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中怎樣劃分東西半球的
西半球是本初子午線以西(0°——180°)的整個半球.為了避免把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分在東西兩個半球,習慣上,把西經20°向西到東經160°的半個地球稱為西半球.西半球主要有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極洲的一部分.另一半則是東半球.
規定這個沒有特定一個人,應該就是下面規定子午線的會議,子午線確定了,等於確定了地球的坐標,東西半球的劃分不具很特殊的意義.
資料:1884年10月13日,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天文學家代表會議決定,以經過英國倫敦東南格林尼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地理的起點和世界標准「時區」的起點.
判斷東西半球口訣:
經度小於20度,全在東半球;
經度大於160度,全在西半球;
經度在20度和160度之間,東經度在東半球,西經度在西半球。
② 在世界地圖上,東西半球怎麼畫分
實際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是 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所組成的經線圈
本初子午線又稱「首子午線」或「零子午線」,是地球上計算經度的起算經線。本初子午線的制定和使用是經過變化而來的。
19世紀以前,許多國家採用通過大西洋加那利群島耶羅島的子午線。那條子午線相當於今天的西經17°39′46〃經線。19世紀上半葉,很多國家又以通過本國主要天文台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這樣一來,在世界上就同時存在幾條本初子午線,給後來的航海及大地測量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決定,以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埃里中星儀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全球經度的起算經線。經度值自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東、西計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時。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全球經度測量均以本初子午線與赤道的交點E點作為經度原點。1957年後,格林尼治天文台遷移台址,國際上改用若干個長期穩定性好的天文台來保持經度原點,由這些天文台原來的經度採用值反求各自的經度原點。再由這些經度原點的平均值和E點的差值來決定和保持作為全球經度原點的有點。
1968年,以國際協議原點(cio)作為地極原點,把通過國際協議原點和平均天文台經度原點的子午線稱為「本初子午線」。各種新技術確定的地球坐標系的經度零點都盡量與本初子午線一致,但往往有不到1〃的零點差別。
本初子午線是地球上的零度經線,它是為了確定地球經度和全球時刻而採用的標准參考子午線,它不像緯線,有自然起訖點(赤道和兩極),而是人為確定的。那麼,選定哪條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呢?現在,眾所周知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的子午線是本初子午線。然而確定這條本初子午線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創立了以經緯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於是他曾經長期工作的羅德島所在的子午線,成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條本初子午線。其後托勒密採用通過加那利群島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到16世紀,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許多地圖學家(如墨卡托)分別以通過自己選定的某個群島或島嶼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繪制了各種海圖。世界各國也各自為政,都選定了自己的本初子午線,我國的北京、洛陽,法國的科沙裴多、巴黎,英國的倫敦,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希臘的雅典,丹麥的哥本哈根,西班牙的馬德里,挪威的奧斯陸,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芬蘭的赫爾辛基等所在的子午線,都曾一度作為各自國家規定的本初子午線。這樣確定的本初子午線五花八門,很難交流,很需要一條國際公認的統一的本初子午線。
1634年4月,在巴黎召開了最初的國際子午線會議決定,將托勒密曾採用的通過加那利群島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但除法國外的的其它國家,都主張以通過某國首都或有代表性的天文台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所以這條本初子午線徒有虛名。
1767年,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馬斯開林編制了英國航海歷書,使格林尼治天文台在世界上名聲大震,此後許多國家的地圖開始採用格林尼治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因此,1871年在安特衛普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地理會議決定:各國海圖要統一採用格林尼治子午線為0°經線,而陸地圖可自定本初子午線,這個決議得到許多國家響應。
與陸地本初子午線混亂問題伴隨著而來的還有時間問題,各國使用自己的地方時,這給國際交往帶來極大不便,迫切需要一條國際公認的本初子午線誕生。1884年10月1日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經度學術會議上,正式確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子午儀中心所在的子午線作為全球的本初子午線,從而結束了本初子午線問題上「群雄紛爭」的局面,使全球有了一條統一的本初子午線。
時至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遷往位於東經0°20′55〃的赫斯特孟騷,但全球仍然以天文台舊址所在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今天,在天文台舊址上還矗立著一座子午宮,那裡有一條寬十幾厘米,長十多米的銅制子午線,嵌在大理石中間,筆直地從子午宮伸出,它就是現在全球統一使用本初子午線的地面標志。
③ 地理南北東西半球的劃分
東西半球分界線是東經20度和西經160度,至於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