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種神奇的地理效應你聽說過嗎(一)
1、溫室效應 :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對流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即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2、峽谷效應: 也叫「狹管效應」,因地形的狹管作用,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於空氣質量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稱為「狹管效應」。由狹管效應而增大的風,稱為峽谷風或穿堂風。
液體在管中流動,經過狹窄處時流速加快。氣流在地面流經狹窄地形時類似液體在管中的流動,流速也會加快,並因氣體具有可壓縮性,密度也會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許多風口和許多地方出現的地形雨都與氣流經過狹窄地形密切相關。
3、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又稱微粒效應。指由大氣污染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卻效應。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前者如火山噴出大量塵埃和海水浪花飛濺將各種鹽分帶入大氣中;後者如工業、交通運輸和生活中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煙塵。此外,農業生產和植被破壞等,產生許多灰塵由地面進入大氣環境,使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物大大增加。這些氣溶膠粒子會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減少紫外線通過,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大減弱,導致地面溫度降低。大氣中氣溶膠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結核,使雲量、降水量、霧的頻率增多,對地表亦起冷卻作用。由於這種作用宛如陽傘遮擋太陽輻射而使地面溫度降低,故取此名。
4、大湖效應: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後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霧氣等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這情形以在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地區沿岸的降雪最為著名。其他水域,如某些海和湖也會產生大湖效應,產生面積較小的雪帶。比如美國東海岸的雪帶,冬季,以魁北克為中心的高壓區使大氣順時針環繞流動,使極地氣團向南經大西洋到達北美海岸,其間穿越墨西哥灣暖流溫暖水域,為美國東海岸帶來降雪。雪雖是大西洋而非湖泊帶來,也被稱為大湖效應降雪。
5、綠洲效應: 綠洲效應是指在沙漠地區,因為無水又高溫低濕,因此無動植物存活。但是沙漠地區只要有水源,水分與空氣混合,降低空氣溫度,提高相對濕度。濕潤的空氣適合作物生長,形成人類可居住的條件。在氣象學這種空氣與水混合,空氣的熱量使得水分自液體轉變為氣體(蒸發作用),空氣的熱量被水分吸收因此減少。空氣溫度因此降低(冷卻作用)。水分變成水蒸氣又進入空氣之內,因此空氣內相對濕度增加。此種水與空氣混合產生降溫加濕的結果與沙漠中綠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稱為綠洲效應。此種過程也稱為蒸發冷卻作業。
6、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一個地區的氣溫高於周圍地區的現象。用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即熱島強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熱島效應和青藏高原熱島效應兩種。
熱島效應是由於人為原因,改變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溫度、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進而引起的城市小氣候變化現象。該現象,屬於城市氣候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7、焚風效應: 焚風(Foehn)是由於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濕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 。
焚風常出現在山脈背風坡,由山地引發的一種局部范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的一種地方性風。在高壓區,空氣下沉也可產生焚風。
8、盆地效應: 在盆地內部的地表,炎熱的夏季,常因地勢低,空氣密度大,稠密的大氣阻擋了地面熱量向高空的輻射冷卻,加之周圍高中間低的地勢不易散熱,使氣溫升高。如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稱,是我國夏季最高氣溫出現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氣溫為33℃,那裡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窪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曾達到—71℃的低溫,就是位於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9、柯氏效應: 我們觀看天氣圖和人造衛星拍攝的雲圖,再加上經驗,發現空氣的運動常常是循圓形軌跡的,譬如隨伴鋒面的氣旋和台風。這些美麗的大旋渦使得我們的地球從太空看起來婀娜多姿,而不是亂糟糟的一團。這些旋渦多半是地球自轉所導致的偏折效應引起的。在北半球這種偏折效應使得任何物體在運動時,都或多或少會有向右偏轉的趨勢;在南半球則相反,都有向左偏轉的傾向。空氣和海水的運動都不例外。
這種偏折的效應,科學家們稱之為柯氏效應(Coriolis effect),用以紀念物理學家柯里奧利斯在這方面所作的貢獻。
10、油膜效應: 人類在石油的開采、煉制、儲運和使用過程中都會將許多石油泄漏入海洋。石油進入海洋一方面粘附於海岸,使海灘休養地、風景區等沿海環境被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另一方面,會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油膜特別是大面積的油膜,把海水與空氣隔開,抑制膜下水分的蒸發,使污染區及其周邊地區上空乾燥,同時造成海洋與大氣的熱交換減少,使海水及污染區上空大氣的年、日溫差變大,這就是油膜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