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7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重要知識點
7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重要知識點是地球與地圖單元,這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所以我們要對這一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復習。下面就由我整理的一篇7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重要知識點。
7年級地理重要知識點1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7年級地理重要知識點2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南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磁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南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磁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南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力明顯。
7、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一般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八、地面高度的計較 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鉛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外一地點的鉛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把海有意抬高度不異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地球上海洋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佔了71,而陸地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僅佔29。大陸和它相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羅巴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羅巴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磁極洲主要位於南磁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外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羅巴洲和非洲的地形比力簡略,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力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推地形變化的氣力地球內部所產生的效用稱為內力效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效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力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效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七年級地理 復習講義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地理事物的標志。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南北)緯(東西)網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表現形式:a.數字式b.文字式c.線段式。性質: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單;反之則相反。
二、地形圖的判讀
1、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山地五種不同形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3、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
5、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1萬多米。
三、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應用學過的知識,根據使用目的,正確地選擇地圖,才能及時、准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大洲和大洋
1、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四大洋),三分(29%)陸地(七大洲)”概括地球海陸分布。
2、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圖2.6)。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大洋。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裏海;烏拉爾河。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四大洋: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陸的變遷
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板塊構造學說(目前最流行最科學的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火山與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世界兩大系列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兩大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猜你喜歡:
1.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梳理
2.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點梳理
3.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大全
4.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
5. 2017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資料內容
6.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知識歸納
7.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❷ 初一上冊地理第一單元總結。
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基礎知識小結 人教新課標版
第一章 知識點總結
1. 人類對地球形狀認知的四個歷程是(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環球航行)、(衛星照片)。
2. 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3. 證明地球是球形的證據(站得高,望得遠;衛星照片;麥哲倫航線;月食)
4.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地耐啟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流)、(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和名稱等。
5. 緯線是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在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條經線和緯線。經線是(相等)的,緯線的長度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6. 本初子午線的地面標志位於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基多赤道紀念碑位於南差前美洲的(厄瓜多)。
7. 0°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而180°經線以東稱(西經),以西為(東經);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
8. 北緯越往北度數(越大),南緯越往南度數(越大)。
9. 經線指向(南北)方向,緯線指向(東西)方向;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經緯網)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
10. 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從赤道上空看,自轉的方向為( 自西向東),從北極點上空看為(逆時針),從南極點上空看為(順時針)。自轉周期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是(晝夜交替和時間的差異)。產生晝夜現象的條件是(地球不透明)、(太陽光線是平行的)。
11. 地球自轉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周期是(一年),(3月21 )日前後,太陽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被稱為春分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被稱為夏至日;( 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被稱為秋分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被稱為冬至日。
12. 一年之中,(夏)季節太陽升的高一些,此時(晝長夜短);(冬昌慶如)季節太陽升的低一些,此時(晝短夜長),春秋兩季(晝夜平分)。
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情況,把地球分為五個熱量帶:(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❸ 地理的高一第一章知識點詳細總結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 太陽活動類型 太陽活動比較 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 耀斑 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小結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哪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呢?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小結,以供大家參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小結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地球內部物質運動促進海洋的形成
2、太陽活動標志:黑子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
3、自轉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②產生地方時差異;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④地球橢圓體的形成。
4、公轉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帶的分布。
高中地理知識點 總結
1.抓「概念」重「消化」
復習時,要十分重視概念,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時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產、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教學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問題中進行。老師重視概念教學,學生對概念就特別留心,「扣」得很嚴。經過長期訓練後,學生分析、回答問題時就嚴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3.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的熱帶雨林區?這不僅僅是緯度位置決定的,與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向)、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 方法 。如,上海為什麼能發展成為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這要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區、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方面綜合評估。
(2)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往往是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特點。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水蝕、風蝕,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這些變化又會影響植被的恢復。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足以證實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
掌握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後,就可避免觀察事物時的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從而認識地理事象的復雜性、整體性、內在聯系性。
4.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個性。每一區、一地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就是同一區域內部也不會一模一樣。
如:為什麼歐洲有溫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卻沒有?為什麼亞洲季風盛行而歐洲卻沒有形成?這一問題要從海陸位置、氣壓差異和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上去思考,也只有從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這類「個性」問題還有很多,如:為什麼地處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為什麼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為什麼緯度較高的吐魯番盆地成為全國夏季溫度的地方?
5.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流的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6.抓「一般」推「特殊」
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後,就可推知個別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徵。如,從氣壓帶、風帶和世界氣候圖上,可找出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都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此可知,英國、法國西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同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智利西部南緯40°—60°的地帶,同樣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7.抓住「對比」找「異同」
用比較法學習地理是一種常見而且有明顯效果的方法。比較的范圍可大可小,比較的內容可多可少。即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既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既可進行縱向比較,又可進行橫向比較;既可對同類事象比較,又可對相關而不同的事象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8.抓「運算」促「智能」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從各種考卷中,發現仍有不少學生計算不過關,因粗心大意或基礎太差,失誤很多,影響成績。
為了培養、提高學生的地理運算能力,要作以下分類練習:
(1)比例尺與圖距、實距換算。
(2)地方時與區時的計算。
(3)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垂直氣溫的計算。
(5)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恆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
(7)晝夜長短的計算。
(8)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等。
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的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9.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 想像力 ,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現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
為培養查閱、填畫地圖習慣,要求:
(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學生會勾畫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4)對於老師來說,講課時要做到邊講邊畫。
10.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
(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
(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
(4)國內外新開辟的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勝地。
(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
(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這些信息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他們靈活掌握地理知識很有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
1.抓「概念」重「消化」
復習時,要十分重視概念,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時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產、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教學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問題中進行。老師重視概念教學,學生對概念就特別留心,「扣」得很嚴。經過長期訓練後,學生分析、回答問題時就嚴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3.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的熱帶雨林區?這不僅僅是緯度位置決定的,與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向)、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如,上海為什麼能發展成為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這要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區、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方面綜合評估。
(2)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往往是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特點。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水蝕、風蝕,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這些變化又會影響植被的恢復。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足以證實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
掌握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後,就可避免觀察事物時的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從而認識地理事象的復雜性、整體性、內在聯系性。
4.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個性。每一區、一地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就是同一區域內部也不會一模一樣。
如:為什麼歐洲有溫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卻沒有?為什麼亞洲季風盛行而歐洲卻沒有形成?這一問題要從海陸位置、氣壓差異和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上去思考,也只有從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這類「個性」問題還有很多,如:為什麼地處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為什麼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為什麼緯度較高的吐魯番盆地成為全國夏季溫度的地方?
5.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流的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6.抓「一般」推「特殊」
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後,就可推知個別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徵。如,從氣壓帶、風帶和世界氣候圖上,可找出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都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此可知,英國、法國西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同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智利西部南緯40°—60°的地帶,同樣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7.抓住「對比」找「異同」
用比較法學習地理是一種常見而且有明顯效果的方法。比較的范圍可大可小,比較的內容可多可少。即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既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既可進行縱向比較,又可進行橫向比較;既可對同類事象比較,又可對相關而不同的事象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8.抓「運算」促「智能」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從各種考卷中,發現仍有不少學生計算不過關,因粗心大意或基礎太差,失誤很多,影響成績。
為了培養、提高學生的地理運算能力,要作以下分類練習:
(1)比例尺與圖距、實距換算。
(2)地方時與區時的計算。
(3)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垂直氣溫的計算。
(5)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恆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
(7)晝夜長短的計算。
(8)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等。
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的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9.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像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現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
為培養查閱、填畫地圖習慣,要求:
(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學生會勾畫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4)對於老師來說,講課時要做到邊講邊畫。
10.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
(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
(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
(4)國內外新開辟的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勝地。
(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
(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這些信息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他們靈活掌握地理知識很有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小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大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總結歸納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❺ 高中地理第一冊(選修)第一章總結
高中地理第一冊(選修)第一章總結
1.知識結構的總結. 宇宙中的地球
一、高考最新變化簡述
新課標與大綱版考試大綱比較:
大綱版 新課標 簡要說明
共有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及其地理意義
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
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稍微修改部分 地球的宇宙環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表述更清晰
太陽系概況;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主要包括太陽能量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地軸;兩極;赤道;經線;本初子午線;經度;赤道;緯線;緯度;東、西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度的劃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地球儀 說法較籠統,要求降低,能從整體上把握地球儀的有關知識
新增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刪 宇宙探測的意義;宇宙探測的現狀。
備注 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 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移至專題十三)
【命題方向與考點突破】
命題方向 對應考點
命題方向一 地球——生命的搖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命題方向二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命題方向三 太陽光照圖的繪圖和讀圖技巧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命題方向四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和應用
命題方向五 時間計算、日期變更與晝夜長短的計算
命題方向六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命題方向一 地球——生命的搖籃
[考綱解讀]
1.了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體系統的結構:
地球
月球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恆星系
河外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陽由近到遠順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從運動特徵來看:地球與其它行星的運動特徵相似,都按自西向東的方向繞太陽公轉;公轉的軌道都近似圓形;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的特徵。
從結構特徵來看:地球與其它行星的質量體積相似。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形成生命條件的原因
宇宙環境 太陽光照穩定 太陽從誕生至今沒有明顯的變化
安全的宇宙環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的特徵,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
自身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 使得地面有適宜的溫度,水以液態存在。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 形成大氣層
自轉周期適中, 使地球表面溫度的日、年變化都較小,適合生物生長
[錦囊妙計]
1.本考點與去年高考要求一致,對於本考點的考查,應全面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如宇宙中的天體及天體系統,主要說明宇宙的物質性和層次性,充分利用太陽系模式圖,認識太陽系中的主要成員,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並分析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從地球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兩方面,綜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2.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通過的行星新定義中,冥王星終於「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被列為「矮行星」應給予關注。
命題方向二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考綱解讀]
1.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為地球上的水體,大氣的運動提供了動力
(2)是一種沒有污染,取之不盡的新能源。
2.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主要表現為光球層上的黑子和色球層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陽黑子數的增減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主要標志,其最明顯的變化周期約為11年。
(1)對電離層的影響,干擾無線電通訊
(2)對磁場的影響,產生極光和磁暴現象
(3)對氣候產生影響,與降水量有一定的關系,但是沒有特定關系。
[錦囊妙計]
太陽是宇宙中距離人類最近的恆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天體,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人為現象都與太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1.太陽活動的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 大氣層位置 概念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影響 發生現象
太陽黑子 光球層 光球上出現的暗黑斑點 地球電離層 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
地球磁場 「磁暴」現象,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耀斑 色球層 局部區域突然增亮的現象 與大氣相撞 極光現象
地球大氣層 天氣、氣候異常
2.太陽是地球上能量的最主要的源泉
對地理環境形成和變化的影響表現在:太陽直接為地表提供光能和熱能;維持地表溫度,為生物繁衍生長、大氣和水體運動等提供能量。
太陽輻射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表現在:
一是人們可直接利用太陽能,如植物的生長需要光和熱,晾曬衣服需要陽光。世界各國正在探索和研究對太陽能的利用,尤其是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目前利用較多的如太陽灶、太陽能乾燥器、小型太陽能發電站等。
二是可利用地質歷史時期固定積累下來的太陽能,即由太陽能轉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們被稱為「儲存起來的太陽能」。
命題方向三 太陽光照圖的繪圖和讀圖技巧
[錦囊妙計]
1.光照圖的類型
在光照圖上判斷地方時、季節是既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說簡單是因為判斷的思路和步驟較固定,而說復雜就是光照圖類型多變。下面列舉一些常見的光照圖,部分圖中標出了日期和一些特殊時間點(0時、12時、6時、18時),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思考一下為什麼,如果讓我來判斷該怎樣判斷。
(1)側視光照圖
(2)俯視光照圖
春秋分日 12月22日 6月22日 12月22日
(3)透視光照圖
12月22日 6月22日 12月22日 春秋分日
(4)圓柱投影光照圖
12月22日 6月22日 春秋分日
(5)局部光照圖
12月22日 北半球冬半年 12月22日
(6)其他變式圖(以下各圖均沒有標明或無法確定半球,不能藉此判斷日期)
2.識讀和運用光照圖的基本思路
(1)確定南北極點、自轉方向和晨昏線:①若為側視圖,通常是北極在上,南極在下。②若為極地俯視圖,可根據「北逆南順」確定極點;③若為立體圖,一般是北極在上,南極在下。如有自轉方向,應據此判斷極點。④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是晨線與昏線;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反之是晨線。
(2)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緯度數與出現極晝范圍的最低緯度數互余,或等於晨昏線與經線的夾角;經度數為將晝半球平分的經線度數,其地方時為12:00。
(3)確定日期或季節:①晨昏線過兩極點,是3月21日前後(春分日)或9月23日前後(秋分日);②晨昏線與極圈相切,是6月22日前後(夏至日)或12月22日前後(冬至日);③其他情況的日照圖,若無具體條件限制,則對應兩個日期;④求某地的具體日期,可根據直射點日期結合地方時進行計算。
(4)確定某點地方時:①充分利用圖中四個隱含時間(6點、18點、12點、O點或24點);②其他地點的地方時可根據上述時間進行計算。
(5)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日出日落時間和晝夜長度:①算出該地所在的緯線圈位於晝(夜)半球部分的度差,除以15即為該地的晝(夜)長;②以地方時12時為對稱
點±晝長時間的1/2或以地方時24時(0時)±夜長時間的l/2,可求得日出日落時間。
(6)相關地理現象的判斷:日變化現象應結合地方時判斷;季節變化的現象應結合日期或季節進行判斷,常涉及的現象有:地球的公轉速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及變化;晝長短的分布及變化;氣壓分布、某地的氣候特徵、天氣現象;季風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鹽度;植被的生長狀況;動物遷徙;農業的生產過程、生長狀況;南極臭氧空洞擴大的時間等。
命題方向四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和應用(詳見專題二地理計算)
命題方向五 時間計算、日期變更與晝夜長短的計算(詳見專題二地理計算)
2.規律總結:
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原理;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規律;晝夜長短的季節和緯度變化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律和季節變化規律;太陽輻射的緯度變化規律;
3。圖像的總結:主要是光照圖的判讀的總結。
❻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總結
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識總結;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2.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3.;4.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1.特徵:①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②結構特;2.距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3.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識總結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2.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
4.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
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特徵:①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②結構特徵:質量、體積、距離
2.距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金星距地球最近
3.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一個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因而有適宜的溫度;②有液態水——內部物質運動、距離適中;③有適量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因而有適量的大氣;④安全的宇宙環境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其能量來源為核聚變。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①生物的生成(光、熱資源);②促進水、大氣的運動; ③生產生活:產生了太陽能、煤、石油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主要類型有黑子、耀斑,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 ①黑子: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每當耀斑爆發會釋放出很強的無線電 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
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②干擾地球磁場,磁暴現象;③兩極出現極光;④發生自然災害;⑤對氣候的影響。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1、在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機會,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時出現極小值。其中除赤道兩個極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區以太陽直射另一半球回歸線時最小。
2、在回歸線之上的地區,一年有一次太陽直射機會,分別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歸線之外的地區,可含南北回歸線,在太陽直射本半球回歸線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歸線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二、地球自轉與時差
1.晨昏線(圈):晨昏線平分地球,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
2.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時為12點。
3.區時: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連的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加西減。
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日界線):基本沿東經180度。由西向東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日期變更: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把全球日期分為今天和昨天。當0時區和中時區重合時,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時區=經度/15,十分位四捨五入
4.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東經120度地方時
5.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
三、地球的公轉與季節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這種形式的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夾角,23°
26
′
1.一軸兩面三角度:
一軸:地軸
兩面:赤道平面:過地心並與地軸垂直的平面。
黃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
三角度:①地軸與赤道平面垂直;②地軸與黃道平面斜交,角度為66°34′
③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23°26′
2.三不變:地軸空間指向不變;黃赤交角大小不變;地球運動方向不變。
3.兩個變: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
(太陽直射點)。
4.正午太陽高度角:地方時12點時,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5.太陽直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度,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
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6.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從直射點向兩邊遞減。
07.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某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南
緯用負值代入。
8.太陽直射點
的移動:
9.春分/秋分:
①側視圖:
②日期:春分3
月21日前後,
秋分9月23日
前後
③太陽直射點
在赤道,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④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⑤地軸和晨昏線重合
⑥晝夜等長
⑦正午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邊遞減
10.夏至:
①側視圖:
②日期:6月22日前後
③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
心(圖中第三條水平直線為太陽直射)
④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⑤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極晝;南半球夜長晝短,南極圈極夜。赤道晝夜等長。 ⑥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11.冬至:
①日期:12月22日前後
②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
❼ 高一地理必修一總結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級別:
河外星系←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2、太陽系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產生生命的基本條件:外部條件包括太陽穩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運行軌道;自身條件:(1) 地球有適中的質量體積,所以地球周圍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2)由於日地距離適中及地球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適中的溫度;(3)地球上有液態水(能形成海洋)。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來源,它可以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可以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還可以通過人為轉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陽活動的標志包括黑子和耀斑。當太陽活動比較劇烈時,可以形成磁暴和極光現象,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可以誘發水旱災害和地震等自然災害。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自轉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大約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日;若以遠離地球的某一恆星為參照物,則大約為23小時56分4秒,叫做一個恆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公轉周期大約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叫做一個恆星年年。
3、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1)晝夜更替現象;(2)不同經度出現了不同的地方時,即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要早;(3)形成了地轉偏向力,即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圖中繪制出直射光線、晨昏線,標注出直射點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轉方向。
5、地球公轉與自轉軌道的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產生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以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變化等。
7、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6月22日(節氣:夏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
9月23日(節氣: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
12月22日(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
3月21日(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周期:大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
8、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制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並判斷出各點的日期
9、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1)夏至日越向北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冬至日越向北晝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分日、秋分日則全球晝夜等長。
(2)北半球夏至日晝長最長,冬至日晝長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晝長最長,夏至日晝長最短;赤道全年晝夜等長。
10、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
(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2、圖中1表示地殼,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軟流層以上部分,即地殼和上地幔頂部頂部。
4、水圈是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的根本熱量來源是太陽輻射,但大氣最直接的熱量來源是地面。
2、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3、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過大氣逆輻射還給地面的熱量越多,即保溫作用越強。
4、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是地面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風)。
在圖中繪制出空氣運動的方向、標注出地面氣壓的高、低。
5、空氣水平運動(風)的方向是從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2氣壓帶和風帶
1、在圖中標出氣壓帶、風帶的名稱,畫出風帶的風向。
2、氣壓帶中是由於熱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由於動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風帶是從高壓帶吹向低壓帶帶,並考慮地轉偏向力形成的。
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是無論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壓;北半球7月(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壓。
5、東亞地區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陸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季風現象。(冬季西北風,夏季東南風)
6、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主要分布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緯10°之間
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到回歸線之間
受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
干濕季分明,乾季高溫少雨,濕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受西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氣候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終年溫和多雨
§3常見天氣系統
1、圖中1表示冷鋒,2表示暖鋒。其中冷鋒在我國出現的頻率較高。
2、鋒面天氣系統: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後
天氣現象實例
冷鋒
氣溫較高,
氣壓較低,
天氣晴朗
易出現雨雪大風及降溫天氣
氣溫下降,
氣壓升高,
天氣轉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
冬季的寒潮
(大風降溫)
春季的沙塵暴
暖鋒
氣溫較低,
氣壓較高,
天氣晴朗
易出現連續性降水或霧等天氣
氣溫上升,
氣壓下降,
天氣轉晴。
略
3、圖中的1表示高壓,2表示低壓。
4、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出氣流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方向。
5、圖中1形成的天氣特點是晴朗少雨,如我國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氣爽等天氣。2形成的天氣特點是雲雨天氣,如我國夏秋季的台風現象。
§4全球氣候變化
1、全球氣候變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現代氣候變化最主要的趨勢是全球氣候變暖。
2、在我國,氣候變暖現象由空間上看,北方地區十分明顯,由時間上看,冬季季節比較突出。
3、產生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的破壞、人口的增長
4、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海平面上升;(2)改變水循環,產生洪澇、乾旱等災害;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於高緯國家,使其農業增產(生長期延長);不利於低緯國家,使其農業減產(洪澇與乾旱加劇)。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其中儲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圖中1是蒸發,2是降水,它們組成了海上內循環循環;
(2)圖中3是蒸發,4是降水,它們組成了陸地內循環(內陸循環)循環;
(3)圖中5是蒸發,6是水汽輸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徑流,9是下滲,10是地下徑流,它們組成了海陸間循環循環。
(4)能夠更新和凈化陸地水資源的是海陸間循環。人類在利用水循環過程中對地表徑流的利用和影響最大。
3、水循環的意義:(1)維持全球水體的動態平衡;(2)促進全球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3)塑造地表形態;(4)對陸地水資源具有更新、凈化的作用。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形成洋流的主要動力是盛行風,另外地轉偏向力和陸地形狀也可以影響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類型有寒流和暖流。
3、在圖中繪制出洋流的方向。
4、圖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5、洋流的影響:
(1)影響高低緯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
(2)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增溫增濕作用,如西歐的溫帶海洋氣候氣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如沿海地區受寒流影響可能形成荒漠。
(3)對漁場的影響:太平洋中由於寒暖流3和7 的交匯形成北海道漁場;由於上升流的影響在11處形成秘魯漁場。
(4)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擴大污染范圍;加快污染物的凈化。
(5)對海洋交通運輸的影響:順流時可以加快速度、節省燃料;寒暖流交匯處易出現霧,可以干擾交通運輸;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緯帶來冰山,危害交通運輸。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資源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屬於其中的可再生資源。
2、影響水資源豐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發量、徑流量等,其中徑流量是衡量水資源豐歉程度最重要的標准。
3、水資源的數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規模大小,水資源的質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高低。
4、生產力(科技)的發展可以影響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後時代,人類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發達時代,人類利用水資源的種類增多,利用方式多樣化。例如地下水開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等。
5、當前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必須合理利用水資源,因為水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6、人類利用水資源的措施:(1)修建水庫;(2)跨流域調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復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開采地下水;(6)提高節水意識;(7)人工增雨;(8)減少污染浪費。其中屬於開源措施的有(1)(2)(4)(5)(7),屬於節流措施的有(3)(6)(8)。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按照能量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兩種類型。由整個地質時期看,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居主導地位
2、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熱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等基本形式。
3、地殼運動中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其按運動方向和性質又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垂直)運動兩種形式。
4、水平運動常常形成褶皺山脈、斷裂帶、裂谷、海洋等;垂直運動常常形成地勢起伏、海陸變遷等。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太陽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變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岩等基本形式。
6、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地殼物質循環)。在圖中填出相應名稱。
§2山嶽的形成
1、山嶽的主要類型包括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2、褶皺的基本形態有背斜和向斜兩種類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岩層向下彎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3、在內力作用影響下,一般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慮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頂部由於受張力作用,容易被侵蝕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擠壓力作用,不易發生侵蝕作用,從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科迪勒拉山脈等按其成因類型都屬於褶皺山。背斜屬於儲油氣構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屬於儲水構造。
4、岩層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破裂並沿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而形成斷層。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則形成地壘,容易形成斷塊山地,例如華山、廬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則形成地塹,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
5、哥倫比亞高原、我國長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於岩漿活動形成的。
6、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嶽地區地表崎嶇不平,而山間盆地及河谷地勢相對較平緩。
7、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長度較長,彎曲度比較大。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需要繞過各種障礙物。
8、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以公路為主,其次才是鐵路。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建設成本比較高,難度比較大,而公路的建設成本相對較低。
§3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為侵蝕地貌、堆積地貌。
2、溯源侵蝕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頭方向伸展;下蝕可以使河谷加深,側蝕可以使河谷加寬。
3、河流堆積地貌最典型的類型是沖積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積-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灘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組成。
4、高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氣候溫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5、山區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或山前的沖積扇,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6、平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或團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密集,規模比較大。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內河與海洋交通便利。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組成環境的各個要素,總是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4、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由多個地理要素變化共同組成的。
5、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
會導致其它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相應改變。
§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以熱量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赤道向兩極呈現南北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低緯、高緯地區最明顯。
2、以水分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沿海向內陸呈現東西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中緯地區最明顯。
3、以水分和熱量的共同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山麓向山頂呈現垂直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高差較大的山區地區最明顯。當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