個海島組成,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91.6%。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
交通: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聯系歐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空中心,航線通達54個國家(地區)、127個城市。從中國的北京、廣州、廈門、深圳等城市都可直航新加坡。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機場之一。 新加坡交通發達,設施先進,有火車及巴士來往馬來西亞、泰國各主要城市。長途巴士總站設在新橋路,每天有數班車通往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關丹、馬六甲等。
『伍』 東南亞國家有哪些地理優勢、 如何利用這些優勢發展經濟、
東南亞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1)范圍
A、緯度低:絕大部分位於南緯10度至北回歸線之間,沿北緯20度剖面自西向東穿過的河流依次為: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湄南河),瀾滄江——湄公河,(紅河)。
B、東經95度至東經110度之間:東經100度穿過中國雲南、金三角(緬、老、泰交界)、湄南河三角洲(泰國曼谷)、泰國灣、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島、印度洋
C、「十字路口」的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D、馬六甲海峽:地處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E、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內陸國——老,沿海國——緬、泰、柬、越、馬
F、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我國習慣稱南洋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菲律賓、汶萊、新加坡、東帝汶、馬來西亞
G、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跨亞洲與大洋洲的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
H、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非「東盟」國家
(2)地形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遊河段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形成了河谷成V字形、兩岸高聳的流水侵蝕地形,下遊河段流速減慢,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典型的流水堆積地貌,湄公河平原本區最大平原
馬來群島:地處三大板塊交界處。地形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火山灰土,土質肥沃,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3)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南部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類型
主要特徵
分布地區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較多,一年之中有旱季、雨季之分
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一年中農作物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和馬來半島南部
農作物在一年中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4)河流與人類活動
河流沿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加上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人類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市沿河分布——紅河(河內)、湄公河(萬象、金邊)、湄南河(曼谷)、伊洛瓦底江(仰光)
2、居民和經濟
(1)人口稠密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人口分布不均:稠密區——平原、三角洲、大島——人類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發達;
稀疏區——熱帶雨林氣候區、山區——自然條件惡劣
黃色人種,印尼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著名城市萬隆
宗教:佛教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著名佛教建築、泰國作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2)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天然橡膠—馬來西亞、油棕—馬來西亞、椰子—菲律賓、蕉麻—菲律賓、胡椒—印尼、金雞納霜—印尼),世界水稻主要產區(泰國—稻米主要出口國)
森林——世界熱雨林主要分布區,世界名貴木材(楠木、柚木)出口區(主要是緬、泰兩國)
礦產;世界最大錫礦帶,馬來西亞最多;世界石油主要產地之一(印尼和汶萊為石油出口國—主要輸往日本)
(3)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是長期以來受殖民統治的結果,殖民統治者將東南亞作為掠取廉價資源的寶庫,壓抑民族工業的發展,以便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從中賺取巨額利潤。東南亞獨立後,也不能很快擺脫此種局面
。
利用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且廉價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工業,產品大量出口,振興民族經濟,泰國、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很快;
旅遊業迅速發展如新加坡、泰國。
3、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2)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發展經濟
①、經濟發展條件分析
有利條件:A、地理位置——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和航運要沖上;B、城市島國——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C、港口優良,世界各國物產轉口中心;D、經濟地理位置——地處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地域中心,各國貿易集散地;E、政策——對外開放,重視教育和科技。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貧乏,領土面積狹小,糧食靠進口,水靠鄰國供應,原材料、能源、市場對外依賴嚴重,易受世界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或沖擊。
②經濟發展情況:
A、利用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的優勢,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增加商品的出口數量和港口的吞吐量,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各國互相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B、新加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迅速發展了造船、煉油、海上鑽井平台、電子電器等工業
C、由於工業經濟的發展,銀行大量增加
D、利用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E、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
F、重視保護環境,是聞名的「花園式城市」(A、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B、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C、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
(3)工業布局
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遊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4、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島,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萬隆:1955年亞非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熱點問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瀾滄江——湄公河次流域開發」、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