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口岸中學哪個地理老師教得好

口岸中學哪個地理老師教得好

發布時間:2023-08-08 01:19:53

① 歷史,地理,政治該怎麼學有什麼學習方法嗎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一

☆關於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的評價
「閉關政策」是後人對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以前實行的一系列對外政策的概括。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對來華的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場所,行動范圍,華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對外貿易。清朝前期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一是封建的自然經濟比較穩定,自給自足,不需要外來商品;二是清統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威脅其統治。閉關鎖國政策曾作為一種消極防禦手段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落後的政策。閉關並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的力量,只能妨礙自身的發展,使自己停滯倒退,與世界隔絕,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和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取長補短。
傳統的觀點認為,閉關政策起到了民族自衛的作用,同時又表現出封建統治的落後性。另一種觀點則對其基本上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它只是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發展與引進。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閉關政策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須予以批判的一面。總的看來,閉關政策的消極性已為史學界普遍認可,所爭者乃是這種消極性的輕重程度。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
要從中英雙方分析中國失敗的原因:①英國是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較早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資本主義有了長足發展。工業革命完成以後其實力進一步增強,通過殖民擴張成為殖民強國,為適應殖民擴張的需要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的海軍,其對中國的侵略蓄媒已久,作了充分的准備。②中國處於封建社會末期,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再加上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無法與英國抗衡。在19世紀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上,落後就要挨打,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關於近代中國革命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影響到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而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侵略、 反封建。無論是反侵略,還是反封建都是爭取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權,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這一目標的實現一般地是由資產階級來完成的,因此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又稱作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於中國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產生的滯後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因此在20世紀前期,無產階級介入了民主革命,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的民主革命發生了重要變化,有了新、舊之分。其分界於1919年五四運動。
☆俄與英、法、美侵略目的的區別
俄國在侵華的過程中既單獨行動又勾結英法美,但其侵略目的與英法美有所區別。英法美 為的是打開中國大門、拓展市場,俄國則謀的是侵吞中國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共掠 得中國東北、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形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的不 同,英、法、美的侵略是工業革命的結果,俄國工業發展水平低下,對市場的需求並不強烈,其侵略興趣仍停留在領土的擴張上。
☆關於《天朝田畝制度》
(1)主要內容:在生產資料上主張平分土地;在分配製度上主張絕對平均的聖庫制度;在社會關繫上主張人人平等,最終的目標是要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2)產生根源:第一,社會根源:鴉片戰爭後人民身受雙重壓迫,清朝長期以來土地高度集中,廣大人民無地、少地、負擔沉重;第二,歷史根源:「等貴賤均貧富」一直是歷代農民起義的奮斗目標,明代農民起義「均田免糧」的口號開始觸及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問題;第三,階級根源: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其綱領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現實願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礎上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3)評價認識(特點):第一,強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繼承和發展了歷代農民的斗爭思想,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形成系統的革命綱領,成為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其次,它從各方面沖擊了封建禮教和綱紀(綱領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當時社會無法實現,只是小生產者的一種迫切願望。1854太平天國規定「照舊交糧納稅」,事實上承認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絕對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違背小生產者的階級本性,無法實現也無法調動其積極性。定都天京後,起義軍上層便從理論上的禁慾主義走向了現實中的縱欲主義;再次,社會關繫上的人人平等隨著太平天國政權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級制度的建立也成為泡影。第三,落後性:此綱領是把小農自然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未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它主張小私有制廢除商品經濟,不符合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第四,從革命綱領上可以得出結論: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勝利缺乏政治、經濟和思想的牢固基礎,不可能提出徹底改造封建社會的綱領,更不能阻止政權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隱含著危機。
☆怎樣理解太平天國運動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它堅持斗爭14年,勢力發展到18個省,建立了政權控制了半壁江山。然而所謂「最高峰」決非單純從時空意義上理解的,僅僅從農民戰爭時間的長短、范圍的大小作比較是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的,太平天國運動是發生在鴉片戰爭後的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即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上升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矛盾的時代。這個新時代必然賦予太平大國運動新的內容和意義,從而使它區別於歷史上任何一次單純的、舊式的農民戰爭。
(1)從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看它是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原本十分尖銳的中國社會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所引起的;
(2)從太平天國運動的任務和性質來看,由於外國資本主義最終撕下了「中立」的偽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正式公開地與清政府勾結起來,太平天國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從而成為中國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3)從太平天國的斗爭藝術和發展水平來看它有著歷代農民運動所無法比擬的拜上帝會這樣一個比較健全的反封建斗爭的組織形式,有著《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這樣明確的指導思想,有著《天朝田畝制度》這樣一個反對封建土地制度為核心內容的革命綱領,從而使這場斗爭達到歷代農民戰爭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4)再從太平天國領袖的創新精神來看,《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先進的施政綱領,雖局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未能付諸實施,但它具有濃厚的新時代氣息,集中反映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
總之,由於時代特徵所決定,經過了以洪秀全為代表的一代先進中國人的創造太平天國運動,終於發展成為中國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形成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二

☆關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問題
關於中國資本主義是否是「歐風美雨」的產物的問題,史學界尚無定論。一種意見認為:「中國新興的近代企業,絕大多數是從無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業成套的移植過來。」因此,它是「歐風美雨的產物」。另一種意見認為:「本來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就在緩慢地朝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方向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傳入,促進了這種發展,它破壞了封建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這些條件使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得以發生,同時又被原已存在的資本主義萌芽利用而滋長,中國的資本主義就是這樣表現為雙重的發生過程。」因此,不能說它只是「歐風美雨的產物」。處理這一問題,要把下面兩個問題區分開來:19世紀6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否是歐風美麗的產物;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能否成長為參天大樹。「歐風美麗」對近代資本主義產生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破壞作用,毀掉了原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二是促進作用,使中國自然經濟解體,擴大了商品市場、勞動力和資金,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和可能。這一方面說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這種新的社會條件又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形成的,這隱含著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入侵落後地區後果的理論認識問題,中國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這也說明如果沒有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自身發展的經濟規律必將導致民族資本主義形成。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與「歐風美麗」關系甚密,對其有資金、技術、機器等方面的依賴。
☆關於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階段性特點
兩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列強尚處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其經濟侵略是以商品輸出為主,即著眼於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料,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侵略方式逐步轉向以資本輸出為主,侵略目的轉為爭奪並獨占投資場所。表現在謀求侵略權益上,早期主要是強開通商口岸,設租界。而後期轉變為謀取資本輸出特權。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其中《中法新約》較早顯現出這種變化,即法國要求獲得在中國廣西和雲南的築路權。到《馬關條約》表現:更為明顯直接要求在中國通商口岸辦工廠和大片割地,體現了列強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以至迅速刺激和引發了瓜分狂潮。另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又不能截然分開,在四五十年代商品輸出階段,已有早期的資本輸出,只是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商品輸出服務,如沿海的外資工廠,把收來的棉花、茶葉、蠶繭等加工之後運回本國,既減少消耗,又增加效益。而19世紀末以資本輸出為主階段,商品輸出也仍然存在。
☆關於租界、租借地
租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劃出作為外僑居住和貿易的一定區域,作為其進一步侵略該國的據點,上海英租界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租界。「租借地」是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將其劃定經濟手段控制某國的一定區域,不許別國插足的特殊區域,是向殖民地發展的過渡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兩種侵華方式的比較列強對中國的大規模侵略,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並以《馬關條約》為界,分為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以商品輸出為主的方式和帝國主義階段的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方式
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本質相同,都為掠奪中國的財富;二者的不同點主要有:商品輸出主要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特權,傾銷工業品,掠奪原料,在通商口岸辦工廠,剝削中國人民;《馬關條約》簽訂以後,列強除繼續商品輸出外,還通過奴役性貸款,開辦工礦和修鐵路進行資本輸出。資本輸出的掠奪性更強。我們知道,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和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使中國進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必然引起中國民主革命的進一步高漲。
帝國主義侵華方式的改變,從根本上是由世界資本主義發展變化決定的。
資本輸出對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產生極其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它是一戰前資本主義進一步擴張、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加劇了這些國家經濟的貧困和落後,嚴重阻礙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在客觀上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加速了這些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康、梁維新思想與早期維新思想的聯系和區別
聯系:①早期維新思想是康、梁維新思想的基礎,即康、梁維新思想是對早期維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②都主張變法:經濟上主張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政治上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文化上主張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辦新式學校。③都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都是愛國的和進步的。
區別:①早期維新思想只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康、梁維新思想不僅提出了具體改革的方案,還為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歷史根據,使變法思想形成較完整的理論。②早期維新思想沒有付諸行動;康、梁將維新思想與挽救民族危亡結合起來,迅速將其發展為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
☆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
「扶清滅洋」這一口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然而這一口號並不是義和團在科學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這個口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又是大多數中國人對中外反動勢力的認識還處在感性階段的產物。這一日號繼承了群眾在反教會斗爭中所逐步形成的樸素認識,反映了沒有新的經濟基礎的廣大小生產者在無法沖破皇權主義的思想枷鎖,而只能停留在將封建國家作為被侵略的整體來保衛的思想階段。「滅洋」觸及了時代的救亡主題,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後性;「扶清」雖然同樣具有愛國和保國的含義,卻又將「中國」、「清廷」等觀念混同,這表明義和團在主觀上不反對清政府,也沒有表示反對封建制度。「扶清滅洋」的提出,最初曾起了發展隊伍和壯大聲勢的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清政府的政策。但這一口號也使義和團在斗爭中對清朝統治階級放鬆了警惕,不能識破清政府的詭計,以致後來上當受騙。
☆怎樣認識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策略的變化
義和團運動經歷了一個興起、發展、高潮(抵抗八國聯軍侵略)和失敗的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也有一個剿滅、招撫再剿殺的變化。帝國主義侵略日益深入,反映在中國政治上就是清朝統治日益半殖民地化,日益不敢得罪洋人,對反對外國侵略的人民斗爭採取日益嚴厲的鎮壓手段,這就迫使人民群眾在反侵略的同時不得不武裝反抗清朝統治者的鎮壓,從而動搖和打擊了清朝統治,如義和團運動初期,山東冠縣義和拳、平原縣義和拳和清朝官兵發生過較大規模的沖突和戰斗。清朝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秩序,因此對義和團採取剿滅的政策。隨著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義和團大批迫近和進入京津地區,直接危及清朝統治,如果繼續和義和團對抗,清朝統治包括慈禧太後也要立即被義和團運動的浪潮吞沒,用清政府給各省督撫的電文說:「剿之,則即刻禍起時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因此,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承認義和團合法,企圖加以控制利用。清政府公開改變「招撫」策略,轉而「剿殺」義和團是在八國聯軍攻佔天津,逼近北京之際。這時由於八國聯軍的血腥鎮壓,義和團力量遭到嚴重摧殘,已不再構成對清政府的威脅,而八國聯軍的強大侵略勢力直接危及清朝統治,為了維護清朝統治,取得侵略者的「寬容」和「諒解」,清政府可恥地出賣了義和團,完全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綜上所述,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始終圍繞一個目標: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統治秩序。

################
怎樣、如何"一類政治題的解答怎樣、如何"一類政治題的解答

從1996年高考首次推出「怎樣、如何」一類試題以來,這之後每年高考都有這類試題,而且這類試題在主觀性試題中數量多,分值高。(特別是近三年來,平均在25分左右)。該類試題所選材料突出了熱點問題,所設問題突出了能力考查。從每年高考抽樣統計各題得分情況看,學生對這類試題把握較差,得分率普遍偏低。因此,在指導學生復習迎考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重視掌握這類試題的解題技巧。
政治學科高考所設「怎樣、如何」一類試題以來,總結起來,該類試題在解題技巧上可分為兩種具體情況予以把握。一種情況要求回答的「怎樣、如何」就在給定的材料中作概括提煉,以2002年高考38題為例: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道:余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歷史上,洞庭湖面積曾廣達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來,由於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洞庭湖區大規模圍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積,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這些年,該地區逐步退耕還湖,尤其是1998年以來,政府投資70億元,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1/5,湖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除傳統種植業外,還發展養殖業、加工業等,湖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在上述變化中,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職能的。
這一試題的(1)問,要求在熟讀材料的基礎上使用恰當術語,在材料中找出發生變化的內容(要點:湖區人民農業經營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即從過去單一經營到現在的多種經營;政府加大投資,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湖區居民從多種經營中提高了收入)。(2)問,要求回答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職能的,仍然在材料中作概括(要點:統籌規劃,進行政策調整;直接投資,實施經濟調節;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還有2003年高考的41題也屬這類題。這類題材文字較多,但都是有效的,必須根據要求用好材料,回答這種題:第一,必須根據提問要求明確要回答的「怎樣、如何」的對象是什麼?這是答題要解決的首要環節;第二,必須帶著給定的要求認真研讀材料,明確材料意思,理清答題思路;第三,必須在材料之中作提煉概括,既不是照抄照搬材料回答問題,也不是離開材料要求的內容。再以2003年高考38題為例:
2002年1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西柏坡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黨牢記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兩個務必」,即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清醒地看到我們肩負的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團結和帶領群眾不斷前進。回答:(1)根據所學政治常識,分析目前應如何加強黨的作風建設。(2)有些人認為,時代變了,「艱苦奮斗」已經不是當代所應提倡的精神,應如何看待這種觀點?這種題要求回答的「怎樣、如何」就沒有在材料之中,而應採取發散思維,圍繞給定的知識范圍,按題的要求在材料之外去尋找。比如(1)問,要求學生圍繞黨的作風建設在政治常識中去歸納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措施(要點:黨的作風建設的根本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艱苦奮斗,加強廉政建設,反對腐敗等)。(2)問,是辨析性質的題,遵循是什麼,為什麼的答題思路,圍繞「有些人的認為」答出你認為正確的觀點(要點: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當前,雖然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進步,但我們黨和全國人民應繼續堅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提倡艱苦奮斗是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是事業成功的保證)。還有2001年高考的34、35、38題,也屬這類題,回答這種試題,第一,必須要明確提問的要求,審准要說明回答的對象;第二,研讀所給定的材料,弄清材料或圖表反映的問題背景是什麼;第三,根據材料和提問要求在頭腦中搜索涉及的知識點,做到盡可能全面;第四,有條理地進行語言表達。 二、要對應模仿訓練

要求學生掌握「怎樣、如何」這類試題的解題技巧,搞好對應模仿訓練是關鍵。怎樣進行模仿訓練呢?

第一,給學生提供模仿例題,再好不過的模仿例題是歷年的高考試題,因此,可將近幾年高考所設置的「怎樣、如何」這方面的試題按兩種情況把原題和答案要點印發給學生,叫學生認真分析這些試題所選材料和答案要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更進一步明確答題技巧,掌握答題要領。第二,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根據教材內容設置「怎樣、如何」一類試題作為課堂提問。教材中眾多的小文字材料,稍加思考,可以設置成「怎樣、如何」的第一題型,即在材料中作要回答的問題的概括提煉。在復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歸類總結,適宜於設置「怎樣、如何」的另一種題型,即回答的知識點圍繞問題在材料之外作概括。

第三,專題訓練,集中突破。在復習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熱點材料,有針對性地設置帖近高考的「怎樣、如何」這類要求的試題進行定時訓練,目的在於強化學生掌握解題技巧。
第四,高考前的每一次模擬訓練,所設置的模擬試題,不能漏了「怎樣、如何」一類要求的試題。

通過以上環節,應該說學生在解答「怎樣、如何」一類試題的能力會大大提高。

####################

政治備考小竅門一、時政萬金油-------經濟學理論:
常用意義類:
1.一個宏觀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一個本質:社會主義的本質--共同富裕。
堅持一個方針:不斷擴大內需,經濟增長。
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堅持兩個統一:質量、速度、效益要統一;改革、發展、穩定統一。
2.(微觀)市場主體應當追求的兩方面目標: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常用措施類:
3貫穿一條主線:經濟結構調整----三農、企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在結構調整中進行。
4.重視一個理念: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五個統籌的目標:城鄉統籌、經濟和社會統籌、區域統籌、人與自然統籌發展、國內和對外開放統籌。
5.強調兩個手段:市場經濟和宏觀調控手段;
6.把握一個關鍵:強調科學技術優先發展,科技人才發展是關鍵。
7.堅持改革方向。股份制---產權制度的建立完善。
8、遵循兩個規律: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規律;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規律------價值規律,要理解價值規律即市場競爭、優勝劣汰。
9、完善三個制度: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分配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社會保障制度。
10、宏觀調控的四個目標、四個手段。
政治學部分
1. 強調一個根本出發點: 堅持人民利益是根本出發點。
2.我國國家機構的性質、三個原則、四個對內職能、
3.黨的性質 (兩個先鋒隊、 三個代表);地位;三個作用;三種領導方式; 三個方面建設:①執政能力建設;②思想、作風、組織建設;③民主集中制。
4、 國際關系常用:一個根本出發點---維護國家利益。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國際競爭的實質; 主權國家的四項權利、我國對外政策五個基本點;
5、記請民族問題一個政策---民族區域自治、三個原則;宗教政策四句話。

二、教材主幹知識思維點撥:
經濟學:
1、 對「經濟」含義的把握----①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規律是支配社會發展的最基本規律;③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經濟活動的四個環節;④生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與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的影響)與 生活 的提高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常用的分析經濟問題的思路。
(如;2002-38題 上述材料說明洞庭湖經濟發生什麼變化?
①洞庭湖區人民農業經營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即從過去的單一經營到現在的多種經營;②政府加大投資,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③湖區居民從多種經營中提高了收入。)
2、商品兩因素—質量問題---市場秩序---產權、道德、法治
---如何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
(常用: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核心,調整產品結構;依*科技,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價值規律=市場調節---競爭----價格機制---資源優化配置
(可以滲透應用到幾乎所有經濟問題)
4、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緊縮---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幣值穩定---匯率穩定---出口退稅率----經濟發展
5、公有制主體地位---實現形式---股份制---產權制度
6、非公有制地位---按生產要素分配---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產---效率優先---市場調節—宏觀調控
7、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有效形式?---缺陷---政府職能(兩手不能缺)
8、市場主體---企業—競爭力---科技、管理---股份制與法人治理結構---經營者素質---企業信譽形象---正當競爭
9、GDP---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10、三農---地位、意義—-「兩高一優」、生態、安全的發展道路---政策、科技、投入、結構調整---產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11、工業的地位、作用---主導?---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
12、三產---就業---城鎮化、現代化
13、農民工---權利、義務----勞動合同----社會保障---平等性
14、社會保障---市場經濟的支柱---競爭與失業---政府職能---財政作用
15、財政與金融---政府調控經濟的手段---目標、作用
16、財政與稅收---分配關系---宏觀調控---作用
(注意理解該部分一系列概念及其關系: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財政---稅收;積累的用途方向---財政支出的方向等)
17、中央銀行—國家職能----宏觀調控---作用、目標
18、商業銀行----企業---股份制改造---增強競爭力
19、過多儲蓄 --- 內需不足---如何解決---經濟發展、收入結構與產品結構調整、拓寬消費領域、社會保障、 消費與投資觀念……
20、市場交易原則作用---市場主體、宏觀秩序---誠信缺失---怎麼辦?--政府、企業、消費者
21、對外開放---必然性①②③----形式「走出去」---意義、外貿作用---內外統籌---開放與獨立自主----應對入世後反傾銷---國家利益、經濟安全
哲學部分
1、世界的物質性(火星探測與基因重組、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都說明這點)
2、意識的反作用(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黨和國家的決策、三農或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等)
3、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正確認識、解決一切問題的要求
4、聯系、發展(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
5、矛盾分析法是正確認識問題的根本方法(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
6、區分:

閱讀全文

與口岸中學哪個地理老師教得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