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科學有哪些研究方向
1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一、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
1.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研究
全球變化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學術界為迎接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而設計和實施的研究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超級科學計劃.研究學科涵蓋大氣、海洋、地理、地質、地球物理、環境、生物、生態、能源、人口、經濟等諸多學科,研究人員涉及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的科學家以及政府和企業界的管理人員,研慎激究方法強調學科的交叉和理論的集成,並將地球系統科學作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變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 SITAS)等4個正在執行的研究計劃組成,每個計劃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計劃和交叉計劃.為保障各項計劃的順利進行,相應地設計了一系列數據觀測與採集寬棚襪系統作為技術支撐,主要有:地球觀測系統(EOS)、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全球陸地觀測系統(GTOS)、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全球環境調查系統(GOES)等.
全球變化研究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在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和國際全球變化人文因素的推動下,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涉及古地理環境演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減輕自和首然災害、典型區域環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的對策等眾多領域.我國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區域和全球環境變化關系密切,正是地理學研究可以發揮特長、顯示才乾的領域.
2.陸地表層過程和格局的綜合研究
地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是發生在陸地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異和空間組織.認識這種分異和組織的規律,對於合理布局經濟活動,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有著重要的價值.然而,停留在經驗性、描述性范圍的空間格局研究,所能達到的視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為認識和預測地理環境變化所必須的資料.因此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地理學界發展了地表熱量與水分平衡、地理環境中化學元素的遷移轉化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等三個過程研究的方向,國內外地理學界也發展了用社會科學理論解釋空間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學研究注重野外定點觀測和室內的實驗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間人流和物流的調查分析.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地理學者認識到,要推動地理學的發展,必須在格局與過程的相互作用方面加強研究,地理學家必須強調格局和過程及其間的關系.發生在各種類型和各種尺度的區域中的過程必然產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變化又會影響到自然、生態、社會發展的進程.這就產生了不同尺度區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陸地表層系統包括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在時空上的結構、演化、發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層最復雜、最重要、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對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學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當前,人們日益關注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陸地表層環境的狀況和變化趨勢.從本質上看,陸地表層的環境變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過程的方式和強度在人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發生改變的結果.陸地過程的研究將朝微觀深化和宏觀綜合兩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地理系統中界面過程的綜合研究.其主要意義在於:能有效地研究開放系統間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從而促進地理學向理論方面深入;界面過程研究實際上是系統間介面的研究,將促進發展地理學的綜合方法,導致跨學科、跨部門的相互滲透和相鄰學科成就的引進.
② 產生物流經濟地理原因
產生物流經濟地理原因是地理位置的空間限制。
物流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對各種物流實踐(物流技術、物流管理、物流過程、物流政策等)的經濟效果進行分析、評價、選優,其目標就是物流總成本最低。
物流經濟學是物流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其本質是經濟學,是以物流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它是主要研究物流活動中如何遵循經濟規律,依據經濟目標而對物流行為進行優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一門學科。
③ 物流經濟地理的定義是什麼
1、物流業的發展為學提供了新的學科發展機遇,使物流經濟地理成為一門集物流學和經濟地理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物流經濟地理還是一門較年輕的學科,需要相關人員共同努力,推進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完善學科體系及內容,有好地反映物流經濟地理學科的基本規律,反映最新發展理論和實踐態勢,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
2、物流經濟地理同時是一本書。本書通過分析物流與工業、農業、商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的關系,將中國劃分為8個區域: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以及港澳台,分別介紹了各個區域的農業、工業、商業以及物流的發展概況。本文最後還介紹了美國、日本、法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物流經濟情況,以便讀者對全球物流經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④ 物流經濟地理 誰會
主要內容為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基本條件,我國物流業基本狀況,農業物流地理,輕工業物流地理,重化工業物流地理,商業物流地理,交通運輸業物流地理,港、澳、台物流地理,國際物流,國際海運布局,國際航空運輸以及國際多式聯運及陸路運輸
具體的你去讀下這本書:物流經濟地理;中物資出版社
⑤ 物流經濟地理
1主要內容為生產力布局的基本條件和物流布局基本原則,我國物流發展概況、農業物流地理、輕工業物流地理、重工業物流地理、物流交通地理、商業物流地理、旅遊經濟地理、物流分區地理及港澳台物流地理
2通過集中庫存,可使企業實現低庫存或零庫存 簡化手續,方便用戶 提高供應保證程度,降低缺貨風險
3(一)實現客貨分線。
針對目前我國主要鐵路干線能力十分緊張,除秦沈客運專線外,均為客貨混跑模式,客運快速與貨運重載難以兼顧,無法滿足客貨運輸的需求,並影響旅客運輸質量提高的實際情況,《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實施客貨分線,專門建設客運專線,在建設較高技術標准 「四縱四橫」客運專線的同時,為滿足經濟發達的城市密集群的城際間旅客運輸日益增長的需求,規劃以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為重點,建設城際快速客運系統。
(二)完善路網布局。
長期以來,我國鐵路網布局一直呈現著不合理態勢,特別是在廣大西部地區,運網稀疏,運能嚴重不足,與東中部的聯絡能力差。為此,《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2020年前,以西部地區為重點,新建一批完善路網布局和西部開發性新線,全面提高對地區經濟發展的適應能力。西部地區在加快青藏鐵路等新線建設的同時,集中力量加強東西部之間通道的建設,在西北至華北及華東、西南至中南及華東間形成若干條便捷、高效的通道,形成路網骨架,滿足東西部地區客貨交流的需要。東中部地區新建一批必要的聯絡線,增強鐵路運輸機動靈活性。新建和改擴建新疆通往中亞,東北通往俄羅斯,雲南通往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出境鐵路通道,為擴大對外交流服務。
(三)提升既有能力。
根據我國資源分布、工業布局的實際,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在建設客運專線和其他鐵路線路的同時,加強既有鐵路技術改造,擴大運輸能力,提高路網質量。第一,以京哈、京滬、京九、京廣、陸橋、滬漢蓉、滬昆等七條既有干線為重點,增建二線和電氣化改造,擴大既有主幹線的運輸能力。第二,根據煤炭行業發展規劃,結合鐵路煤炭運輸徑路的實際,通過建設客運專線實現客貨分線和對既有煤運通道進行擴能改造,形成鐵路煤運通道18億噸的運輸能力。第三,在加快新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的同時,系統安排樞紐建設,強化重點客站,並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有機銜接;調整主要編組站,建設機車車輛檢修基地,完善樞紐結構,使鐵路點線能力協調發展,系統提高運輸能力、運輸質量和運輸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路網整體作用。第四,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省會城市及港口城市布局並建設18個集裝箱中心站和40個左右靠近省會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內陸口岸的集裝箱辦理站,發展雙層集裝箱運輸通道,使中心站間具備開行雙層集裝箱列車的條件。
(四)推進技術創新。
由於對國外高新技術的跟蹤、研究、推廣應用力度不夠,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國產化水平不高,使得目前我國鐵路技術裝備水平總體上僅相當於發達國家八十年代水平,高速動車組的技術尚處於研發階段。《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要把提高裝備國產化水平作為「十一五」和今後鐵路建設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以客運高速和貨運重載為重點,堅持引進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快速提升鐵路裝備水平,早日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時速200公里以上的機車車輛及動力組,充分整合國內資源,採取國際合作,科研攻關等措施盡快實現國產化。重載貨運機車、車輛系統引進關鍵技術,提升設計製造水平。適應客運高速、快速和貨運重載的要求,提高線橋隧涵、牽引供電、通信信號技術水平。廣泛應用信息網路技術,實現鐵路信息化。裝備水平的提升要與鐵路體制的改革相結合,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使用效率和運輸效益。
⑥ 關於物流地理
(1)運輸是物流系統功能的核心。物流系統具有創造物品的空間效用、時間效用、形式效用三大效用(或稱三大功能)。時間效用主要由倉儲活動來實現,
形式效用由流通加工業務來實現,空間效用通過運輸來實現。運輸是物流系統不可缺少的功能。物流系統的三大功能是主體功能,其他功能(裝卸、搬運和信息處理等)
是從屬功能。而主體功能中的運輸功能的主導地位更加凸現出來,成為所有功能的核心。
(2)運輸影響著物流的其他構成因素。運輸在物流過程中還影響著物流的其他環節。例如,運輸方式的選擇決定著裝運貨物的包裝要求;使用不同類型的運輸工具決定
其配套使用的裝卸搬運設備以及接收和發運站台的設計;企業庫存儲存量的大小直接受運輸狀況的影響,發達的運輸系統能比較適量、快速和可靠地補充庫存,以降低必要
的儲存水平。
(3)運輸費用在物流費用中佔有很大比重。在物流過程中,直接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所支付的直接費用主要有運輸費、保管費、包裝費、裝卸搬運費和物流過程中的損耗等。
其中,運輸費用所佔的比重最大,是影響物流費用的一項重要因素,是運輸降低物流費用、提高物流速度、發揮物流系統整體功能的中心環節,特別在我國交通運輸業還很不
發達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在物流的各環節中,如何搞好運輸工作,開展合理運輸,不僅關繫到物流時間佔用多少,而且還會影響到物流費用的高低。不斷降低物流運輸
費用,對於提高物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所謂物流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其意義也在於此。
(4)運輸合理化是物流系統合理化的關鍵。物流合理化是指在各物流子系統合理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最優物流系統總體功能,即系統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創造更多的空間效用、
時間效用、形質效用。或者從物流承擔的主體來說,以最低的成本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物流服務。運輸是各功能的基礎與核心,直接影響著物流子系統,只有運輸合理化,
才能使物流結構更加合理,總體功能更優,因此,運輸合理化是物流系統合理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