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以下是一些實踐性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地理實踐能力。
實渣螞旅地考察:利用學校周邊、城市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地的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地理環境、地貌、自然資源等。在實地考察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測量、拍照、記錄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地理現象和規律。
地物缺圖製作:通過製作地圖,學生可以掌握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呈現方法。在地圖製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收集地理數據,運用地圖制圖軟體進行地圖製作,同時還需要考慮地圖的比例尺、符號、色彩等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網路調查:利用互聯網進行地理調查,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氣候、自然資源等情況,並通過網路調查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區的發展現狀、人口分布等情況,從而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實驗研究:通過實驗研究的方式,讓學如凳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現象和規律。例如,可以進行水循環、大氣循環、地球自轉等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感受地理現象的變化和規律。
總之,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通過實地考察、地圖製作、網路調查、實驗研究等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操作,從而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❷ 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如何採集
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種是數字化,就是把野外測量好的數據或者地圖數字化後的數據利用手工輸入的辦法錄入,是現在精確度最高的建庫方法
第二種是從老MIS系統掛接,但這只限於屬性數據
第三種是通過遙感影像,這是最廉價最高效的採集方式,但是由於現在地物識別技術有待發展,所以准確度有限,比如管線地理信息系統,裡面的水管啊,氣管啊就不能有遙感來實現入庫
❸ 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地理信息
可以通過網上信息指導。
❹ 如何培養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技能
我國古代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的至理名言。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僅僅教給學生教材中的一點基礎知識是不夠的,若能教給學生獨立獲取地理知識的技能,那麼學生就會終生受用了。
1、運用地圖獲取知識初中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各種地理事物、現象的空間形象,如大洲、大洋、國家、地區的輪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區、氣溫的高低變化等,它們是難以用語言准確無誤地表達出來的。藉助於地圖,便能一目瞭然,要求學生身邊時常備有地圖,對各地理事物、現象能形成准確、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諸如世界各國名稱、氣候類型等的混淆現象,嘗到運用地圖好處的同學是對地圖常看常新,新知越積越多。地理學科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的綜合性,我們可以從一張地圖中採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一個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自然知識,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該地區人口、工農業、交通、商業等人文狀況,從整體上把握該區域的綜合特徵。因此,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就應該多運用地圖來指導學生獲取知識。2、聯系實際內化知識
把日常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引入課堂,如在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時,記住各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是非常困難的,新授課時,教師要求學生辨認車輛牌碼上的字,由此說明學習省級行政區劃簡稱的實際用途。然後讓全班同學各說出自己知道的車牌上的字,教師寫到黑板上(不重復),問:「在全國范圍內,還可能有哪些字出現在車輛牌上呢?」學生此時急切地想知道,翻開書細細地找,並且已經體驗到它在實際中的應用,找到後積極主動地結合省級輪廓、簡稱由來去記憶,誰也不甘落後,學習氣氛非常濃厚。這樣不僅順利地解決了教學難點,同時使學生學會了自己獲取知識的途徑。這種方法就是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地理法。
3、分析-歸納-綜合升華知識
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歸納與綜合,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為此,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歸納-綜合」的規律,使所學知識得以活用。分析應從各類地理事物本身內容的系統性入手,從個別到一般,把個別分散的地理事物聯系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性,總結出規律,再從部分到整體把具有相關信息歸納綜合起來,這樣能加深理解各地區域的特徵,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後進入復習階段,師生先一起研討,將初中地理知識歸納為自然和人文兩大類,自然地理再劃分為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資源等,人文地理可劃分為人口、民族、工農業生產、交通、商業等;有的專題還可分為若干項,如地理位置可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分項,氣候可以從氣候名稱、分布地區、氣候特徵以及對當地植被、農業的影響分項,工農業可分別從各自發展的條件、分布地區、生產的產品(工業部門、農作物)分項;工業發展的條件又可從資源、交通、人力、科技等分項,農業發展的條件可以從地形、氣候、勞動力等分項。再運用整體指導局部的學習方法,大到國家,小到鄉鎮、村莊都要從上面這一知識結構中進行系統地回顧、整理、探討。學生自己完成復習任務的過程中,對書本上的知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去認識,體現了知識的分析-歸納-綜合過程的特點。
總的來說,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新課改所要要求的。
❺ 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來源及獲取方式(明天考試,急)
GIS的數據源,是指建立的地理資料庫所需的各種數據的來源,主要包括地圖、遙感圖像、文本資料、統計資料、實測數據、多媒體數據、已有系統的數據等。
①地圖
點――居民點、采樣點、高程點、控制點等。
線――河流、道路、構造線等。
面――湖泊、海洋、植被等。
注記――地名注記、高程注記等。
②遙感數據
遙感數據是GIS的重要數據源。遙感數據含有豐富的資源與環境信息,在GIS支持下,可以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球生物、軍事應用等方面的信息進行信息復合和綜合分析。遙感數據是一種大面積的、動態的、近實時的數據源,遙感技術是GIS數據更新的重要手段。
③文本資料
文本資料是指各行業、各部門的有關法律文檔、行業規范、技術標准、條文條例等,如邊界條約等。這些也屬於GIS的數據。
④統計資料
國家和軍隊的許多部門和機構都擁有不同領域(如人口、基礎設施建設、兵要地誌等)的大量統計資料,這些都是GIS的數據源,尤其是GIS屬性數據的重要來源。
⑤實測數據
野外試驗、實地測量等獲取的數據可以通過轉換直接進入GIS的地理資料庫,以便於進行實時的分析和進一步的應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所獲取的數據也是GIS的重要數據源。
⑥多媒體數據
多媒體數據(包括聲音、錄像等)通常可通過通訊口傳入GIS的地理資料庫中,目前其主要功能是輔助GIS的分析和查詢。
⑦已有系統的數據
GIS還可以從其它已建成的信息系統和資料庫中獲取相應的數據。由於規范化、標准化的推廣,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共享和可交換性越來越強。這樣就拓展了數據的可用性,增加了數據的潛在價值。
❻ 如何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1.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地理試題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漸脫離了教材,即呈現教材之外的信息。即使呈現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給出。如果信息中涉及學生沒有學到的概念和原理,試題中也會對概念或原理給出解釋,使提供的信息不會給解題產生障礙。這些信息或基於實際問題、熱點問題,或是合理的假設、推理,都是為了一定的能力考核目的而提供的。
2.多以圖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試題多以圖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不僅便於閱讀,而且能考查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
3.情境化的信息。不僅教學、教材編寫在創設情境,高考地理試題中提供的信息也在追求情境化,以使考查內容融於一定的情境之中。
4.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試題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簡練,且可能隱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一般來說,無論是文字還是圖表,對解題無用或無關的信息必須刪去,因為任何多餘的信息都可能對學生解題形成障礙或干擾。
5.提供組合信息。有時候,為了特定的綜合能力考查,地理試題還可能在同一題中以中文、圖、表等不同形式給出組合信息。這類信息一般出現在非選擇題中,或考查學科內知識的綜合,或考查學科間知識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