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綜合自然地理學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一般可以把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前期,以著名的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洪堡的科學活動與學術著作為界,以前為第一階段。
在此階段中,自然地理學還處於經驗積累的時期,主要以了解地理事實、記錄山川形勢、游歷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等活動為主。
從洪堡開始直至本世紀六十年代,為自然地理學的第二階段。
在此階段中,已不把某一項自然現象只看成孤立的、彼此無關的靜態組合,而是力求從眾多的地理現象中,採用比較的方法,追索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逐步地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間的自然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作用,並且從綜合的而不是單一的、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深入的而不是表象的、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等觀點,總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自然地理規律,例如著名的自然地理地帶性規律,就發端於洪堡德,並經過俄國的道庫恰也夫乃至隨後許多人的深入探討,才逐步臻於完善。同時自然地理學中的各個部門,例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學、生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地圖學等,在此一階段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從1960 年以後到現在,可視為自然地理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在這個階段里,企圖進一步以定量的精確判斷來取代定性的文字描述;以預測和模擬代替對現狀的分析和說明;以抽象的反映本質的數學模型去反映具體的龐雜的自然地理現象;以合理的趨勢推導與類推法,去代替簡單的因果關系分析;以先進的技術手段去革新傳統的研究方法。世界地理學領域在這一階段所出現的「地理革命」、「計量地理」、「解釋學派」(亦稱「劍橋學派」)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這種趨勢。現代自然地理學,在經歷了這幾個發展階段之後,現正處於一個即將突破的邊緣。近十餘年來的醞釀,1976 年在莫斯科召開的第23 屆國際地理學大會上所反映出來的動向,都說明了這一點。自然地理學向何處去?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地理學家們的深切關注。近代地理學興起的「故鄉」之一——德國,從洪堡德、李戴爾、李希霍芬、彭克等時代起,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進程中,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統一思想。他們逐漸感到對於「基礎理論的研究是不夠的」。許多應用地理學家一再提出需要發展地理學基礎理論,並希望把這種理論應用到預測性的工作中,以代替大量的、描述性的傳統地理學。 德國的這一思想,應當認為是有普遍意義的。
以上為有關簡介,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B. 地理年代劃分
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首先被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四個大的地質年代階段。冥古宙(46億年前
38億年前)的時候,地球剛剛形成,但未保存地質紀錄,是生命起源的時期;太古宙(38億年前
25億年前)的生命形式處於很低的發展階段,主要為原核生物(如藍藻和細菌);元古宙(25億年前
5.4億年前)先後出現了真核生物、多細胞動物和多細胞植物;顯生宙(5.4億年前
現在)開始,我們熟悉的各生物的種類陸續出現,並蓬勃發展至今。
顯生宙進一步分為古生代(5.4億年前
2.5億年前)、中生代(2.5億年前
0.65億年前)和新生代(0.65億年前
現在)三個階段。顧名思義,它們分別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發達」和「新生」的階段。
每一個「代」又可被細分為幾個次級的單元「紀」。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就發生在寒武紀的早期。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魚龍和翼龍就生活在中生代,從三疊紀開始出現,到白堊紀末絕滅。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堊紀的早期。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過去使用的第三紀相當於目前採用的古近紀與新近紀)和第四紀。雖然鳥類、哺乳類和開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開始出現的,但到了新生代才開始了大的發展。我們人類進化的歷史則發生在第四紀。
一個「紀」一般還可以再進一步細分為兩個或三個階段,這時被稱為「世」,通常前面分別以「早、晚」或「早、中、晚」來限定。例如,侏羅紀分為三個階段:早侏羅世、中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再如,貴報曾報道過《我國遼西早白堊世恐龍長四個翅膀》,這里的「早白堊世」,就是白堊紀里的一個階段。
以上介紹的宙、代、紀、世等都是地質年代單位,比較抽象,為了賦予它們實際的地質學意義,地質學家們還常常使用另外一套名稱,來表示和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於是,宙、代、紀、世便分別對應於宇、界、系和統。舉例來說,侏羅紀對應的地層單位就叫侏羅系,與早、中、晚侏羅世相對應的地層單位分別是下、中、上侏羅統。
C. 地理科學的發展可以劃分為那幾個階段各個階段劃分的時間界限和代表人物
地理學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基本階段:
古代地理學,以記載地理知識為主體;
近代地理學,對各種地理現象進行條理化歸納,並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性描述;
現代地理學,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並舉,解釋各種地理現象的內在機制並預測其未來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