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地理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8-13 19:50:36

① 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幾點問題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系。
二、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三、是要提高課堂討論、辯論效果。
四、強化地圖和區域地理教學。
五、聯系學生現實生活。

② 初中地理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哪些方面問

地理教學評價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形式化問題
地理教學的評價者多是工作在一線的地理學科教師,受個人素質及理論根基等因素的影響,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把握程度並不統一,導致對地理教學的評價在很多時候還停留在表層的「形式」,而尚未觸及「實質」和「內涵」.
(1)關注課堂上是否設計了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學習,卻忽視了對探究問題的設置是否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趣味性、時代性、層次性和思維含量;探究活動的時間是否充足;合作學習時主題是否具有合作的意義;學生小組的分工是否明確、組織是否嚴謹等具體情況的評價.
(2)課堂上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意識濃厚,評價水平卻有待提高.
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聰明了」…頻繁與貧乏或過於簡單的評價語言,使表揚變得廉價,學生表現得不痛不癢,失去應有的「鼓勵」作用.
②重復學生的回答,對答案不置可否,使學生在回答問題過後仍是不明所以,既無法認識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應有的鼓勵,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迷失方向.
③一味的誇獎或誇大其實的評價,對學生的知識誤區沒有正確的引導,短時間內滿足了學生的虛榮心,卻對學生長期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④評價的單向性.多數課堂的教學評價只限於教師評價學生,缺少互評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欠缺了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的過程,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使教學評價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
⑤評價的單一性.多是教師的口頭評價,對目光、表情、動作手勢等評價介質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評價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學評價中對教師如何處理「教學生成」、怎樣把握「生成資源」?等問題的理念性引導不足,導致教師不敢放手,不少課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縛在固有的教學設計之中,難以進一步深化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4)教學評價中意見多、建議少,無法為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
(5)過程性評價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被「簡化處理」,未能在**常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和變化,評價、反饋不及時,師生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只局限於期末一次性給出的過程性評價成績,難以記錄學習軌跡,改進學習.
2、理想化問題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學評價.拋開了教師和學生原有的基礎和起點,要求過高,面面俱到卻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漸進的完善過程.
(2)過於追求單位時間內結果有效性和過程有效性的協調統一.有些課堂上,評價者在下課時以檢測題的形式對學生當堂學習內容進行測試,並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首要依據.這種評價手段,恰恰忽略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顧與內化過程、忽視了對應有技能的運用與熟練過程和情感的領悟與升華過程.因為這些過程很難在課堂有限時間內統統完成.所以,個人認為,就一節課的時間而言,如果以知識點檢測的形式來考察學生,那麼關注三維目標,注重思維及探究過程的課堂,很可能不如「灌輸」、「強化」下的課堂效果更明顯.因此,這種評價手段,如果只作為教師當堂反饋,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途徑尚可,而如果成為教學評價的標准,則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誤導教師,影響課改的進一步深化.
3、功利化問題
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陣地多在各種評優、觀摩及研討活動的現場,使得教師對最關鍵、最重要的常態課重視不夠,**常教學中缺少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及時反思、專研的精神,未能實現教學評價功能的最大化.

③ 地理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看圖讀圖,以及畫圖的能力培養,相當重要

④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
內容提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還普遍較低。本文結合地理教學實踐,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闡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途徑。
還從營造和諧課堂融洽師生關系、創設問題情景啟迪學生思維、倡導合作探究改變學習方式、科學布置作業注重建構拓展等幾個方面敘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 有效課堂教學 策略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具體目標就是要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風,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這是新課程改革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提出的背景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都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性與開發性思維的培養,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是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特點。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現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益低下仍很突出。如:課堂教學中缺少恰當的師生對話、師生互動和師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圍;學生的學習強度大,教師教學任務重,課堂教學手段與技術滯後等情況也還沒有得到改變。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正確理解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 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 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 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 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⑤ 地理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1、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通過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思考和解釋。例如:為什麼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2、注重情境的創設,特別是對學生未知世界的知識學習中,要充分利用圖像、視頻和文字,加強理解。
3、注意知識點的正確性,如:地名的書寫,讀音等。
4、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以及錯誤理解,這些都是他們理解失誤,或是教學過程中存在不足,要注意引導和修正。
等等,還有很多要注意的。

⑥ 地理新課程互動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一門既具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又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的學科。教師應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特別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它獨到之處,為適應新時期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有利於21世紀人才的培養,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給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當今世界,知識飛速發展,學科間橫向聯系強、相互滲透緊密。知識面狹窄的單領域人才,已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首先從我國優越的國土條件出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堅強信心,地理課中有關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要從全面深刻地認識祖國入手。只有全面認識祖國,才能更好地熱愛祖國,進而致力於建設祖國。這是地理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比比皆是,大量體現在闡述祖國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方面。如海陸兼備的地理位置,寬廣遼闊的領土范圍,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體現了中國國土條件優越的主要特徵。如我在講述初二地理第一章第一節《遼闊的疆域》時,告訴學生我國三面靠陸、一面臨海的海陸條件,既豐富了我國自然條件的種類,又有利於國際交往,無論是靠陸地或海洋,我們都有優越的條件來建設祖國。東西寬達5000千米、跨60多個經度,南北長達5500千米、跨近50緯度。不論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所處的溫度帶等看,學生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既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又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立足初中地理本學科教學,注重打好「雙基」
重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地理綜合運用能力。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於教材,立足於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結構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起「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路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並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學生的能力培養。如對於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好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幹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
立足本學科教學時,應注重夯實學生的「雙基」。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每一個知識點真正弄懂、吃透。要形成地理知識的系統網路,綱舉目張,只有系統了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才能運用自如。
三、重點教學系統地理知識,適當拓寬和補充區域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運用能力,綜合分析往往是學生掌握的難點,也是教學活動的重點,它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識,往往又融合其它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地理學科而言,綜合性本來就是本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如環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環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綜合意識,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立足本學科,就是要按照《初中地理教學大綱》,抓好本學科的教學,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並且要善於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以教材的不變應萬變。
四、加強地圖教學,掌握讀圖方法,提高讀圖能力
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充分運用地圖獲取有用的地理知識,是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圖的教學,必將給學生留下知識的大漏洞。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關繫到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也直接關繫到地理綜合能力運用的高低。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要加強地圖知識的教學,要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提高讀圖能力。平時的教學要注重運用各種地圖,如區域圖,最重要的是正確識別圖示地區是什麼地方?這就要根據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面狀地理事物的輪廓特徵、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徵、點狀地理事物的相關位置等去加以識別。教會學生一圖多思、多圖並用,圖文轉換的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識圖、填圖、畫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並用這些信息聯系已學過的地理知識來理解、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提高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
五、捕捉教學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重視自然和社會熱點問題,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指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去審視、分析、評判他們熟悉的地理事實、地理環境和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觀察和思考;同時要提供事實材料或背景,指導學生獲得取有用信息,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思維對事件作出評判。
在教學中要關注社會熱點和國際焦點問題,例如資源、能源、人口、糧食、環境是全球人們最關心的五大問題,人類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這些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項全球性的全民戰略問題。對未來的公民,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對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給予關注。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

⑦ 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隨著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進課堂。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已經被很多教師所採用,它對克服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在把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時,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走入了一些誤區。下面對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術的「技術含量」,而忽略了
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重在其「實用價值」,並非其技術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學課件的製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簡單軟體即可完成的課件就沒有必要非要採用其他更高級的軟體,只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發揮網路的優勢,使資源共享(現在的網路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較實用的化學教學軟體)。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在製作課件,特別是一些課件的評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認為軟體越高級、會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學課件搞成信息技術成果展覽。其實這偏離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初衷。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畢竟只起輔助作用,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要認真鑽研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運用最科學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去教書育人,刻苦鑽研業務,提高自己的教學水準。教師教學理念、思想的現代化,要遠勝過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所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對教師的計算機等現代化工具的應用水平提出了挑戰,同時,對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難想像,一個教育思想落後、業務水平低下的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對提高課堂實效會有什麼效果。
二、忌濫用信息技術,忽略與學科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根據學科教學需要,充分發揮以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媒體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機地融入學科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由於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課型都能使用信息技術去輔助教學。現實授課中有的教師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特別是公開課,簡直成了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天下,也不管課堂內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更不顧信息技術的出現是否在恰當的時機,一味地追求信息技術的效應,結果事與願違。筆者曾聽過一節「原電池」的公開課,教師在用實驗演示了原電池形成後,應該讓學生思考其形成的過程,這正是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問題的好時機,而上課教師卻直接採用信息技術模擬了原電池形成電流的過程,講解得很仔細,感覺好像不錯,實際上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這就是信息技術使用的時機沒有把握好。還有很多的時候實際上沒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用了反而多餘,使學生感覺教師是在演戲,無形中教師扮演了「解說員」的角色。此外,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由於信息技術的聲、光、電的綜合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們認為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與效益,其展示的知識內容必須與教學內容和課型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教學中特別是高中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有很多內容是學生能夠看得懂,或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或其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具備了的,或只需要教師作簡單指導便能融會貫通。這部分知識是根本用不著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的,否則就會「畫蛇添足」或者是「殺雞用牛刀」。所以,信息技術在和學科教學的整合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一是界面製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艷、亂;二是一定要適時適度,切忌頻繁濫用,否則其結果必然事與願違。(2)要根據課型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新授課中使用信息技術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復習課則可選擇信息技術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3)要做到授課內容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統一。要根據授課的內容而定,要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該用則用,不該用就不要勉強。使用時力求做到「五度」:時間上有寬度,活動上有廣度,氣氛上有熱度,內容上有深度,結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顛倒教與學的「主導」和「主體」關系
從目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看,製作的教學課件無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製作的課件,另一種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而製作的課件。從應用的數量看,前者無疑居多,但這類課件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實際應用中往往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用這樣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就會減少,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因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難以發揮。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這一點是永恆不變的。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輔助工具,為教學注入了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在教學中確實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決不能由過去的「人灌」變為現在的「電灌」。如果信息技術的演示代替了學生的主動思考,一堂課下來看似什麼都有,學生的實際收獲卻不多,這正是課堂教學的大忌。作為教師首先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信息技術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同時要從人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關系人手,探討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使信息技術在教師的駕駛下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術手段代替實驗教學
中學中的不少課程如化學、生物等學科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日常的教學中,實驗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驗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來獲得知識,它真實地再現變化過程,所以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實驗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規范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電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一些實驗有一定的毒性、危險性、操作的復雜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師往往採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實驗的過程或播放錄像等形式來進行演示。其實這根本無法達到實驗教學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擬電無法和真實的實驗過程相媲美,而且這樣做也失去了實驗的「過程」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可以用實驗展示的現象或實驗,不適宜選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替代。當然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現象,以及在現有的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一些實驗,如:化學中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機化學的反應機理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模擬和展現,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是無可非議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擬和真實畢竟是有區別的,前者不能代替後者。
五、不能過分誇大信息技術的效果,摒棄傳統的教學手段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中,有些教師把信息技術看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葯,過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術的使用功能,無形中摒棄了傳統的一些教學手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並不意味著摒棄傳統的東西,以往的傳統教學手段也有其優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時,不應忽視傳統的教學手段的作用。教師板書逐漸被計算機投影代替是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時的常見現象,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在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記筆記,問其原因,比較一致的回答是「來不及」,因為信息的轉化非常快,不少學生記了筆記就耽誤了聽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時,為了擴大課堂的容量,把本來准備板書的內容,如化學方程式、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的結論、方法等都事先輸在了微機里,上課時直接投影顯示出來,這樣做看似節省了時間,但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和記錄,其效果事與願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和粉筆,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可以較好地控制課堂節奏,內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刪,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卻往往無法加到板書中去而生出許多遺憾。此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特別是化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尤其顯得重要,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使用信息技術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惟一途徑和手段,教學中不能為了信息技術而去使用信息技術,應針對教學內容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包括傳統媒體,取長補短。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我們只有適時、適度地把握好應用的各個環節,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不至於走入誤區。

⑧ 請結合自已的工作經歷,談談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淺談初高中地理銜接
初中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地理僅作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出現在初中教學中,地理課往往遭受排擠,甚至被砍消。即使正常開設地理課,教師、學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初中畢業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學嚴重脫節。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學中,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十分密切,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且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的要求明顯不同,難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知識嚴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門的最大困難,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與融合非常重要。那麼如何將初、高中地理知識有機的糅合在一起呢?下面淺談一下我的教學觀點。
一、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
1、要做到初高中知識有效的銜接與有機的融合,教師不但要對高中《課程標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時也要初中《課程標准》和教材熟稔,這樣才能完整地把握學科體系,高屋建瓴,對整個學科知識體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學前教師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准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識講過,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需在高中進一步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必要時作適當的記錄。然後,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知己知彼」,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要求,確立高中教學目標。如地球的運動及地理意義,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學生簡單地理解有關概念、特點和晝夜現象、四季的劃分等意義。而作為高中地理第一課,則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運用,並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斷及計算題,知識顯得瑣碎而深奧,給了高中地理初學者一個下馬威。有些學生一時應接不暇,知識難以消化吸收。教學時應在已有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進行教學設計,盡量地將知識系統化、簡單化,對難掌握的要細化、具體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線的判斷與應用的問題,大多學生理解起來很費力,教師通過多畫圖、多分析、多練習,善誘導,使學生牢固掌握判斷方法。
2、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識簡單的羅列與堆砌。也不是將初中知識拿來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科學的教學與學習應把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與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選修必修教材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地理事實的空間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和結構變化,地理現象的產生、發展、變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間位置來呈現。初中所涉及的區域地理是高中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出發點

和歸宿,許多原理內容的引入都要通過區域地理的具體案例來闡明。原理掌握後,也需要通過區域地理的事實來印證,所以在學習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時,都離不開區域地理的地理事實。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初高中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兩方面知識精練提出,重新剪裁,結合實際情況適時將初中知識穿插進去,並適當的拓寬延伸即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讓學生看到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加深印象。 二、教學方式的銜接
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由於受到青少年認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作為入門學科的限制,學習心理完全是"經驗記憶型"。因此教學上多採用傳統的講解法和談話法,課改後更強調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進入高中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生理從少年向青年轉變,學習心理自"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在教學方式上多採取啟發式、探究式。作為高中地理教師首先要了解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階段《課程標准》的主要區別;其次,要進行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計劃。第三,精心設計教學銜接內容,重點突出必備知識。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下功夫徹底解決,對教材中將要涉及的內容重點復習。例如很多新生對高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內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文科生在學習《地球與地圖》時,也表現十分吃力,特別是經緯度知識。建議用一周的時間來補一下。第四,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比如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掛圖、多媒體教學、詩歌、趣事等,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身心愉快中學習。第五,要注意學生閱讀習慣,讀圖習慣、書寫規范等的教育。 三、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學習知識喜歡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歸納。進入高中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歸納能力,都有所增強。而且,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是中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教學內容擔負著培養不同種能力的任務,教師應抓住各種場合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
1、注重學法引導,減輕學習負擔。高中教材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在問題的設計上和知識的傳授上與初中都有很大的區別,如:初中教材在介紹氣候知識時,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區即可。而高中教材對這部分內容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主要氣候的特點、成因和分布規律,還要根據文字描述或氣候表格或降水柱狀圖等相關氣候資料,分析、

判斷和推理是什麼氣候類型,如何形成、怎樣分布等一系列問題。這時候,如果教師對學生不進行正確的引導,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會明顯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特別是剛進入高中不久的學生,他們對於地理的學習,還處於一種摸索階段,如果此時能對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進行適當的點撥,他們將很快的適應高中知識的學習,並可能會受益終生。
2、倡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中的地理課堂多數以「師講生受」進行,而新課標理念下的地理學習,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應強調理解的質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變「一言堂」的傳統方法,倡導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要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要倡導學生之間為促進學習而進行的各種討論,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3、初中地理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單一,只是從某一方面看待問題,而高中地理需要從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層次去看待問題,也是將初中的知識「點」過渡到高中知識層「面」進而形成知識「網」所必須經過的途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高一是初高中過渡的關鍵時期,學生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時期教師的引導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高一的地理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做好初高中教學的銜接;同時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適應高中的學習特點,這樣才能順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

閱讀全文

與地理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