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內外中學地理課程發展的特點
談談國外中學地理課程教學狀況給我們的啟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教育理念也在日新月異地改變。為了實現地理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功能,許多國家都在致力於地理基礎教育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學地理課程表現出不少適應時代要求的共同特點。世界范圍內地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同趨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地理課程的地位得到提高2、地理課程類型及其設置多樣化3、地理課程的目標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的需要4、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5、地理課程內容採用區域學習和專題學習的構建方式,以人口、資源、環境、區域發展和人地關系為核心,關注現實社會的重大問題和學生生活實際問題6、重視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7、推行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並重的學習評價機制了解國外一些國家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對國外地理教育的現狀、特點、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進行比較研究,從中探討中學地理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有利於我們擴大眼界,增長見識,加深對世界中學地理教育的認識,並加速我國的地理教育改革步伐。對我國新一輪地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較大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主要發達國家的中學地理課程體系如下:一、美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過去,地理教育在美國中學未受到重視,公民的地理知識水平低,導致美國在世界貿易競爭中比不上日本。為了加強地理教育,1991年美國布希總統提出的《美國2000年教育計劃》中,把地理列為中學五門核心課程之一,與英語、數學、科學、歷史並列。對中學地理教學的要求也在1994年頒布,對地理教育的重視較以往有所改進。《地理為了生活:地理國家標准1994》1994年專章論述地理課程的重要性教學內容不是從地理科學的角度選擇和組織,而是講述「生活的地理」;地理課程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學到是有用的知識,強調和突出能力的培養,重視解決實際問題。二、英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英國是西方國家中重視中學地理教育的典型。地理已成為英國中學的傳統學科,其地位是無可挑戰的。有99%的中學都將地理學科擺在不可缺少的位置上。地理課程設置的連續性不僅為其他國家少見,也為保證地理教學的質量打下了基礎。
1991年3月,英政府正式頒布了《國家地理課程》(Geoyraph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地理課時占所有課程的10%。《國家地理課程》規定的英國中小學地理教育內容可以分為五大部分(即五個要求達到的目標):地理技能、區域知識與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環境地理。區域知識與理解要求學生學習關於區域地理主要特徵的系列知識和一些重要地區的地理情況,包括學生所在家鄉(鄉土地理)的區域知識,其他地區以至國外的區域知識。三、德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1994年的教學大綱主要有兩個傾向並包涵許多重點。1、部分州的大綱以普通地理學習內容為主。例如薩爾州大綱中文理中學7年級的講授內容:地球上的氣候與植物區(太陽對地球的輻射,風與海流,氣候區與植物區);地球面貌的改變(地球的產生與構造,內源力量,外源力量);人們對大自然的侵犯(亞馬孫地區開發,阿斯旺堤壩:成績還是失誤?對森林的掠奪性開發以及其給地中海地區帶來的後果,嚴寒地區的空間開發,貝卡——阿穆爾——瑪吉斯特拉爾的環境受到威脅,可以無限制地污染空氣嗎?水的利用與整治,每人都產生垃圾但無人要垃圾,土地的利用與整治)。從這里可看出,普通地理專題的內容是主要的,空間只是或多或少地起了例子的作用,它並沒有很大的獨立價值。2、部分州的大綱則偏重於區域地理內容。例如柏林市大綱中,第9年級的講授內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遠東文化區;印度次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區與它的利用;黃河—中國的憂慮;10億多人口;單有成就的農業;農村生活;城市生活;礦藏與工業;與計劃經濟告別?中國向世界開放);拉丁美洲文化區。很明顯,在上述每一大文化區域里均包涵有地理課的內容。但幾乎沒有普通地理學(這里指自然地理學)內容,或者將普通地理學內容放進每一區域里講授。四、俄羅斯中學地理課程設置我國曾在50年代全面學習蘇聯,對於前蘇聯的地理課程設置情況比較熟悉。蘇聯除了在十月革命後的一段時期內曾將中學地理課程的內容分設在自然和社會兩學科中以外,大部分時期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情況變化不大,基本上是初中階段(5、6、7年級)開設自然地理基礎和區域地理課程,高中階段(8、9年級)開設經濟地理課程。
首先,俄羅斯對地理教育比較重視,地理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具有較高地位,地理必修課程開設的年級在中學階段共跨5個年級,總的課時數也較多。其次,課程設置從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社會地理,從世界地理(自然)到俄羅斯地理、再到世界地理(經濟、俄羅斯地理課程的設置社會),體系結構比較完整,體現了其課程的系統性、邏輯性、簡約性,便於學生有效、經濟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第三,區域地理占相當比重,體現了俄羅斯對區域地理教育的重視。第四,課程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自然和人文地理完全割裂的狀況,如6、7、8年級以自然地理內容為主的課程中,也設置了「地球上的人類」、「地球——我們共同的家」、「人與自然」等不純屬於自然地理內容的篇章。第五,現行俄羅斯地理課程對於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也給予相當的關注,以較突出的地位安排了全球的生態、人口、糧食、資源、海洋、裁軍等問題的有關知識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全球性問題」的概念,能解釋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可行的途徑等等。啟示一:進一步認識地理基礎教育在個人及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和功能,提升中學地理教育的地位,適當增加地理課的課時。地理課程在「培養善於生活的公民」上是大有作為的,生活與地理關系密切,地理課能幫助學生用地理原理認識和解釋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生活現象,理解各國、各地區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學會鑒賞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觀,提高生活質量,學會並創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另一方面,地理課程可使學生獲得生成性的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地理科學研究能力、形成環境倫理觀念、培養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地理課程在國際教育及環境和發展教育中的重要性,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的,「地理教育對國際教育有重大的貢獻。地理教育特別注意宣揚國際間、種族間和宗教集團間的諒解、容忍和友誼。」地理教育能「保證人們注意到個人和社會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獲得准確的信息和技能,使他們能夠就環境問題作出正確的決定和建立一套環境道德規范,作為行動的指南。」
鑒於上述地理課程的重要功能,《地理教育國際憲章》規定:「為了保證能夠為將來作好准備,地理在中、小學里都應該是一門核心學科。」世界上發達國家普遍比較重視地理教育,往往將地理課作為國家課程標準的核心課程或基礎課程之一。例如,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指定的「國家課程」中,地理被列為7門基礎課程之一。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規定,地理和英語、數學、自然科學、歷史為達成國民有世界水準基礎知識的五項核心課程,並制定了「美國地理國家標准」,期望學生在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十二年中都有平等機會去學習重要的地理知識,接受地理思考的訓練,成為一名理想的公民。沒有比較充足的教學時間,教師就難以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教學活動,學生也無法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地理實踐活動。啟示二:克服地理課程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傾向,使地理課程從純粹的「科學世界」重新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不少發達國家的地理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緊密。例如,英國《國家地理課程標准》規定:應該教會學生「在研究周圍環境時使用地理術語;在學校當地進行實地考察:理解方向;用圖片和符號為真實或虛幻的區域畫地圖和示意圖;使用多種比例尺的地球儀、地圖和示意圖;使用間接材料獲取地理信息。」標准中在各個階段的地理學習中都要求:「應該給學生機會去進行以地理問題(例如是什麼、在那兒、什麼樣兒、如何變成這個樣子、它如何並且為什麼變化著)為焦點的學習,這些學習包括實地考察和課堂活動」,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再如「美國地理國家標准」的副標題就是「生活的地理學」,開宗明義地指出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力圖揭示生活化的地理教育的使命和信念,強調地理教育是終身教育、維持個人生活和人類生存的教育、增強生活品質和生活品味的教育。在標准中強調注重社區的生活環境、家鄉所在鄉鎮市區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擴展到國家和世界領域與人類生活有關的各項地理事項。啟示三:改變整齊劃一的地理課程現狀,設置成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地理課程,體現地理課程的多樣化。
發達國家中,大多數根據不同地區、學校、專業設置不同的地理課程。例如,法國除了為一般學生(文理專業)設置的地理課程外,還分別為高中的旅遊方向、音樂舞蹈方向、科技方向等學生設置了專門的地理課程。再如俄羅斯,根據學校專業性質開設了多種類型的地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普通中學必修課為「世界社會經濟地理」,選修課為「世界產業地理」、「都市化地理學」、「全球化和城市地理學」、「俄羅斯商業地理學」等;社會人文和人文哲學類學校必修課為「人類活動地理學」、「全球化地理學」,選修課為「政治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民族地理學」、「地名學」等;自然科學類專業的學校必修課為「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選修課為「全球性生態化」、「醫學地理學」、「景觀地理學」等;物理——數學和技術學科專業的學校必修課為「地圖學和地理信息」,選修課為「自然與生產」、「宇宙地理學」等。
¥
5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談談國外中學地理課程教學狀況給我們的啟示
談談國外中學地理課程教學狀況給我們的啟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教育理念也在日新月異地改變。為了實現地理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功能,許多國家都在致力於地理基礎教育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學地理課程表現出不少適應時代要求的共同特點。
世界范圍內地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同趨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 1 頁
1、地理課程的地位得到提高
2、地理課程類型及其設置多樣化
3、地理課程的目標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的需要
4、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5、地理課程內容採用區域學習和專題學習的構建方式,以人口、資源、環境、區域發展和人地關系為核心,關注現實社會的重大問題和學生生活實際問題
第 2 頁
6、重視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
7、推行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並重的學習評價機制
了解國外一些國家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對國外地理教育的現狀、特點、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進行比較研究,從中探討中學地理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有利於我們擴大眼界,增長見識,加深對世界中學地理教育的認識,並加速我國的地理教育改革步伐。對我國新一輪地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較大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B. 國外小孩怎麼學地理
美國的小學生,是沒有課本的,除了不多的家庭作業外,從來沒有課本背回家的。對孩子們的學習,說我不上心也不對,我會給他們灌輸學生要好好學習的道理,但是比起很多家長,我有時很不用心的,雖然老師的網站上都有本學期的各門功課的學習重點,但我從來沒有好好研究過。 好在大兒子六年級的老師很好,她一直在教和培養孩子們自律的能力,保證他們能適應初中的生活。大兒子基本每天放學都很准時做他的功課,也會及時完成並交還老師,也就僅此而已了。 他們學習地理,歷史和時事都有共同點,就是很多時候都是學習自己通過網路,書籍做研究,去理解和學習某個需要學習的話題。 比如他們每隔一周的時事課,就是要學生自己選擇最近發生的一件新聞事件,通過寫報告和做演示的方法,把這個事件講述出來;他們也通過定期的閱讀學生雜志了解很多時事相關的知識。 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他們學習歷史和地理,是通過每個孩子自己選擇一段他們正在學習的某個時期的事情,通過報告,演示,還有繪圖,還有表演等方式展示出來。 等這個項目都完成的時候,在教室里會有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展覽孩子們的作品,老師會通知家長可以來參觀,學校低年級的孩子也都會來參觀。每個孩子都會給你介紹他所選擇的人物或者國家。這樣對孩子們真是一個全面的鍛煉機會。在眾多的信息中需找重點的能力,綜合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展示孩子的創造力,以及鍛煉他們的演講能力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每個孩子的特點也可以一覽無余。老師給他們的項目的評分也是按照這些綜合因素。 大兒子今年做的幾個項目都是他獨立完成的,雖然我覺得他有點偷懶,還可以做的更好,但是老師認為他已經很棒,我也就不多說了,雖然沒有能學習到美國人張口就贊揚表揚人的能力,至少少批評,少比較。
C. 如何打造高效地理課堂教學
(一)改變教學方式。
以前的地理課教學,教師在課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畫、背,純粹是灌輸式教學,課堂無滋無味,死氣沉沉。地理是一門常識課,應根據內容的需要適當選取自學式、引導點撥式、動手動腦操作式、學案導學式等方法進行教學。我平時用學案式較多。學案不同於教案,教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於教師講什麼和怎麼講,而學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於開啟學生智慧,調動學生積極性,發展學生知識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後者重在學;前者以教師為中心,後者以學生為中心;前者強調「給予」,後者強調「拿來」;前者側重「學會」,後者側重「會學」;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諄諄教誨,誨人不倦」,後者追求的目標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二者雖密切相連,最終目標一致,但在課堂角色、教育觀念、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用學案進行教學時,我努力做到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課本讓學生自主閱讀,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讓學生概括。學生根據「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將學習成果在課堂上與教師探討,與同學交流,實現一種「探索,質疑,學習,應用」的這種層層推進。學案導學使學生自學目標步驟清晰,可避免學習的盲目性,他們可以根據「學案」,初步理清教材內容,記錄學習中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二)熟練運用教具使課堂生機盎然。
地球儀、地圖等教具地理課必不可少,而新教具多媒體、展台的應用更能把課堂容量增大,同時使一些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再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知識的探索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製作合理化、便於操作的實用的多媒體課件,並適時引用,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強勁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高效課堂的生成。如:我在講我國的降水分布規律時,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我分別將降水在1600毫米以上、800毫米——4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的區域依次進行閃爍,展示在學生面前,並將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加粗依次閃爍,等降水量線經過的主要地名依次閃現。而後我在課件中畫出一條帶箭頭的線,此線從沿海指向內陸。有的教師讓學生沿箭頭所指方向觀察降水的分布,學生們很快就說出了我國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降水分布不均的規律。直觀、形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從教學而言
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維總處於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並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
學生盲目的學習,效率必然很低,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調節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好方法。每一節課教師要展示本節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據展示的學習目標,進行自學,研讀教材和地圖,尋求問題的答案。自學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繼續尋求答案,仍然無法解決的,做好標記,教師巡視過程中提交,個性問題及時分析解答,共性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後分析講解。這樣堅持一貫,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教材的可讀性,增強自學的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受益一生。
(二)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創造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
在利用學習小組學習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一是分好學習小組。在分學習小組時,要把學生按學習狀況的上中下搭配成小組,還應指定一個組織能力強,責任心強,學習較好的學生任組長。二是注意不要放任自流,讓學生無目的無頭緒地亂哄哄,必須使學生說有內容,議有目標,查有依據。此外,還要注意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小組活動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在活動中,教師要進行抽查,個別輔導等。
小組合作學習,既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中,集思廣益,各抒己見,積極思考,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積極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用激情影響學生,使學生課上處於主動學習的狀態。
「激情」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呈現的表情、聲音和情緒等。這些因素將直接給學生以知覺刺激,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產生直接影響。它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漲的學習熱情,能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能讓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學習活動進入高效的快車道;相反,也會使學生情緒低落,學習被動,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或開小差,學習效率低下,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也根本談不上有效的師生互動。
D. 世界上,那個國家最早地理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
英國。
英國小學的地理課將世界帶入課堂,讓課堂與身邊的實際生活聯接。
地理課(geography),中小學學科科目。17 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所著《大教學論》中首先提出在國語學校增設地理常識,在拉丁語學校增設地理等學科。中國學校設置地理課,始於 1839 年美國傳教士布朗(S.R.Brown)創辦的馬禮遜小學堂。在中國人自辦的學校中,京師同文館於 1876 年後設有各國地圖、地理金石等課。1878 年上海正蒙書院及其後許多新式學校均設輿地或地理。
E. 請問美國高中和初中學生都上些什麼課程有沒有代數,解析幾何,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等等
有啊,而且書都很厚。他們在高中就實行像大學一樣的選課制度了,每個人在學校樓道里都有自己的單元書櫃。美國學生用書都很厚,一般是彩頁,而且超級貴。他們對理科的要求(如數學、物理)比我們低,但像歷史、地理和手工這種綜合性課程比我們要求高,老師要求的一般是自主性作業,需要學生在課下做大量的調查實踐工作。考核分ABCDF等級,並不是很嚴格,小班教學,也有電影欣賞等選修課。總之是很開放很生動的。美國沒有高考,上大學需要申請,所以在高中階段注重全面發展,對自己准備申請材料是很有好處的。但好好學對考SAT也有好處。總之各人發展方向不一樣,自我培養的重點也不一樣吧。
如果你想全面了解,可以看看相關的書和電影。
F. 地理教育的發展歷程
學校地理教育分為大、中、小學 3個階段。17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家T.A.誇美紐斯首先提出在學校中把地理作為獨立科目進行教學。18世紀前半葉,歐洲中、小學開始設置地理課,於19世紀在大學開設地理課並設立地理系。中國在19世紀中葉某些教會學校開始設置輿地課,19世紀末開始設置地理課,以後在大學設立地理系。大學地理教育主要培養地理科學的研究人員、教師和地理工作者。不少國家按專業培養地理人才,專業劃分和范圍各有不同。中學地理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小學地理教育要求學生了解初步的地理知識。隨著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世界性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的出現,使地理教育還在其他學科、相關學校,以及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方面受到重視,形成社會的地理教育。
國外世界地理教學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世界地理一直沿用著蘇聯的區域地理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分為「外國地理」和本國與地區地理兩大部分。也有一部分專門論述某個部門如工業、能源、農業、交通運輸業等的部門地理。西方,主要是美國的「世界地理」一直是以「區域地理」的形式出現,但是沒有統一的名稱規范,多數稱「區域地理」,也有一部分稱為「世界地理」或者「世界經濟地理」。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流行的「後現代主義」文化,對區域地理-世界地理的影響較大。幾乎不做任何數量模型建設,而是以大量的地理知識為基礎,運用十分有力的描述手段,如圖像、概念模型、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支持下的圖片,使區域描述的水平和效果達到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境地。關注社會、文化、經濟,而不注重自然地理知識的講授,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多年傳統。這與西方地理學多年以來在人文地理方向上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追求以新視角來解釋各國各地區的地理事物,是教材的突出之處。在區域體系的安排上,普遍的是把歐洲或發達國家(工業化國家)置於前面,之後是與歐洲文明關系密切的美洲、非洲。這其中體現了一種以歐洲為中心的「地理過程」的思想,即把歐洲作為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按照地理擴散的規律——由近及遠地形成了當代世界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即使不是按大洲的順序,按照工業化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順序,也體現著地理的擴散。
自工業革命以來的近現代文明傳播顯然是以西歐為中心的。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啟發,因為地理格局和地理過程是我們過去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所一貫忽視的。保持區域研究的傳統,注重格局和過程的研究,輔之以數量(模型)的分析和數學化表現的圖像(圖譜),應該是當前地理科學發展的新的要求。西方世界地理(區域地理)大量引用西方經濟學的成果是一貫的。從歷史上引進經濟區位理論,到後來的空間經濟學、區域科學,西方的區域地理不斷走向理論的深化。在它們的世界地理教材中,會看到這種理論化的傾向:在非洲介紹經濟二元結構、在中東介紹文化地理的基本原理、在東南亞介紹「增長極」、在印度介紹人口地理原則、在拉丁美洲介紹核心-邊緣地理論(這個理論的發祥地)
我國地理教學的發展:
任何一個國家的地理教育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那就是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在這個框架下,我國的世界地理學與研究取得了下列一些發展:
(1)突破了蘇聯區域地理課程體系和內容體系的束縛。
(2)全球地理環境方面發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的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減少、陸地水資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災害的負面作用加強等,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3)隨著世界經濟的巨大發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石油經濟、世界財富的巨大增長、世界貧富差距的擴大、國際經濟關系的不斷調整、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眾多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體制轉軌國家以及國家的區域集團化等等,已經使得我們過去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識顯得陳舊,世界地理的教學內容大大地更新了。
(4)經濟學的理論不斷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學之中。
(5)世界地理越來越重視文化、政治、歷史因素的分析。
(6)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學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很方便地獲得由各個國家、各個國際組織和國內外專家的著作提供的各類豐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