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課程性質和理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高中地理課程是與初中地理課程相銜接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課程。
開設高中地理課程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備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課程結構
基於核心素養的提出,新版課程標准對課程結構也做了較大的調整。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
三、課程內容
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課程內容選擇上變化幅度較大。總體而言,在設計思路上,必修內容「寬而淺」,不追求地理學科特定的系統性,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災害、地域文化、國家戰略、海洋權益等內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
四、學業質量
地理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地理學科核心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
課程設計思路
1、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
⑵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地理新課程標准指出: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1]。地理是高級中學的一門必修課,它以人類所生存的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師必須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從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來認識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進行好新課改的實踐,扎扎實實地搞好新課改工作。
地理新課改必然要求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地理課堂優勢,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使高中地理教學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准、完成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神聖使命。
一「創設情境」式教學模式
地理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既包括老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創設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引導他們質疑、調查、探究、辯論,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學習過程。對於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的創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一)運用試驗和演示
通過演示一些小實驗,來創設一個新穎生動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思考。例如講到海陸熱力差異知識時,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備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時間內體驗溫度的不同,然後討論海陸熱力差異,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想像
在講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釋不清的現象來進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陰天為什麼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時為什麼呈紅色」,指出這些都是由於大氣對波長不同的太陽光散射,吸收狀況不同造成的。提問為什麼在交通信號中以紅燈作為停車信號,引導學生與所學的知識聯系並解釋其中的道理,利用這些身邊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利用直觀的多媒體演示
媒體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直觀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樣性與高效性,很容易為學生創設一種積極的思考氛圍,如演示火山爆發、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直接的引發學生的學習趣。
(四)結合時事
實際在地理課堂上引入時事性的內容,不是地理學科所特有的,許多學科的老師們也都有這萬面的實踐。可以就熱門的時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還可以培養學生與實際問題結合,靈活運用並掌握地理知識。
二 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高中各科目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每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培養學科思維,地理教學也不利外,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方式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其行成習慣,自然而然的運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注意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
(一)「地圖式」閱讀法——培養區域思維
地圖是地理科學的重要工具,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地理課本上有很多插圖,還有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冊。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要求學生閱讀自學地理知識的時候,還應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理解、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地理信息,並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尋求各種地理規律、地理特徵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圖轉換成文,用語言文字准確敘述圖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2]。這樣長期堅持,在學生腦海里就會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區域地理框架,形成區域性思維方式。例如在講《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有關地球各圈層的插圖,把圖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各圈層的文字介紹與圖兩相對比,這樣學生對各圈層的特點、所處的位置就認識得比較深刻了。然後再布置學生完成畫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同一幅圖上把各個圈層都標示出來,這時學生會比較完整地畫出地球的圈層圖,以後只要提起地球的各個圈層,學生腦海里就會很快浮現出完整的畫面,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收集、整理地理筆記和資料——培養綜合思維
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做筆記方面可能會做得比較凌亂。教師可以通過檢查筆記的形式,督促學生課後整理、補充筆記,尤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後,要引導學生做好單元知識網路的構建,從中把握主幹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把書由「厚」讀「薄」的同時,還可以在分析問題時知識明確、綜合、清晰。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整理資料的習慣,以某個問題為中心,去探討它的相關問題,便於形成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例如在學習「大氣的水平運動」時,通過整理,將與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相關的知識聯繫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塊,它將幫助學生對風形成一個綜合的認識,進而能解決與風有關的各類問題。
(三)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和分析問題——培養社會實踐思維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基於此點的重要性,新課程注重將高中地理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有關地理問題,提出探究的方案,與他人展開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學習來幫助他們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人文素養[3]。
地理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思維更加活躍和全面。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又可以與實際緊密結合,有利於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程標准中對教師教學的新要求,順應高考地理試題的發展模式。
三 建立地理課堂教學新模式
(一)「老師—學生」、「學生—學生」的合作學習模式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之一。地理課堂上無論是探究還是討論,都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實而有效的交流,交流方式應具有多樣性。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個個潛在的學習資源,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比如說,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地理現象的解釋可能會是不同的,這時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之間充分地交流,以比較各自的觀點,直至形成正確的認識。這種有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為主的研討和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方式[4],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引發新的問題,形成更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和研討的動力,這種課堂學習將是充滿生命活力的。
(二)合理整合網路信息資源技術推動地理課堂教學
現代多媒體及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並且在支持學生進行研討--探究學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最深刻影響就是,它提高了學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地理新課程強調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並依據學校的條件來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新課堂。對於地理教學而言,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 ,能較好地解決地理教學的難題,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實體化[5]。比如在講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時,我們可以將它動畫化,方便學生理解。例如講解「四季更替」時,可以將地球自轉、公轉在計算機屏幕上進行模擬演示,不斷分解其運動過程,直觀立體地展示陽光直射點的回歸移動、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等運動過程,然後出示字幕,供學生思考。
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新課程整合中,我們應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思想研究。但是,在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同時要控制信息提供量、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選擇是否需要運用以及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怎樣在45分鍾的地理課堂中有效的利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信息技術手段教學,要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效結合,優化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教學內容和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新課程改革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地理教師要注意充分挖掘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和社會資源,服務於地理新課程改革。同時,要求教師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得到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高中地理新課改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我們每個地理教師都應在教學與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創新,跟上地理新課改的步伐,不斷優化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為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做出應有的貢獻。
⑶ 急!高中新課標政治、歷史、地理的選修內容是什麼要詳細的
我是山東的,文科,各地學的本的封皮不同,句子不同,但是換湯不換葯。
理:
化學: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三本必學必考。
物理:電部分全學,熱學全學,動量與原子物理部分全學,還有可能要學波的部分。就是物理3-1到3-5基本要學全。
生物:現代生物技術實踐這本知識點不多,還有一本講基因方面的重點學。
呼,終於到文科了~
地理:要學1、區域地理,包括中國的世界的,這個沒有統一教材,但是很重要;2、自然災害與防治3、環境保護。我們就學這三本選修,但是還有海洋地理和旅遊地理,各地選的情況不一樣。
政治:我們選國家與國際組織常識和公民倫理道德常識~但是其實選修共六本~
歷史:歷史重大改革回眸和近代民主思想與實踐和21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也有其他選修本。
我忍不住要多說幾句。
我當時為文理分科這事可是痛苦了很久,因為自己兩方面平均。
總之,多問問別人,多想想自己的優勢,多看看自己的理想。
很多東西,到了高二,很現實。你已不是小孩子了,快十八了。
分好科了就別後悔。
⑷ 新課程理念下應從哪些方面進行高中地理教學
「關注課堂的有效教學」是當下課程改革的熱點之一,也是前沿問題。有效教學的實質是對預期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有效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體發展和全面發展。然而,新課程的實施帶來了新變化也帶來了新問題。如:因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透徹而導致備課低效或無效,課堂教學實施的低效運作,對探究性學習的誤解導致教學迷失目標。一些主管部門對「作秀課」的過分宣傳和部分教師對探究性學習的誤解,對課堂教學評價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和錯誤的做法。課堂過分要求教師圍著學生轉,新「八股」再次上演,學生分組學習、匆忙討論、角色表演、假問題充斥課堂,表面上看熱鬧非凡、活動豐富,但教學的隨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約束與反饋調節,淡化了教學內容、目標,使得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沒能突出,難點也沒能很好地突破,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那些踏踏實實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卻被冠以「落後的教學方法」而大加批評,很多教師對「引導」「講授」等教學方式產生了一種排斥和恐懼心理,避之唯恐不及,從而導致當前中學教學中存在嚴重的「華而不實」現象,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探討並逐步掌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使高中地理教學能體現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准、完成時代賦予高中教育的神聖使命。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既要轉變陳舊落後的觀念,又要有自己對教育信念的堅持,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機智和教育智慧。教學不但要體現新課程理念,更要回歸到教學目標上,讓學生在快樂享受過程的同時,能夠有所發展。為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真正貫徹新課程基本理念,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在課程目標上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地理課程的核心內容。地理素養的培養通過高中地理課程總體目標的實現才能達到,即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及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課程目標具體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有機結合的維度。教師在安排相關教學活動時,可讓學生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分析、鑒別,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在學習「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相關內容時,建議注重兩個方面的闡釋:一方面說明地理是人類活動的外部條件,但並不是決定性條件;另一方面要向學生指出,在特定的場合,地理環境可以成為人類活動的決定性條件。通過這種辯證的分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二、在課程實施上重視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游、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一地理新課程的重要理念,要求高中地理課程的實施更加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旅遊與區域發展」的內容時,可以「旅遊區生態環境問題調查」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可按下列程序指導學生:一是指導選題。教師簡要介紹旅遊業的發展可能給旅遊區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說明保護旅遊區生態環境的意義,激發學生研究旅遊區生態環境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確定研究課題。二是組織課題組,制定研究計劃。研究計劃內容包括課題名稱、研究小組負責人、指導教師、實施步驟、資料和設備等。三是提供思路指導實施研究。四是指導撰寫調查報告,提出改進建議。五是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各小組向全班展示本小組的調查報告,並最後形成一個基本反映全班調查結果的總報告,提交有關部門。
三、採用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和不同的課程結構,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也正是高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理念。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以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需要。在全體學生共同學習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在選修課程中進行選擇,還可以學習高中地理教育的山地鄉土區域地理課程和學校課程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索適應學生差異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探索、實踐:(1)教學目標的設計體現層次性、適應性。(2)教學方法的設計力求多樣性、創造性。(3)教學實例的選擇具有鄉土性、新穎性。(4)課堂提問追求廣泛性、開放性。(5)練習和作業的設計注重梯度性、自主性。(6)地理活動的策劃要講究研究性、實踐性等。
四、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無論是在工農業生產領域還是商貿、金融等流通領域,無論是在科技、教育、軍事領域還是在大眾生活領域,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獲取、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未來生活能力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還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優化地理教學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主動且富有個性化地學習高中地理課程。例如,在講「鋒面系統」時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分析「鋒面氣旋對我國天氣的影響」,豐富和完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動態模擬過程,把復雜問題表達得很直觀、形象。
五、在課程評價上注重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評價目標追求多元化,評價內容力求全面化,評價手段倡導多樣化、評價主體注重多元化,且強調地理學習評價的三個「相結合」,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在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善於鼓勵,努力創造寬松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信。第二,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第三,教學相長,積極啟發學生思考,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培養後,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工作中,運用這些技能、方法,這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最終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教學過程以形式為載體,形式以結果為目標,無論我們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目標都應該是一堂課的起點和歸宿。我們應該以新課標為准繩,以教材為載體進行有效的教學。准確把握課程理念,正確反映人們對課堂教學的價值評價,對今後的課堂教學起著指引和導向作用。
⑸ 高中地理學什麼內容
高中地理學習內容: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選修科目: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
⑹ 如何應對高中地理的新課標改革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高中地理教學又迎來了一次新的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如何把教學還給學生,如何有效地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這些問題是新課標最主要的特點,同時也是高中地理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理念更新的基本標尺。
1 新課標理念下對如何加強高中地理教學改革
1.1 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
高中地理新課標強調學習的有效性。地理教學涉及廣闊的人文景觀、自然天地和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因此,地理教學有趣味性的知識點和雄厚的直觀性基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廣泛採用現有的地理標本、掛圖、錄像、幻燈、多媒體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或自行創新設計豐富多樣、切實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學手段富於變化性。採用直觀教學,易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的學習始終保持在積極、自覺、主動的良好狀態。例如在「地球的運動」,這一節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如果單從課本文字和課本的插圖上看,學生根本不能深刻理解。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讓學生從中觀察到地球運動的整個變化過程,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運動的方向、與太陽的運動關系、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其影響等原本較抽象的知識。
1.2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轉變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指出: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首先應該切實認識到教與學是一個整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應把自己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應使自己的教學手段成為引導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更應善於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決不能僅僅是為了講授課本內容而上課,那隻能使地理課程教學陷入僵化模式。教師要放棄課堂上「我說了算的權威」,樹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念,徹底改變那種板著面孔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局面。要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學習和雙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言傳身教,感染學生。
1.3 改變過去灌輸式教育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新知,這是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新鮮理念。問題即思維,一切探究、發現、創新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憑借,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不斷進入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問題一定要注意新穎性與層次性,問題要有思考價值和有可探索的餘地,多設計「為什麼」和「怎麼樣」之類的問題,少問簡單的「是什麼」之類問題,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激發思維,要鼓勵、誘導學生的求異思維。其次,教師不要直接向學生提供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和方法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同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思維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三,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上一定要創設問題情境,容忍學生幼稚的甚至荒誕的想法,使學生逐步做到想問、敢問和善問。例如月相知識的學習,先製作表,要求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相,填出月球出沒的時間、方位,並繪出大致的形狀等,由他們分析總結規律。上課的時候再由老師分析這些規律的原理,用「上弦月出現在農歷上半月,出現在上半夜,切東西邊亮。下弦月出現在農歷下半月,出現在下半夜,切西東邊亮」等通俗的語言來加強學生的記憶。再例如在讓學生在爬山的過程中通過感受氣溫的高低、觀察植被的變化來學習垂直地帶性以及植被分布的特徵。把教師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拷貝」給學生,使教師有預見性地把握教學全局,更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1.4 著力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
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科學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宏觀駕馭教材,准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進程等等。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帶動學生學習行為的優化。如教學過程中必須精神煥發、富有激情;學生發言時認真傾聽,不隨便插嘴。學生發言後及時與以評價和指點;課堂上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下課前必須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總結反思本課的學習活動;必須准時下課,不得佔用學生課間休息時間等。同時,嚴格貫徹落實新的教學大綱。新編地理教學大綱,是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法律」性文件。認真貫徹執行新大綱是推動高中地理改革的關鍵。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首先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精神,把握實質,並在教學中認真貫徹落實。其次,每位教師除了要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全面落實教學目標和任務外,還應該根據大綱的規定發揮學科優勢,切實實施素質教育。
1.5 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
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天氣系統》教學中,將近期衛星雲圖動畫編入課件,展示近兩天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的真實性、現實性。
2 結語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要高中地理的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的束縛,盡快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⑺ 高中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的思考: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隨著四川省新課程的全面實行,結好迅合對其他省區新課程高考的研究發現,地理櫻襪物學科實施新課程後命題同樣注重對區域地理的考查。在命題中,通常也是系統地將理和區域地理結合在一起考查,以區域地理為背景,考查區域地理特徵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所以區域地理在新課程高考中也佔有一定比例,不容忽視。
四川新課程地理高考包含五個模塊,必修的三個模塊和選修五、選修六在考查內容上,也會涉及區域地理。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向以前一樣處理區域地理,所以針對這種現狀,筆者對新課程中區域地理的教學有以下思考。
一、高考中區域地理的考查方式
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四川的選修模塊以及其他新課程省區的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區域地理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查:
1.考查區域空間定位,主要是區域經緯網、地形圖、區域海陸輪廓圖、景觀圖等,一般難度不大,但是往往要與等值線及其他地理知識相結合考查。
2.考查區域地理特徵,如對地形、氣候、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等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區域人文地理知識,主要體現在對某一地理事物的區位因素及變化的分析,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城市、旅遊等區位因素及變化的分析。
3.考查區域國土整治,包括對已學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如生態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糧食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及解決措施;還包括該區域中各種地理事物的開發利用,如河流的開發、旅遊資源的開發等。考查考生利用以上知識,評價和分析其他區域類似的地理問題的能力。
高考越來越重視時政熱點區域和省區周圍地區的考查,以這些區域為背景考查鄉土地理和高中地理中學過的知識。
二、教學實踐中轉變教學模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應有所變化。盡量多給予學生學法指導,課堂上讓學生的活動多一些,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探索和落實知識。比如在空間定位上,可以先讓學生明確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其他相關位置如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等的定位,然後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歸納。練習中要多一些歸類訓練、思維訓練;在答題語言上,多進行規范性指導。
三、關於區域地理的教學內容
1.讓學生明確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學習區域地理關鍵要解決區域「在哪裡」「有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哪裡」——區域空間定位,首先要讓學生頭腦中有空間概念,著重落實在圖上,可以製作 導學案 ,對教材中要求重點掌握的圖設置填圖訓練,並在填圖的過程中設置一兩個思維訓練。脊液同時,在空間定位時教師應教給學生多種空間定位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定位。將圖落實,從讀圖、說圖、記圖、換圖、填圖和繪圖等方面來建立空間概念。
(2)「有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也就是事物的分布、區域特徵、人地關系、區域差異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在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以學生為主導,指導學生結合已學的地理知識,根據地理位置分析某個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分析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運用整體性思想和聯系的觀點,教會學生區域特徵的分析方法。
以非洲為例,大陸部分南緯34°到北緯37°,東臨印度洋,西瀕大西洋,使得該州主要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受赤道低氣壓帶、信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西風帶的控制,加上大陸東西兩岸的洋流,使得非洲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由於大陸以赤道為界南北對稱分布,所以氣候類型也南北對稱,在這樣的氣候對應一定的降水和氣溫,就形成了一定的植被和水文及土壤。同時,氣候與地形之間也存在聯系,一定的自然地理特徵就對農業、工業、城市和交通等有很大影響。
(3)在教學中更注重自然地理特徵的教學,在明確地理位置的情況下,自然地理特徵是一個區域發展的基礎。多種教學方法結合進行,在分區地理時,運用比較法學習各個區域的差異。首先根據「主題」的需要選定合適的比較要素。其次是選擇比較的方法——「橫比」或「縱比」。橫向比較大多適用於比較區域間的共同點與差異點;縱向比較多用於同一地理區域不同階段的變化分析。
2.系統運用地理知識,對區域地理特徵描述做以下方面建模:
(1)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等。
(2)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地質、氣候、河流、植被、土壤,在進行特徵描述時如地形——海拔高低及起伏、地形類型及分布。
(3)人文地理特徵:包括農業、工業、交通、城市、旅遊、商業,主要對區位因素進行分析,如分析氣候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從氣溫、降水、晝夜溫差、光照、氣象災害等角度去思考。
(4)區域發展問題:主要從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開發利用的角度考慮。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區域地理教學更多的是在教學方式、情境設置以及問題設置上變化大一些,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
⑻ 我國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哪些模塊
必修模塊有三個,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選修模塊有七個,大致是旅遊地理、環境保護、自然災害與防治、海洋地理、城鄉規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宇宙與地球。目前大部分省選考旅遊地理、環境保護、自然災害與防治三個模塊,有一些沿海的省選考海洋地理,還有一些省選考城鄉規劃,最好兩個模塊好像沒有那個省選考。
⑼ 略談高中地理新課改中的幾個轉變
1. 地理課改的基本理念
新課改的理念首先強調的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其次是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2. 新教材特色
新教材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在知識表達形式上都與老教材有很大變化,特別是在知識量傳授上有了很大壓縮——不重視獲取多少知識,而注重學習的過程,獲取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3. 課改後對地理教學與學習方式的基本要求
課改後改變過去過分注重記憶,被動模仿的學習傾向,把學生自主探索與師生合作交流相結合,改變「師講生授」的傳統方法,倡導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質疑,討論提出獨到的見解,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給予適當的鼓勵,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教師角色意識、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觀念。
4. 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反思
傳統教學過程中,過於強調學生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且講授直接指向結論,很少讓學生主動思考,很少讓學生經歷當初科學發現的思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