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早的地理學做是什麼

早的地理學做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10 14:39:51

①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什麼的學科,有什麼用

http://ke..com/view/100977.html?wtp=tt這個是詳細地址,講得很詳細,你可以看一下,以下是我選擇性的復制粘貼。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編輯本段]歷史地理學發展簡史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難以與中國相比擬。1848年出版的麥考利《英國史》第一卷第三章關於1685年英國歷史地理的描述,雖然有人認為它是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但該章及其以後出版的一些以「歷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實際上仍以記述疆域或政區變遷為主。
被稱為俄國歷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紀地理學家塔季謝夫對歷史地理任務的解說,也只限於歷史時期疆域、位置、地名、邊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機構的描述,與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內容基本一致。總之,19世紀及其以前「歷史地理」一詞在西方雖已廣為應用,但實質內容仍屬於沿革地理的范圍。
近代地理學始於西方,德國地理學家康德於18世紀中,在科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自然地理課程,洪堡德與李特爾又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早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直接影響到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是李特爾在柏林皇家科學院的演講《地理科學的歷史因素》,以後是德國拉采爾的《人類地理學》。
美國女地理學家森普爾在她去世之前寫成的《地中海地區的地理及其與歷史的關系》,是代表歷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法國維達爾·白蘭士針對地理環境決定論提出了可能論,其著作《人文地理學原理》對於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理論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歷史地理學名稱在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但其內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圍。1917~1919年張相文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地理沿革史》,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學課程,且在課程內容上已不限於疆域與政區的演變。
20世紀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時期。德國赫特納1927年出版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一書,有專節論述歷史地理學,指出歷史地理學不同於地理學發展史,它是對「過去時代進行的地理考察」。
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的出現,為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5年出版的英國伊斯特《歐洲歷史地理》敘述了歐洲羅馬帝國至19世紀鐵路興起時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經濟地理的歷史演變,內容上已完全不同於過去以研究疆域政區為主的同一名稱的專著。
1936年一部更為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問世,即英國達比主編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蘭歷史地理》。達比在本書序文中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歷史地理學的性質、特點和方法,對於後來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948年,美國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出版,該書描述了從15世紀末北美大陸被發現後直到19世紀20年代,美國國土由東向西逐漸開發過程中的地理變遷。上述三部著作,標志著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
[編輯本段]歷史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歷史地理學以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為其研究對象。這里所謂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是限於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理環境。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而在自然環境中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甚至創造出只有在人類的活動下才能出現的地理現象。
但是,人類的活動所引起的地理環境的變化是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一演變過程只是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後才日益明顯和重要。據今所知,原始農業的起源至今將近一萬年,距今一萬年前在地質史上是第四紀全新世的開始,在考古學上則是由舊石器時代進入到新石器時代。
在此以前,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屬於古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在此以後,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則屬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范圍。事實上,古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滲透的。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歷史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克拉克等特別強調了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除去理論和方法論的探討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區域歷史地理和歷史地圖。
歷史自然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達比的一系列著作,為歷史自然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中國自5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是這一時期的初步總結。歷史自然地理學如同現代自然地理學一樣,也有各種不同的分支和領域,現在研究較多的是歷史氣候、歷史植物地理、歷史地貌和歷史水文地理。
歷史人文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導者,是各種人文地理現象和環境的創造者。農村、城市、田園、礦區、道路、進口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都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產物。與此同時,創造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因此,歷史人文地理學與現代人文地理學一樣,也有許多分支,但研究程度遠不如現代人文地理學。其中研究較多的是歷史人口地理、城市歷史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等。
隨著歷史自然地理學和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深入,區域歷史地理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性著作有達比關於英格蘭歷史地理的幾本專著,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蘇聯德羅華熱夫的《蘇聯歷史地理》。中國有《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和在台灣省出版的王恢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等。
歷史地圖的繪制,從3世紀時中國裴秀的《禹貢地域圖》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至今不少國家已有大型的國家歷史地圖集的出版。例如1987年出版的由哈里斯主編的《加拿大歷史地圖集》,很有特色。但對歷史地圖的理論和繪制內容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歷史地理學是從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分化出來的,而它的發展又大大豐富了現代地理學的內容。歷史地理學的任務,不僅要盡可能地去「復原」過去時代的地理環境,而且還要揭示地理環境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其特點。因此,歷史地理學研究不僅有助於地理科學的前進和理論發展,也影響到歷史科學的發展。
歷史地理學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如在現代沙漠歷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國西北地區一些前漢時期的草原後來變成了荒漠,以及這一演變的具體過程。這不僅加深認識當前該地區的地理環境,而且有助於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區的工作。
又如對城市的研究,僅滿足於現狀及其目前地理諸因素的考察,是難以通明一個城市的起源及其發展規律的。惟有通過歷史地理的研究,「復原」已經變化或消失了的當初賴以發展的各種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認識這一墟市的起源和發展的全過程,揭示出其發展的規律,從而為其今後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加強理論上的研究以促進本門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積極引進新的科學技術。
近年來放射性碳測定、孢粉分析、樹木年輪等方法,已經開始被應用到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中來,但計量方法和航空熱紅外、遙感技術的應用,還有待引進。它們的引進必將有助於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人文地理現象以及人地關系發展演進規律的科學。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是在歷史學和地理學交叉處誕生、具有明顯邊緣性質的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發展之後,中國歷史地理學已成為當代的一門顯學,並呈現出蓬勃興旺的發展勢頭。
一、以沿革地理為主體的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主要是因為其前身沿革地理學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兩漢時期;說它年輕,主要是因為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地理學遲至本世紀50年代初才得以確立。縱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術發展史,不難看出,這門學科的發展明顯經歷了以沿革地理學為主體的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地理化」逐步加強的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的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這三個主要階段。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是從沿革地理學發展而來的,這是學術界公認的結論。歷史上第一篇比較成熟同時也最優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數學者皆將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學的開山鼻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班固而後,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在相當長時間內確實以沿革地理為主要內容,但是在班固以前,處於萌芽時期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卻並非以沿革地理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來說,其有關沿革地理的學問亦明顯受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書·禹貢》、《周禮·職方》以及《史記·河渠書》的影響(註:史念海:《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這樣一來,如果追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 就必須從《尚書·禹貢》等著述談起。
《禹貢》是《尚書》的一篇。關於《禹貢》的著作時代,晚近大致有四種說法:(1 )辛樹幟的西周說(註:辛樹幟:《禹貢製作時代的推測》〔J〕,《西北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3期。 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亦曾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2 )王成組的春秋孔子說(註:王成組:《從比較研究重新估定禹貢形成的年代》〔J〕, 《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3)顧頡剛的戰國中期說(註:見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禹貢(全文注釋)》〔M〕,科學出版社,1959年。);(4 )日人內滕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註:〔日〕內滕虎次郎:《禹貢製作年代考》〔M〕, 載江俠庵譯:《先秦經籍考》,商務印書館,1931年。)。目前歷史地理學界普遍採用的是戰國說,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看法,顧頡剛先生認為「《禹貢》的作者是西北人」,並推測說「可能是秦國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著《論〈禹貢〉的著作時代》(註:載《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註:關於《禹貢》著作年代和作者的綜合性論述,詳參靳生禾:《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第29~30頁,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劉起@①:《〈禹貢〉作者》,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禹貢》全文僅有1189字,篇幅雖小,但卻是先秦時期最富科學性的地理著作。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賦稅、貢物、貢道等,「導山」和「導水」章記述了全國山川分布大勢,「五服」一章提出了一個以甸、侯、綏、要、荒五服為構架的理想的大一統政治藍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禹貢》的內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諸多方面,可稱是我國第一部結集性的地理著作。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在《禹貢圖注·序》中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清代學者李振裕在為胡渭《禹貢錐指》作序時亦稱:「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慮數百家,莫有越《禹貢》之范圍者。」可見《禹貢》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影響之大。應該特別強調的是,《禹貢》雖為托古之作,但其內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實為基礎的。以戰國人而寫夏代事,這顯示《禹貢》應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惟處於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當代地理與前代地理不分,《禹貢》亦不例外。
與《禹貢》大約同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也是比較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山海經》由《山經》(又稱《五藏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組成,全書30825字, 其中《山經》21265字,佔全書近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山經》中包括有大量的山名、 里程、植物、動物、水系、礦產等項資料,對研究歷史地理有重要的價值(註:於希賢:《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略》〔M〕第47~51頁,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穆天子傳》開我國游記體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傳》共六卷,前五卷記周穆王西遊的經歷,第六卷記盛姬死事。是書「記載各地山川地理,顯得真實而且形象」(註:史為樂:《〈穆天子傳〉的作者》〔J〕, 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亦有較高的地理學價值。不過比較而言,與開「征實的一派」的《禹貢》不同,《山海經》和《穆天子傳》皆屬「幻想的一派」,豐富的地理素材附麗於神話傳說之中,多少減弱了其科學性,因而其學術價值自不能與《禹貢》相提並論。
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一直到兩漢時期才趨於成熟,其標志性著述為司馬遷《史記》中的《河渠書》和《貨殖列傳》以及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史記·河渠書》專記川流變遷和歷代水利,兼歷史水文地理與歷史經濟地理於一身,而《貨殖列傳》不僅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註: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 更是研究歷史風俗地理和歷史商業地理的重要素材(註:吳宏岐:《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2 輯。)。《漢書·地理志》首次將「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對推動地理學的發展功績顯赫。這篇地理著作固然以記述西漢政區地理為主,但亦論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戰國、嬴秦和王莽。「在當時來說,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當完備的沿革地理,不過中間只是強調了西漢一代而已」(註:史念海:《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史記·河渠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三篇著作,皆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全無虛構成份,並首次將當代地理與前代地理區分開來,敘述歷史地理的變化沿革,條理分明,一目瞭然,因而不僅是成熟的地理著述,更可視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之作。
以往的學者每以沿革地理學與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相提並論,於是認定班固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山鼻祖。實則如果以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眼光來衡量,班固的《漢書·地理志》由於採用了行政地理志的體裁,所述內容相當局限,地名沿革情況雖然一覽無余,但卻未考察諸多歷史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司馬遷的有關歷史地理著述則有所不同,皆採用專題研究形式,更能充分體現地理事物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時空發展特徵,學術價值之高,應在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之上。
兩漢以後,歷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為正宗,拋棄了司馬遷的專題研究方法,只講地名沿革,鮮及其他內容,這樣一來,沿革地理學遂儼然成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繼《漢書·地理志》之後,先後有十六種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為郡國志、州郡志、地形志、郡縣志、職方考),分別是《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舊五代史·郡縣志》、《新五代史·職方考》、《宋史·地理志》、《遼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地理志》。這十六種地理志,除了寫進各自時代獨有的疆域政區特點外,基本內容和寫作體例與《漢書·地理志》大同小異,而且學術質量也遠非後者可比。除正史地理志外,受《漢書·地理志》的影響,大多數官修或私修方誌,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資的《九州要記》、闞yīn@②的《十三州志》和黃恭的《十四州記》,唐代李泰的《括地誌》、賈耽的《郡國縣道記》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存的《元豐九域志》,以及後來的《大元大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和顧祖禹的《讀史方域紀要》等,內容雖更為浩繁,但撰述體例卻無大的革新。古代地理學家中,只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明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少數著作,能夠承繼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對專題地理問題做過一些探索,但論其影響,皆不足與正史地理志和官修一統志相抗衡。
應該承認,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和《史記·貨殖列傳》與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一樣,都是作為正史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馬遷有關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更接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要求,而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將研究視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輔助歷史學的作用。由於後世地理著作多以《漢書·地理志》的撰述體例為准繩,雖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疇。這也正是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長期作為歷史學附庸而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中國地學會、禹貢學會與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
本世紀上半葉是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時期,其間以1934年禹貢學會的成立為分界線,又可以劃分出前後兩個階段。
1909年「中國地學會」的成立,可以認為是近代中國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的開端。由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發起創辦的「中國地學會」在其成立伊始,便決定出版會刊《地學雜志》。《地學雜志》從1910年2 月問世,至1937年抗戰前夕停辦,28年間共出版181期,發表論文1600 余篇,其中屬於歷史地理學方面文章不少,如《滹沱、漳、滏之變遷》、《渤海之過去與未來》、《近五十年來中國之水利》、《世界氣候之變遷》、《歷史地理志評議》等(註:張天麟:《張相文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貢獻》〔J〕,《歷史地理》創刊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地理」一詞在中國地學會成立不久即被正式提出。1913年1月, 史禮綬《歷史地理之教授》一文在《中華教育界》第2 卷第1期發表。1923年1月,張其昀《歷史地理學》又提出這一學科命名,此文載於《史地學報》第2卷第2期。隨後(法)白菱漢與萬洛原著、張宗文譯的《歷史地理學》發表在1933年1 月出版《地學季刊》(註:張步天:《歷史地理學概論》〔M〕,第91~95頁,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3年。)。總體上看來, 這一時期雖然發表了不少有關歷史地理方面的論文,並產生了「歷史地理」這一學科名詞,但這些論文多由地理學家完成,尚未有專攻歷史地理的學者群出現。當時涉及歷史地理方面的論文仍以沿革地理為主,許多專著仍冠以「沿革地理」之名,如張相文的《中國地理沿革史》、劉麟生的《中國沿革地理淺說》(商務印書館,1931年)、葛綏成的《中國邊境沿革考》(中華書局,1926年),等,這說明此一時期的歷史地理研究仍處在以沿革地理為主的階段。
1934年2月,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和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共同創辦了一個專門研究沿革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這標志著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禹貢學會成立的次月(3月1日)即開始編輯出版《禹貢》半月刊,由顧、譚二先生擔任主編。當時之所以以「禹貢」作為學會和會刊的名稱,根據學會負責人的解釋是:「《禹貢》是中國地理沿革史的第一篇,用來表現我們工作的意義,最簡單而清楚,所以就借了這個題目來稱呼我們的學會和這個刊物。」(註:《禹貢》半月刊一卷一期《發刊詞》。)學會最初提出的工作計劃是:(1)整理出一部中國地理沿革史。(2)繪成若干種詳備精確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圖。(3 )編成一部又精確而又詳備的歷史地名辭典。(4 )把每一代的地理志都加以一番詳密的整理。(5)把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史料,如經濟史、 移民史等的資料輯錄出來,作各種專題研究。此外,還提出若干關系自然地理而為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徵求科學家們解答(註:《禹貢》半月刊一卷一期《發刊詞》。)。禹貢學會雖以研究地理沿革為主要內容,但該會同時也強調要重視當前地理的研究。在《禹貢》半月刊《發刊詞》中,編者就宣稱:「有許多人說這個刊物是專門研究古地理的,這固然是事實,因為既講地理沿革,當然偏於古代,但我們須切實聲明的,我們沒有忘記現代,我們將來有財力有人力有材料時,還要注重到現代中國的經濟地理方面去。」後來又說:「本會組織之宗旨在於提倡沿革地理與人文地理之研究。」(註:《禹貢》半月刊二卷四期《學會啟事(三)》。)甚至提出:「本會以研究地理為標的。」(註:《禹貢》半月刊四卷十期《禹貢學會募集基金啟》。)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從《禹貢》半月刊最初採用「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中國地理沿革)的外文譯名, 而自第三捲起改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國歷史地理)的外文譯名中也可以得到證明。《禹貢》半月刊自1934年3月創刊,到1937年「七七事變」,共出版了七卷八十二期, 發表文章七百多篇,其中大多數為歷史地理和現代地理方面的學術論文。「盡管就半月刊的整個內容而言,還包括有大量史學作品與現代地理材料,和刊物的新譯名——《中國歷史地理》不盡相符,但它畢竟是歷史和地理兩門學科的融合場地,促使這兩門學科由混合轉到化合並逐步加強『地理化』而形成新的學科是起到觸媒作用的。」(註:姚兆奎:《「禹貢學會」的歷史地理研究工作》,《歷史地理》創刊號。)更為重要的是,禹貢學會雖僅存在三年時間,但卻培養了大批人才,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三大奠基人——譚其驤、侯仁之和史念海三位教授,都出身於禹貢學會。正因為如此,所以說顧頡剛先生以及他所創辦的「禹貢學會」「在舊中國時期對於推動歷史地理這門學科的成長與發展是有所貢獻的。」(註:姚兆奎:《「禹貢學會」的歷史地理研究工作》,《歷史地理》創刊號。)
三、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雖然早在1913年中國地學界就提出了「歷史地理」這一學科名稱,1934年創辦的《禹貢》半月刊也採用了「中國歷史地理」這一外文譯名,但受傳統學術思想的影響,本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地理研究仍以沿革地理為主,以至1950年教育部所規定的大學歷史系選修課目中,還列為「中國沿革地理」。 曾留學英國的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設》1950年第11期上發表了《〈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國內對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以及後來發表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若干問題》(註: 載1961年12月14日《文匯報》。)和《歷史地理學芻議》(註:載《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2年第1期。)諸文中, 侯仁之教授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學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人的活動和影響而產生的。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而且還須尋找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沿革地理』僅是歷史地理研究的初步,而不是最終的目的。還有若干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並不藉助沿革地理的知識而依然順利進行。」(註:《歷史地理學芻議》。)侯仁之教授的系列論文,系統闡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現實意義,盡管在當時學術界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的觀點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這種認識上的飛躍,將中國歷史地理學帶進了現代發展階段。

② 地理科學主要學什麼

地理科學主要學地理知識與科學知識的結合運用。

專業課主要有: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氣候與氣象學、土壤與植物地理學、地球概論、地理科學導論、人文地理學、計算機輔助制圖、測量與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導論、計量地理學、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文化地理學等,主要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學三個方向。」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

學科體系

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一般認為,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地理學(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技術理論層次主要是研究應用的地理理論,如建設地理學、應用地貌學、應用氣候學等;技術層次包括災害預報、生態設計、區域規劃、計量地理學、地理制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技術。

這樣理解的地理科學比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學研究領域要廣闊得多。從學科性質上來說,它是受哲學指導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從層次上看,是一個「基礎理論——技術理論——應用技術」的完整體系。

錢學森在現代人類知識體系11個門類中,將地理科學歸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橋梁科學;在五大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把地理系統排在星系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在社會總體設計部下設四大建設中,將地理建設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並列。

錢學森把地理科學看做是舉足輕重的科學體系。錢學森從哲學高度,從人類知識體系的高度,從復雜性系統科學的理論框架中,從社會總體設計工程的實踐出發,把地理學提升到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學,因此,地理科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地理科學

③ 學地理出來能幹嘛做哪方面的工作

一部分人會因為參與教學和科研而繼續與這塊領域保持聯系。教學的就業機會廣泛地分布在從小學到研究生的各級教育中。在美國,地理學作為一門核心課程被列入「國家教育方針」,政府下決心要創建一個無「地理盲」的社會。中小學對於地理教師日益增長的需求就反映了這一點。在大學里,地理學各個分支的專業教學和科研很早就被確立了,一些具有地理學知識和事業的學者也因為與某些交叉學科的研究項目相聯系而廣為人知,這些題目涉及城市、社區、環境的研究,以及地域科學和區域經濟學等學科領域。 因為地理學領域本身的寬度和多樣性,相關的培養包括了對適於一個「學院世界」外很廣種類的工作技巧和手段的掌握。現代地理學既是自然學科也是社會學科,並且伴生了很多有價值的專業技能。可以說,有多少個針對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或空間數據獲的分析的機構和企業,現代地理學所呈現的就業途徑就有多少條、多少種。 許多專業的地理學家在地方政府、國家政府或者聯邦機關、國際組織里工作。盡管很多職位並不以地理方面的任務為主,但自然地理學家可以作為水資源及其他資源方面的分析師,及天氣和氣候專家、土壤科學家等來為工作提供支持服務。現在的一個熱門的區域是關於環境方面的管理師和技師,以環境研究為專業的地理學家在公共或者私人的機構里都能找到工作。他們的工作也許會包括評估空氣質量、水質量及瀕危物種等環境因素對已提出的發展工程的影響,並在工程建設開始前作出針對相關影響的報告。 人文地理專家在公共部門做著各種不同的工作,包括在醫療保健、交通運輸、人口狀況、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方面的數據採集和分析。許多地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相關的地方政府或州政府機構里任職,從事住房供給和社區發展規劃、公園休閑項目規劃以及城市及地方區域規劃工作。他們給出土地的地圖並通過參考計劃和交通系統進行分析,並監視城市土地利用情況,為公共設施選址提供專業建議,還有一部分人從事基礎社會學科調查的研究。 這些專業的大多數也出現在私有部門里。對於想經濟企劃和市場分析,工廠、商店和購物中心的選址,銀行、公用事業和鐵路的公用發展及經濟發展項目這樣的任務,地理學方面的培訓可謂是完美契合的。同時,各種地圖、地圖集、報紙和旅行類雜志的出版商僱用地理學者做作者、編輯和制圖者。 同時地理學的以建立在寬闊知識基礎上的傳統理論為遠景辦醫專業研究所需的技術和分析能力的結合的特點,賦予地理系畢業生以人才市場上不凡的競爭力。這些建立在野外實習基礎的技術包括熟練掌握地理信息系統(GIS)、地圖學和電腦制圖、遙感(RS)和攝影測量術,以及數據分析和問題處理的資質。尤其是那些具有GIS專業知識和技術的畢業生,由於學習了資料庫資源,硬體和軟體等知識,他們會發現自己對於就業崗位是立刻適用的。 附表;地理學子學科與就業機遇的對照表地理學等學科就業機遇地圖學與GIS聯邦政府(軍事、地質、環保等)或私有部門(研究機構、制圖公司)的地圖專家,地圖檔案管理員,計劃規劃、土地利用、房產公司、公共事業公司及地方政府的GIS專家,遙感分析師,勘測工作者自然地理學天氣預報工作者,戶外導游,病害土地管理者,誰文學家,土地保護單位及大面積農業種植機構工作環境科學黃經資源管理者,森林技術人員,公園看護者,有風險的土地利用及規劃者人文地理學社區發展、和平事業公司志願者保健分析師經濟地理學工、商業選址專家,市場研究者,交通路線的分流管理者,房地產代理商、經濟人、估價人,經濟發展研究者城市與區域經濟城市與社區規劃者,運輸規劃者,住房供給、公園及娛樂項目的規劃者,健康服務的規劃者區域地理聯邦區域專家,國際公務代表,旅行社雇員,旅遊作者地理教育小學、中學老師,大學教授地理基礎知識海外教師

④ 地理的來歷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地理學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
地理學
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地理學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⑤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復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

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它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形成的自然-社會綜合體。

地理學研究空間的上界面是大氣圈對流層頂部,下界面是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表層是地球上最復雜的一個界面,是物質三態相互作用、有機與無機相互轉化的場所,又是地球內外營力相互作用的場所。地球內營力、地球內部活動構造作用對地球表層有顯著影響,地球的外營力對地球表層的改變作用也非常明顯。火山爆發、地震、板塊運動等內營力造成了高原隆升,是地球的內部動力。流水侵蝕、風力剝蝕等外營力塑造了地表千姿萬態的自然界形態。

尤為重要的是,地球表層系統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環境,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護地球表層系統,尤其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為深刻的陸地表層系統。因此,地理學的研究不僅是涉及物質和能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還涉及到物質和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既包括對自然過程的刻畫,還涵蓋對人文和社會經濟過程的辨析,更包括人地系統的耦合。面對資源、生態、環境等眾多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地理學需要找到一條綜合性的途徑和方法,來應對眾多挑戰,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奠定學科基礎。

第一,地理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傳統的地理學方法主要有勘查、觀測、記錄、制圖、區劃與規劃等。早期劃定的分區對於決策支持而言,在宏觀方面有引導性,但在微觀方面需要進一步具體和翔實的信息。現代地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原有優勢,在加強野外考察、觀測的同時,更注重應用空間統計、對地觀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多種技術手段,建立模型和決策支持系統,為決策和管理服務。

第二,地理學的研究技術已經從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達。從早期的地理地帶性概念、柯本氣候分帶到氣候系統模式,從早期的地理信息空間疊加到地球系統多圈層要素耦合模式,地理學相關模型的模擬精度正在不斷提升。從計算機制圖到空間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向著具有不同解析度、海量數據、多維顯示的數字地球系統發展。從早期航空遙感走向多衛星組網的多解析度、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體觀測,遙感觀測的時空解析度大幅提升。從早期的指南針、羅盤,到組網衛星,再到移動終端,全球定位系統實現了從定位走向基於移動網路的位置服務。隨著對地球表層的監測體系逐步建立,從天上的航空航天遙感到地下探測,再到地表土壤、植被、水等多要素的觀測,實現了精細化、多尺度的野外觀測,為研究地理過程提供了豐富數據,深化了對地理現象過程和機制的認識。地理學研究已經從統計模型走向模式模擬,從原來的線性分析發展為非線性數理統計,從模型建立走向模型系統,面向預測的多圈層、多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統模式已成為可能。

第三,大數據、可視化和虛擬現實為研究復雜的地理學問題提供了重要工具。大數據可以比較精細刻畫社會經濟現象的時空變化。例如在人文現象分析中,通過人口在空間上的流動識別熱點地區,進而為公共設施布局、交通網路構築等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室內模擬和室外觀測相結合,將室外觀測的地理過程數據與數字化的降雨量、植被覆蓋、城市交通網路布局等要素相結合,進而在計算機上進行智能化、可視化的模擬,為決策提供服務。早期進行土地覆蓋、土地利用、土壤等制圖研究往往通過野外調查人工繪制,建立調查樣地代表不同圖斑特徵。通過遙感圖像解譯地物類型,依託地理信息系統對其它空間數據進行整合管理,可以實現地理學核心的人地關系研究,如土地覆蓋空間格局變化、城市化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等,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城鄉規劃、應對全球變化等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服務。隨著地理學圈層相互作用模式越來越注重多要素耦合,綜合性和整體性已經成為地理學理念的"數值化表達",3S技術貫穿於解決地理學問題的各個環節。例如,在氣候模式演變研究中,20世紀70年代的氣候模式,主要是考慮大氣和地球表層;一直到90年代末期,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時才考慮了氣溶膠的影響。後來逐步考慮植被的動態變化、大氣化學特徵、冰凍圈的變化等,未來也必將增加城市化、社會經濟的變化、產業變化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等。總之,地理學圈層相互作用模式越來越綜合,整合了越來越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特徵。

⑥ 學習地理應該從什麼開始。

先從宇宙上入手:銀河系長什麼樣,太陽系在銀河系的哪裡,地球在太陽系的哪裡。8大行星怎麼排列,自傳、公轉方向。他們是否在同一平面上。然後是地球:七大洲,四大洋,誰和誰相連,誰和誰相望,大致的圖形是什麼樣的。分界線在哪。口訣也是必要的,但是學地理不是為了記口訣。一切從地圖出發,不是文字。以上的都記住了,再來記六大板塊,他們的邊界線是怎樣最重要。地球上一切的地貌形成都與地球的自身運動有關,不會是憑空捏造。以探索的態度,看看這些山脈、湖泊是怎樣形成(其實是件有意思的事)大洲上,要記得他們的地形都有什麼,特別是標志性的,比如亞洲的珠峰,歐洲的阿爾卑斯,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再往下,就是這些標志性的自然事物在哪個國家了,再再往下就是這些國家與哪些國家相連了。大洋上,四大洋周圍是什麼海,那海和陸地相連的是哪個國家。還的命名都跟陸地上的東西有關,比如孟加拉灣的深處,就是亞洲的孟加拉國。莫三比克海峽的西邊,就是非洲的莫三比克。掌握這種規律,有些不知道名字的地方,差不多也能猜出來。記地圖,其實很像玩1000塊拼圖的游戲,中國和美國就像拼圖上兩塊不相連的圖案,中間加上太平洋,就連在一起了。不要陷在局部,死記硬背一個國家,這就像你拿著放大鏡看一塊拼圖,到頭來不知道該放到哪裡。總之,從整體入手,再深入局部。地圖在你腦海中顯現的過程,就像是洗相片一樣,一遍一遍的,越來越清晰,畫面越來越美麗。希望可以幫到你。

⑦ 古代中國對地理學的貢獻

(一)春秋戰國時期
這是諸子百家爭鳴時期,是我國古代學術史上最為活躍的時期。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見於《周易·系辭》中,有「仰天以觀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之句。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
最早的地理著述主要有:《山經》是《山海經》一書中寫作時間最早和地理價值最大的部分(《山海經》是由《山經》、《海經》和《大荒經》組成,《海經》和《大荒經》是後人增補的。《山經》可能在戰國前後,《山海經》可能是漢朝形成的,全書2.1 萬多字,承襲了自古以來所積累的地理知識。它記述了400 多座山,先按南、西、北、東、中五區,每區分若干山系,每個山系又連接許多山嶽。記述以山嶽為綱,綜合記述了水、動植物、礦產、特產、神話傳說等,其中還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關系。其記述的范圍遠及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外的廣大地區。雖然《山經》中不免有失實和錯誤之處,但對那麼久遠的歷史時代來說,堪稱是一部有價值的地理著述。
《禹貢》成書於戰國前後,雖全書只有1189 字左右,但它做為一部地理著作來看,其學術價值在《山經》之上。全書由「九州」、「導山」、「導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組成。「九州」假託大禹治水時劃分的疆界,將全國分為冀、青、徐、揚、荊、豫、梁、雍、兗等九州,實際上是以河流、山脈、海洋等自然分界劃的,帶有自然區劃的萌芽。九州至今還是中國的代稱之一,其中的州名在現今的地名中有的仍在沿用。「導山」部分記述山嶽,「導水」部分專寫河流,「水功」記述大禹治水的功績,「五服」部分以都城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候、綏、要、荒等五服,從整體區域角度記述政治和社會生活。
除上述兩部專門的地理著述外,在《尚書》、《周易》、《詩經》、《周禮》、《左傳》、《管子》、《孫子兵法》等早期著作中還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內容,如《管子》中「地圖篇」、「地員篇」、「度地篇」等關於地圖,關於土壤、生物、水文諸地理因素的關系,論述得很有深度,有「或高或下,各有草土」之說,稱得上是對土壤、生物空間地理規律的最早認識。
(二)秦漢——明清時期
秦漢以後我國較長時間形成了繁榮統一的大國,為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地理知識豐富、地理典籍、書籍數量和地理實踐方面在世界上都居領先的地位。雖然我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受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響,但主體的還是「君權神授」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人治社會,比起15 世紀以前歐洲的「神治的社會」思想,學術環境要寬松得多,地理科學同其他領域一樣在世界舞台上還是佼佼者。但是也應看到與諸子百家時代比起來學術思想仍受到一定束縛。
1.地理探險與游記體地理著作
公元前138 年以後,張騫奉漢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從隴西(今甘肅臨洮)經河西走廊、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錫爾河流域)、大月氏、大夏(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以北)取道昆侖山北麓回長安(圖6-6),中間兩次被匈奴捉獲,歷盡千難萬險,耗時13 年之久。這次出使獲得了豐富的地理知識。除親身經歷外,還間接了解到烏孫(伊犁河、巴爾喀什湖一帶)、奄蔡(鹹海、裏海以北)、安息(伊朗高原)、條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等地的情況。
公元前119 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烏孫後,分遣副使數十人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於闐(今和田)、扦罕(即扦彌,今於田克里雅城)等地,公元前115 年回長安。張騫之行豐富了中國人民和當時西域各國人民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民的地理視野,直至羅馬的東徼、印度的北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從此以後雙方使者商人往來不絕,所以張騫西域之行的意義不局限於其本身,而且對地理學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 年)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他足跡遍及當時中國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東起會稽西達川蜀。飽覽了祖國的河山壯麗景色,體察了各地風土人情,搜集了許多外國地理、區域地理資料。其巨著《史記》堪稱一部歷史和地理的網路全書,其中的《貨值列傳》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的經濟地理記述。另有《律書》、《河渠書》等氣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專門記述,以及《大宛列傳》、《秦本記》等外國地理和國內區域地理記述,在人物列傳和其他部分也都廣泛地記述了地理知識。
公元76 年到102 年,班超(32—102 年)在西域進行了友好活動。公元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至波斯灣受阻。這是中國旅行家第一次到達波斯灣頭。班超的兒子班勇繼父志出使西域,幾乎一生都在西域渡過,寫成《西域記》一書,至今仍為研究西域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漢朝時候我國的地理視野已相當廣闊。幾乎是對整個亞洲了如指掌了。如《漢書·地理志》中記載了從廣東到印尼、緬甸、印度、斯里蘭卡的航線。
東漢時還開辟了從雲南經緬甸去印度的陸上交通「永昌道」。《後漢書·東夷傳》中記述了日本「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土宜禾稻、麻紵、蠶桑⋯山多丹土。氣溫腝,冬夏生菜茹。」
晉代高僧法顯(約337—422 年),65 歲時從長安出發經玉門至印度又南下錫蘭、蘇門答臘繞行南海回國(圖6-7),歷經12 年之久。回國後撰寫《佛國記》一書,記述了西域、印度和南洋諸國的自然、社會經濟情況。他筆下的沙漠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帕米爾地區的風光是「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斯里蘭卡島是「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有時節」;海上航行「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風逐去,亦無准,當夜暗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黿鱉、水性怪異三屬。」其生動、壯觀的地理風光躍然紙上,不愧為絕唱般的地理佳作!
唐代名僧玄奘(公元602—664 年)於公元627 年西行求法,從瓜州(安西)出玉門關,越莫賀延沙漠取道伊吾(哈密)到高昌(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越過蔥嶺北隅的凌山經大清池(伊塞克湖)北岸而西,然後到素葉(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千泉(麥爾吉)、赭時國(塔什干)、颯秣建(撒馬爾罕),出鐵門關(今傑爾賓特西約13 公里處)過大雪山到印度。在印度玄奘游遍五天竺、恆河及印度河流域。歸途越蔥嶺後改為南路,經佉沙(喀什)、瞿薩旦那(和田)、敦煌、瓜州而回長安(圖6-8)。用了18 年的時間,經歷了110 多個國家,行程5 萬余里。回國後按其口述編成《大唐西域記》,全面介紹了所經諸邦和國家的面積、都城、氣候、地形、水利、物產、交通以及風俗習慣等,可謂「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詳國俗之剛柔,系水土之風氣」①,不但在中國地理學史上,就是在世界地理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後世以玄奘西行為底線,演義成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西遊記》,譯成幾十國文字,唐僧玄奘的名字,可謂世界上婦儒皆知。
唐朝為我國歷史上的盛世,國際交往十分頻繁,地理實踐最為豐富,不僅陸路與西部各國有文化經濟交流,海上交通也十分發達。唐朝的遠洋船泊以船身大而堅固,航海技術純熟而聞名於世,往返於國際貿易的阿拉伯商人都乘中國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廣州通海夷圖」詳述了從中國到波斯灣的海上航程,足見當時地理視野之廣闊。對北部的情況,《新唐書·回鶻傳》中有「其地北距海,去京師最遠,又北度海則晝長夜短,日入烹羊胛,東方已明,蓋近日出處也」,所記之海即指貝加爾湖,「日入烹羊胛」「日明熟」的晝長夜短的程度,已是遠離貝加爾湖的北極圈附近了。
宋代時羅盤用於航海,海上交通貿易更為發達。宋朝與日本間航行甚為頻繁,幾乎沒有間斷過一年。同時對南洋、印度以西的航行也極為發達。周去非和趙汝適搜集當時地理資料分別寫成《嶺外代答》和《諸蕃志》,其范圍涉及到南海、東南亞、南洋群島、南亞、西亞、非洲和西班牙等廣大地域。元代時,成吉思汗的遠征使歐亞大陸廣大幅員中的中西交通更為便利。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耶律楚材(1218 年)、長春真人(1221 年)、常德(1259 年)等出征、出使或旅行於西域各地。周達觀(1297 年)從海上去柬埔寨,汪大淵(1341 年)去南洋諸島、印度洋沿岸、東非各國。這些人寫的游記都是重要的地理文獻。早於西方「地理大發現」半個世紀,明代三寶太監鄭和(1371—1434 年)七下西洋,訪問了南洋諸島、印度、阿拉伯、東非等幾十個國家(圖6-9)。
鄭和領導的由200 余艘船組成的船隊其中有大船60 余艘,各長44 丈、寬18丈,可載千人,船員最多時達27000 多人。這是哥倫布、麥哲倫幾十人幾百人的「地理大發現」船隊所無法比擬的。隨行的馬歡、費信和鞏珍記述了這七次航行盛況和見聞。馬歡的《瀛涯勝覽》記載了19 國,費信的《星槎勝覽》記載了40 國(其中親見22 國),鞏珍的《西洋番國記》記載了20 國的風土人情。這些記載的豐富程度是空前的。最後一次航行製作的《鄭和航海圖》是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的蒙巴薩,圖中收入500 多個地名,在當時的世界上稱得上首屈一指了。遺憾的是由於封建思想的束縛,鄭和的航行目的主要在於向海外宣揚皇帝的德威,而沒有更多地注重用於發展工商業和海上貿易,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近代中國肯定會早於西方發達起來的。
綜上所述,我國地理實踐的歷史是悠久的,規模是宏大的。要說「發現」的話,中國人可以毫不誇贊地說,早在西方所謂「地理大發現」很久以前,是中國人首先發現了印度,發現了非洲,發現了後來才「發現」我們的歐洲人。
在古代,游歷探險是推動地理學發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地理學家可貴的傳統。我國古代那麼多把一生都獻給游歷探險事業的使者、僧侶、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正表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
在現代,世界很多地理學家仍然保持著這種精神,幾乎每年都在進行高山探險、洋底探險、兩極探險和邊遠地區考察,他們從事著被人類注目和崇敬的事業,獻身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了解上。建國後,我國進行的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神農架野人考察、長江漂流科學考察、南極考察等,都體現了地理學家不懼艱險的傳統精神,反映了人類偉大的探索求知的品質。對今天的地理工作者來說,學習和繼承這種精神是尤為重要的。

⑧ 地理主要學什麼

學習地理要學會哪些東西?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於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范疇。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有些同學認為,地理不難,關鍵是記性好,只要死記硬背就行;還有的同學認為地理課沒意思,除了背還是背。其實不然,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地理學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就會學得既簡單又有趣。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一

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如下。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並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規律是: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漸減小。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 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各種信息。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
地理主要學習什麼內容
地理就是學習有關地理的常識、特點等。如果你是學生,地理課就是好好聽講,按老師要求做。
地理課學習些什麼?
很多 比如氣候 地形 時差 生活習俗等等 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主要學習與自然有關的知識 人文地理主要學習所在自然地理上的人文情況(比如歐洲一些國家人民的一些生活習性/習俗)
地理科學專業要學習什麼?
學的專業有:英語,高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球概論,土壤學,生物地理學,環境科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地理供息系統概論,氣象學與氣候等等,你是本省的嗎,本省的可能較好找工作,縣里的學校很多都要當地戶口的人。考研的話考不考數學要看報考的學校,有的要考有的不需要。全校數地理科學就業好,不過這個東西也有大小年,沒准。歷屆本專業考研多選南師,武大等等。你是文科生,對地理肯定不陌生,如果你在高中不排斥地理,就好好學,給考研打基礎。高中地理沒學懂的部分,不會影響你大學的學習。肯定能學好的。這個專業每年都要到外面實習,也很有意思的。
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應該學些什麼東西?
很多門課程,看你感不感興趣,像地圖學,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等等,千萬別抱著隨便學的態度,其實地理可以教給你很多東西,考研可以考地理信息系統,這個專業還可以,不過要求計算機和數學成績優秀。千萬不要現在就想自己不當老師,把該學的東西學好,以後找工作你就會發現受益無窮。
高中地理學些什麼?
和初中地理太不同了

不是一個檔次

高中囊括范圍大

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是我看來最難的兩點

地理的就是用最簡單的字拿最高的分兒

就自然地理,你得利用每個知識點分析圖例、給你幾根經緯線幾個數字,題目便能成千上百,還有分析某地氣候成因啥的,綜合性非常強!

人文地理看你語言精確度,主要是得分點全面程度憨可能你兩字抵別人一句話

還有空間定位啥的,沒事閑聊的時候就看看地圖

自我感覺:地理就靠平日積累,臨時報佛腳這招對它不太管用

我說的還很片面,你有個底就成~認真學會覺得有趣且不太難

同學,加油哈!
高中地理主要學習什麼知識,難嗎?
高中地理

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地理。

選修科目: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難度指數:中。
大學地理都有什麼專業?
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肯定學了!因為它們是「地理科學類」中的三個專業!如果僅從有地理課的角度來看,其他的還有很多,不過主次程度不同。在此僅舉幾例。如牽涉到環境、區域的專業,在基礎課里會有地理;甚至連經濟學的一般也要學「經濟地理學」,但是重要程度就次一些了;還有的專業,有無地理課是隨著學校的不同而不同,如「土地資源管理」。還要提醒一點,地質礦產這些和地理是不能混同的。總之,如果你僅問哪些專業需要學地理,是很寬泛的;但是如果你想在地理方面發展,則是另外一回事,選擇面就較為狹窄。 0
地理有哪些專業
大學里的地理不同於高中地理,更側重於研究方向,更加專業和細化了。比如地理科學類就有地理學、GIS、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三個專業方向,前者側重在自然地理方向;GIS則是計算機與地理等結合的多交叉學科,編程、資料庫、遙感等等很多要學的;後者從名稱上大致可了解一些,側重在人文、經濟地理方面了。

另外還有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專業,這些也是大學專業細化方向的了,屬於理科或工科了。

真正能游遍大江南北的是地質專業,只是工作有點苦而已。地質專業好處很多,免費旅遊,穩定,差旅費比較多

唯一不好就是野外生活太苦,長年不在家

地質勘探是招收理科生的!

地質學為了開發利用地下資源及改善和利用地球環境,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形成了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生產應用價值的下列各分支學科。

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運動的規律,以合理開發地下水、防治地下水的危害,以及利用地下水的化學、物理特徵找礦、預報地震和防治地方病、保護環境。

工程地質學是以調查研究和解決各類工程建設中的地質問題為任務,包括評價地基的地質條件,預測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選擇最佳場所、路線,為工程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

環境地質學是研究地質環境質量和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災害地質學是研究地質災害的發生、分布規律、形成機制和對人類的影響及其預測預防的學科。

金屬礦產地質學、非金屬地質礦產學、石油地質學、煤地質學是把地質學基礎理論用於研究這些礦產資源的成因、分布規律等的學科。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又有基礎研究性質。

找礦勘探地質學是綜合運用地質學理論和現有的找礦方法、手段尋找礦藏的學科。

礦山地質學是以解決礦山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地質問題為任務的學科。

文科生可以報地理學師范類的 國土資源規劃 旅遊管理類的!
地理科學專業學什麼課程
有公共課和專業課之分,公共課比如說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 思想、 *** 理論、法律學基礎、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心理學概論等;專業課比如說:地球概論、地質學、地貌學丁經濟地理學、中國自然地理、中國經濟地理、地圖學、植物地理學等。

閱讀全文

與早的地理學做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