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

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

發布時間:2023-08-16 06:13:20

Ⅰ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地理教學中

一、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師的需要: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地理教育必須具有超前意識,必須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地理學科具有具體性、形象性、使地理教學不但要考慮科學性、抽象性、還要經常考慮藝術性、直觀性。 數字化的學習改變了學習的時空觀念,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從事地理教育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做到:(1)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再說,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從手段上改變了現行地理教學,更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信息技術將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水平和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需要。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由重「教」轉向重「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地探究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應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改變原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現代教育技術能加速知識傳播和應用,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個別化,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目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職業水平還很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學校更是如此。近幾年來,經多方努力,雖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軟體,但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還比較差,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從而在教學中很難輕松的利用軟體。地理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其本身就是教師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顯現出教師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感悟、對學生背景的了解。地理教師應該以先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作為指導,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理解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設計理論。可以說,提高各科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和職業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

二、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1、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它的快速發展及素質教育的推進,不僅為改革傳統地理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特徵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能力,對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的發展和普及,給中學地理教學帶來一場革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介入地理教學活動後,其固有的超文本閱讀,信息量豐富,交互性強,反響快速,貯存量大,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於一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巧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可使教學內容由虛變實、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明,極大的豐富了地理教與學的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探索地理知識和交流合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為培養創造性的學生提供條件: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還有利於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及促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種教學模式由於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這就是其突出的優點。
3、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現行考試制度,除了強調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還注重考查學生學科間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注重:①學科內容的滲透、交叉與綜合;②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③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基於以往我們學習知識的特點是范圍專一的,結構組合是線性的,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匯聚,也為這種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提供了可能。這樣,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
4、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和「讀、寫、算」一樣是一個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網路是信息的總匯,學生一方面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有目的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下載、列印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材料。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比學會多少知識更為重要,如何收集處理信息比單純的記憶更重要。我們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即主動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有效地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 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即提高了課堂效率,又使地理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廣大地理教師應當努力學習並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尤其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為地理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因而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地理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在一般地理教學中的困難得以解決,如: (1).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用活地圖及圖文資料。教材如果以將聲音、立體圖像及文字進行多媒體化,不僅能實現教學的交互性,而且能解決教師在一般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的問題。 (2).地理教學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同時還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徵、生產發展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多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徵,多了解各具體國家生產建設的發展狀況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學手段難以實現,而採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能更生動形象的表現。 (3).地理教學中我國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內容豐富,素材多,但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少。一般情況下難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完成德育任務。但是計算機網路選擇豐富的內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課程的整合是至關重要的。然而, 隨著課程整合實踐的深入、必將提高師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推動地理教學改革的進程。

Ⅱ 如何找准信息技術用於地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找准信息技術用於地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的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時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找准切入點,創設與教學內容貼近的、豐富多彩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
2、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時運用信息技術現行的地理教材編印的地理圖形和圖表,其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繪圖來理解有關的地理概念以及形成知識與結論。可將靜態的圖形圖表和結論形成的過程,形象、生動、動態地展示給學生,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地理概念,又可以促使學生輕松地把握地理現象與原理的本質,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析圖、繪圖能力,以及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突出重點和難點時運用信息技術地理教學中的很多知識點都與地理空間位置相關聯,地理教學的難點往往就在於培養學生對地理空間位置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單靠教師口頭講解和比劃很難說透,而藉助信息技術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豐富學生感性認識時運用信息技術地理學科內容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較強的特點,地理事物紛繁復雜,時空跨度大,且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地理知識時,應該加強學生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感性認識,以利於學生理解地理原理,探究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5、藉助信息技術提高互動頻率就成為地理教學的必然手段。在地理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搭建互動平台,有助於增加互動的頻率,增加課堂容量,進而拓寬交流互動時空,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5、培養學生觀察力和創新能力時運用信息技術多媒體強大的演示功能把平面的地理圖像立體地展現給學生,動態地展現地理變化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示地理事物外部的形態和內部的結構,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視覺空間。

Ⅲ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1.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知識涉及面廣,不僅有記實性知識還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學生在學習時既感到枯燥又難以掌握,抽象性知識也不少,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感,從而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甚至產生畏難的情緒,對知識的學習極其不利。利用多媒體技術進入地理課堂進行教學,通過製作地理教學軟體,使講授的知識具有動態感,圖文並茂 ,再配上音樂,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識的學習上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實際中,我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這會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比教師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經常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可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甚至會迸發出創造發明的火花。比如我跟學生講解地軸、兩極、經緯度、經緯網等有關知識點時,有些學生弄不清楚。經多媒體技術演示,並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課後自做一個多媒體課件。經過多媒體技術演示操作,學生不僅比較順利地掌握了有關的知識點,還向教師提出了不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多採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培養創造性人才很有幫助。

2.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是要求學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實到地圖上,並能在空白填充圖上填寫出來。多媒體通過軟體控制,可把地圖任意放大、縮小,既能看到全圖,也可突出某個地點,做到點面結合,便於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如講到青藏高原,首先顯示一幅中國地圖;然後點擊青藏高原的位置,圖上出現青藏高原在中國的位置及其范圍,讓學生一目瞭然,再點擊放大,在高原上出現高大山脈,直觀地反映出"遠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連綿、冰川廣布的景象;接著設計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在電腦上做練習,即時檢查學生是否掌握這部分內容。運用計算機教學,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於學生面前。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把書本死的圖片,通過幻燈片或者動畫形式來展現,成為活靈活現的活知識,這將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運用多媒體技術,擴大課堂的容量
地理知識涉及的范圍廣泛,包羅世界各地、各民族,有眾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於時間和資金的問題,不可能學到什麼地方,就去到當地親身體驗。而單憑教材和地圖冊,學生覺得知識是抽象的,有時還因國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暈頭轉向,從而害怕學習地理知識。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資料,讓學生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抽象的知識感性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該知識。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可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使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計算機、激光視盤等,具有形聲性、再現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它們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並用、視聽並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授中國行政區劃的內容,以前差不多要用兩節課的時間,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後,用一堂課的時間就可學完,還可進行相關鞏固練習,通過練習反饋的信息得知,學生已較好地掌握了這方面知識。運用多媒體技術,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擴大課堂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4.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發揮學生學習主導地位
多媒體是現代化教學工具,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多媒體教學技術絕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葯,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的使用功能,致使學生感覺是看老師演戲,這樣反而達不到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技術只是一種教學手段,作為教師首先應當把握住多媒體技術地位和作用,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中一定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多媒體發揮最佳教學功能,避免出現,教師成多媒體課件的解說員學生成了旁觀者的現象。如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畫教師講解"地球的運動"這一難點知識時,讓學生來播放利用電腦製作的模擬演示教學軟體: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配上簡潔的解說詞,再輔以一些形成性練習加以鞏固,這樣師生互動進行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學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學得興趣十足,掌握得也比較牢固而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5.多媒體技術使用要根據教學內容需要
在地理教學中並不是每節課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應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處理好用還是不用,或是怎麼用的問題,避免出現由於學校的鼓勵而運用多媒體的"盲從"誤區。如在進行"三圈環流"的教學時,運用多媒體動畫不一定就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運用簡單幻燈片板書板畫更能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理解三圈環流的基本原理。地理教學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時事新聞引入,利用生活實例、身邊的現象引入,利用名人詩詞、民間諺語、漫畫引入等,但都要講求科學性、針對性、適當性原則。如學習天氣系統時,可引用"鳳凰"台風對我國的影響;講述水污染時,可結合太湖綠藻事件、吉林石化廠爆炸事件,等故事性講述激起學生求知慾望;在水循環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先思考古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一千古名句是否有科學性錯誤;在學習月相變化時,也可以用古詩隱含的知識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引用"楊柳岸曉風殘月"、"月落烏啼霜滿天,夜半鍾聲到客船",讓學生根據月亮變化規律,推測出大概是農歷何時;在分析垂直地帶性變化規律時,可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引導學生思考;等等。在分析環境、資源問題時,還可利用大家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漫畫,作為解決相關問題的引子,學生往往熱情高漲。因此在教學中,一定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不要一味追求使用多媒體技術,有時就是幾幅簡單的幻燈片就能達到提高學生興趣,達到教學目的的效果。

Ⅳ 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隨著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進課堂。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已經被很多教師所採用,它對克服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在把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時,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走入了一些誤區。下面對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術的「技術含量」,而忽略了
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重在其「實用價值」,並非其技術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學課件的製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簡單軟體即可完成的課件就沒有必要非要採用其他更高級的軟體,只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發揮網路的優勢,使資源共享(現在的網路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較實用的化學教學軟體)。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在製作課件,特別是一些課件的評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認為軟體越高級、會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學課件搞成信息技術成果展覽。其實這偏離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初衷。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畢竟只起輔助作用,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要認真鑽研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運用最科學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去教書育人,刻苦鑽研業務,提高自己的教學水準。教師教學理念、思想的現代化,要遠勝過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所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對教師的計算機等現代化工具的應用水平提出了挑戰,同時,對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難想像,一個教育思想落後、業務水平低下的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對提高課堂實效會有什麼效果。
二、忌濫用信息技術,忽略與學科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根據學科教學需要,充分發揮以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媒體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機地融入學科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由於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課型都能使用信息技術去輔助教學。現實授課中有的教師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特別是公開課,簡直成了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天下,也不管課堂內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更不顧信息技術的出現是否在恰當的時機,一味地追求信息技術的效應,結果事與願違。筆者曾聽過一節「原電池」的公開課,教師在用實驗演示了原電池形成後,應該讓學生思考其形成的過程,這正是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問題的好時機,而上課教師卻直接採用信息技術模擬了原電池形成電流的過程,講解得很仔細,感覺好像不錯,實際上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這就是信息技術使用的時機沒有把握好。還有很多的時候實際上沒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用了反而多餘,使學生感覺教師是在演戲,無形中教師扮演了「解說員」的角色。此外,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由於信息技術的聲、光、電的綜合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們認為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與效益,其展示的知識內容必須與教學內容和課型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教學中特別是高中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有很多內容是學生能夠看得懂,或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或其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具備了的,或只需要教師作簡單指導便能融會貫通。這部分知識是根本用不著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的,否則就會「畫蛇添足」或者是「殺雞用牛刀」。所以,信息技術在和學科教學的整合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一是界面製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艷、亂;二是一定要適時適度,切忌頻繁濫用,否則其結果必然事與願違。(2)要根據課型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新授課中使用信息技術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復習課則可選擇信息技術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3)要做到授課內容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統一。要根據授課的內容而定,要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該用則用,不該用就不要勉強。使用時力求做到「五度」:時間上有寬度,活動上有廣度,氣氛上有熱度,內容上有深度,結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顛倒教與學的「主導」和「主體」關系
從目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看,製作的教學課件無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製作的課件,另一種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而製作的課件。從應用的數量看,前者無疑居多,但這類課件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實際應用中往往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用這樣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就會減少,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因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難以發揮。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這一點是永恆不變的。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輔助工具,為教學注入了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在教學中確實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決不能由過去的「人灌」變為現在的「電灌」。如果信息技術的演示代替了學生的主動思考,一堂課下來看似什麼都有,學生的實際收獲卻不多,這正是課堂教學的大忌。作為教師首先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信息技術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同時要從人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關系人手,探討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使信息技術在教師的駕駛下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術手段代替實驗教學
中學中的不少課程如化學、生物等學科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日常的教學中,實驗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驗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來獲得知識,它真實地再現變化過程,所以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實驗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規范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電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一些實驗有一定的毒性、危險性、操作的復雜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師往往採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實驗的過程或播放錄像等形式來進行演示。其實這根本無法達到實驗教學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擬電無法和真實的實驗過程相媲美,而且這樣做也失去了實驗的「過程」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可以用實驗展示的現象或實驗,不適宜選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替代。當然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現象,以及在現有的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一些實驗,如:化學中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機化學的反應機理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模擬和展現,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是無可非議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擬和真實畢竟是有區別的,前者不能代替後者。
五、不能過分誇大信息技術的效果,摒棄傳統的教學手段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中,有些教師把信息技術看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葯,過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術的使用功能,無形中摒棄了傳統的一些教學手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並不意味著摒棄傳統的東西,以往的傳統教學手段也有其優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時,不應忽視傳統的教學手段的作用。教師板書逐漸被計算機投影代替是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時的常見現象,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在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記筆記,問其原因,比較一致的回答是「來不及」,因為信息的轉化非常快,不少學生記了筆記就耽誤了聽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時,為了擴大課堂的容量,把本來准備板書的內容,如化學方程式、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的結論、方法等都事先輸在了微機里,上課時直接投影顯示出來,這樣做看似節省了時間,但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和記錄,其效果事與願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和粉筆,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可以較好地控制課堂節奏,內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刪,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卻往往無法加到板書中去而生出許多遺憾。此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特別是化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尤其顯得重要,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使用信息技術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惟一途徑和手段,教學中不能為了信息技術而去使用信息技術,應針對教學內容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包括傳統媒體,取長補短。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我們只有適時、適度地把握好應用的各個環節,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不至於走入誤區。

Ⅳ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怎麼上

第一課時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
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2.應用——廣泛
廣泛應用於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等許多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擬特定區域的自然過程,預測、預報區域內可能發生的災害或環境變化。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
二、遙感(RS)
1.概念:
是人們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裝置
⑴感測器——遙感的關鍵裝置
作用:感測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並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圖1.4)
⑵組成(了解)
遙感平台、感測器、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理系統等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遙感技術主要環節 目標物 感測器 遙感地面系統 成果
遙感功能 接受物體和環境的電磁波輻射 收集、傳輸信息 接收信息,處理、分析信息 專業圖件或統計數字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斗爭立了大功。
課本圖1.5(左圖)是飛機遙感影像,在陰雨天氣的情況下,通過微波遙感,透過層層雲雨陰隔而得到的圖像,地物仍具很高的解析度,經過計算機處理後,課本圖1.6(左圖)更是清楚地顯示了洪水的淹沒情況。課本圖1.5(右圖)是衛星遙感影像,同樣經過計算機處理後,課本圖1.6(右圖)能清楚地顯示當時該地區淹沒地區的分布。通過不同時間,不同遙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經過計算機處理技術,我們就能快捷、准確地統計出洪水的淹沒情況。
可見,遙感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
4.遙感的優越性(此部分可以請學生思考討論總結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領先地位。
5.遙感技術的應用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最好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范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
點撥: 范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說: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點撥:同意。可以從遙感的定義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看」的過程就是在遙感,眼睛相當於感測器。
(以下內容根據教學需要可以選擇進行)
指導學生閱讀網上資料
了解遙感技術的其他應用:
①「嘉陵江上游水土侵蝕遙感調查」;
②「氣象衛星的旱情監測」;
③「河南省有效灌溉面積遙感調查」;
④「山東省可發展灌溉面積遙感調查」;
⑤「黃河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後下遊河道的遙感圖像」。
進入「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網站,查看有關信息及知識。
進入「國家遙感中心——遙感信息、遙感快訊」,查看有關內容,一是復習鞏固本節知識;二是為下一節學習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技術知識作準備。
課堂小結:
遙感技術是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研究中應用較廣的技術手段之一,我國在這個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國的大部分土地已經獲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資料,成功發射了回收式國土資源衛星,自行研製發射了「風雲」衛星。遙感技術為我國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資料,在我國農業估產、災害監測、礦產勘察、土地利用、環境管理與城鄉規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
2.應用——廣泛
二、遙感(RS)技術極其應用
1.概念:
2.遙感的裝置
⑴感測器——遙感的關鍵裝置
⑵組成(了解)
遙感平台、感測器、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理系統等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遙感的優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5.遙感技術的應用
課後作業:
點擊以下網址:
進入「國家遙感中心——遙感信息、遙感快訊」,查看有關內容。
第二課時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
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為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
2.組成:
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圖).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監控系統;
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3.特點
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
4.應用
⑴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
⑵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如:野外調查是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統可以幫助野外考察人員確定考察點的地理位置(經度和緯度)、高程(海拔),從而可在野外調查中獲得更為精準的數據。
⑶ 在日常生活中應用——GPS導航
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只要擁有GPS信號接收機,就能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和所處的地理坐標。利用GPS為導航服務也成為—種新興的行業(圖1.8)。
GPS汽車導航(圖1.8)汽車導航裝置可顯示城市道路圖和該車的位置。駕駛員輔入出發點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後從系統顯示的可行路線中選擇其中的一條。系統除動態顯示該車的位置》L還通過語音提示 引導駕駛員把車開到目的地。
5.GPS衛星星座
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它們均勻分布在六個軌道平面內。全球任何地點在任何時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顆GPS衛星。
思考
在GPS汽車導航中,信息在汽車、衛星和服務中心之間是怎樣傳遞的?
點撥:汽車中的GPS用戶設備接收了GPS衛星信息,解算出本車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並通過無線電信號傳送至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再根據汽車所在的位置、及時通過語言提示為汽車導航。
閱讀
通過該材料大致了解我國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汁算機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2.地理信息系統的簡要程序
教師指圖講解,使學生對地理信息系統的過程有一般性了解。
3.應用
應用的領域相當廣泛,凡是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都可用到。
⑴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統可提供反映區域狀況的各種空間信息。通過對有關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區域內各種因素相互關系,揭示區域結構、特徵和發展規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查詢檢索、空間分析等功能,還可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條件進行更精確的分析、評價。
⑶在利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環境和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⑷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得到推廣。
案例介紹點擊以下網址:
香港網上地圖網頁
中國網上地圖
指導學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統的功能:
(1)界面組成:功能區,索引,圖層內容等
(2)信息系統的功能:地圖信息,全部或局部地區信息,專業分類信息,有關內容的文字、圖像信息,縮放、補充、測算等,信息輸出等。
有關GIS在國土整治中的其他一些功能作用,教師可以參照後面備課資料,適當補充講解。
思考
1.與地圖相比,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哪些優點?
點撥:優點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統的信息具有多維的特徵;地理信息的時序性十分明顯;時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說:地理信息系統是地圖的延伸。你怎樣理解?
點撥:從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多維的地圖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的關系
⑴聯系:
既互為獨立發展又相互促進。
⑵區別
①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
②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來又對地理信息數據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2.數字地球
(1)概念
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2)原理和應用
數字地球是將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復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地。
活動
1.圖1.5和田1.6顯示的對洪水災害的監測和統計除運用了遙感技術外,還運用了哪種地理信息技術?這兩種地理信息技術在這次洪災監測和統計中具有怎樣的相互關系?
點撥:在圖1.5和圖1.6所示的洪水監測和統計中,除運用了遙感技術外,還運用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統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統計)。
2.城市110指揮中心在接到報警電話後,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指揮警車到達出事地點。為提高出警效率,許多城市配備了巡誓車。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圖1.11)。
(1)110指揮中心要隨時掌握每輛巡警車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種地理信息技術?
點撥: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
(2)110指揮中心要確定哪一輛巡警車離出事地點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種地理信息技術?
點撥: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
(3)110指揮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車至出事地點的道路是否暢通,還需要利用哪些技術?如果存在嚴重交通堵塞,110指揮中心又該怎麼辦?
點撥:還要用到攝像和視頻傳輸技術。如果存在嚴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較近的且有條件較快趕到出事地點的巡警車(需要綜合運用上述技術)。
(4)假如你是110指揮中心的調度員,描述在接到報警電話到指揮警車前往出事地點的工作程序。
點撥:接警→確認出事地點的位置→(在顯示各巡警車的地理信息系統中)了解其周圍巡警車的位置→分析確定最近(或能最快到達)的巡警車→通知該巡警車。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術還可以應用於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門中?
點撥:城市交通組織和管理、商業組織和管理、城市規劃、衛生救護、物流等部門,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術。
【課堂小結】
現代地理學中,3S技術學科的發展與應用,日益成為地理學前沿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並成為地理學服務於社會生產的主要途徑,現在3S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它們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聯系。遙感技術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來對地理信息數據的管理、更新、分析等。其中,遙感技術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信息數據,加快了地理信息資料庫系統的更新,保證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時效性,全球定位系統為遙感信息數據地面定位目標選擇、野外驗證、圖像分類等提供了必要的數據信息,為更好地利用遙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支持。三者的關系可用以下簡圖表示: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
2.組成:
3.特點
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
4.應用
⑴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
⑵在日常生活中應用——GPS導航
5.GPS衛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統的簡要程序
3.應用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Ⅵ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

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是新課標的主要理念。讓現代信息技術走入地理課堂既是課程改革的需要,又是當今網路時代的一種必然。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輕松突破地理教學重、難點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地理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圖、文、音、像、影並茂,能把教學中抽象、深奧、靠教師講解、掛圖、板書講不清、道不明的重點、難點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將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計算機多媒體能展示存在而又不能親臨實踐的地理景觀,可以展示地理現象的演變規律,從而使地理教學不受時間與空間、宏觀與微觀的限制,優化了地理教學過程;通過知識的形成過程的充分展現,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良好的環境,提高了教學效率。

Ⅶ 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有哪些

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成為當前教育界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教學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因為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著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點,它直觀性強,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得出的幾點體會。

一、信息技術與創境激情整合,激發學生主動探索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過程全部再現於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利於學生理解地理知識、認識地理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開辟廣闊天地。如「海路變遷」一節,播放驚心動魄的地震和火山爆發過程的影像資料,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喚醒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有的學生便問:「我們這兒能否發生火山、地震呢?假如發生怎麼辦?」我因勢利導地說「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板塊運動與火山、地震的關系。」運用信息技術,能使課本中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地理變化過程,生動和直觀地演示出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學生思維的閘門得以適時開啟,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收集、整合地理信息,營造合作學習氣氛

信息技術整合與地理教學中,可以全面提高學生感知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不僅成為自主學習者,而且在學習中營造與他人團結合作、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從而為學生將來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如在「中國民族」內容的教學內容的教學時,我提前讓學生以合作小組為單位收集關於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等各種地理信息,上課時,各小組派代表向大家發布的所收集的信息。有一位同學說:「我是滿族人,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滿族人不吃狗肉的由來。」有的同學載歌載舞唱起《珠穆郎瑪》、《草原牧歌》等少數民族的歌曲。還有的同學收集了 1980年版的從一角到十元的人民幣,並向同學們介紹正面圖案的人頭像都是哪一少數民族的。通過信息技術把信息傳播給學生,讓學生收集身邊的信息,培養處處留心皆學問的良好習慣。通過相關地理信息的收集,擴大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等能力。在整合信息過程中,他們深深體會到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重要性,最終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資料的來源、認知的工具、合作交流的平台。

三、借圖、麴生情,培養學生愛國熱情

美麗的景色,動聽的樂曲,不僅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調動思維的積極性,還能借圖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地理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地理教材的優勢,運用信息技術,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配以相應的圖片、樂曲,將學生引入教學內容所講述的氛圍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例如,我在講述「中國的地形」、「中國的河流」時,先播放《歌唱中國》這首歌的 MTV,讓學生在音樂與畫面的交相輝映中感受到我們祖國的偉大,領略到祖國壯麗山河的畫面、鏗鏘的歌詞、激昂的旋律所表達的無比自豪之情,激發起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比熱愛。然後對學生說:「你們想詳細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地形和河流嗎?」此時,學生的熱情高漲。然後,向學生展示我國五種地表形態,及長江、黃河等河流。使學生對我國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的交錯分布及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象一目瞭然。從而激發起他們為祖國多彩的地形、地貌而感到驕傲,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達到借景生情的目的,真正的做到寓教育與教學之中,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

總之,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應做到有機融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Ⅷ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怎樣融合信息

一、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現代信息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在高新技術更為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更不能缺少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地理課程決定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
二、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
在傳統的課堂中,僅憑一支粉筆、一張嘴,根本無法實現地理教學的全部目標,而要真實的再現一些情景很困難。課堂中可以利用電腦模擬火山地震的爆發、演示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形成、板快的運動與大陸的漂移、海陸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枯燥的知識、深奧的理論融入進去,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因此,在教學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三、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易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主要的降水類型」一節,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運用信息技術:第一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我可以使用flash動畫展示這幾種形式。讓學生知道這幾種都是降水,並說明水的含義是廣義的。另外。可以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降水的兩個基本條件,並補充兩點。並展示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並的過程。並說明空氣下沉時,溫度下降。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掌握降水的三種主要類型。區分三種降水類型的關鍵在於引起其形成的原因。教材中僅僅只有地形雨的形成過程,而且是靜態的。我們是想讓它動起來。就可以用flash動畫。從濕潤空氣水平運動受到阻擋,爬升,在迎風坡降下地形雨這一動畫過程。並且讓學生明確在迎風坡空氣上升,溫度下降。在背風坡空氣下降,溫度上升。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另外對於對流雨,主要原因是濕潤空氣受熱上升而形成。第三種鋒面雨,主要是冷暖空氣的交匯上升,都可以用動畫來完成。這樣既突出了重點,更突破了難點。學生可以生動的接受這些,並且在學中感受到了快樂,不再為枯燥難懂的知識發愁了。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怎樣判斷氣候類型」一節中,實際上知識很多,要把所有氣候類型做一小結。堅持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總原則。首先在powerpiont演示文稿中展示 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大類的溫度標准。其次是展示熱帶中的四種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季風,熱帶草原的氣溫曲線與降水的柱狀圖。並歸納,氣溫曲線的起伏都不是很大,都很高,都在15攝氏度氣溫線之上。降水的柱狀圖更要看清楚是全年多雨還是,全年少雨,或者是有更明顯的旱雨季,或者是有不大明顯的干濕季。將四種氣候類型的氣候圖認真看清楚。並重點記憶。其次是寒帶氣候,這個比較簡單。最高月均溫在5攝氏度左右。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氣溫曲線的最高點的氣溫大概是5攝氏度左右。而得出是冰原氣候還是苔原氣候很容易。這里就不多說了。最後用兩頭堵的辦法得出溫帶氣候的溫度標准。不是上述兩種溫度標準的就是溫帶的氣候。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辦法。那到底是溫帶哪種氣候類型呢?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氣溫曲線是否穿過0攝氏度水平線?展示幻燈片。兩種可能一種穿過,另一種沒穿過。分別用兩張幻燈片。穿過的有兩種。一種是溫帶季風,一種是溫帶大陸性。再通過降水來定。沒穿過的情形要多些。諸如亞熱帶季風,亞熱帶濕潤,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等氣候可能再進一步通過降水來定。這些都可以相應的幻燈片來展示即可。通過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加大課堂容量,將零散的知識進一步整合。達到一氣合成的目的。
五、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關鍵在於精心選題、精心設計
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好,它能把地理知識所涉及的從宏觀到微觀問題、從整體到局部、從遠古到未來的大跨度內容,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在幾分鍾甚至在幾秒鍾之內展示在學生面前,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難以理解、難以表達的問題。但是,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選題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題,解決重點、難點。如果投影片、錄像片能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再用電腦輔助。譬如在講到亞洲東部與南部的季風氣候時,用兩張圖,一張夏季風圖,一張冬季風圖。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用電腦課件以及flash動畫。
教學中,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根據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為了使課件有豐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圖形比例准確,為了使自己的製作課件水平有所提高,我還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了powerpiont演示文稿的鏈接,及flash動畫的製作等等。

Ⅸ 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地理課堂教學

當今社會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為了迎接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挑戰,也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深入地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理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實踐活動中落實「注重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的整合」。同時,《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要求「廣大教師要重視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要求教師「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管理,形成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學校應加快校園網的建設,鼓勵教師和學生從網上獲取課程信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學校都配製了多媒體教室,這為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做為一個普通中學,我們學校的各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也開展得如火如荼。經過近幾年調查研究發現,在我校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的整合過程中,老師們不但出現了整合認識上的誤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新課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們必須要在校本教研中進一步思考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庫如何與地理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下面就談談我對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一些認識、看法和建議:
一、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意義的認識和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是指將把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學活動中,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其目的是利用網路信息覆蓋面廣和計算機的高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推動現代教育向前發展。在兩者的整合中,信息技術做為認知工具,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要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斷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有效整合,這也是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的必然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改革就更加意義深遠和重大。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信息技術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觀形象,也使得地理問題越來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學生動活潑,讓學生真正從書本和課堂走出來。實踐證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創設地理學習環境,用錄像、影碟以及計算機軟體的方式呈現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以視覺和聽覺的形式出現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現使得地理教學更具有活躍性和直觀性,進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和價值。
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術所引發的變革,就必須在地理課程理念、地理課程的設置以及實施中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地整合。這種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融合」,最終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資料的來源、認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作用的認識和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是互為協作的關系,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各種教學方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來。經過研究發現,兩者的整合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於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這就要求我們要寓教於樂,使教學活潑生動,情趣橫生,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快速提高學習效率。如:八年級下冊旅遊活動部分《美麗的西雙版納》的教學,我們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絢麗、景象逼真的自然風光、旅遊勝地的畫面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時,學生的注意力便會全部集中於此。他們一邊「欣賞」這些畫面,一邊聆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心中自然會充滿神奇的遐想和喜悅,會增強他們的求知慾。同時還可以利用「西雙版納」和「新疆地區」景觀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分析,還能使他們獲得理性的判斷和規律性的認識。學生還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遊中獲得的知識與樂趣,這樣把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突出聲、像、圖等視聽效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從而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有利於促進初中地理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形勢下的教學中可以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給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眾所周知,許多地理現象無法或很難看得到,又不適合演示。如天體運動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採用傳統教學方式表現這些,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還可能導致學生在聽不懂的情況下,「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學效果不好。而計算機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教師可利用網路資源,設計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更直觀形象地反映地理現象,從而更易於觀察事物的變化;通過圖片、動畫化小為大,利於了解微觀事物,也可以觀察遠古地殼運動及生物變化,突破時間制約,觀察動態變化,認識發展規律;觀察整個宇宙及天體的運動,了解地理事物宏觀的特徵。例如:地球的公轉及其意義一直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以往,教師只用一個地球儀很難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奧妙,而利用多媒體把地球的公轉、自轉、太陽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形象地演示出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提供了豐富的網路資源,學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比如關於環境問題的教學,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上網收集一些關於環境問題的現象、資料、圖片、視頻,鼓勵他們利用自己所學信息技術的知識,製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見解,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有機整合途徑的認識和體會。
(一)、利用信息技術強大的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同時新課程標准提出:學生的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化的,而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可實現對地理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極大程度地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學習《長江》的內容時,我們可以播放長江的某一段影視片段,悅耳的聲音、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學生很快就會身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級下冊中講到《日本》時,經濟的發展是最重要的知識點,這時,我們可以選擇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啟發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參與積極,在不知不覺中就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地理的情感體驗。
(二)、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地理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信息技術如同一個龐大的知識匯聚點,匯聚並貫穿了眾多人們的智慧與結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庫。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地理教學,將會擴大學生的信息量,豐富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模式,它使課堂形式靈活多樣化,豐富多彩,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種學習方式,有利於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刺激思維,還讓學生豐富了地理學科的知識,豐富了課堂。例如:「澳大利亞」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鴨嘴獸、考拉、鴯鶓等,在探究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生存原因這個重點時,可以利用flash動畫模擬大陸漂移運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澳洲獨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從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謎,同時又可利用cai課件展示一段鴕鳥、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它們的生活獲得感性認識。
(三)、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構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此時,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倡導新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學習。例如在學習《世界的海陸分布》的內容時,教師課前利用flash製作「大洲大洋拼圖軟體」,主要目的是用來考察和訓練學生對大洲大洋空間分布以及相互位置關系的認識。在軟體中,可以首先設立了幾條重要的經線和緯線,製作了各大洲的圖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將大洲拖動到相應的位置,然後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動到相應的位置。通過這個軟體的使用,使學生更熟練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間分布,為以後世界地理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計算機收集資料並展示學習成果,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機械訓練中解脫出來,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從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構建過程。
(四)、利用網路無法比擬的優勢,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 。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演講者。學生往往是被動的聽,是聽眾。書本是學生學習的世界;而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新模式,教師是課程內容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的建構者。以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地理網路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路中「超級鏈接」這一手段,通過對一些關鍵字建立「鏈接」,隨時從單個詞「鏈接」出去,轉到網路龐大的資料庫中搜索出相關的信息和背景資料,從而可以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假設學校假期組織學生到澳洲參觀學習,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發時衣服該帶多少,語言通不通,哪裡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區,當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風俗習慣,有哪些主要的城市?這時通過布置學生上網收尋有關澳洲的資料,然後讓學生歸納總結並進行網上交流,向大家介紹迷人的澳大利亞風光。學生通過上網不僅獲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豐富了知識面,無形中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類新聞媒體,適當運用時事新聞,進行地理教學。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與地理相關的事物時有發生,涌現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們應該把這些地理信息進行歸類收集。在收集資料的時候,注意資料的新穎性、時代性和真實性,以及資料與地理學科的相關性。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各個環節充分運用地理新聞時事的最新動態進行教學,既可以作為地理課堂的有益補充,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地理課堂效率。例如,在《東南亞》一節的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嘯的視頻資料以及我國政府對該地區進行援助的圖片、資料和文字引入新課,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對該地區的地理特徵——火山、地震頻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讓他們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綜上所述,在
21世紀的全新教育形勢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定會帶來教育觀念、教學組織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會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信息技術和地理學科的整合,還有大量值得探討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信息技術運用得恰當,必定能為新課程改革"插翅添翼"。

閱讀全文

與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