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什麼叫沿革地理

什麼叫沿革地理

發布時間:2023-07-24 04:59:45

❶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的概念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萌芽於遠古時代,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圖和地理區劃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則出現了不少精彩的論述。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❷ 什麼是歷史地理

就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並不屬於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文。但是中國歷史地理卻一直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終是其他各個分支所不可或缺的。這一方而是由於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因為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現象,卻都是發生在過去的,所以離不開歷史文獻資料和對歷史本身的認識。

實際上,歷史地理是一門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變遷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對象和現代地理學沒什麼兩樣,只是個別要素因材料短缺而無法研究。兩者的區別主要是時間不同,現代地理學是研究現在的環境變化,而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的。

歷史地理學與現代地理學一樣,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分支。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環境如河流、湖泊、沙漠等等,人文地理主要是研究如人口、經濟、城市、風俗、文化等,前者屬自然科學,後者屬社會科學。中國傳統歷史上有沿革地理學,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沿革地理研究的范圍比較狹窄,基本上分兩部分內容,一是地名建置沿革,即這個地名最初叫什麼名宇,後來叫什麼名字,它原在哪,後移到哪,這個朝代屬哪個府哪個州,以後又有什麼變化等等。二是河流的沿革,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們中國河流變化太大,如黃河改道過好多次。但過去沿革地理,只研究變化過程,不太研究變化的規律,就事論事。沿革地理學的產生就是為歷史學服務的,是早期歷史學的一個分支,搞的人往往是歷史學家,如杜預注《左傳》,胡三省注《通鑒》,宋朝王應麟寫了一本《通鑒地理通釋》,目的就是專為研究歷史的人搞的,這是過去的風氣,一直到清朝。清朝出現了著名的乾嘉考據學派,主要是考經學,輿地學也是當時最重要的學問之一,搞的人大多是歷史學家,當時也出現了一批考據地理沿革的大家,如錢大聽、楊守敬等。這一情況到清末未有本質變化。

❸ 沿革地理的介紹

沿革地理:evolution geography記述並考證歷史時期疆域和政區等的沿襲與變革的領域。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前身。

❹ 沿革地理之所以備受重視的原因之一

沿革地理(evolution geography),屬記述並考證歷史時期疆域和政區等的沿襲與變革的領域,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前身。沿革地理在中國起源早,成果豐碩。

❺ 訪談︱李曉傑:五代十國的政區地理有什麼特點

訪談︱李曉傑:五代十國的政區地理有什麼特點

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陳華龍 胡耀飛
2015-08-28 15:54 來源:澎湃新聞
字型大小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學術意義上的行政區劃變遷通史,由周振鶴先生主編的十三卷本《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預計今年年底全部出齊。其中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14年12月出版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是這套通史的最新成果。該卷依據相關傳世與金石考古資料,全面而系統地逐年復原了五代十國時期(907—959)中原地區先後更替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王朝政權與在此期間南北方出現的前蜀、後蜀、南平、楚、吳、南唐、吳越、閩、南漢、北漢等十個地域政權的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同時,還討論了岐王、盧龍、定難、歸義等或大或小的各割據政權(勢力)轄區范圍的變遷。對這一時期諸多紛繁復雜、懸而未決的政區地理相關問題,作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盡、完整的揭示與廓清。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采訪了該卷作者——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李曉傑教授。

李曉傑
李曉傑1988年從復旦歷史系本科畢業後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因個人興趣偏向於文獻,而在工作期間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文獻與文物結合的研究方法,三年間只寫了一篇《清代宮廷的西洋音樂》(載《紫禁城》1991年第4期)。1991年他回到復旦,進入歷史地理研究所,跟隨周振鶴先生讀研究生,並於1996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談到從事政區地理研究,李老師說這有一定的偶然性。當時史地所正編纂《國家歷史地圖集》,政區圖組需要有人負責編繪東漢圖幅,周先生就把任務交給他來做。後來周先生又建議他繼續研究東漢一代的政區地理。在完成博士論文《東漢政區地理》之後,他又出版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先秦卷》。
談及從先秦、東漢轉向五代十國政區地理研究的原因時,李老師笑著說他研究時段原本在先秦兩漢,《五代十國卷》的寫作也完全屬於偶然。本來唐五代政區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是合為一卷的,由暨南大學郭聲波教授負責撰寫,後來由於唐代政區的研究已十分繁重,郭老師便建議周先生另找人來做五代政區部分。周先生便找到李老師,問他能不能先做點兒實驗,指導學生做一些五代十國政區研究。於是,他便按照構想指導研究生作了五代一些區域的政區地理,為後來書稿有關五代政區的撰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十國部分原計劃交由他指導的碩士生、後來跟周先生讀博的周慶彰來做,但因其博士論文對節度使轄區的問題並未涉及(而這又是考訂十國政區地理最為關鍵的問題),加之寫法也跟五代的體例完全不同,所以十國政區地理也由他親自來做,從謀篇布局到具體考證全部重新來過。

五代十國時期全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
澎湃新聞:眾所周知,五代十國作為亂世,史料紛繁復雜,且所存不多,那麼您在進行《五代十國卷》的撰寫之前,是如何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的?
李曉傑:原來我對五代十國也不太了解,雖然平時講課也會講到,但主要是按照概論的形式來講,也沒有專門的研究,連節度使的轄區問題都很模糊。所以有同學問我,如果我博士剛一畢業就做五代十國政區地理的研究,能做到現在這樣嗎?我說肯定做不到,因為這需要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先秦雖然是分裂時期,但實際上與後代統一之後的分裂割據還是不一樣的,處理的方法也不一樣。五代夾在唐宋之間,史料有限,加之我們對於五代很多制度性的東西也不是很清楚,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有關五代十國部分也很簡單。所以,以什麼樣的形式將五代十國政區地理反映出來,在撰寫書稿之初心裡並沒有譜。
我當時只是覺得有前面做先秦與東漢政區地理研究的經驗,經過努力,應該可以對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轄區范圍逐個進行考證,所以後來指導的三個學生關於五代政區的碩士論文框架就是我幫他們擬定的。這部分問題的研究可細分為兩級,一級是節度使轄區,一級是節度使所轄州的轄區。這與東漢不一樣,後者只需要顧及郡國一級轄區就可以了。當時學生們會拿材料來和我討論,我在這個過程中熟悉了很多史料。另外我還記得會把他們叫過來,現場幫他們修改論文,問他們這一段你想表達什麼意思,然後我告訴你怎麼來寫。在指導他們的過程中,我逐漸完善了思路與框架,對五代十國史料的收集與處理也就非常熟悉了。等到我正式接手寫作的時候,問題已經不是太大了,這也是我敢於從事五代十國卷撰寫的原因。否則從先秦、兩漢直接跳到五代十國,而且涉及到這么多具體的問題,恐怕很難進行。
五代十國政區地理研究主要涉及鑒別史料、排比資料,通過辨析基本可以理清記載矛盾之處,不像東漢有很多地方需要推理考訂才能解決,所以在具體考證問題上,難度系數並不是太高。如果你要讓我舉政區研究的實例,我更願意舉兩漢的,而不是五代十國的。但五代十國的難點在於綜合,在於整體上地揭示。就是說具體的問題上雖然不如東漢的難度高,但是你把它放到一起,通過什麼樣的形式進行展現,這個是難題。因為北方涉及到五個政權,南邊又有不同時期的多個政權,而且南北的情況你又要綜合考慮,頭腦中要有多條線,不像東漢只需一條線。五代十國一個地域就會涉及多個政權,當然先秦的地方也會有歸屬的變化,但是它比較簡單,不像五代。五代時同一個節度使換了一個政權就需要考慮到它的稱謂等問題。先秦史料少,進行粗線條的研究就可以了,但是做到五代十國的時候,雖然材料也有限,但畢竟是唐以後的情況,如果再做成粗線條的,別人就會覺得你研究的不夠深入。所以怎樣盡可能地做到精細,這也是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澎湃新聞:《五代十國卷》可以說是本套通史已出各卷中體例最為繁多的一卷,您能否介紹一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李曉傑:對!這一卷體例比較繁。另外,從細致程度來說,可能也比較細。不算概述及圖表等部分,最初考證部分就有四五十萬字。用周振鶴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五代五十來年,你一年差不多就寫了一萬字。現在出書版面字數總量已近一百二十萬字,那實際上一年就有兩萬多字了。這種精細程度,在已出的政區通史各卷中還是沒有的,所以我試圖在體例上給大家一個可以參考的樣本。對斷代政區地理而言,王朝穩定時期怎麼做已經比較成熟了,分裂割據時期還處於探索階段。正好我主持一項關於分裂割據時期政區地理研究的國家重點社科項目,這卷書稿也是那個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我對自己撰寫的這一卷的要求是,所做的研究要有可借鑒性,讓後來的其他研究人員可以參考,雖然也不一定完全是這個模式,但至少它是有別於其他斷代政區地理的一個樣本。
對於這一卷的體例問題,我覺得最主要還是政權的影響因素。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狀況對之前已有的政區研究體例模式也是一種挑戰,因為我們怎樣把縱向的時間變化和橫向的空間變化完整而清晰地揭示,本身也是一個問題。周老師看了我的考證部分初稿後建議增加概述編,否則很難讓一般的讀者在考證編中把五代十國政區的情況理清楚。有了概述編,讀者願意看哪個政權就可以去看哪一個政權。之後,如果你還需要具體了解,那再去看考證編的相應部分。書後面所附表格也都是輔助讀者查找與理解的,因為我覺得政區地理需要有可讀性與可利用性。換句話說,你要為讀者考慮,不能說你相關考證問題做完了就可以沒事了。
另外,我對這套通史之前所出各卷的具體體例也有一些借鑒。郭聲波老師在《唐代卷》中會把標准年所在的政區時段加粗顯示,這個是我在體例上借鑒的。然後像李昌憲老師的《宋西夏卷》中將州所轄縣的存在時間進行括注,我在節度使轄州以及州轄縣上也借鑒了這種做法。至於章節目錄中一些特定的用語,像「承」、「暨」 等詞,都是我這一卷裡面特有的。在概述編與考證編里政權名稱的含義是不一樣的。概述編政權名實際涵蓋了政區的情況,而考證編的政權名是沒有政區含義的,所以政權之間會用「承」或「暨」,也會出現稱為「某某(政權)轄境政區沿革」的情況。

澎湃新聞:斷代政區地理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標(基)准年的選取,在該書考證編的擬目中您為何選擇後梁貞明六年(920)作為考證標准年?
李曉傑:在《五代十國卷》中所出現的基準年和標准年名稱,實際區別不大。一般我們進行政區地理考證會選取一個考證的標准年,也就是一個標準的斷代,作為敘述的目錄,之前之後的變化都反映在這個目錄當中。但書中為什麼又出現了基準年的稱法呢?那是因為在概述編里,敘述每個政權時也需要用到標准年,我怕讀者把它與考證編中的標准年混淆,所以就又換了一個詞,在概述編裡面以基準年作為各個政權政區敘述目錄的標准年。全書概述編中每個政權政區一個基準年,共15個,而考證編只有一個標准年,這些主要都是為了敘述上的便利。
至於為什麼選擇920年作為考證編的標准年,確實有所考慮。這個考慮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敘述上的便利。當時我們開過一次這套通史編纂人員的編撰會,會上有老師建議我以後唐滅前蜀的925年作為標准年,因為當時政權所含的地域最廣,擬目可能比較方便。但是我後來為什麼沒有採納這個建議而用了後梁的920年呢?我的考慮是,還是用五代最初的一個政權可能比較好,這樣可以在目錄上不打亂梁、唐、晉、漢、周的順序。其次,920年還能夠兼顧南北方政權。太早的話南北方還有很多小的割據政權,而到了920年,政權的數量相對就比較少了,北方只剩下後梁、晉王、岐王、定難和歸義,南方為前蜀、荊南、楚王、吳、吳越、閩王、南漢,而且還要考慮到他們當時稱王或者稱帝。這些因素綜合考量下來,就覺得920年比較合適,因為再往後面,後梁就快不存在了。
總之,我首先想以後梁作為開始,其次我還想以後梁時期內政權數目最少,然後還要考慮到南方基本上已經稱王稱帝。這樣的話從擬目角度來說,目錄就會顯得比較規整,政權數目也不是那麼多。
澎湃新聞:對於不是專門研究政區地理的人來說,若想參考該書的研究成果,具體應該如何利用這本書?
李曉傑:我覺得對於一般的史地愛好者來說,看概述編和後面的圖表就可以了。我也接到過國內一些讀者的來信,還沒有人反映這本書他們看不明白,只是覺得看得有些吃力。其實這本書我覺得一般人也很難系統地去看,要查閱的話就看概述編,想知道具體考證過程再去翻考證編。後面所附的表,其中節度使沿革表(《五代十國方鎮建置沿革表》)只是一個時間表,沒辦法看轄區的,但每個方鎮的序號和概述編中的序號一致,可以方便查找。節度使轄區的沿革表(《五代十國政區沿革表》)不僅有時間的變化,還有地域的變化在裡面,通過閱讀表格也能很快了解想知道的情況。按理說有地名索引的話可能更方便,不過從印刷成本考慮這套書都沒有,所以有人建議在全套通史出齊以後可以考慮編制一個總索引。

《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各政區與割據勢力興衰示意圖表》(《五代十國卷》卷首附圖)
澎湃新聞:五代十國時期除了節度使(方鎮)、州、縣這三種最基本的行政區劃單位外,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行政區劃單位,其中「軍」是比較特別的一種,能否具體介紹一下?
李曉傑:五代十國時期的「軍」應該是從唐代承繼而來,但在性質上已經發生了一些轉化。從政區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有一個從軍事的「軍」到行政的「軍」的逐漸轉化過程。五代的「軍」比較復雜,向行政轉化的「軍」級別有三種:直屬京軍、准州級軍、縣級軍。這是五代的特色,到宋的時候「軍」的情況就開始簡化了。
我們怎樣判斷五代時期「軍」的級別呢?其實主要是通過統轄關系來判斷的。由某縣(或縣級政區)而升置,一般仍領原縣並由某政權直接統轄的稱為直屬京軍;由某縣一部分地區升置(不領縣)或降某州而置(領縣)並由某節度使統領稱為准州級軍;升某縣內的鎮、監等軍事、經濟要地或降某州為軍,其下皆不領縣,由某州統領,我們稱之為縣級軍。
澎湃新聞:通過三個不同時段(先秦、東漢、五代十國)政區地理的研究,您認為這三個時期政區各有什麼特點?由此您認為斷代政區地理最主要的特徵是什麼?
李曉傑:先秦時期政區尚處於逐漸完善階段,為雛形期。真正地遍設政區,應該是在秦統一之後,之前的政區在形式上我覺得也比較簡單,像郡與縣。層級也是慢慢形成的,從春秋到戰國,而且不一定在某一政權統轄范圍內遍設政區。
總體來講,先秦政區屬於草創階段,我們對於其內部的一些運行機制了解得也不是很詳細,而兩漢政區就比較成熟了。東漢雖然仍是郡(國)縣兩級,但是東漢邊境政區的變動比較明顯,像西北的金城郡經常內遷,西南的政區也常受到周邊少數部族的影響。東漢邊郡的變動比較明顯,這和當時東漢統治力量的強弱變化有很大關系,因此也就出現了「僑置郡」的問題。
另外,東漢郡國的「國」是虛的,已經和郡的性質沒什麼兩樣了,只不過還保持這一名稱而已,更不用像西漢那樣擔心王國叛亂割據了。五代十國時期隨著政權的頻繁更替,政區的歸屬變動比較頻繁。另外,有一些新置政區的出現也比較明顯,像南方一些政權把自己統轄區域內政區的幅員進一步劃小。北方的新置政區不如南方頻繁,但節度使的軍號隨著政權變動而更改的較多。還有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基本行政區劃單位的種類已經明顯增多。
所謂政區地理與沿革地理最大的區別,就是沿革地理著重縱向的行政區劃建置的改變,而對行政區劃轄區的揭示不明顯。政區地理實際上重點關注的是橫向的政區轄區的變化情況,同時並沒有舍棄對縱向的政區變動的關注,換言之,政區地理是在沿著政區縱向變化展開的同時對橫向政區的轄區變動進行關注與揭示,而沿革地理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它只關注政區縱向時間內的變化,即在不同的時間里政區是如何變動的,並不涉及在同一年裡不同政區及其轄境的狀況。例如沿革地理可以告訴你某一政區唐代如何,宋代如何,但是無法告訴你在唐代或宋代某一年該政區與其他並存政區的狀況。而政區地理不僅可以告訴你某一政區(包括轄境)逐年的變化,而且還可以逐年揭示不同政區及其轄境在同一年的變化。

❻ 歷史地理學的演變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難以與中國相比擬。1848年出版的麥考利《英國史》第一卷第三章關於1685年英國歷史地理的描述,雖然有人認為它是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但該章及其以後出版的一些以「歷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實際上仍以記述疆域或政區變遷為主。
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
被稱為俄國歷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紀地理學家塔季謝夫對歷史地理任務的解說,也只限於歷史時期疆域、位置、地名、邊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機構的描述,與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內容基本一致。總之,19世紀及其以前「歷史地理」一詞在西方雖已廣為應用,但實質內容仍屬於沿革地理的范圍。
近代地理學始於西方,德國地理學家康德於18世紀中,在科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自然地理課程,洪堡德與李特爾又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早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直接影響到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是李特爾在柏林皇家科學院的演講《地理科學的歷史因素》,以後是德國拉采爾的《人類地理學》。美國女地理學家森普爾在她去世之前寫成的《地中海地區的地理及其與歷史的關系》,是代表歷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法國維達爾·白蘭士針對地理環境決定論提出了可能論,其著作《人文地理學原理》對於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理論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歷史地理學名稱在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但其內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圍。1917~1919年張相文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地理沿革史》,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學課程,且在課程內容上已不限於疆域與政區的演變。
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20世紀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時期。德國赫特納1927年出版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一書,有專節論述歷史地理學,指出歷史地理學不同於地理學發展史,它是對「過去時代進行的地理考察」。
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的出現,為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5年出版的英國伊斯特《歐洲歷史地理》敘述了歐洲羅馬帝國至19世紀鐵路興起時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經濟地理的歷史演變,內容上已完全不同於過去以研究疆域政區為主的同一名稱的專著。
1936年一部更為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問世,即英國達比主編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蘭歷史地理》。達比在本書序文中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歷史地理學的性質、特點和方法,對於後來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948年,美國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出版,該書描述了從15世紀末北美大陸被發現後直到19世紀20年代,美國國土由東向西逐漸開發過程中的地理變遷。上述三部著作,標志著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

❼ 地理在古代人眼裡有多重要,古代地理學有哪些著作

在中國古代,歷史學與地理學密不可分,又互相獨立,地理學還有個獨特的名稱——“輿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為輿的說法。

❽ 地名的含義及沿革是指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其實不用說太多,估計你看著也煩,當然也不能說太少,那等於沒說嘛。咱就言簡意賅的來一小段。
地名的含義,就是說這個名字本身所代表的意思。有兩點是大概是所有地名通用的:一是本地的地形,二是本地人物風俗。地名沿革指的是這個地方歷史文化及背景之類,當然大半也是要和地名扯上關系的,扯不上半毛錢關系的就別管了。
拿「江西」來說,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江西是以地理環境而得名,但最終得「江西」之名卻是經過多個朝代的首腦更名而定,這可以說是「江西」之名的沿革了。
差不多說明白了,沒啥問題了把。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沿革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1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