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學科如何整合教學資源

地理學科如何整合教學資源

發布時間:2023-08-03 13:39:42

⑴ 初中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和方式有哪些

1.聯系實際,實現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轉化
提倡開發地理課程資源,並不是要摒棄作為地理教學主要依據的教科書.地理教科書是學生進行地理學習活動的範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但是地理教科書的開發必需體現時代發展的要求,與生活、社會緊密融合、溝通,發揮其「地理教學基本工具」的功能.現在,新版的幾套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就更加註重凸顯現代教育新理念,在內容選擇、編排設計等方面不再過分追求地理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學內容的融合.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執教者的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文化素養的教育內容,賦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現代課程媒體資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中的地理課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課堂.特別是互聯網提供的地理教育網站、地理資料資料庫和圖書館、天文館、氣象台、地震台網站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
由於現代教學媒體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限制,能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情景、過程等,全部再現於課堂,圖文並茂地讓學生去獲得知識、認識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將地理知識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使抽象、深奧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規律變得直觀形象,有利於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另外,由於地理科學發展迅猛,網路媒體中關於地理科學發展的信息很多.對於這些信息,教科書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時地反映,這就需要師生利用網路資源,了解地理科學的新進展.

3.激活體驗,挖掘學生內生性地理課程資源
內生性資源,主要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學信息.這些通過各種各樣途徑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無形課程資源,使地理課程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強化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有自己的愛好和長處,也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他們本身就是很好的資源.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體驗和經驗,能使學生較容易接受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幫助他們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於學生的頭腦中,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後的交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中尋求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總之,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采 無處不在,只有充分發揮地理課程資源的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

⑵ 如何實現高中地理學科「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新課程將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明確了「學什麼」,提出了學會的要求,是實施另外兩個目標的基礎;「過程與方法」是組織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過程的具體化,明確了「怎樣學」,以求達到「會學」的高目標和高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則是「知識與技能」的有效學習和「過程與方法」的高效實施的動力。如何實現高中地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我以《工業的區位選擇》為例進行了初步研究。
一、了解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的可能性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仔細分析學生的學習准備,了解他們在知識技能、認知能力、學習動機、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一般情況和個別情況,依此按照課程標准確定教學的出發點。
在制定《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目標時,通過對學生歷次地理考試成績的分析,結合平時的觀察,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在前一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因素》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主要的區位因素,並初步掌握了運用案例分析區位因素的方法,可以在這一節課中得到遷移;加上生活在海滄新陽工業區,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接觸了不少有關工業區位因素及區位選擇的知識;另外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已開始具有辯證邏輯思維的特點,他們能夠從一般的原理、原則出發,運用理論分析和綜合事實材料,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因此,他們對《工業的區位選擇》一節的學習興趣較為濃厚,渴望通過工廠實地調查以及系統的專業學習,客觀地評價家鄉的工業生產,為家鄉的發展出謀獻策。
二、讀懂教材,明確重點、難點、關鍵點
讀懂教材,不僅僅是讀懂某個專題,更要懂得如何選擇、處置教學內容,這才算是讀懂了教材。要通過專題的基本框架、重點內容的釐清,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在此基礎上深入鑽研文本的內涵和外延,了解規律、原理產生的自然和人文境域,抓准專題的情感基調;然後,根據課程總目標、各階段目標及學習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落實突破難點、重點的關鍵點以及前後連貫、銜接學生學習起點的聯結點。做好了這些工作,教學目標的制定就會比較准確、集中、具體而恰當了。
在確定《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重點、難點時,通過本節知識的基本框架,先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再深入鑽研文本的內涵和外延,最後根據課程總目標、各階段目標及學習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學習的重點、難點、關鍵點。
1.教學重點
(1)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不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會進行正確的區位選擇。
2.教學難點
(1)理解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不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會進行正確的區位選擇。
3.教學關鍵點
通過當地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會進行正確的區位選擇。
三、重組學習內容,利於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師在分析學習內容、了解學生情況以及回顧先前教學經驗與反思的基礎上,可開發學習資源和運用教學媒體對教材的順序、詳略、深淺等作適當取捨、加工、提煉等處理,再確定三維目標。
《工業的區位選擇》的學習內容就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重組。課前布置自主預習,小組合作開展對海滄本地工廠的地理調查,為本課的學習打下基礎。課堂上藉助多媒體,先以鄉土地理情境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提供圖文資料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模式,把工業區位選擇的重難點分解成工業區位因素、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業選擇的影響等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處於一個個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示思維成果、質疑討論,滿足學生對知識「懂」的需要和「會」的需要,有利於學生運用智力,積極思維。課後布置二選一的研究性學習課題:(1)在兩會上原工業部長李毅中提出堅定不移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在這個背景下探究海滄工業區將如何發展;(2)探究曾經是行業老大的柯達公司破產並轉型的原因。把學生的興趣由課內研究引向課外研究,激發他們進行更高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概念的概括過程、結論的探究過程等。
四、掌握教學目標敘寫的技術
教學目標的敘寫,在於強調教學活動對學生具體行為改變和人格產生的影響,其行為改變或表現是可觀察、可檢測的,可作為目標是否達成的衡量標准。
「知識與技能」主要採用結果性目標的敘述方式,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的結果是什麼,所採用的行為動詞要求明確、可測量、可評價。
如《工業的區位選擇》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可敘寫為:
1.知道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並理解不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會進行區位選擇。
2.結合海滄工業案例進行實地調查,學會小組合作調查,探究該工廠落戶海滄工業區的區位因素。
3.學會判讀幾種常見工業導向型的模式圖,提高自己的讀圖技能。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採用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的敘述方式,即明確安排學生表現的機會或描述學生自己的心理感受、體驗,所採用的行為動詞往往是過程性的、體驗性的;另外要把握敘述的五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條件、行為動詞、行為內容和行為標准。
如《工業的區位選擇》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可敘寫為:
1.通過對海滄翔鷺石化、正新輪胎等廠的地理調查,學會從生產、生活實踐中收集地理數據、圖表進行分析判斷並應用於區位學習。
2.通過對海滄工業實例的調查分析,探究海滄工業區布局的特點,並學會准確運用地理術語表達的能力。
3.通過工廠實地調查、小組討論交流工業區位因素及發展變化的區位選擇等活動,提高自主學習、團體協作的能力。
如《工業的區位選擇》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可敘寫為:
1.通過分析環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增強環保意識,樹立工業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
2.通過分析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及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樹立科學發展觀。
3.通過分析海滄的工業實例,了解海滄工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樹立熱愛家鄉、為家鄉服務的信念。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學,要根據地理學科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目標的完整性。

⑶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專題1拓展資料)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學李文
一、整合教材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適合學情
1.認真解讀課程標准,精確把握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不能按照教材來制訂,而要依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准確把握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教學過程與方法的選擇和組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並以此來整合教材。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基本上沿襲了傳統教學中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情感態
度與價值觀」是過去思想教育的擴展,只有「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是全新的。有許多教師在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處理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而事實上,三維目標的劃分雖然拋棄了過去的知識本位觀,但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更多的知識。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礎教育,無論是必修模塊,還是選修模塊,均明確提出地理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掌握地理基本知識與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課程的基礎目標,整合教材一定要擴展和豐富「雙基」,而不可有半點削弱或輕視。
2.重視研究學情,明確單元教學目標
地理教學目標的制定依據,不僅是課程標准,還要根據學情。教師要重視研究學情,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應體現全面性、具體性及可操作性,使用「運用……說出……並歸納……」「運用……分析……」「閱讀……說出……」等行為動詞,使學生具體明確「學什麼」、「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在什麼條件下做」,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的教學目標,就要明確為「給出三圈環流示意圖,說出圖中三圈環流的名稱,標出氣流運動方向並說明其成因」。依此整合教材,不必要的難度得以降低,又有示意圖作為載體,能比較好地利用先前活動的學習成果來說明地理成因,
二、整合教材要從實際出發,兼容並蓄
1.重組教材,理順內在邏輯關系
教材中有的章節涉及知識點較多,如果知識點的因果關系、內在邏輯關系沒有理順的話,學生學習起來會感覺混亂,有時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同一框題中教材資源前後出現的次序,學生心目中的疑問即迎刃而解。如「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這節課的「人地關系」是難點,但教材中卻把學生較易理解的「環境問題的表現分類和分布特點」這部分內容放在之後。若能先從學生已知的、感興趣的環境問題具體表現人手,引導歸納出環境問題兩種類型,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後引導到人地關繫上。這樣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凸顯出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更為有效。同時教師對教材的重組也鼓舞了學生不拘泥於教材、大膽創新的意識,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就這樣在教學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貫徹和落實。
2.合理刪減,強化主幹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內容多、頭緒多、涉及面廣;課時少、參考資料少。由於教材容量過大,一些有益的課堂探究活動不能充分展開.往往由於趕進度而被迫草草收場,過多的內容與有限的課時形成一對突出的矛盾。要走出這個困局,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合理刪減,以強化主幹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用兩張典型的圖片可以說明問題,就沒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圖片都用上;如果有更易於為學生發現問題和理解問題的例子,就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子。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問題研究「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研究探討如何選擇城市交通運輸工具,發展城市交通。如果學生已經了解了問題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該課題與學生生活實際距離又較遠,就可以舍棄。
3.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博取眾家之長
新課程實行「一綱多本」,出現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四種版本教材。在這種局面下,教材並不完全是按照課程標準的順序和內容劃分而編寫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由於對課標理解的差異、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課標基礎上有所創造,各有特色。教師要注重對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內容,可以將各版本中個性化的內容及相關表述作為取捨教材的重要參考和借鑒,以博取眾家之長。如關於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幾個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實課程標準的內容上,相同點是:都分析了工業區位因素、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工業對環境的影響。不同的是:分析的角度不完全一樣,如分析工業區位因素,人教版主要從原料、市場、動力、勞動力、技術及其區位因素的變化角度進行分析;中圖版主要從原材料、運輸、市場、勞動力、環境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而湘教版集中分析了運輸、土地、集聚三大因素。同樣,關於工業的地域聯系、工業地域的類型和工業對環境的影響等,這幾個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樣。教師應該以教材為主,吸收其它版本的精華。
4.適當補充初中內容,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
高中地理學習是在初中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寬和深化,它們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做好初高中的銜接,才能使高中地理學習更順利。高中地理課程不是區域地理,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形成的區域分析、區域比較的方法和能力應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與鞏固。高中地
理中的各個案例,都應當在區域背景下加以討論。農業地域、工業地域的典型案例,更要注意其區域地理背景。因此要適當補充初中內容,逐步形成區域地理的知識結構,熟練分析區域地理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作為分析各種地理問題的基礎。▲

⑷ 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

教育技術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更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我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談談我對二者整合的點滴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必然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已經成為目前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一個顯著標志。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高科技時代,傳統的教育已經不適應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現代技術手段成為迫在眉睫的引用工具。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於教與學之中,對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整合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誤區
信息技術於地理教學在整合的過程中存在不少誤區,其中最為突出,最為普遍的是以下兩大方面:
1.變傳統「滿堂灌」為新式「滿堂灌」
傳統「滿堂灌」的教法,大家都知道,而這種新式「滿堂灌」主要表現為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呈現過量的繁雜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圖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個又一個的動畫,甚至圖文聲像紛至沓來,令學生目不暇接,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何談學生的主體性?這不正是新式的「滿堂灌」嗎?
2.教師成了專職的放映員、解說員
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把所有的知識點、每一個活動甚至包括教師必要的知識講解,都通過圖像、文字、聲音顯示出來,課堂中教師很多時候僅僅充當放映員、解說員的角色,教師被課件牽著走。殊不知多媒體教學軟體無論製作多麼完美,也只是一種教學媒體,絕對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什麼才是真正的整合
當前許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與中學地理教學整合的認識就是認為如何研發適合中學地理新教學要求的課件展開教學,這就是整合了。這只是其中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是如何為學生構建數字化信息平台,讓學生處在數字化環境之中,學生能夠把信息技術當成一種工具,能夠運用它來獲取、分析和應用信息,主動學習。例如在七年級地理上冊《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課中,先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將一些地區的氣候資料變成數字化學習資源並展示這些地區相應的民居景觀圖及簡介),然後提出問題:「請說出黃土高原的窯洞、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和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根據需要解決問題,學生上網進行自主探索,將搜索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接著在信息化教學平台上進行交流、討論,各抒己見、取長補短,達成對這一問題的共識,再到全班,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班級交流(學生發言或通過網路平台演示),得出結論,實現意義建構(總結出民居與當地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我想這才是整合的更深層次的理念。
四、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方法
1、因勢利導,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它往往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程度來選取自己學習的信息,選擇學習的途徑,確定學習的內容和數量,而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多媒體課件及網路教學最大的優點可以通過交互功能實現人機對話,通過對話學生可以逐步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形成學習的主體地位。地理教學中圖像內容較多,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交互特性進行教學,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體及網路教學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的實情,現在不少學生連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都不具備,最好少用網路教學,否則大量繁雜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學生往往會不知所措,一無所獲。較好的是可藉助多媒體的圖文聲像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隨後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尋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2、興利除弊,客觀認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課件及網路教學固然有其它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常規媒體的許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地理掛圖、投影的靜態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觀空間結構功能,錄像機、影碟機的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板圖板畫的直觀、實用等,是多媒體課件和網路教學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有關地球形狀的教學,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難以建立起空間概念,無論是課件中動畫的地球,還是靜態展示的地球圖片、經緯網等,都不如拿個地球模型——地球儀,來得真切。選擇時要遵循的唯一原則就是:誰最能說明問題就用誰,千萬不可為了展示現代教育技術而進行多媒體網路教學。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什麼教學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關鍵在於如何揚長避短。
分享:

⑸ 初中地理課堂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1.聯系實際,實現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轉化
提倡開發地理課程資源,並不是要摒棄作為地理教學主要依據的教科書。地理教科書是學生進行地理學習活動的範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但是地理教科書的開發必需體現時代發展的要求,與生活、社會緊密融合、溝通,發揮其「地理教學基本工具」的功能。現在,新版的幾套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就更加註重凸顯現代教育新理念,在內容選擇、編排設計等方面不再過分追求地理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學內容的融合。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執教者的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文化素養的教育內容,賦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現代課程媒體資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中的地理課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課堂。特別是互聯網提供的地理教育網站、地理資料資料庫和圖書館、天文館、氣象台、地震台網站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
由於現代教學媒體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限制,能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情景、過程等,全部再現於課堂,圖文並茂地讓學生去獲得知識、認識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將地理知識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使抽象、深奧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規律變得直觀形象,有利於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另外,由於地理科學發展迅猛,網路媒體中關於地理科學發展的信息很多。對於這些信息,教科書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時地反映,這就需要師生利用網路資源,了解地理科學的新進展。
3.激活體驗,挖掘學生內生性地理課程資源
內生性資源,主要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學信息。這些通過各種各樣途徑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無形課程資源,使地理課程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強化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有自己的愛好和長處,也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他們本身就是很好的資源。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體驗和經驗,能使學生較容易接受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幫助他們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於學生的頭腦中,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後的交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中尋求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總之,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采 無處不在,只有充分發揮地理課程資源的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

⑹ 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地理課堂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同時它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地理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提 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從而在情感、態度和 價值觀上全麵塑造學生 .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理教學 整合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創設學習情景,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大課堂容量.山區中學任教的我,只 能面對每個年級一個多媒體教室的狀況,在教學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結合學科優勢,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 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環境去感知去體驗,進 入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它能克服在傳統教 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從而對地理產生興趣.例如:在講「降水對 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時,播放水災、旱災、暴雪等圖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樂,畫面 讓學生驚心動魄,震撼心靈,很容易得出降水對人們生活既帶來好處也帶來負面的影響,深 深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辯論:我們該怎樣保護環境呢?激烈的 辯論把課堂和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 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如:講《世界的人種》時,首先 用計算機播放一段經過本人視頻編輯、剪切的由三大人種演唱的「江南 Style」視頻,然後 提問:剛才看到的視頻有哪幾種人種?他們有何不同呢?時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發起學生 的興趣,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本節的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更好地創設情境,它克服了 傳統教學的單調乏味感,便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調動所有感官,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學習中去. 因此,我們在做課件的時候,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的這一優勢,力圖使畫面內容生動,即 要盡可能地用一些動畫、音樂,將教學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這些動畫和音樂中,使學生愛聽、 愛看,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理教學中,教師通常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去確定教學內容的詳略.運用信息技 術可以調整教學節奏,靈活把握上課的時間,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 如:教學《中國的行政區劃》時,教材內容雖然比較單一,但涉及的地名眾多,而各省 (直轄市、自治區)的邊界形態又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錯綜復雜.通常需要兩 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講授「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34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及其位置」 兩個問題.第二課時再講「34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行政中心」 .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 第一課時採用歌訣記憶、拼圖、猜謎等方法,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通過層層活動使學生熟 記各省的名稱、簡稱及其位置.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我製作了當滑鼠點擊某一個省級行政區 時,相應的輪廓形象比擬物就顯示出來的課件.如:黑龍江省像天鵝,內蒙古自治區像雄鷹, 山東省像駱駝,青海省像玉兔,廣東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很能激起學生的學 習興趣和豐富的想像力.利用製作好的 Flash《中國拼圖游戲》 ,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拼圖比 賽,告訴學生拼圖的一些技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我國行政區劃名稱、位置等方面知識 的理解和記憶,教師也能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信息.講授到相關省級行政區時,便將課前准備 的謎語投影出來讓學生猜.如「船出長江口」 (猜一個城市名) ,這一謎語的提出,前面學習 的疲勞一掃而空,猜到的學生,自然享受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學生,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 得啟示;記住了上海的位置——長江口.由於電腦動畫在課堂上的運用,降低了教學難度, 大大加快了教學速度.第二課時可通過練習、讀圖、填圖和小測驗來鞏固、反饋知識,還可 開展小組競賽、小組課題研究等合作性學習活動.多媒體教學從多角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減輕學生課外作業負擔,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動畫模擬,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內容涉及面廣,其中有學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徵,也有難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和投影.由於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在認 識客觀事物時往往會受到自身認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觀察到此時此地的情景,觀察到肉眼看 見的客觀物體,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 止圖成為動態圖,學生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教師指導學生一邊思考觀察、一邊討論. 採用動畫模擬,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揮能動作用,教與學成為了有機的整體.從而培養學 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方面發展.例如:對 「等高 線地形圖」 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徵利用課件 進行動畫演示,圖、文、聲、像並茂,使學生對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變得容易理解(特別是山谷、山脊的判斷,再加本人的板圖) ,然後又播放生動有趣的基本練 練,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學《交通運輸》 ,介紹我國的鐵路干線時,我用了動畫製作這樣的課件:以中國地圖 為底圖的畫面中出現一個火車頭,它鳴叫著逐條帶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線路、名稱和經過 的主要城市,每條干線自起點至終點閃現,而且能隨終點出現,以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加 深印象.我讓學生結合課本里的「鐵路干線圖」 ,在老師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縱三橫」 鐵 路干線用兩種顏色的筆描繪出來.以「北京」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連 2 起來, 明白這是 「京滬線」 , 然後又讓學生說出這條鐵路線經過哪幾個省級單位及主要的城市. 隨著老師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學生完成得很好,記得很快(就連平時不好表現的同學也做得 很好) .然後,讓學生觀察比較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後,用課件出示一些選擇合理的交通 運輸方式練習,從而達到學以致用. 通過這種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 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視覺、 聽覺等感官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新課程的整合. 四、渲染氣氛,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地理課程學習中,要將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和培養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思想教育 於地理教育之中.多媒體課件能夠渲染氣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採集 和編輯錄像、VCD 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播放,能夠配以文字、旁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 如在學習中國地理《地方文化對旅遊的影響》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我國著名的 旅遊勝地:八達嶺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桂林山水,布達拉宮,黃山的「四絕」?不知 不覺中,學生已被祖國錦綉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臉上洋溢著嚮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發 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緊接著出現一組漫畫鏡頭:在旅遊區亂扔廢棄物,某人在文物古跡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畫外音?學生們看了,無不表示出憤怒、指責、痛恨的 心情.從反面材料中,也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體驗.通過正反材料的對比增強了他們對 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美好的道德品 質,同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滿堂灌」 , 把現代信息技術 與地理課堂進行有效整合,在學習中充分運用地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讓學生學 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徵的形成原因,最終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和教學質量.但是,當多媒體課件運用不恰當時,不僅使學生產生眼花繚亂的感覺,而且, 多次重復的視覺刺激容易使學生大腦疲憊,注意力分散,教學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師應 選擇、加工學習材料,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設計出最優化的教學方式.

⑺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怎樣融合信息

一、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現代信息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在高新技術更為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更不能缺少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地理課程決定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
二、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
在傳統的課堂中,僅憑一支粉筆、一張嘴,根本無法實現地理教學的全部目標,而要真實的再現一些情景很困難。課堂中可以利用電腦模擬火山地震的爆發、演示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形成、板快的運動與大陸的漂移、海陸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枯燥的知識、深奧的理論融入進去,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因此,在教學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三、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易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主要的降水類型」一節,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運用信息技術:第一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我可以使用flash動畫展示這幾種形式。讓學生知道這幾種都是降水,並說明水的含義是廣義的。另外。可以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降水的兩個基本條件,並補充兩點。並展示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並的過程。並說明空氣下沉時,溫度下降。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掌握降水的三種主要類型。區分三種降水類型的關鍵在於引起其形成的原因。教材中僅僅只有地形雨的形成過程,而且是靜態的。我們是想讓它動起來。就可以用flash動畫。從濕潤空氣水平運動受到阻擋,爬升,在迎風坡降下地形雨這一動畫過程。並且讓學生明確在迎風坡空氣上升,溫度下降。在背風坡空氣下降,溫度上升。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另外對於對流雨,主要原因是濕潤空氣受熱上升而形成。第三種鋒面雨,主要是冷暖空氣的交匯上升,都可以用動畫來完成。這樣既突出了重點,更突破了難點。學生可以生動的接受這些,並且在學中感受到了快樂,不再為枯燥難懂的知識發愁了。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怎樣判斷氣候類型」一節中,實際上知識很多,要把所有氣候類型做一小結。堅持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總原則。首先在powerpiont演示文稿中展示 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大類的溫度標准。其次是展示熱帶中的四種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季風,熱帶草原的氣溫曲線與降水的柱狀圖。並歸納,氣溫曲線的起伏都不是很大,都很高,都在15攝氏度氣溫線之上。降水的柱狀圖更要看清楚是全年多雨還是,全年少雨,或者是有更明顯的旱雨季,或者是有不大明顯的干濕季。將四種氣候類型的氣候圖認真看清楚。並重點記憶。其次是寒帶氣候,這個比較簡單。最高月均溫在5攝氏度左右。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氣溫曲線的最高點的氣溫大概是5攝氏度左右。而得出是冰原氣候還是苔原氣候很容易。這里就不多說了。最後用兩頭堵的辦法得出溫帶氣候的溫度標准。不是上述兩種溫度標準的就是溫帶的氣候。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辦法。那到底是溫帶哪種氣候類型呢?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氣溫曲線是否穿過0攝氏度水平線?展示幻燈片。兩種可能一種穿過,另一種沒穿過。分別用兩張幻燈片。穿過的有兩種。一種是溫帶季風,一種是溫帶大陸性。再通過降水來定。沒穿過的情形要多些。諸如亞熱帶季風,亞熱帶濕潤,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等氣候可能再進一步通過降水來定。這些都可以相應的幻燈片來展示即可。通過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加大課堂容量,將零散的知識進一步整合。達到一氣合成的目的。
五、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關鍵在於精心選題、精心設計
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好,它能把地理知識所涉及的從宏觀到微觀問題、從整體到局部、從遠古到未來的大跨度內容,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在幾分鍾甚至在幾秒鍾之內展示在學生面前,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難以理解、難以表達的問題。但是,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選題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題,解決重點、難點。如果投影片、錄像片能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再用電腦輔助。譬如在講到亞洲東部與南部的季風氣候時,用兩張圖,一張夏季風圖,一張冬季風圖。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用電腦課件以及flash動畫。
教學中,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根據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為了使課件有豐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圖形比例准確,為了使自己的製作課件水平有所提高,我還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了powerpiont演示文稿的鏈接,及flash動畫的製作等等。

⑻ 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地理課堂教學

當今社會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為了迎接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挑戰,也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深入地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理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實踐活動中落實「注重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的整合」。同時,《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要求「廣大教師要重視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要求教師「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管理,形成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學校應加快校園網的建設,鼓勵教師和學生從網上獲取課程信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學校都配製了多媒體教室,這為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做為一個普通中學,我們學校的各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也開展得如火如荼。經過近幾年調查研究發現,在我校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的整合過程中,老師們不但出現了整合認識上的誤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新課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們必須要在校本教研中進一步思考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庫如何與地理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下面就談談我對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一些認識、看法和建議:
一、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意義的認識和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是指將把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學活動中,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其目的是利用網路信息覆蓋面廣和計算機的高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推動現代教育向前發展。在兩者的整合中,信息技術做為認知工具,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要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斷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有效整合,這也是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的必然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改革就更加意義深遠和重大。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信息技術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觀形象,也使得地理問題越來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學生動活潑,讓學生真正從書本和課堂走出來。實踐證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創設地理學習環境,用錄像、影碟以及計算機軟體的方式呈現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以視覺和聽覺的形式出現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現使得地理教學更具有活躍性和直觀性,進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和價值。
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術所引發的變革,就必須在地理課程理念、地理課程的設置以及實施中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地整合。這種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融合」,最終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資料的來源、認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作用的認識和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是互為協作的關系,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各種教學方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來。經過研究發現,兩者的整合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於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這就要求我們要寓教於樂,使教學活潑生動,情趣橫生,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快速提高學習效率。如:八年級下冊旅遊活動部分《美麗的西雙版納》的教學,我們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絢麗、景象逼真的自然風光、旅遊勝地的畫面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時,學生的注意力便會全部集中於此。他們一邊「欣賞」這些畫面,一邊聆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心中自然會充滿神奇的遐想和喜悅,會增強他們的求知慾。同時還可以利用「西雙版納」和「新疆地區」景觀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分析,還能使他們獲得理性的判斷和規律性的認識。學生還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遊中獲得的知識與樂趣,這樣把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突出聲、像、圖等視聽效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從而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有利於促進初中地理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形勢下的教學中可以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給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眾所周知,許多地理現象無法或很難看得到,又不適合演示。如天體運動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採用傳統教學方式表現這些,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還可能導致學生在聽不懂的情況下,「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學效果不好。而計算機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教師可利用網路資源,設計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更直觀形象地反映地理現象,從而更易於觀察事物的變化;通過圖片、動畫化小為大,利於了解微觀事物,也可以觀察遠古地殼運動及生物變化,突破時間制約,觀察動態變化,認識發展規律;觀察整個宇宙及天體的運動,了解地理事物宏觀的特徵。例如:地球的公轉及其意義一直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以往,教師只用一個地球儀很難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奧妙,而利用多媒體把地球的公轉、自轉、太陽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形象地演示出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提供了豐富的網路資源,學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比如關於環境問題的教學,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上網收集一些關於環境問題的現象、資料、圖片、視頻,鼓勵他們利用自己所學信息技術的知識,製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見解,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有機整合途徑的認識和體會。
(一)、利用信息技術強大的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同時新課程標准提出:學生的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化的,而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可實現對地理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極大程度地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學習《長江》的內容時,我們可以播放長江的某一段影視片段,悅耳的聲音、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學生很快就會身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級下冊中講到《日本》時,經濟的發展是最重要的知識點,這時,我們可以選擇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啟發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參與積極,在不知不覺中就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地理的情感體驗。
(二)、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地理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信息技術如同一個龐大的知識匯聚點,匯聚並貫穿了眾多人們的智慧與結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庫。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地理教學,將會擴大學生的信息量,豐富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模式,它使課堂形式靈活多樣化,豐富多彩,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種學習方式,有利於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刺激思維,還讓學生豐富了地理學科的知識,豐富了課堂。例如:「澳大利亞」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鴨嘴獸、考拉、鴯鶓等,在探究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生存原因這個重點時,可以利用flash動畫模擬大陸漂移運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澳洲獨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從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謎,同時又可利用cai課件展示一段鴕鳥、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它們的生活獲得感性認識。
(三)、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構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此時,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倡導新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學習。例如在學習《世界的海陸分布》的內容時,教師課前利用flash製作「大洲大洋拼圖軟體」,主要目的是用來考察和訓練學生對大洲大洋空間分布以及相互位置關系的認識。在軟體中,可以首先設立了幾條重要的經線和緯線,製作了各大洲的圖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將大洲拖動到相應的位置,然後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動到相應的位置。通過這個軟體的使用,使學生更熟練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間分布,為以後世界地理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計算機收集資料並展示學習成果,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機械訓練中解脫出來,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從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構建過程。
(四)、利用網路無法比擬的優勢,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 。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演講者。學生往往是被動的聽,是聽眾。書本是學生學習的世界;而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新模式,教師是課程內容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的建構者。以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地理網路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路中「超級鏈接」這一手段,通過對一些關鍵字建立「鏈接」,隨時從單個詞「鏈接」出去,轉到網路龐大的資料庫中搜索出相關的信息和背景資料,從而可以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假設學校假期組織學生到澳洲參觀學習,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發時衣服該帶多少,語言通不通,哪裡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區,當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風俗習慣,有哪些主要的城市?這時通過布置學生上網收尋有關澳洲的資料,然後讓學生歸納總結並進行網上交流,向大家介紹迷人的澳大利亞風光。學生通過上網不僅獲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豐富了知識面,無形中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類新聞媒體,適當運用時事新聞,進行地理教學。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與地理相關的事物時有發生,涌現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們應該把這些地理信息進行歸類收集。在收集資料的時候,注意資料的新穎性、時代性和真實性,以及資料與地理學科的相關性。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各個環節充分運用地理新聞時事的最新動態進行教學,既可以作為地理課堂的有益補充,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地理課堂效率。例如,在《東南亞》一節的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嘯的視頻資料以及我國政府對該地區進行援助的圖片、資料和文字引入新課,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對該地區的地理特徵——火山、地震頻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讓他們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綜上所述,在
21世紀的全新教育形勢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定會帶來教育觀念、教學組織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會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信息技術和地理學科的整合,還有大量值得探討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信息技術運用得恰當,必定能為新課程改革"插翅添翼"。

閱讀全文

與地理學科如何整合教學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