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年級地理課件
七年級的地理課件應該要怎麼進行制定才能更好地提升地理教育質量呢?下面是我推薦給大家的七年級地理課件,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製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
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並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板書】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製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並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於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並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麼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麼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麼,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麼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後,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板書】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為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佔的緯度范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於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面積大?
海陸的變遷
一、 學習和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2、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
3、 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通過課堂活動,用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得到一次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 障礙與生成關注
學生對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對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認識不多,教者應通過引導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三、 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准備:收集有關海陸變遷的資料。
(一)、創設場景 引出問題
用南通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
(從當地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到好奇,也為今後學習平原的形成和鄉土地理埋下伏筆。學生通過思考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話題。這就形成了教學的問題場。)
(二)、閱讀教材 自主學習
1、「滄海桑田」原為什麼意思?
原意為海陸的變更,後人用此成語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學生活動1: 看教材圖2.10——圖2.12 分別反映了哪些地理現象?
從閱讀材料和圖2.18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應在教學中給予充重視。
(圖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學資源,也是教學媒體。利用好這些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陸輪廓是怎麼形成的?
學生活動2:參考教材和課外知識分小組討論,找出(1)科學依據(2)科學理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海陸變遷的發現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認識科學成果的形成是科學家們不斷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四)、看圖釋文 形成概念
學生活動3:看圖2.19——圖2.24 說出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運動、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師進一步引導,深化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教學的情境場。這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形成個體意境場,這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因人而宜的個體意向,形成了個體意向場。)
四、筆記與板書提綱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不變的(錯誤)
1. 地殼的變動
一、海陸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變化的——「滄海桑田 」 海陸變遷
3. 人類的活動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1、 大陸漂移——板塊運動
2、 六大板塊與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五 、練習與拓展選題
單項選擇題
1. 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 ( )
A. 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
B. 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 幾乎全部位於海洋中的板塊是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南極洲板塊 D 美洲板塊
.3.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與( )板塊擠壓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非洲板塊 D. 亞歐板塊
4. 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島弧 C. 海溝 D. 海岸山脈
5.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這說明 ( )
A.南極地區好久以前,氣候非常暖濕
B.南極大陸原來處在暖濕的低緯,並形成了煤,大陸漂移帶到今天的位置 C.該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變而成的
D.南極大陸總體上向低緯漂移了
6.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轉 B. 地球自轉 C. 板塊運動 D. 海水運動
探究活動: 除了今天課堂上了解到的海陸變遷實例舉證外,課外還能找到哪些海陸變遷、地形變化的例證?請整理好有關資料後,在班上討論交流。
(學生通過對地球表面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學習,初步建立起了個體意向場,其中包括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態度方法、解決問題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可以實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六、 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名單略
七、 反思與點評記錄
本課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海陸變遷的科學依據和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使學生初步懂得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很高的價值。
整個學教過程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習慣,同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於此。
② 關於地理七年級上冊----經緯度
北緯30度54分
③ 七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知識點第一章
書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導我們登上知識的殿堂。書籍如同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開啟心靈的智慧之窗。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七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知識點第一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球體。
②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與緯度
(1)緯線的定義: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緯線的特點:A.形狀 :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B.長度 :長短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C.方向:指示東西方向。
(3)緯度的劃分:赤道(0°緯線)以北為北緯,習慣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南北緯各劃分90°;南北極分別為90°S和90°N。
(4)低、中、高緯的劃分:
低緯度:0°-30°;中緯度:30°-60°;高緯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北緯北半球,南緯南半球。
3.經線和經度
(1)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也叫子午線。
(2)經線的特點:A.形狀:半圓狀;B.長度:相等;C.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3)經度的劃分:從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為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為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4)經線圈: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組成經線圈的經線度數之和等於180°,且兩條經線中一條為東經,另一條則為西經。(0度和180度除外)
(5)幾條特殊經線:
A、180°、0°的經線圈是東、西經的分界線;
B、20°W、160°E的經線圈是東西半球的界線;20°W以東,過0度經線到160°E為東半球;20°W以西,過180度到160°E為西半球。
東西半球的判斷:
(切記:經度在0°--20°在東半球;160°——180°在西半球。經度在20°—160,東經度在東半球,西經度在西半球)
C、所有的經線相交於南北兩極,所有的緯線互相平行。
4.經緯網定位
(1)經緯網是地球儀或者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
(2)經緯網的判讀步驟:
A:一般經緯網的判讀:
步驟一:分清經線和緯線
步驟二:確定經緯度
確定緯度的 方法 :
1、赤道以北是北緯,字母代號是N;赤道以南是南緯,字母代號是S
2、緯度數向南增加為南緯,向北增加為北緯
確定經度的方法:
1、本初子午線以東是東經,字母代號E;以西是西經,字母代號W
2、經度數向右增加為東經,向左增加為西經
B、有極點的經緯網地圖的判讀:
(1)首先,確定南極還是北極。(方法:根據自轉方向:南順北逆;地圖中明顯的標志,如:S或N;南、北極圈;)
(2)其次,分清經線和緯線。(通過極點成放射狀的直線是經線,表示南北方向;封閉圓圈是緯線,表示東西方向。)
(3)判斷東西經。(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遞增的為東經度,度數遞減的是西經度。)
C、 經緯網確定方向的方法:
(1)同一條緯線上兩點只有「東、西」之分,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前者為東,後者為西。
(2)同一條經線上兩點只有「南北」之分。離北極近的在北方,離南極近的在南方。
(3)既不在同一條緯線,也不在同一條經線上的兩點,首先應該找一個參照點,這個點與其中一個點在同一條經線上,與另外一點在同一條緯線上。再判斷方向。
二、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地球公轉知識點:
(1)北半球的節氣: 春分 日(3.21); 夏至 (6.22); 秋分 日(9.23); 冬至 (12.22)。
(2)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不變。由於地球的公轉在溫帶形成了明顯的四季變化。
(3)地球在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①地球公轉至夏至日位置時,太陽直射的緯線是 北回歸線,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地球公轉至冬至日位置時,太陽直射的緯線是南回歸線 ,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春分和秋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
②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從春分到秋分,太陽直射點在 北半球,從秋分到春分,太陽直射點在 南半球
③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從夏至到冬至,太陽直射點向 南 移動 ;從冬至到夏至,太陽直射點向 北 移動
(4)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長,越往北白晝越長,北極圈內有極晝 現象,南極圈內有 極夜 現象;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越往北白晝越短。北極圈內有極夜 現象,南極圈內有 極晝現象;
③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從春分到秋分,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從秋分到春分,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
3.地球上五帶的形成與分布
(1)五帶的劃分:依據——地球表面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
(2)范圍:0°-23.5°S(23.5°N)為熱帶;
23.5°N-66.5°N為北溫帶;23.5°S-66.5°S為南溫帶;
66.5°N-90°N為北寒帶;66.5°S-90°S為南寒帶。
(3)五帶的特點: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無極夜極晝現象,獲得光熱最多;
寒帶——陽光斜射,有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少;
溫帶——陽光斜射,無極夜極晝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三、地圖的閱讀:
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1)比例尺:①概念: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④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反之,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
(2)方向
①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採用「平移指向標」法。如圖1.3-1,AB的走向是西北一東南走向,BC的走向是東西走向。
②有經緯網的地圖,根據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如圖1.3-2,A位於B的西面,B位於C的北面。
③既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緯網的地圖,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
四、地形圖的判讀
(1)海拔:地面某個地點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
相對高度:某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在地圖上用相對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2)等高線與等深線:
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
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3)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同線同高」「同圖同距」
①判斷地勢高低:數值大,海拔高,地勢高;數值小,海拔低,地勢低。
②判斷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反之,等高線的稀疏,坡度緩。
③判斷山地不同部位:
a.頂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是中心高四周低
b.鞍部:位於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窪的部位
c.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叫分水線或者分水嶺)
d.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叫集水線)
e.陡崖:幾條海拔不同等高線重合處,用「(示坡線)」符號表示
(3)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4)地形剖面圖:能夠直觀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狀況
七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知識點第一章相關 文章 :
★ 7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重要知識點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匯總
★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知識點
★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知識點歸納
★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2020
★ 部編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單元知識點
★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梳理
★ 7年級地理上下冊知識點匯總
④ 七年級怎樣學好地理經緯度
七年級(初中一年級)學好地理經緯度的知識點:
一、經度
1.緯度:為區別每條緯線給標注的度數。
2.零度確定:國際上規定,最長的緯線為0°緯線,即赤道。
3.度數劃分:由0°緯線向北、向南各分為90度。共180度,最大值90度。
4.表示方法:赤道以北為北緯,符號N,赤道以南為南緯,符號S。
度數變化:北緯度向北(上)增大,南緯度向北(上)減小。
緯度數向北(上)增大的是北緯度,向南(下)增大的是南緯度。北大北緯、南大南緯。
赤道既不屬於北緯度也不屬於南緯度。運用中不帶符號。
5.南、北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緯線圈分出的兩個半球,北邊的叫北半球,南邊的叫南半球。由於南北緯度的分界線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一致,所以:
北緯度在北半球,南緯度在南半球。
赤道既不屬於北半球也不屬於南半球。
6.高中底緯的劃分:30°緯線是中低緯的分界線,60°緯線是中高緯的分界線。30°和60°緯線不屬於高中低緯度。
7.幾條特殊的緯線:
0°:赤道,最長的緯線,4萬千米。既是南北緯度分界限,也是南北半球分界線。圖上多是直線。
30°N:中低緯度分界線。以北中緯度以南低緯度。
30°S:中低緯度分界線。以北緯低度以南中緯度。
60°N:中高緯度分界線。以北高緯度以南中緯度。
60°S:中高緯度分界線。以北中緯度以南高緯度。
23.5°N:北回歸線,熱帶與北溫帶的分界線;太陽直射的最北界線,線上及以南才有直射。靠近赤道北邊的虛線。
23.5°S:南回歸線,熱帶與南溫帶的分界線;太陽直射的最南界線,線上及以北才有直射,以南無直射。靠近赤道南邊的虛線。
66.5°N:北極圈,北寒帶與北溫帶分界線;極晝極夜的最南界線,線上及以北才有極晝極夜。靠近北極的虛線。
66.5°S:南極圈,南寒帶與南溫帶分界線;極晝極夜的最北界線,線上及以南才有極晝極夜。靠近南極的虛線。
90°N:北極點,最短的緯線,長度為0km。地球上絕對的北方,其餘各地都是他的正北方。
90°S:南極點,最短的緯線,長度為0km。地球上絕對的南方,其餘各地都是他的正南方。
8.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圖上只有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是虛線,其餘的經緯線都必須是實線。
0°經緯線和1800經線運用中不能帶符號,其餘的經緯線都必須帶符號。
三、怎麼確定一個地點的經度和緯度
讀清楚該點所在的經緯網圖,運用上面的知識判明經緯度,再看經過該點的經線和緯線的度數就行了。
四、怎麼在地球儀或者地圖上量出來
用直尺等工具可量出需要的圖上距離,再根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就能計算出實際距離。
⑤ 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點
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點有哪些?其實,要想學好地理,除了在課堂上認真背誦外,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好的 學習 方法 。一起來看看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點,歡迎查閱!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 總結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以風車而的國家是荷蘭。
2.阿拉伯人的傳統服裝多是身穿白色長袍,頭戴頭巾,這種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陽光、抵擋風沙。
3.地平面上有東(E)、西(W)、南(S)、北(N)四個基本方向,在此基礎上,又分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共八個方向。
4.在沒有方向標的地圖上,要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定方向。
5.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6.比例尺分為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略。
8.地圖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記和圖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徑:①查閱地理辭書;②咨詢有關人士;③上網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
1、天氣的特點:時間短、經常變化。
2、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來描述天氣。
3、天空布滿雲時,為「陰天」;當天空無雲或雲很少時,為「晴天」。
4、風向是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雲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7、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大。
第二節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年較差:一年內的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
2、能繪制氣溫曲線圖。
3、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4、氣溫的分布:(1)不同緯度地區: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3)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0C。
5、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6、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第三節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
3、能繪制降水量柱狀圖。
4、降水的分布:A、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B、溫帶地區,大陸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
5、影響降水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第四節世界的氣候
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其特點:時間長、變化不大。
2、幾種氣候類型的特點:A、熱帶草原氣候:濕季草木茂盛,乾季高原枯黃;
B、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C、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D、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E、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4、熱帶 種植 水稻一年能收獲三次;_帶一年可以收獲兩次;溫帶一年只能收獲一次。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_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1、從陸地面積看,俄羅斯1707萬KM2、加拿大997萬KM2、中國960萬KM2、美國937萬KM2、巴西854萬KM2、澳大利亞769萬KM2。
2、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3、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4、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
6、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7、聯合國是世界的國際組織,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初一上冊地理16個地理口訣
1.經緯線特點
南北為經線,相對成等圈。
長度都相等,形狀是半圓。
東西為緯線,獨成平行圈。
長度不相等,形狀是圓圈。
赤道為最長,兩極化為點。
地球形狀大小
地球是個大球體,面積5.1億平方千。
半徑六千三百七十一,赤道周長約四萬。
地軸:地球的自轉軸
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的緯線圈。
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經緯度判定
向北增大是北緯,向南增大是南緯。
向西增大是西經,向東增大是東經。
判斷好後添字母,東E西W北N南S
3.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
北緯是北球,南緯是南球。
4.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
地球自轉,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繞日公轉,四季出現,五帶劃分。
自西向東,方向不變,北逆南順。
自轉一日,公轉一年。自轉中心,
地球地軸。公轉中心,就是太陽。
地球公轉示意圖
地球公轉示意圖,時間一定要牢記。
兩至日期二十二,兩分日期減加一。
冬至 陽光射南回,晝短夜長北極夜。
夏至 太陽射北回,晝長夜短北極晝
春分 秋分 射赤道,全球晝夜一樣長。
初一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匯總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知識點歸納
★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點梳理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整理
★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知識點總結
★ 七年級上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新總結
⑥ 初中地理該怎麼學急!!!
初中地理分成兩個部分,就是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
初一是世界地理,初二是中國地理
初一上半年的等高線,經緯度,時區一定要會看,這是基本功。尤其是用經緯網判定地區,是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這點很重要。因為區域地理就是根據這個考察的。
初一下先學習東亞,東南亞,了解到日本的地理特徵,了解馬來半島以及「東方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學會知道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裏海,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南亞,印度。中亞的氣候,環境,西亞與北非特產,氣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東歐與北亞,西半球的美國,加拿大及拉美。
初二學習中國地理,了解中國地形氣候,最東最西最南最北,中國的三級階梯,掌握分類法,地形圖。
地理重要的是學會看圖,學會判定。多做題,多見見圖。有一定的知識點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