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新課標下怎麼樣進行八年級地理教學
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志性體現。強調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20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 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情感體驗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地理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現在的初中生思維活躍,由於認識水平的局限性及觀念意識,普遍對地理科不重視,在課堂上的情緒不是冷漠呆滯就是惟恐天下不亂。如果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不更新,上課時只是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勢必造成學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興趣。因此,我們教師必須用「心」去施教,熱切地關注學生。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系。
首先,我們教師的課前准備除了寫教案,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了解學生的需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一是積極的旁觀者,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學生,贊賞學生,啟迪思維,激勵鬥志,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是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讓學生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片段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從教學方法創新角度出發,教師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游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 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教師啟發] 簡要地介紹拼圖游戲的操作方法及競賽規則。
[學生活動] 學生出於好奇,躍躍欲試地進入競賽活動狀態中:
第一輪:可以看課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頁「1.7中國政區圖」 ),並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於東北的3個省;二、位於北部邊疆的1個自治區;三、位於黃河中下游的6個省、直轄市;四、位於長江中下游的7個省、直轄市;五、位於南部沿海的7個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六、位於西南的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七、位於西北的5個省、自治區。)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二輪:不可以看課本(同上),並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三輪:正式開始競賽,不可以看課本(同上),並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教師點評] 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肯定。成績居前六名者,可以獲得獎品(註:「中國政區拼圖」競賽游戲,在學生完成拼圖時電腦可以自動記時)。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死」圖變「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游戲中體驗了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實現了「快樂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體現、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難看出,一堂課的質量與教學法創新性呈正相關。
再次,善於處理偶發事件,一要做到冷靜沉著,不急不燥,善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把偶發事件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和最短的時間內。二要充分認識和挖掘偶發事件所包含積極因素,善於引導,即使進行批評也不能埋沒了閃光點。總之,教師用自己熱切的情感去影響著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其樂融融,興高采烈,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地理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信心是越來越強。
二、 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於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地理新課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圖,如八年級上冊就有120幅左右,而且種類很多,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並且均是彩色圖。面對這些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教者,你想過沒有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地理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關注學生對知識目標的認知和追求,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確定,關注學生個性的張揚,注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主動探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針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B. 淺談如何促進初中地理有效學習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每一章前都有「導語」和「課前提示」,它不僅具有導入新課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多種功能,所以教師要特別重視和合理運用「導語」和「課前提示」。每次上課,我都注意使用「導語」和「課前提示」,從而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初中地理第八章《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時,我把「導語」設計成下列問題:這個地區有哪些主要的國家?這個地區有沒有對當地或世界影響較大的自然資源?如何說明一個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不協調帶來的問題?答案就在這一章里。這樣一來,指出了這一章所要學習的內容,以製造懸念,埋下伏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尋求正確答案,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2、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閱讀資料」
現在我們的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其中一大變化就是在每一課中穿插了很多文字圖片資料和「閱讀材料」等內容,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和深化,這些材料在幫助我們理解課堂教學內容上起著很大作用,例如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自然環境》中的閱讀材料《亞洲地理集錦》就是對本節知識的很好的補充和深化。所以合理利用好這些材料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幫助。
二、開展課堂研究性學習,注重地理教學的實效性
中學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讓學生始終處於開放的現實情境之中,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探索研究,以獲得知往鑒來、自主人生的能力和態度的學習活動。組織開展地理學科課堂研究性學習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課堂」結合搞「研究」的策略。課堂類研究性學習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教師是用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設計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根據教材的內容整理出相應的一個或多個地理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二是由學生提出一些新問題,教師組織全班進行研究性學習。在課堂類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只能將教材作為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師生互動,共同追求新知與未知。
三、運用多樣的課堂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1、針對差異性,實施分層教學策略
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為此,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應當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布置作業分層,教學評估分層。讓全體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感,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能力的發展。
2、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益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科學方法將終身受益,而且科學方法還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和紐帶。教師應開展方法教學,教給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的學法指導滲透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各種思維活動里,如指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創新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學法,且「會學」。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通過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利用文字、圖形、動畫、影片等多種信息來幫助教師呈現教學內容,提供輔助信息,充分發揮聽、視覺感知活動的作用,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各種心理活動,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常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課堂是給予學生先進文化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全面地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所以要善於營造一種追求真理、崇尚學問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在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禮和熏染。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課題,如何實現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有待於今後繼續探索,逐步完善,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我相信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課堂的有效教學中。
C.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工作
一、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1.定準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主動開發、共同提高的雙向互動的創造性過程。
2.面向全體: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後進生,創設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讓地理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
3.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的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暴露過程和心智、個性、成果、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
4.關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地獲得教育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對於師生猶如戰場對於將士。向課堂45分鍾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學生心往神馳的境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深刻領悟:「學地理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
二、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正視地理學科,進而轉變地理學習方式。
1、正確認識地理學科,培養學科興趣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處是地理知識」,如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自然現象;再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五彩繽紛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再到全球性的糧食問題 、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這些關繫到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將在初中地理課上探討。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在生活中能解決問題,解釋困惑,這就是興
趣和動力的源泉。
2.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地理課堂的素質教育功能,改進地理教學效果是中學地理教師的重要任務。
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的教,「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學校考,學生背;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因此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積極探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美國一位教育家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了諸如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 ,將以上方法落實到教學實踐,要特別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筆者認為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善於激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往往與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古人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學習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綜合性強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發揮文理綜合優勢,引入歷史典故、傳說、名人軼事、時事政治 、數理知識等;發揮圖文結合優勢,展示地形圖、政區圖、繪制各種示意圖、趣味讀圖等;發揮學用結合優勢,製作地球儀、製作等高線地形圖、觀察天氣現象等。
在地理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應該貫穿於教學始終。課堂剛開始,教師如果運用精彩的導入語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則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將集中於課堂,利於後續教學內容的展開;課堂教學之中,教師應洞察學生心理,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適時引入課堂,並作適當鋪開,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表達的空間,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有助於其興趣的維持;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回顧總結 ,讓學生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成就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更持久。
⑵用心設計問題情境,追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恰當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願望,啟動思維,進而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學記》中載:「善問者如撞鍾,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之以容,然後盡其聲。」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用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有效探究鋪路。
探究活動是由問題開始的,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根據問題收集信息、尋求問題結論等一系列環節組成。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學生則是探究的主體。問題情境設計是否新穎、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符合初中學生好奇、好強的心理,關繫到學生能否有效的進行探究活動。
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要考慮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慾望,使學生想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對於難度大的問題,設計上要呈現梯度,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解決問題,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長知識的喜悅。如在學習 「太陽高度」時,設計如下問題:①為什麼「冬天冷,夏天熱」?(猜想)②一天中什麼時段最熱?(驗證)③冷熱取決於什麼因素?(結論)上述三個問題從生活現象入手,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學生經過猜想、驗證過程,獲得新知。
⑶創設良好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所謂課堂氣氛,主要是師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情感狀態,是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創造的心理和社會氛圍。課堂氣氛會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態度。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創設有利條件。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教學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雙邊活動,不僅要看重結果,更要看重過程。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無論怎樣高明的教師也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
⒊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⑴自學導讀,有目的的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先閱讀課堂上將要學習的教材內容 ,做到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框架。學生亦可針對疑難提出問題,有針對性的學習。
⑵圖文結合,善用地圖
地圖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課堂上,教師運用地圖教學,並且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用圖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
⑶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地理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落實到生活中,地理知識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學習地圖時,引導學生將啟東市 交通 圖、匯龍鎮圖進行比較,得出比例尺不同,內容詳略不同的結論。
⑷科學記憶
重要的地理知識,如名詞、概念、規律和原理等,需要記憶。
教師引導學生科學記憶的方法,而非死記硬背。如諧音記憶、口訣記憶、歌訣記憶、首字記憶等等。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藝,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打造高效課堂教學。
D. 初中地理教學說課稿
初中地理教學說課稿
在初中的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需要進行說課,那麼相關的說課稿應該如何准備呢?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初中地理教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了解認識巴西就等於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
2. 編者的意圖:力求以貼近生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本節教材以人種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世界人種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膚色又不同於世界三大人種,從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的內容。 教材在舉例中採取"引而不發"的方法,讓學生來總結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礎知識。
(2)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後,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進行分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
(3)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及圖片,培養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巴西。
4.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巴西過去與現在經濟結構差異的對比,了解巴西經濟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殖民主義統治對巴西的影響及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難點: a.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
b.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b.能說出熱帶雨林對巴西的環境效益、開發目的及生產的環境問題。
c.能說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區劃及主要氣候特徵。
d.能說出巴西工農業生產的特徵。
e.能讀圖說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區。
(2)能力目標:
a.分析獨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認識到殖民統治對巴西種族的構成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c.學會分析巴西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足球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並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採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盃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後,介紹胡錦濤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鍾,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准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活動中,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託: 地理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並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採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採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E. 初中地理如何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將知識學習要求的程度降低,是開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條件。
初中地理作為次科存在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學習重視程度不夠的實際情況。地理科要求知識點掌握的程度,雖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一些知識點還是比較難於掌握,遺忘率非常高,如資源中礦產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規律等,如果硬要學生去死記硬背,會嚴重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做到教學上使學生通過「悟」來學習,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放下包袱,對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只要求學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即是開發學生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就能更好地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對地理科的好感,為將來高中地理的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的學習方法是「悟」的要決。
各學科的學習基礎都是興趣。地理作為次科,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更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否則學生會放棄地理這一科。但地理課本的知識編排過於嚴肅,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開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觸類旁通,做好引導,理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初中地理知識基本上是與實際聯系得較為緊密的,很多的理論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例證,如太陽、月亮的東升西落引證了地球的自轉;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證了地球的公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體驗來引導,如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們不應單純講應如何做,更應讓學生親身體驗家鄉黑水河的可怕、廢氣嗆人的滋味,同時讓他們寫上一份調查報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講述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番禺地區的自然特徵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由感性思維轉入理性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途徑,而地理知識的直觀感悟更是比較可用的。如講述到沙漠地貌時,讓學生從一張清晰度高的實物景觀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氣候乾燥特徵,其效果比老師講一萬句有用得多。又如講述南北氣候異同時,用兩張南北方特色景觀的圖片進行對比,再加上表格練習,學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講西歐和北美氣候和地形關系時,運用寥寥數筆的簡筆畫畫出兩個地區的差異,再由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效果更好。
3、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有所「悟」。
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知識間帶規律性的東西,如說到南方地區時,可讓學生用北方地區來對比,找出南方地區獨有的自然特徵;又如講到北美的氣候與地形的關系時,可用歐洲氣候和地形的關系來比較,就能使北美的氣候特徵鮮明突出。通過對學生進行對比思維的培養,就能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自覺進行知識的橫向或縱向聯系,樹立地理知識的全局感。
4、合理的討論是啟發學習的好方法。
過去,我們的教學一直強調提問、講授、嚴肅的課堂紀律,卻從來沒有安排學生討論,其實這是個誤區,其實,只要教師調控得當,預留一定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討論的時間,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講述南極大陸的氣候特徵時,列出幾個引導性的提綱,如:對氣候影響的四大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對南極氣候的影響等,讓學生討論其成因,通過過去積累下來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推導出正確的結果。
5、培養外展思維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學的感悟還在於舉一反三。地理課本的知識內容與一些時事問題密切相關,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一些熱點問題,在增加地理知識的可用性的同時,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講到西北地區時,就可由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延伸至開發大西北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有關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徵,討論研究開發西北地區要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通過討論,學生紛紛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6、開展多種多樣的地理課外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如果設計安排得當,則會極大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我每年都組織學生進行觀星,面對滿天繁星,細聽星座的動人傳說,通過高倍放大望遠鏡觀察月亮上的環形山,學生的興致未曾如此高漲過。雖然,對於星座的知識,他們不一定會懂,但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都被激發起來。
7、動手製作效果更佳。
自己設計並動手製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標本、地理小資料,會使學生從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識。如講到南方的水稻土、紅壤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標本並進行觀察記錄,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又如講到經緯線的分布時,在課前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小地球儀,再進行觀察後完成表格練習,效果比教師費力講解效果好。
8、讓學生設計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學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學中,有一些本來很有趣的知識內容卻被課本講述得非常枯燥,此時,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圖片、聲像資料或文字資料,進行自己設計的演示,效果也不錯。如講到旅遊時,課本的風光圖片非常有限,文字內容太過嚴肅,會做成學生感到難記的現象,這時可由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讓他們自己收集資料來講述祖國河山壯麗的風光和旅遊名勝分布的位置(可聯系交通中鐵路的分布),又或者讓他們製作相關內容的手抄報,以及風光照片進行演示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感悟知識。又如講述廣州地區「三年一中變」的成果,就可以讓學生收集資料自主編輯,進行演示性講解,教學效果比老師講授好得多。
9、增強學生的閱讀機會,讓他們學會發問、懂得看書、學會查找資料,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讀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動、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如《少年科學》、《世界奇觀》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書、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講述課外所學的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悟性。
三、要「悟」關鍵在於教者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地理知識之間帶有一定的邏輯聯系和規律性,學習上要悟,則要求教者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懂得知識間一般的聯系,引導他們去發掘課本上的知識,不要包辦一切。如在區域地理中,氣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響,氣候和地形等又決定了區域的自然特徵,而經濟特徵、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交通和資源分布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講課的基礎上,總結出區域地理學習的一般規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綜合法),為他們將來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好像講述青藏地區的特點時,由於前面已講述了多個區域特點,學生已大概掌握了區域特徵分析方法,此時,就不應再由教師講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幾個提綱式的引導問題,讓學生分小組研究解決,再由教師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設立一個地理主題,讓學生按小組收集資料進行講解,效果也好。
小結
前面所講述的只是個人的粗淺見識。在實際教學當中,還需要對地理的教學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別是考試制度和內容的改革(現在有關部門已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使教師擺脫教材的困擾(初中地理教材編排過於嚴緊,缺乏輕松)以及作為次科的制肘(教學時間不足、課外活動時間和資金嚴重缺乏,教學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學者輕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真正對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就可以了。
F. 如何實現初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賀宏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禪橘冊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伍陸。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G. 舉例說明初中地理課程標准理念在教材中的具體表現及教學應用
摘要 一、新舊地理教學評價目標的梳理
H. 如何實現初高中地理教材的銜接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地理教育,高中和初中地理不論是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還是學生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將初高中地理教育有機銜接起來,是提高中學地理教育質量的必要步驟和手段,也是中學地理教師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關鍵詞】初中地理高中地理銜接在近十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對於初上高中的同學來說,普遍感到高中地理比較難學,特別是必修一和必修三的內容,許多同學即使把教材上的內容看會了,可到應用、做題時還是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做好這個銜接呢?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將初中的地理知識冉拿到高中課堂上復習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制定精心的教學計劃,有目的、分步驟的滲透至l 『教學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學的銜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充分調研,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首先。了解班級學生在初中課程的學習情況。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書面文字( 如問卷調查、開學測試) 的形式,或者課下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課標初中教材的變化,明確學習的目標。近幾年初中地理的教材變化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課程標准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調整。在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准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識在初中講過,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 知己知彼」 ,並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內容.確立教學的起點和重點。二、因材施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銜接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銜接,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為復習的重點。如初中學生對於地圖知識的掌握較薄弱,學生不知道怎麼看圖,在讀圖時沒有空間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區圖,不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地方,不能靈活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進行知識銜接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來分析和推理問題。在高中階段,應該讓學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圖冊,平時培養學生讀圖、認圖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呢?首先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的知識很貼近現實生活,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事、身邊的現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識。在教學中如果能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融入教材中,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舉了大量身邊的自然現象來說明地理知識,如我們早晚看到的太陽為什麼又大又紅?交通信號燈為什麼用紅燈作為停止的信號?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子判斷方向?讓學生知道我們身邊許多現象都能用地理知識來解釋,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四、拓展區域地理,實現初高中內容的融合地理學最主要的特點是區域性和綜合性,而區域的問題又都是綜合的。區域地理既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起點,也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歸宿,任何一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都發生在一定的區域。從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命題看,試題以區域地理作為命題背景和切入點,利用高中地理知識和方法來加以分析和解釋。由此可見。區域地理復習並不是機械的重復一遍初中課本,更不是單純的記憶幾個區域名稱。而應該依據高考大綱要求,拓展區域危理內容,實現初高中地理內容的有機融合。五、抓住重點。採取多種形式補充初中地理新課程刪減或降低要求的知識內容初中地理新課程刪減或降低要求的知識內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沒有必要一一補充,要抓住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重點內容展開補缺。同時,補缺形式要多樣:一是要堅持課前預習或課內自習,使學生自己找l 葉J 教學疑點、新點及難點,從中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二是結合教材內容,及時銜接初中地理知識。如講「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銜接東西半球劃分、時區、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知識;講「 水資源利用」 時,銜接初中地理的具體河流、跨流域t程等知識;講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時,銜接世界地理中的具體山脈、島嶼名稱等等。通過銜接可促進已忘知識的再現和鞏固。三是要講清相關學科知識內容,弄清這種知識在地理學中的應用范圍。四是要進行隨堂測試,及時了解信息反饋,掌握課堂教學效果。五是及時批改或課後輔導,可鞏固已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