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是什麼,專門提供那方面的知識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一本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期刊,它的成功得益於成功的品牌策略。為了拓寬市場,該雜志採取品牌延伸策略,並向海外輸出版權,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發行上尋求多元化渠道,實行獨特的會員制訂閱方式。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成功證明,中國的期刊要想贏得市場,必須在品牌建設上多下功夫。【關鍵詞】《國家地理》雜志;品牌策略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一家以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科技類期刊。目前,它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電視指南》和《讀者文摘》,並擁有20種文字的海外版本,在全美300強期刊排行榜上始終位居前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成功在於其卓有成效的品牌策略。它向世人證明,品牌策略是期刊贏得市場的必要手段。品牌策略之一:准確、清晰的市場定位。所謂品牌,是指「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①媒介具有商品屬性,同樣地追求經濟利潤。因此,同企業為產品打造品牌一樣,為了能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媒介也要實行品牌經營。一個成功的品牌是媒介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可以為媒介帶來經濟的和社會的雙重效益。市場定位是媒介品牌建構的第一步,即媒介創造一定的特色,樹立一定的市場形象,以求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偏愛。而其中的讀者定位是媒介市場定位的第一要素。創辦於188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最初只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不定期刊物,其定位是「適合在已具有地理知識的人士中間傳播地理知識。」②它的讀者僅限於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165位會員。後來,雜志的創始人貝爾決定,將辦刊宗旨確定為向所有人普及地理知識。這樣一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便從最初的小眾市場逐漸走向大眾市場,滿足了廣大地理愛好者及普通讀者的需要,拓展了雜志的生存空間。目標讀者確定之後,媒介要做的就是內容和風格定位。在信息時代,差別意味著價值,一種品牌只有擁有獨一無二的屬性和特色,才具有市場競爭力。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對於內容的打造可以用「包羅萬象、精雕細刻」八個字來形容。每期雜志由五到七個專題組成,涉及領域包括地質地貌、考古、天文、野生動物、異域文化等。從雪地冰川的阿拉斯加到濕熱多雨的亞馬遜河、從埃及的古文物到中國的藏羚羊,關注點呈現出一種全球性視角。刊登的文章不僅視野廣闊,而且內容深厚。既有細膩的描寫,也有深度的分析,信息量十分豐富。在專題策劃方面,該雜志具有自己的獨到之外。以往的科學雜志僅限於介紹知識而少有時間觀念。而美國《國家地理》卻巧妙地把時效性引入了雜志中,以讀者關心的事件為由頭,從人文地理的角度進行深入剖析。2003年春天,美國發動對伊戰爭之後,《國家地理》雜志在當年10月份策劃了一期名為「搶救伊拉克文物」的專題。文章的作者——兩位考古學家,深入動盪不安的伊拉克,追尋被當地暴民掠奪的珍貴文物的下落。專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戰爭對人文和自然的無情破壞。它使讀者對這場戰爭的認識從政治層面深入到文化領域,體現出一本主流科普雜志的獨特視角與使命感。又如前段時間,美國宇航局開始對火星進行科學考察。《國家地理》雜志便以此為由頭,策劃了一期介紹火星的專題。這種「事件+知識」的文本模式,巧妙地將讀者興趣與知識傳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雜志的貼近性。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00多年來延續了相同的風格,散發出大氣、尊貴、權威、厚重的氣質。憑借這種氣質,美國《國家地理》在同類雜志中鶴立雞群,一枝獨秀。雖然名為地理雜志,但其內容卻遠遠超出了地理學的范疇,涉及到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歷史學等多種人文學科的知識,雜志將立足點放在自然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給人一種思辯之美。一般科普雜志多有說教味濃的弊病,而美國《國家地理》則異於同類散文游記的體例。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將細膩的個人感受融合在旅途見聞中,既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在無形中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文章平和朴實,沒有太多專業詞彙,讀者可以像看小說一樣,輕松讀完整本雜志,而沒有任何艱澀生硬之感。此外,雜志還設立了供讀者發表意見的討論專欄,增強雜志與讀者的互動,讓讀者感到,他們和雜志之間是一種平等交流的朋友關系。除了精美充實、內涵深刻的文字以外,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另一個特色是圖片的運用。雜志在創辦之初沒有圖片的,面目十分嚴肅。1899年,23歲的中學教師格羅夫納就任總編輯之後,對雜志的風格進行了大膽革新,將攝影圖片大量地引入到雜志的頁面設計中,從而形成了雜志唯美華麗的風格。色彩斑斕、視覺沖擊力極強的照片帶給讀者一種酣暢淋漓的閱讀享受,同時也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相關的可以去看看這個網頁。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31703825.html
記得採納啊
❷ 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版百科的內容簡介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旗艦出版物,內容覆蓋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在陸地生物、水下生物、世界文化、先進科學、神秘太空、歷史考古等各個方面的探索和發現。極富魅力的圖片是《國家地理》的最大特色。攝影師們利用高超的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讓自然界以及世界各地人們生活中的許多珍貴瞬間在鏡頭下定格成永-叵,給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和深入心靈的震撼。自1888年創辦以來,《國家地理》成功地感染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讀者,已成為人們心目中極具文化內涵的世界級品牌雜志。《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版網路》里有:500多張高清晰的珍貴精彩照片,80多條你一定不知道的有趣知識,70多頁圖文並茂的動物知識專輯,30多個好看好玩的趣味網站鏈接,最新出爐的前沿信息匯集,獨一無二的顏色閱讀密碼,孩子專用的搜索網站列表,超級實用的迷你課堂教學。
❸ National Geographic
分類: 社會民生
問題描述:
有誰能提供一些關於<<國家地理>>雜志的簡介?
最好是中英文對譯的啊!
謝謝了!!
解析:
teacherblog/blog/3505/archives/2006/55693.s
發明家貝爾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人類的交流,更在於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帶來的意義。這同樣體現在對《國家地理》的影響上——他的兩項決定為《國家地理》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一是推行了會員制,將雜志賣給每一位想入地理學會的人,買雜志就是入學會、交會費,這為《國家地理》日後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創建了獨一無二的模式;二是大膽起用了只有23歲的年輕教師葛羅夫納。葛羅夫納上任後一改《國家地理》的傳統編輯模式,將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讓給圖片,精美絕倫的大圖片所造成的巨大視覺沖擊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讀者的關注,加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樸素的自然狀態,《國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視全球的視角和廣闊的思維立足於競爭激烈的雜志業。
發明家貝爾所倡導的革新精神為《國家地理》注入了永恆的活力。1910年,《國家地理》採用黑白與淡彩的照片和生動的插畫;30年代,《國家地理》開始使用萊卡相機和柯達底片;1959年,《國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製作封面,60年代,《國家地理》的領域開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雜志的領導層則再次打破了堅持幾十年的傳統,率領雜志邁向具有爭議性的領域,開始報導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等課題。同時,唯美的風格又讓它顯得卓爾不凡。《國家地理》近千分之一的選片率雖然顯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滿理想和浪漫主義的優秀攝影師、記者在這里誕生,而那些有靈魂有 *** 的作品則往往代表了一種標准。它對文字的要求同樣嚴格,它講究字字珠璣,強調文字與圖片的和諧。它注意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性,更是藝術感。創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絕不自賞,把握時代脈搏並具有一定的新聞性,這也使它吸引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愛好者。
這種革新的精神同樣表現在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業成功。《國家地理》的會員制使它在全世界發展了上百萬的會員,它的核心品牌戰略使它的產品由期刊推廣到圖書、印刷品、圖片庫及教育產品、地圖、電視節目、網站、CD-ROM電子產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黃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樣被人們所熟知。這也使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盈利組織。它同時注重發行和國際化,在發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適應潮流的國際化方面都頗有建樹。盡管不斷有人強調「強勢媒體」的文化侵略性,但卻不能改變它日益擴張的勢頭——《國家地理》在全球的發行量已接近千萬。
世界各地的地理雜志當然不只有《國家地理》,英國的《地理》雜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國地理雜志《GEO》以及法國的《科學與生活》,都是倡導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於地域性強的特點使得這些雜志的讀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內。中國的地理雜志近些年來得到迅速發展,最出名的當屬背靠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中國國家地理》。這本脫胎於有著幾十年歷史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識》的雜志一直以科普內容作為主線,即便在改版後仍堅持著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中國國家地理》靠發行為主要收入,這使它驕傲地宣稱內容的獨立性,而作為第一家向海外出售版權的刊物也使它對未來的發展頗有雄心,但脫胎於科普刊物的《中國國家地理》顯然在內容上科普多於人文,典藏性大於時代感。這便不難理解在美國《國家地理》和另一本中文地理雜志《文明》在如火如荼地做著伊拉克專輯時,《中國國家地理》仍然在不緊不慢地介紹著古老的圓明園。在2002年9月之後,與《時尚旅遊》雜志的版權合作,已經讓這個充滿魅力的黃色方框出現在了中國。
沒有人能否認《國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貫彰顯和堅持的革新與唯美,這是這本雜志始終如一堅持的氣質。
獨家圖片堪稱無人能及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建之初只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科學雜志。從1979年起,該雜志開始以地理為切入點,融入了新聞、生態、環境和人文等多種因素,成為大眾雜志。此後,該雜志照片水準一直很高,文字淺顯易懂,同時具有文學特質。
為追求圖片和文字質量,該雜志不惜巨資投入。看過美國《國家地理》的人都知道,其上刊登的照片絕不是在一般雜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攝者往往需要親身前往常人難以到達的環境,以特殊手法進行拍攝。例如,該雜志的攝影師要近距離拍攝兇猛的野獸,或潛入深海。
美國《國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攝和撰寫150個專題故事,為此,在世界各地的簽約攝影師旅行里程超過100萬英里,每個專題都需要耗費幾百個膠卷,每幅刊出的圖片,都是從上千張候選照片中選出來的。至於拍攝本身,甚至可以與拍電影相提並論。
1992年,為了在西伯利亞做深水拍攝,該雜志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把價值100萬美元、重達15噸的攝影器材運至貝加爾湖,總共動用了171個箱子,而最終只刊出6張照片。1995年,為拍攝一個關於恐龍的報道,攝影師皮奧斯和助手托運了42個箱子,僅托運費用就高達6位數。
然而,一些評論人士也認為,盡管實力強勁,但在百花齊放、競爭激烈的時代,美國《國家地理》也仍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這也是該雜志不得不使盡渾身解數,製造「眼球效應」的原因之一
❹ 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是什麼,專門提供那方面的知識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雜志每年發行12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該刊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
❺ 國家地理雜志是講什麼內容的
《國家地理》雜志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創辦,由於內容質量非常高而被公眾廣泛推崇。
❻ 國家地理的雜志內容
在過去的幾年,雜志的開篇文章總是涉及到環境,森林砍伐,化學污染,全球變暖和瀕危物種,一系列的主題遠遠超過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雜志發表的一些文章還重點涉及到歷史和新產品,新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比如說一種金屬,基因技術,食物和農產品或者是新的考古發現。有時整個一期雜志的焦點集中到一個國家之上(它的過去的文明,自然資源,或其他題目)。在最近的幾十年裡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還發行了其他的,主要關於其他主題的雜志。
在冷戰時,該雜志試圖扮演一種超於鐵幕的角色,向讀者提供關於一個國家的自然與人文的客觀均衡的觀點。雜志在不同的地點印刷,其中包括德國的柏林,奧地利,蘇聯和中國,在關於美蘇太空競賽時,國家地理主要集中在當時的科學貢獻上而避免涉及同軍備競賽聯系的核武庫的擴張。 除了那些關於眾人皆知的關於科技,歷史和介紹世界上人跡罕至的地方的文章外,雜志還因為其印刷質量和圖片的標准得到了世界的公認,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夢想發布自己的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很罕見的彩色照片了,盡管這種技術在當時還是很罕見的。在20世紀三十年代,路易斯·馬登(Luis Marden,生於1913年,卒於2003年)國家地理的撰稿人和攝影師說服雜志允許攝影師們使用35毫米照相機用的電影膠片來代替當時普遍使用的大體積,三腳架的照相機。在1959年雜志開始在其封面上發表照片,很快國家地理在其雜志和官方網站中廣泛地使用了數碼照片。在以後的幾年中,雜志決定保留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而去掉橡樹葉飾紋和關於介紹本期內容的文字,以騰出地方來發表更大的照片。同其他的雜志不同,國家地理經常被讀者經年收藏,從2006年起,國家地理參加了由超過18個國家參與的國際攝影競賽。
《國家地理》雜志創建之初只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科學雜志。從1979年起,該雜志開始以地理為切入點,融入了新聞、生態、環境和人文等多種因素,成為大眾雜志。此後,該雜志照片水準一直很高,文字淺顯易懂,同時具有文學特質。 為追求圖片和文字質量,該雜志不惜巨資投入。看過《國家地理》的人都知道,其上刊登的照片絕不是在一般雜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攝者往往需要親身前往常人難以到達的環境,以特殊手法進行拍攝。例如,該雜志的攝影師要近距離拍攝兇猛的野獸,或潛入深海。《國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攝和撰寫150個專題故事,為此,在世界各地的簽約攝影師旅行里程超過100萬英里,每個專題都需要耗費幾百個膠卷,每幅刊出的圖片,都是從上千張候選照片中選出來的。至於拍攝本身,甚至可以與拍電影相提並論。 1992年,為了在西伯利亞做深水拍攝,該雜志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把價值100萬美元、重達15噸的攝影器材運至貝加爾湖,總共動用了171個箱子,而最終只刊出6張照片。1995年,為拍攝一個關於恐龍的報道,攝影師皮奧斯和助手托運了42個箱子,僅托運費用就高達6位數。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於2015年底發布了其精挑細選的幾幅2015年度最佳「每日美圖」,令人叫絕,包括裂縫的冰湖、女子水下與萬千水母合照、對鏡頭好奇的企鵝。見下圖。 作為對文章的補充,國家地理有時還提供被介紹地區的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白宮地圖室里地圖大部分是國家地理的地圖。國家地理歐洲地圖被收藏在倫敦溫斯頓·丘吉爾博物館里,地圖上可以看到當時丘吉爾在由盟軍和蘇聯領導人劃分戰後歐洲參加的雅爾塔會議上的標記。
❼ 國家地理雜志是什麼性質的書刊主要發表哪方面的讀物
記錄地理、記錄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權威性、科學性通行全球的美國《國家地理》。
創刊於188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至今已走過了117年的歷史,著名的黃色方框是它在全球通行的標志。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它的視角立足全球,從南非的部族到加利福尼亞的沙漠,從海底到太空,從見證帝王、君主的加冕到對科索沃恐怖暴行的無畏報道,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不僅僅記錄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記錄了一百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記錄了人類的夢想和追求。美國《國家地理》意味著權威性、科學性,它更像是一本網路全書而非單純的一本雜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圖片,尤其是那些傑作,總是能夠抓住讀者的視線,強烈地感染著每一位讀者,滿足了人們渴望冒險、追求新鮮與刺激的心理需求。一百多年來,美國《國家地理》一直堅持苛刻的品質追求和唯美與革新的信念,使它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為了使中國的讀者更多地了解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名為「超越視覺」的「美國《國家地理》百年攝影作品中國巡展」首次大規模登陸中國。本書所精選的全部圖片均來源於此次巡展,內容涉及人文、景觀、探索、動物等領域,囊括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一百多年來的經典攝影作品一百餘幅。
❽ 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是什麼,專門提供那方面的知識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一本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期刊,它的成功得益於成功的品牌策略。為了拓寬市場,該雜志採取品牌延伸策略,並向海外輸出版權,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發行上尋求多元化渠道,實行獨特的會員制訂閱方式。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成功證明,中國的期刊要想贏得市場,必須在品牌建設上多下功夫。【關鍵詞】《國家地理》雜志;品牌策略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一家以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科技類期刊。目前,它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電視指南》和《讀者文摘》,並擁有20種文字的海外版本,在全美300強期刊排行榜上始終位居前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成功在於其卓有成效的品牌策略。它向世人證明,品牌策略是期刊贏得市場的必要手段。品牌策略之一:准確、清晰的市場定位。所謂品牌,是指「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①媒介具有商品屬性,同樣地追求經濟利潤。因此,同企業為產品打造品牌一樣,為了能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媒介也要實行品牌經營。一個成功的品牌是媒介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可以為媒介帶來經濟的和社會的雙重效益。市場定位是媒介品牌建構的第一步,即媒介創造一定的特色,樹立一定的市場形象,以求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偏愛。而其中的讀者定位是媒介市場定位的第一要素。創辦於188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最初只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不定期刊物,其定位是「適合在已具有地理知識的人士中間傳播地理知識。」②它的讀者僅限於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165位會員。後來,雜志的創始人貝爾決定,將辦刊宗旨確定為向所有人普及地理知識。這樣一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便從最初的小眾市場逐漸走向大眾市場,滿足了廣大地理愛好者及普通讀者的需要,拓展了雜志的生存空間。目標讀者確定之後,媒介要做的就是內容和風格定位。在信息時代,差別意味著價值,一種品牌只有擁有獨一無二的屬性和特色,才具有市場競爭力。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對於內容的打造可以用「包羅萬象、精雕細刻」八個字來形容。每期雜志由五到七個專題組成,涉及領域包括地質地貌、考古、天文、野生動物、異域文化等。從雪地冰川的阿拉斯加到濕熱多雨的亞馬遜河、從埃及的古文物到中國的藏羚羊,關注點呈現出一種全球性視角。刊登的文章不僅視野廣闊,而且內容深厚。既有細膩的描寫,也有深度的分析,信息量十分豐富。在專題策劃方面,該雜志具有自己的獨到之外。以往的科學雜志僅限於介紹知識而少有時間觀念。而美國《國家地理》卻巧妙地把時效性引入了雜志中,以讀者關心的事件為由頭,從人文地理的角度進行深入剖析。2003年春天,美國發動對伊戰爭之後,《國家地理》雜志在當年10月份策劃了一期名為「搶救伊拉克文物」的專題。文章的作者——兩位考古學家,深入動盪不安的伊拉克,追尋被當地暴民掠奪的珍貴文物的下落。專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戰爭對人文和自然的無情破壞。它使讀者對這場戰爭的認識從政治層面深入到文化領域,體現出一本主流科普雜志的獨特視角與使命感。又如前段時間,美國宇航局開始對火星進行科學考察。《國家地理》雜志便以此為由頭,策劃了一期介紹火星的專題。這種「事件+知識」的文本模式,巧妙地將讀者興趣與知識傳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雜志的貼近性。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00多年來延續了相同的風格,散發出大氣、尊貴、權威、厚重的氣質。憑借這種氣質,美國《國家地理》在同類雜志中鶴立雞群,一枝獨秀。雖然名為地理雜志,但其內容卻遠遠超出了地理學的范疇,涉及到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歷史學等多種人文學科的知識,雜志將立足點放在自然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給人一種思辯之美。一般科普雜志多有說教味濃的弊病,而美國《國家地理》則異於同類散文游記的體例。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將細膩的個人感受融合在旅途見聞中,既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在無形中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文章平和朴實,沒有太多專業詞彙,讀者可以像看小說一樣,輕松讀完整本雜志,而沒有任何艱澀生硬之感。此外,雜志還設立了供讀者發表意見的討論專欄,增強雜志與讀者的互動,讓讀者感到,他們和雜志之間是一種平等交流的朋友關系。除了精美充實、內涵深刻的文字以外,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另一個特色是圖片的運用。雜志在創辦之初沒有圖片的,面目十分嚴肅。1899年,23歲的中學教師格羅夫納就任總編輯之後,對雜志的風格進行了大膽革新,將攝影圖片大量地引入到雜志的頁面設計中,從而形成了雜志唯美華麗的風格。色彩斑斕、視覺沖擊力極強的照片帶給讀者一種酣暢淋漓的閱讀享受,同時也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相關的可以去看看這個網頁。 記得採納啊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是什麼,專門提供那方面的知識?
❾ 國家地理中文版的相關信息
國家地理學會成立於1888年,是全球最大的非營利科學教育機構。一百多年來,秉持「喚起世人關懷地球」的宗旨,在一千多萬會員的支持下,贊助了9000件以上的研究計劃-羅伯 巴拉德 (Robert Ballard) 的鐵達尼號沉船尋獲;珍 古德(Jane Goodall) 的黑猩猩行為研究;理察 亞當斯 (Richard Adams) 對瑪雅部落的考古學研究…。 國家地理學會將考古、動植物、生命科學及世界每一哥角落的變化,以雜志、圖書、地圖、電視及各種媒體鮮活呈現給世人。
《國家地理》雜志是國家地理學會所發行的學會會刊,自創刊以來,一直以精彩絕倫的攝影,嚴謹真實的文字,精密准確的地圖與生動的插圖,將國家地理學會的第一手發現,送到全球讀者手中。現在,你訂閱雜志所支付款項的一部分,將實際贊助全球各地所進行的探索計劃。我們相信你的加入,將有助於世人了解宇宙、探測深海及尋找改善地球現狀的新方法,而你也將因為加入此一特殊的全球性團體而得到許多快樂。
《國家地理》簡體中文版
作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執行副總裁,發行簡體中文版的《國家地理》雜志,是特里·阿達姆森先生加入學會6年來一直為之努力的目標。這已是他第九次來北京了,而這一次的中國之行更令他興奮與期待。三年前,雜志的簽約攝影師麥克·山下在地理學會的資助下,開始重訪700多年前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路,沿途拍攝下四萬多幅照片,為這次的影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根據馬可·波羅的自述,他在700多年前來到中國,並在中國生活了17年之久,還在忽必烈的宮廷里做過官,這一切使他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個描述中國的人。」然而700年來人們也沒有停止過對馬可·波羅是否游歷中國的質疑,於是受學會與雜志之託,攝影師麥克·山下帶著四部相機和一本馬可·波羅的游記從威尼斯出發了。2001年,《國家地理》雜志分三期連續刊登了他所拍攝的照片,這對雜志來說是史無前例的,麥克·山下也由此獲得了雜志的最佳故事獎和最佳攝影獎。
「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與700年前馬可·波羅所做的相差不多。」阿達姆森先生的雙眼裡充滿了自豪,因此他認為,「我們在北京舉辦這個以馬可·波羅在中國歷險為題材的攝影展當然再合適不過了。」
展覽的另一部分內容還展示了《國家地理》雜志自創辦以來的115幅經典之作,它已經整整走過了115年的歷史了。「1888年,33人在華盛頓的宇宙俱樂部聚會,成立了一個以『增進和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學會———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不久學會創辦了自己的會刊,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
阿達姆森先生介紹,今天的國家地理學會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非贏利性的教育與科學機構,它沒有所謂的股東,通過經營獲得的收益也並不是作為利潤分發,而是用於雜志、書籍或頻道中科普內容的製作。除此以外他們還將一部分資金送給科研人員從事科學研究。
出版簡體中文版的《國家地理》,是他最大的願望
阿達姆森先生在學會中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負責學會的國際業務。他和他的同仁們都認同一個觀點:《國家地理》的宗旨是在大眾當中傳播科普知識,因此他們的讀者不應該僅僅局限於說英語的人。這也是過去的6年中學會將雜志從惟一的英語版本擴展到26種語言文字的原因。
「我們認為我們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科普教育,幫助世界各國的人們增進彼此間的了解。」據他介紹,現在《國家地理》的月銷售量在一千萬冊左右,讀者則有五千萬人。來北京之前,他剛剛參加了在克羅埃西亞舉行的克羅埃西亞版《國家地理》雜志的首發儀式,克羅埃西亞總統也到場祝賀。
出版簡體中文版的《國家地理》雜志,可以說是阿達姆森先生上任以來最大的一個願望,在他看來《國家地理》雜志與中國的淵源歷史久遠。他打開一本資料冊說:「我們每期雜志只有5個專題內容,但在過去的100多年裡,有關中國的報道就多達254篇。」
在1897年一篇講述歐亞鐵路的文章里,中國東北第一次出現在《國家地理》雜志中,而最近的一次則是本月關於滇緬公路的報道。阿達姆森先生翻閱學會的歷史時還注意到,雜志於1910年11月刊登的第一幅彩色照片就是在中國拍攝的。這些圖片和文字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目前,國家地理學會已經在中國出版了簡體中文版的《國家地理旅行家》雜志,其中的內容大都是關於中國的,他們試圖建立起一個網路,讓更多的中國編輯和攝影師參與進來。對於學會開辦的另兩本雜志《國家地理探險家》與《國家地理兒童》,阿達姆森先生盼望能早日在中國面世,而百年老牌雜志《國家地理》卻依然處在商談之中。
「我們堅持的一個原則是,我們希望讀者在拿到任何一個版本的《國家地理》時都能夠放心,無論從紙張、印刷和內容上都與在其他國家買到的是一樣的,26種版本要保持一個一致性。如果在某一個國家有特殊處理的話,這不符合雜志的一貫做法。」阿達姆森先生認為中國對雜志中80%的全球統一內容有所異議,是造成簡體中文版不能出版的一部分原因,另外在當地尋找到一個好的合作夥伴也相當重要,需要謹慎行事。因為當地的編輯團隊除了製作其餘20%的本地內容之外,還要參與到整個雜志的編輯工作當中。同一主題的圖片或文字,在針對不同的國家,雜志也會徵求當地編輯的感受,以便做出必要的調整。
阿達姆森先生笑著說,他還無法描述簡體中文版《國家地理》的工作狀況會是什麼樣,但他可以肯定簡體中文版與其他26種文字的版本一樣,也將有中國自己的編輯團隊,內地讀者與俄羅斯、德國或其他國家的讀者所讀到的內容相差無幾。「現在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我們很想把發生在中國的故事告訴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