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歷史地理環境是什麼意思

歷史地理環境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7-31 16:26:50

A. 歷史地理環境該如何解釋

這個很好解釋,

比如說這里有一條河,空氣濕潤,灌溉方便,
但如果以前沒有這條河,這條河是改道來的或者是人工開鑿的,
這個環境肯定跟現在不一樣。

除了河流改道,還能夠造成巨大環境變遷的因素還有
火山噴發;地震、海嘯;森林、草原退化;喀斯特地貌;
人工修建水庫;綠化還林;
......

B.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對文化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人類社會初期,它的影響甚至是具有決定性的,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如此。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⑴地形地貌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高原丘陵約佔全國土地面積65%。海拔500米以下的僅佔全國土地面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卻佔25、9%。全球超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國即有7座。我國地勢的總體走向是自西向東依次遞降,呈現落差顯著的、三級台階式的地形、地貌。中國的西北背靠歐亞大陸,東南面向太平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⑵氣候環境
中國大陸以距海遠近形成了從東南到西北由濕潤、半乾旱到乾旱逐漸遞變的明顯趨勢。中國大陸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為天然分界,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的依次遞變。季風氣候明顯。主要表現為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的變化,隨季風的進退,降水量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大陸性氣候強。表現為冬夏兩季平均溫度與同緯度其他地區或國家有較大的差異,冬季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則高於同緯度地區,氣溫年差較大。
⑶中國地理的多樣性特徵: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無所不包;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徵:首先是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地區聯系在一起。黃河、長江貫穿三大階梯之中,溝通中國大.陸的東西。而漢水、淮河則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贛江與屬於珠江水系的灕江、北江同發源於南嶺山,秦朝時開鑿靈渠,把湘江和灕江相溝通。西江則聯系著嶺南和雲貴。中國大陸遂成為一個整體。
其次是地理通道:中國大陸地形復雜,山脈眾多,但無論多麼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實際上也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發生過人群交流的。
二.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⑴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樣化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不同的文化類型的生成及其發展趨向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境內地理環境的多樣化,客觀上構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種經濟成分互立、多種文化類型並存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地歷來就存在很大差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
⑵歷史地理環境對「多元一體格局」的影響。
中國的地理環境,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相對優越,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大量漢族(華夏族)人口不斷從黃河流域遷往南方、西北、東北各地,文化上的優勢和數量上的多數是這些移民最終成為遷入地區的主體人口,他們所傳帶的文化自然也成為遷入地的主體文化。當然,傳統文化也吸收牧業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內聚,多文化類型融合的歷史趨勢,從而形成了中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
⑶歷史地理環境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政治型文化」的形成。

C.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要素疆域和政區的基本特徵

疆域:意指領土的范圍或面積。例如,我國疆域遼闊。《荀子·君道》:「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

政區:即行政區劃,指國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系、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將全國的地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設置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政區以國家或次級地方在特定的區域內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層次唯一性的政權機關為標志。政區因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而不同。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D. 什麼是歷史地理

就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並不屬於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文。但是中國歷史地理卻一直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終是其他各個分支所不可或缺的。這一方而是由於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因為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現象,卻都是發生在過去的,所以離不開歷史文獻資料和對歷史本身的認識。

實際上,歷史地理是一門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變遷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對象和現代地理學沒什麼兩樣,只是個別要素因材料短缺而無法研究。兩者的區別主要是時間不同,現代地理學是研究現在的環境變化,而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的。

歷史地理學與現代地理學一樣,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分支。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環境如河流、湖泊、沙漠等等,人文地理主要是研究如人口、經濟、城市、風俗、文化等,前者屬自然科學,後者屬社會科學。中國傳統歷史上有沿革地理學,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沿革地理研究的范圍比較狹窄,基本上分兩部分內容,一是地名建置沿革,即這個地名最初叫什麼名宇,後來叫什麼名字,它原在哪,後移到哪,這個朝代屬哪個府哪個州,以後又有什麼變化等等。二是河流的沿革,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們中國河流變化太大,如黃河改道過好多次。但過去沿革地理,只研究變化過程,不太研究變化的規律,就事論事。沿革地理學的產生就是為歷史學服務的,是早期歷史學的一個分支,搞的人往往是歷史學家,如杜預注《左傳》,胡三省注《通鑒》,宋朝王應麟寫了一本《通鑒地理通釋》,目的就是專為研究歷史的人搞的,這是過去的風氣,一直到清朝。清朝出現了著名的乾嘉考據學派,主要是考經學,輿地學也是當時最重要的學問之一,搞的人大多是歷史學家,當時也出現了一批考據地理沿革的大家,如錢大聽、楊守敬等。這一情況到清末未有本質變化。

E. 歷史地理環境是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傳統學科,又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研究歷史時期人類地理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與人類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學科

F. 誰能解釋一下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什麼的是側重歷史還是側重地理

分類: 社會/文化 >> 民族
解析: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它究竟講些什麼東西?有人認為是歷史加地理,這當然不正確。實際上,歷史地理是一門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變遷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對象和現代地理學沒什麼兩樣,只是個別要素因材料短缺而無法研究。兩者的區別主要是時間不同,現代地理學是研究現在的環境變化,而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的。

那麼,歷史時期怎樣劃分?我們認為,歷史學是講人類活動的,歷史地理的歷史時期也就是歷史上人類對地理環境有所影響開始。人類對自然環境發生最大影響是從人類有了農業開始,過於原始的人對地理環境幾乎沒有影響或影響甚微。關於農業起源於何時,至今仍有不少爭論,但在新石器時代,農業發展確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遺存,據考證是人種的而非野生,這顯然已不是原始農業,因此,歷史時期的上限基本是在一萬年前。下限很難定,大致是以地理環境變化到與現在現狀完全相同為止,之後,便是現代地理學的任務而非歷史地理學范疇。

歷史地理學與現代地理學一樣,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分支。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環境如河流、湖泊、沙漠等等,人文地理主要是研究如人口、經濟、城市、風俗、文化等,前者屬自然科學,後者屬社會科學。中國傳統歷史上有沿革地理學,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

G. 歷史地理學的內容

歷史地理學以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為其研究對象。這里所謂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是限於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理環境。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而在自然環境中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甚至創造出只有在人類的活動下才能出現的地理現象。
但是,人類的活動所引起的地理環境的變化是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一演變過程只是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後才日益明顯和重要。據今所知,原始農業的起源至今將近一萬年,距今一萬年前在地質史上是第四紀全新世的開始,在考古學上則是由舊石器時代進入到新石器時代。
在此以前,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屬於古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在此以後,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則屬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范圍。事實上,古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滲透的。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歷史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克拉克等特別強調了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除去理論和方法論的探討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區域歷史地理和歷史地圖。
歷史自然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達比的一系列著作,為歷史自然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中國自5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是這一時期的初步總結。歷史自然地理學如同現代自然地理學一樣,也有各種不同的分支和領域,現在研究較多的是歷史氣候、歷史植物地理、歷史地貌和歷史水文地理。
歷史人文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導者,是各種人文地理現象和環境的創造者。農村、城市、田園、礦區、道路、進口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都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產物。與此同時,創造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因此,歷史人文地理學與現代人文地理學一樣,也有許多分支,但研究程度遠不如現代人文地理學。其中研究較多的是歷史人口地理、城市歷史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等。
隨著歷史自然地理學和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深入,區域歷史地理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性著作有達比關於英格蘭歷史地理的幾本專著,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蘇聯德羅華熱夫的《蘇聯歷史地理》。中國有《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和在台灣省出版的王恢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等。
從3世紀時中國裴秀的《禹貢地域圖》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至今不少國家已有大型的國家歷史地圖集的出版。例如1987年出版的由哈里斯主編的《加拿大歷史地圖集》,很有特色。但對歷史地圖的理論和繪制內容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歷史地理學是從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分化出來的,而它的發展又大大豐富了現代地理學的內容。歷史地理學的任務,不僅要盡可能地去「復原」過去時代的地理環境,而且還要揭示地理環境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其特點。因此,歷史地理學研究不僅有助於地理科學的前進和理論發展,也影響到歷史科學的發展。
歷史地理學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如在現代沙漠歷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國西北地區一些前漢時期的草原後來變成了荒漠,以及這一演變的具體過程。這不僅加深認識當前該地區的地理環境,而且有助於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區的工作。
又如對城市的研究,僅滿足於現狀及其目前地理諸因素的考察,是難以通明一個城市的起源及其發展規律的。惟有通過歷史地理的研究,「復原」已經變化或消失了的當初賴以發展的各種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認識這一墟市的起源和發展的全過程,揭示出其發展的規律,從而為其今後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加強理論上的研究以促進本門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積極引進新的科學技術。
近年來放射性碳測定、孢粉分析、樹木年輪等方法,已經開始被應用到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中來,但計量方法和航空熱紅外、遙感技術的應用,還有待引進。它們的引進必將有助於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人文地理現象以及人地關系發展演進規律的科學。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是在歷史學和地理學交叉處誕生、具有明顯邊緣性質的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發展之後,中國歷史地理學已成為當代的一門顯學,並呈現出蓬勃興旺的發展勢頭。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主要是因為其前身沿革地理學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兩漢時期;說它年輕,主要是因為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地理學遲至本世紀50年代初才得以確立。縱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術發展史,不難看出,這門學科的發展明顯經歷了以沿革地理學為主體的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地理化」逐步加強的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的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這三個主要階段。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是從沿革地理學發展而來的,這是學術界公認的結論。歷史上第一篇比較成熟同時也最優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數學者皆將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學的開山鼻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班固而後,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在相當長時間內確實以沿革地理為主要內容,但是在班固以前,處於萌芽時期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卻並非以沿革地理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來說,其有關沿革地理的學問亦明顯受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書·禹貢》、《周禮·職方》以及《史記·河渠書》的影響(註:史念海:《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這樣一來,如果追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 就必須從《尚書·禹貢》等著述談起。
《禹貢》是《尚書》的一篇。關於《禹貢》的著作時代,晚近大致有四種說法:(1 )辛樹幟的西周說(註:辛樹幟:《禹貢製作時代的推測》〔J〕,《西北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3期。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亦曾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2 )王成組的春秋孔子說(註:王成組:《從比較研究重新估定禹貢形成的年代》〔J〕, 《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3)顧頡剛的戰國中期說(註:見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禹貢(全文注釋)》〔M〕,科學出版社,1959年。);(4 )日人內滕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註:〔日〕內滕虎次郎:《禹貢製作年代考》〔M〕, 載江俠庵譯:《先秦經籍考》,商務印書館,1931年。)。目前歷史地理學界普遍採用的是戰國說,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看法,顧頡剛先生認為「《禹貢》的作者是西北人」,並推測說「可能是秦國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著《論〈禹貢〉的著作時代》(註:載《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註:關於《禹貢》著作年代和作者的綜合性論述,詳參靳生禾:《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第29~30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劉起@①:《〈禹貢〉作者》,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禹貢》全文僅有1189字,篇幅雖小,但卻是先秦時期最富科學性的地理著作。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賦稅、貢物、貢道等,「導山」和「導水」章記述了全國山川分布大勢,「五服」一章提出了一個以甸、侯、綏、要、荒五服為構架的理想的大一統政治藍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禹貢》的內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諸多方面,可稱是我國第一部結集性的地理著作。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在《禹貢圖注·序》中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清代學者李振裕在為胡渭《禹貢錐指》作序時亦稱:「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慮數百家,莫有越《禹貢》之范圍者」。可見《禹貢》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影響之大。應該特別強調的是,《禹貢》雖為托古之作,但其內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實為基礎的。以戰國人而寫夏代事,這顯示《禹貢》應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惟處於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當代地理與前代地理不分,《禹貢》亦不例外。
與《禹貢》大約同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也是比較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山海經》由《山經》(又稱《五藏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組成,全書30825字, 其中《山經》21265字,佔全書近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山經》中包括有大量的山名、 里程、植物、動物、水系、礦產等項資料,對研究歷史地理有重要的價值(註:於希賢:《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略》〔M〕第47~51頁,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穆天子傳》開我國游記體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傳》共六卷,前五卷記周穆王西遊的經歷,第六卷記盛姬死事。是書「記載各地山川地理,顯得真實而且形象」(註:史為樂:《〈穆天子傳〉的作者》〔J〕, 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亦有較高的地理學價值。不過比較而言,與開「征實的一派」的《禹貢》不同,《山海經》和《穆天子傳》皆屬「幻想的一派」,豐富的地理素材附麗於神話傳說之中,多少減弱了其科學性,因而其學術價值自不能與《禹貢》相提並論。
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一直到兩漢時期才趨於成熟,其標志性著述為司馬遷《史記》中的《河渠書》和《貨殖列傳》以及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史記·河渠書》專記川流變遷和歷代水利,兼歷史水文地理與歷史經濟地理於一身,而《貨殖列傳》不僅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註: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 更是研究歷史風俗地理和歷史商業地理的重要素材(註:吳宏岐:《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2 輯。)。《漢書·地理志》首次將「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對推動地理學的發展功績顯赫。這篇地理著作固然以記述西漢政區地理為主,但亦論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戰國、嬴秦和王莽。「在當時來說,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當完備的沿革地理,不過中間只是強調了西漢一代而已」(註:史念海:《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史記·河渠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三篇著作,皆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全無虛構成份,並首次將當代地理與前代地理區分開來,敘述歷史地理的變化沿革,條理分明,一目瞭然,因而不僅是成熟的地理著述,更可視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之作。
以往的學者每以沿革地理學與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相提並論,於是認定班固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山鼻祖。實則如果以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眼光來衡量,班固的《漢書·地理志》由於採用了行政地理志的體裁,所述內容相當局限,地名沿革情況雖然一覽無余,但卻未考察諸多歷史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司馬遷的有關歷史地理著述則有所不同,皆採用專題研究形式,更能充分體現地理事物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時空發展特徵,學術價值之高,應在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之上。
兩漢以後,歷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為正宗,拋棄了司馬遷的專題研究方法,只講地名沿革,鮮及其他內容,這樣一來,沿革地理學遂儼然成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繼《漢書·地理志》之後,先後有十六種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為郡國志、州郡志、地形志、郡縣志、職方考),分別是《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舊五代史·郡縣志》、《新五代史·職方考》、《宋史·地理志》、《遼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地理志》。這十六種地理志,除了寫進各自時代獨有的疆域政區特點外,基本內容和寫作體例與《漢書·地理志》大同小異,而且學術質量也遠非後者可比。除正史地理志外,受《漢書·地理志》的影響,大多數官修或私修方誌,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資的《九州要記》、闞yīn@②的《十三州志》和黃恭的《十四州記》,唐代李泰的《括地誌》、賈耽的《郡國縣道記》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存的《元豐九域志》,以及後來的《大元大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和顧祖禹的《讀史方域紀要》等,內容雖更為浩繁,但撰述體例卻無大的革新。古代地理學家中,只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明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少數著作,能夠承繼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對專題地理問題做過一些探索,但論其影響,皆不足與正史地理志和官修一統志相抗衡。
應該承認,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和《史記·貨殖列傳》與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一樣,都是作為正史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馬遷有關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更接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要求,而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將研究視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輔助歷史學的作用。由於後世地理著作多以《漢書·地理志》的撰述體例為准繩,雖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疇。這也正是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長期作為歷史學附庸而存在的主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歷史地理環境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