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實現初高中地理教材的銜接
高中和初中是中學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兩個階段,不論是教學內容的深難度,還是教學方式的差異;不論是學習能力的目標要求,還是學生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對於初上高中的同學來說,普遍感到高中地理比較難學,特別是必修一的內容,許多同學認為即使把教材上的內容看會了,一到應用時、做題時就不會了。到了高三時學生因此從高中的角度如何做好教學銜接工作,使學生順利過渡並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地理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和探討的問題。如何做好這個銜接呢?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將初中的地理知識再拿到高中課堂上復習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制定精心的教學計劃,有目的、分步驟的滲透到教學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學的銜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轉變學生對地理的看法 初中地理由於只是會考科目,因此在學生的心中是一門「副科」,在教學上多數學校也不夠重視,上課時老師把主要的內容講一講,學生在教材上畫一畫,課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會考前臨時突擊,會考一結束就把教材扔到一邊,等到上高中的時候也忘得差不多了。高中地理教師首先要轉變高一學生對地理的看法,明確告訴學生這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二還要參加學業水平測試,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二、充分調研,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首先,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情況。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書面文字的形式,或者課下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課標初中教材的變化,明確學習的目標。近幾年初中地理的教材變化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課程標准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調整。在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准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識在初中講過,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知己知彼」,並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內容,確立教學的起點和重點。 三、因材施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銜接 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銜接,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為復習的重點。如初中學生對於地圖知識的掌握較薄弱,學生不知道怎麼看圖,在讀圖時沒有空間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區圖,不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地方,不能靈活的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因此在針對這些問題,在進行知識銜接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來分析和推理問題。在高中階段,應該讓學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圖冊,平時培養學生讀圖、認圖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另外,對於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應及時彌補。例如,我在講地球運動時,我把初中的有關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等,通過用地球儀演示及板圖畫出來,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在講述地方時和區時的時候,學生就容易理解。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呢?首先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的知識很貼近現實生活,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事、身邊的現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識。在教學中如果能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地理的熱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舉了大量的身邊的自然現象來說明地理知識,如我們早晚看到的太陽為什麼又大又紅?交通信號燈為什麼用紅燈作為停止的信號?如何利用影子判斷方向?讓學生知道我們身邊許多現象都能用地理知識來解釋,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另外地理與其他學科也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如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可用來印證;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測量與計算,運用到相關的數學知識;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又涉及到物理理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上的知識來解釋等。這些讓學生發現,原來各學科知識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知識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 五、拓展區域地理,實現初高中內容的融合地理學最主要的特點是區域性和綜合性,而區域的問題又都是綜合的。區域地理既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起點,也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歸宿,任何一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都發生在一定的區域。從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命題看,試題以區域地理作為命題背景和切入點,利用高中地理知識和方法來加以分析和解釋。由此可見,區域地理復習並不是機械的重復一遍初中課本,更不是單純的記憶幾個區域名稱,而應該依據高考大綱要求,拓展區域地理內容,實現初高中地理內容的有機融合。 合肥一中 吳燕
2. 我對地理教學的幾點建議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內容和體系方面更能體現地理學科教育和教
學的本質,方向明確,思路清晰,雖然新教材在知識難度上比以往
教材低,但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仍沒有減輕。
一、地理學科不參加中考,學生缺乏對本科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生進入初中後,在應試
教育這根無形「指揮棒」下,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地理是一門副科
的錯誤想法,
甚至一部分學生一踏入初中,
就把地理拒之千里之外:「地理嘛,不參加中考,它與我無關。
」他們沒有學習地理的內在
需要和動機,當然興趣也就無從談起,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思維與主
觀能動性。其實,地理學科不但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空間性、實踐
性、推理性,還具有文理知識的交叉性等特點,在將來的生活、工
作中對學生今後的作用也是頗具影響的。教師在教學中可就此進行
生動的講解強調,調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教師應把握好切入點,採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
濃厚興趣
地理新教材更注重生活的地理和
3. 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地理課堂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同時它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地理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提 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從而在情感、態度和 價值觀上全麵塑造學生 .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理教學 整合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創設學習情景,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大課堂容量.山區中學任教的我,只 能面對每個年級一個多媒體教室的狀況,在教學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結合學科優勢,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 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環境去感知去體驗,進 入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它能克服在傳統教 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從而對地理產生興趣.例如:在講「降水對 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時,播放水災、旱災、暴雪等圖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樂,畫面 讓學生驚心動魄,震撼心靈,很容易得出降水對人們生活既帶來好處也帶來負面的影響,深 深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辯論:我們該怎樣保護環境呢?激烈的 辯論把課堂和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 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如:講《世界的人種》時,首先 用計算機播放一段經過本人視頻編輯、剪切的由三大人種演唱的「江南 Style」視頻,然後 提問:剛才看到的視頻有哪幾種人種?他們有何不同呢?時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發起學生 的興趣,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本節的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更好地創設情境,它克服了 傳統教學的單調乏味感,便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調動所有感官,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學習中去. 因此,我們在做課件的時候,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的這一優勢,力圖使畫面內容生動,即 要盡可能地用一些動畫、音樂,將教學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這些動畫和音樂中,使學生愛聽、 愛看,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理教學中,教師通常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去確定教學內容的詳略.運用信息技 術可以調整教學節奏,靈活把握上課的時間,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 如:教學《中國的行政區劃》時,教材內容雖然比較單一,但涉及的地名眾多,而各省 (直轄市、自治區)的邊界形態又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錯綜復雜.通常需要兩 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講授「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34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及其位置」 兩個問題.第二課時再講「34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行政中心」 .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 第一課時採用歌訣記憶、拼圖、猜謎等方法,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通過層層活動使學生熟 記各省的名稱、簡稱及其位置.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我製作了當滑鼠點擊某一個省級行政區 時,相應的輪廓形象比擬物就顯示出來的課件.如:黑龍江省像天鵝,內蒙古自治區像雄鷹, 山東省像駱駝,青海省像玉兔,廣東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很能激起學生的學 習興趣和豐富的想像力.利用製作好的 Flash《中國拼圖游戲》 ,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拼圖比 賽,告訴學生拼圖的一些技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我國行政區劃名稱、位置等方面知識 的理解和記憶,教師也能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信息.講授到相關省級行政區時,便將課前准備 的謎語投影出來讓學生猜.如「船出長江口」 (猜一個城市名) ,這一謎語的提出,前面學習 的疲勞一掃而空,猜到的學生,自然享受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學生,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 得啟示;記住了上海的位置——長江口.由於電腦動畫在課堂上的運用,降低了教學難度, 大大加快了教學速度.第二課時可通過練習、讀圖、填圖和小測驗來鞏固、反饋知識,還可 開展小組競賽、小組課題研究等合作性學習活動.多媒體教學從多角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減輕學生課外作業負擔,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動畫模擬,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內容涉及面廣,其中有學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徵,也有難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和投影.由於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在認 識客觀事物時往往會受到自身認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觀察到此時此地的情景,觀察到肉眼看 見的客觀物體,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 止圖成為動態圖,學生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教師指導學生一邊思考觀察、一邊討論. 採用動畫模擬,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揮能動作用,教與學成為了有機的整體.從而培養學 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方面發展.例如:對 「等高 線地形圖」 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徵利用課件 進行動畫演示,圖、文、聲、像並茂,使學生對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變得容易理解(特別是山谷、山脊的判斷,再加本人的板圖) ,然後又播放生動有趣的基本練 練,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學《交通運輸》 ,介紹我國的鐵路干線時,我用了動畫製作這樣的課件:以中國地圖 為底圖的畫面中出現一個火車頭,它鳴叫著逐條帶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線路、名稱和經過 的主要城市,每條干線自起點至終點閃現,而且能隨終點出現,以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加 深印象.我讓學生結合課本里的「鐵路干線圖」 ,在老師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縱三橫」 鐵 路干線用兩種顏色的筆描繪出來.以「北京」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連 2 起來, 明白這是 「京滬線」 , 然後又讓學生說出這條鐵路線經過哪幾個省級單位及主要的城市. 隨著老師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學生完成得很好,記得很快(就連平時不好表現的同學也做得 很好) .然後,讓學生觀察比較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後,用課件出示一些選擇合理的交通 運輸方式練習,從而達到學以致用. 通過這種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 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視覺、 聽覺等感官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新課程的整合. 四、渲染氣氛,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地理課程學習中,要將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和培養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思想教育 於地理教育之中.多媒體課件能夠渲染氣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採集 和編輯錄像、VCD 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播放,能夠配以文字、旁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 如在學習中國地理《地方文化對旅遊的影響》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我國著名的 旅遊勝地:八達嶺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桂林山水,布達拉宮,黃山的「四絕」?不知 不覺中,學生已被祖國錦綉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臉上洋溢著嚮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發 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緊接著出現一組漫畫鏡頭:在旅遊區亂扔廢棄物,某人在文物古跡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畫外音?學生們看了,無不表示出憤怒、指責、痛恨的 心情.從反面材料中,也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體驗.通過正反材料的對比增強了他們對 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美好的道德品 質,同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滿堂灌」 , 把現代信息技術 與地理課堂進行有效整合,在學習中充分運用地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讓學生學 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徵的形成原因,最終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和教學質量.但是,當多媒體課件運用不恰當時,不僅使學生產生眼花繚亂的感覺,而且, 多次重復的視覺刺激容易使學生大腦疲憊,注意力分散,教學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師應 選擇、加工學習材料,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設計出最優化的教學方式.轉載
4. 地理學科教學資源應該怎樣更好地和課程融合
一、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語文本來是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但是,應試教育卻使學生感到語文索然無味,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於一體,動靜結合、圖文並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令學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生動高效,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我在教學《望洞庭》一課時,首先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在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劉禹錫行經洞庭湖,被這樣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時,電腦屏幕上相機展現如下畫面,音箱里同時傳出優美動聽的配樂朗誦:「洞庭湖裡的水清清的,綠綠的,湖面平靜得像鏡子一樣,天空中一輪明月灑下一片銀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閃爍著銀色,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鏡圖,更妙的是,遠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這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麼像那銀盆里放著一個小小的青螺呀,這簡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畫面,舒緩流暢的音樂、滿懷激情的解說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洞庭湖的美景。詩中蘊含的美,變得那麼鮮明、具體。接著,教者請學生把書合上,在頭腦中畫畫,把洞庭湖的美景畫出來。學生爭著發言,有的說:「我在藍藍的天空中畫了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說:「我在湖中央畫了一座山,山上長滿了青青的草……」有的說:「我還在水面加了一點銀光。」學生多種感官並用,不知不覺進入了詩的意境,煥發出愉悅的情感……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進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一文時,我設計了以下動態畫面:夜空中,一隻蝙蝠邊飛嘴裡邊發出聲音,用「))))」代表聲音。「))))」碰上一棵大樹,「((((」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開大樹,安全飛去。在此基礎上,屏幕出現第二幅畫面:蝙蝠變為飛機上的雷達,蝙蝠嘴變成天線,耳朵變成熒光屏,大樹變成一座高山,飛機依靠雷達安全飛行的畫面便展現在同學們眼前。這些生動的畫面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蝙蝠和雷達飛行探路的復雜過程,而且體會到雷達正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才發明出來的。蝙蝠和雷達兩者這一勾連,文本內容一下子成為生活中可見可摸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三、運用信息技術可減輕學生在課文難點處理解的坡度對突出重點有益處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審美情趣,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文、情、景等審美因素,利用信息技術PPT課件科學的、藝術的進行審美教育,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和自我展現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材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的環境和景物描寫,在教學中利用PPT效果讓美的情境感染學生。從而積累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跨越時空限制;把難以見到的事物適時有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大量的多樣化的信息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樣感官;讓創設的特定環境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以較快的速度攝取較多的審美體驗,進而提高他們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享受語文的審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優化過程,提高效果
我們都知道小學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比較單調、枯燥。老師厭教,學生厭學。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就能「化厭為喜」了。我時常或下載或設計一些識字游戲,如「摘蘋果」「找朋友」等應用於識字教學中,學生們學得開心,記得也牢。還有寫字教學,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給學生們做出最好的示範。
五、運用信息技術,模擬課文內容,啟迪學生思維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兒童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並不說明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只停留在形象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材料,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進思維向深層次發展。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用信息技術對課文進行背景資料的介紹,幫助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對課文的理解。因為小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不豐富,對於有些課文所涉及的背景資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儲備。對課文的理解則可能出現障礙,而教師適時的背景介紹就是有效的解決途徑。
六、注重拓展,深化學生體驗。
想像力的基礎首先是豐富的感性知識。其次還要有對具體形象的生動語言描繪的能力和對感性知識重新組合的能力。電教媒體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教師不失時機地利用這些感性材料,培養學生語言的描繪能力和組合某種形象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決不可滿足於僅僅利用感性材料達到教授知識的階段.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這是一篇介紹我國最南端景色的課文,有海灘、海底、海島許多美麗的地方。課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我在課件製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島的圖片及錄像,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滿生機的島嶼,從而歌頌我們的祖國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藉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從文本到多媒體再到課外知識,無形中,讓學生們學會了自主學習,引導他們探求新知的慾望。從而也更透徹的讓他們理解了課本知識。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要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它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是因為介入了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學質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含義。只有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5. 教師掌握應用中學地理教材的過程分為哪兩個階段
掌握地理教材的過程可是分為1.熟悉了解地理教材內容和現實社會對地理知識要求;2.在熟悉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自身的知識面,如何利用其他方面的知識來協助自己掌握地理教材知識以及把這些知識更好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上去。
高中階段的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知識積累已較厚實,認知能力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情感世界比較豐富,我們的教學如果還局限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這一層面上顯然是不夠的,這既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更難適應新的課程標准。筆者認為學科思想的教育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之中應是我們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應有之意。教學中如何體現地理學思想,筆者在學習了課程標准後的體會是:教師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來一場自我革命,以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構建新的知識觀、教材觀、教學觀
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又體現著地理學的學科思想和理論體系。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體系人為的肢解為若干個所謂的「知識點」,並將其分為「必考點」、「常考點」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內容變得支離破碎,長此下去,不僅破壞了教材所體現的地理學理論的系統性、整體性、理論性和規律性,更使學生對地理產生一些偏見和誤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一句空話。
課程標准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鑒於此,廣大地理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觀念,牢固樹立「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教育理念,做素質教育的積極實踐者。
新的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共十個模塊,「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必修課程的設計注意其結構的相對完整和教學內容的新穎、充實,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選修摸快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出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由此可見,整個課程結構貫穿了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整個教材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域為對象,以理論為指導,以綜合為方法,注意內容的前後聯系,注重知識的重新整合。同時,我們必須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下的知識觀和教材觀,努力構建一種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的新的課程體系。
二、開放課堂,體現地理科學的實踐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地理學是一門基礎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實踐性在教學中的主要表現:一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動手、動腦,需要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二是許多地理知識可在實踐活動中獲取或得到驗證;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識可直接用於指導生產和生活實踐。
課程標准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這是實現「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課程標准中的活動建議共84個,幾乎全是實踐內容,它包括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演示、地理製作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開放課堂的形式很多,如幫助學生學會自己設計和實施野外觀察、觀測、調查等實踐活動;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與有關部門聯系,承擔學生力所能及的專題調查或研究;組織專題報告會;觀看科教影視專題片;訪問有關地理知識的網站等。
開放課堂既是體現地理學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在這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戰,也給每一位教師施展才華留下了廣闊的舞台和空間,是教師形成自己教學風格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
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
人地關系是現代地理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人地相關論是貫穿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思想。課程標准無論是共同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其內容都充分體現了這一基本思想。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首位的課程基本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體現這一課程理念除介紹基本的理論和觀點外,根據教學內容,應有機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增強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動性。如講到大氣環境保護時,可以聯系為什麼要停止生產並逐步淘汰傳統的冰箱和空調;講到城市環境問題時,可聯系城市環境問題中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問題,讓學生列舉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的途徑以及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包括我們學生在內的每一個市民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等。教師還應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地理和我們的衣、食、住、行、游等密切有關。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正確的地理觀念,學生就不會有陌生感和抽象感,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和形成就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就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以典型的區域地理為案例重點分析,體現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地域性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所以,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學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體現在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之中。課程標准在內容標準的活動建議中提出了許多用高中地理知識和原理分析區域地理特徵的建議,如地理1中建議: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議: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布局特點,以及該工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市場聯系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列舉的典型區域為案例並有機結合初中地理內容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講到工業區位因素對工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時,可以將初中地理講到的著名工業區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工業地帶、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美國「矽谷」、我國寶鋼等進行分析比較,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現代地理學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現代特徵的地理學思想,這在課程標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五、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統
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統是由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它是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構成的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地球的每一個圈層又是一個子系統,組成每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地理環境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立體空間,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區域性、規律性和動態性,體現了整體性、層次有序性和動態性這系統論的三大基本原則。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來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把地理環境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是當今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學重要的學科思想。根據地理學研究對象的這一特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運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與處理教材內容,切忌將各要素和區域孤立對待。
六、注重突出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
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這一性質在課程標准所列內容標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以共同必修課程為例,從課程標准所列舉的內容標准來看,除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內容側重自然科學外,其他所有的內容幾乎都體現了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包括一些中學生在內的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地理學屬社會科學,認為學習地理沒有什麼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甚至以為死記硬背是學習地理的「有效」方法,以致於有的老師告訴自己的學生學地理就是「背多分」,這也是導致地理課在學校地位低微以及許多學生對地理興味索然的重要原因之一。綜觀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許多知識和原理都涉及到文學、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歷史學、信息技術學及藝術等學科的知識和原理。2003年全國統一高考文科綜合的綜合題第一題的材料就引自一段古游記,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就讀不懂這段游記,後面的地理問題就很難正確回答。因此,廣大地理教師要很好的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僅是一個地理「專才」還遠遠不夠,必須成為一個「通才」。從地理學的雙重性質看,地理教師本來就應該是「通才」。
七、全面、辨證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體現地理哲學思想
窮本探原、全面辨證的地理哲學思想是地理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命論」、「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可持續發展觀」等都是人類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人地關系認識基礎上所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地理哲學思想。課程標准中關於宇宙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宇宙、天體及地理環境是運動和變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運動與時空分布是有規律的,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對立與統一,地理環境具有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地理環境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人類在認識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等都是地理哲學思想的具體內容。比如在講到台風、火山、沙塵暴、寒潮等內容時,不僅要強調其災害性,還要全面、客觀、辨證地分析其好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於從宏觀到微觀引導學生全面、辨證地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問題,以培養學生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分布、演變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說明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強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處理人地關系的最高境界
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地理新課程的框架是課程標準的又一具有時代氣息的鮮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課程為例,這在地理2和地理3尤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內容專題講述的是區域可持續發展,所有的活動建議都始終體現了這一思想。人地關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恆主題,是地理學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種的哲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闡明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可持續發展是科學處理人地關系的最高目標。
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目標,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關鍵要看採取何種發展模式。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進程而變化的。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發展的理解是走工業化社會或技術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強調經濟的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工業化進程,人們將發展看作經濟增長和整個社會變革的統一,即伴隨著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法律變革的經濟增長過程;1972年的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以來,人類將發展看作追求和社會要素和諧平衡的過程,注重人和環境的協調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課程標准在闡述這一思想時是以區域為對象、以問題為切入點的。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下列方式來體現這一思想:一是全面介紹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觀點和思想,使學生完整的掌握其理論體系;二是簡要說明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的歷史淵源和現實背景,要告訴學生,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類在審視自己以往所走過的歷程,總結過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而高速發展經濟所帶來的嚴重教訓之後所探索出的一條正確的科學的發展道路;三是介紹目前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糧食問題、城市化問題、發展問題等全球性問題,說明其成因、危害、解決的途徑和方法等;四是注意從學生所處的環境和學生的生活體驗人手,講身邊的事,講身邊的小事,以增強學生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五是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實踐活動,進行一些專題性的探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六要說明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是已突破了國界的全球性問題,強調在可持續發展中國際合作的價值和重要性,培養學生正確的全球意識;七要告訴學生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已被寫入憲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1994年3月25日,我國政府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以對世界、對未來、對子孫高度負責的態度,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依據、戰略目標和行動方案,這是一個全面的綱領性文件,包括有關經濟、社會進步、保護環境和資源、計劃生育、發展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共78個方案領域,從政策和法律建設、科學決策和管理等方面規定了具體的行動目標和方案,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21世紀議程》。要增強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規意識,應告知學生,自覺地科學地協調人地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可以時時處處體現在我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中去。
6. 如何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備課時就要注意體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轉變的理念.我們提出教師在備課中應詳細設計出引導學生從事體驗、實踐、動手的過程,寫出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體現教師的指導,培養學生勤於思考、善於探索、長於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質,有效落實「三維」目標.
7. 淺談地理教師如何備課
備課,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師的職責和應遵守的規則。即使是一名有經驗的教師也不是隨心所欲地進行教學活動的,因而,作為一名新教師不能不研究如何備課。為使教學工作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認真、充分、精心地備課。教師只有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經過深思熟慮,瞭然於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初次登上講台,總是忐忑不安,怎樣才能備好課,如何才能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自己,這些都是新教師忐忑不安的原因。我們都有過做新教師的經歷,可以說新教師的第一節課既是甜蜜的也是苦澀的。歸納起來新教師在課堂上最容易發生的情形有這么幾種問題。
第一種問題是滿堂灌。
總覺得自己講得不夠詳細,害怕學生沒聽懂,結果一堂課下來,自己講得很累,但學生還是不知道這堂課究竟講了些什麼,因為老師講得太多了,當發現效果不好時再來炒夾生飯口味就難改了。
第二種問題是照本宣科。
特別在文科教學中老師把書背得滾瓜爛熟,一堂課幾乎把書本中的知識一點不落地講完,劃字詞談中心,看上去老師功夫下的不少,但這種上法卻失去了上課的意義,效果肯定很差。
第三種問題是不能很好地分配時間與內容的關系。
由於教材的系統性不熟悉,對章、節、單元的知識了解不夠全面,難以准確把握重難點,往往出現一節課下來該講的還沒講。下面我就新教師如何備課、上課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我校為備課設計了專用備課本,包含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教學計劃中有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計劃安排、計劃調整說明四塊內容。學情分析要求教師在開學一周內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填寫;教材分析則要在備課前通讀教材,對知識的難點重點做到心中有數,結合前後知識做系統性備課,防止備一課上一課;學期計劃安排是由年級組教師集體討論確定;計劃調整說明一般用於初三年級組根據學生情況和實際教學作部分改動。
一、教學設計如下表
第二,要求教師備課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備教材
備課前應通覽全冊教材,閱讀教學參考,注意其章、節、單元內部的系統性、因果性、關聯性,同時注意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從而進行單元、章、節的備課,幫助自己對本學科知識的體系有個大致的了解,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使自己對某些知識點在後繼學習中的作用有所認識,確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生活現實的結合,把握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的切入點,找出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教材內容的「知識鏈」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結合點」,設計學科綜合教學活動,進而幫助自己確定現在的教學目標。善於發現教材設計與教學流程上的沖突問題.新教材中經常會提出一些小問題(數學上的「思考」,化學上的「觀察與思考」,物理上的「思考與討論」等)有些問題是起到承上啟下引出新問題的作用。
二、備目標
知識點的講解,應該培養學生什麼樣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是通常所講的教學目標。當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還不能完全達到目標要求時,要考慮是否補充材料和重新整合。(如政治、地理學科都出現了看似內容較淺,實則是重要內容,但學生與之相聯系的信息太少的現象)。在分析教材與學生的基礎上,要明確三維目標,加強統整,確定學生學習的主線索。教學目標的表述要具有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檢測性。並在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制定上限目標和下限目標。如初中數學思維的過程,一般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像、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等是大多數課時的目標。物理教學中動手能力、歸納能力則是常見目標。這些工作,一般是要求教師在暑期中完成。新教師要主動找時間盡快完成。
三、備學生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確定了,這只是做到了「知己」;緊接著還要做到「知彼」,那就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重新審視你所選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比如本課中某些知識點,可能從我們教學的角度來看,它們既非重點也非難點,但是學生對這些問題有可能非常感興趣,那麼,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因為它們不是難點重點,就不去准備或少去准備,恰恰相反,我覺得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准備。如課後活動,盡管你准備的這些東西不一定都要寫在教案上,也不一定都要在課堂上給所有的學生講,但是你一定得知道,當學生問起時,你能說的很清楚,這是贏得學生對你信任的好辦法。
四、備學法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明確了,學生情況了解了,還要考慮到本課的這些教學內容,就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怎樣做才能更好地掌握這些內容。這個過程就是備學法的過程。如學中國歷史,其中有許多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需要學生識記。英語教學時識記單詞是不可少的,化學元素符號的掌握等,那麼,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就得考慮怎麼樣處理,學生才容易掌握?當然,老師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方法並不一定對每個學生都適用,但是這種學習方法上的「預設」確是上好一節課的必要前提。如物理課上貫穿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讓學生感受和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思想;提出問題
8.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怎樣融合信息
一、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現代信息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在高新技術更為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更不能缺少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地理課程決定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
二、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
在傳統的課堂中,僅憑一支粉筆、一張嘴,根本無法實現地理教學的全部目標,而要真實的再現一些情景很困難。課堂中可以利用電腦模擬火山地震的爆發、演示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形成、板快的運動與大陸的漂移、海陸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枯燥的知識、深奧的理論融入進去,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因此,在教學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三、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易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主要的降水類型」一節,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運用信息技術:第一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我可以使用flash動畫展示這幾種形式。讓學生知道這幾種都是降水,並說明水的含義是廣義的。另外。可以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降水的兩個基本條件,並補充兩點。並展示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並的過程。並說明空氣下沉時,溫度下降。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掌握降水的三種主要類型。區分三種降水類型的關鍵在於引起其形成的原因。教材中僅僅只有地形雨的形成過程,而且是靜態的。我們是想讓它動起來。就可以用flash動畫。從濕潤空氣水平運動受到阻擋,爬升,在迎風坡降下地形雨這一動畫過程。並且讓學生明確在迎風坡空氣上升,溫度下降。在背風坡空氣下降,溫度上升。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另外對於對流雨,主要原因是濕潤空氣受熱上升而形成。第三種鋒面雨,主要是冷暖空氣的交匯上升,都可以用動畫來完成。這樣既突出了重點,更突破了難點。學生可以生動的接受這些,並且在學中感受到了快樂,不再為枯燥難懂的知識發愁了。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怎樣判斷氣候類型」一節中,實際上知識很多,要把所有氣候類型做一小結。堅持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總原則。首先在powerpiont演示文稿中展示 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大類的溫度標准。其次是展示熱帶中的四種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季風,熱帶草原的氣溫曲線與降水的柱狀圖。並歸納,氣溫曲線的起伏都不是很大,都很高,都在15攝氏度氣溫線之上。降水的柱狀圖更要看清楚是全年多雨還是,全年少雨,或者是有更明顯的旱雨季,或者是有不大明顯的干濕季。將四種氣候類型的氣候圖認真看清楚。並重點記憶。其次是寒帶氣候,這個比較簡單。最高月均溫在5攝氏度左右。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氣溫曲線的最高點的氣溫大概是5攝氏度左右。而得出是冰原氣候還是苔原氣候很容易。這里就不多說了。最後用兩頭堵的辦法得出溫帶氣候的溫度標准。不是上述兩種溫度標準的就是溫帶的氣候。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辦法。那到底是溫帶哪種氣候類型呢?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氣溫曲線是否穿過0攝氏度水平線?展示幻燈片。兩種可能一種穿過,另一種沒穿過。分別用兩張幻燈片。穿過的有兩種。一種是溫帶季風,一種是溫帶大陸性。再通過降水來定。沒穿過的情形要多些。諸如亞熱帶季風,亞熱帶濕潤,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等氣候可能再進一步通過降水來定。這些都可以相應的幻燈片來展示即可。通過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加大課堂容量,將零散的知識進一步整合。達到一氣合成的目的。
五、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關鍵在於精心選題、精心設計
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好,它能把地理知識所涉及的從宏觀到微觀問題、從整體到局部、從遠古到未來的大跨度內容,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在幾分鍾甚至在幾秒鍾之內展示在學生面前,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難以理解、難以表達的問題。但是,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選題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題,解決重點、難點。如果投影片、錄像片能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再用電腦輔助。譬如在講到亞洲東部與南部的季風氣候時,用兩張圖,一張夏季風圖,一張冬季風圖。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用電腦課件以及flash動畫。
教學中,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根據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為了使課件有豐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圖形比例准確,為了使自己的製作課件水平有所提高,我還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了powerpiont演示文稿的鏈接,及flash動畫的製作等等。
9. 區域地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
區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內容,主要為案例教學。教材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依據課程標准選取的案例各異。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教師教學過程中若對教材與課程標准把握不當,缺少對知識的歸納、小結與運用,則易出現主次不分、重點不突出、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死記硬背啃教材的現象,造成學生學了教材上的知識,卻難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為此,筆者以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例,淺述如何有效利用教材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
一、研讀課標,熟悉教材,全面把握知識點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要求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地球上的陸地有許多河流,流域面積有大有小,每條河流都有其特有的地理條件,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不盡相同,對河流的綜合治理措施各異。我們不可能對每條河流或主要河流逐一分析,故課程標准提出以某流域為例。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第二節內容:流域的綜合開發是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為做好此節的教學工作,須熟悉教材。教材內容有:流域和水系;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活動:墨累-達令河流域;閱讀材料:紅水河的梯級開發;問題研究:阿斯旺大壩。
教材對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的學習,要求學生從中歸納出流域綜合開發的思路與方法,學會用所學思路與方法對其它河流的綜合開發進行分析,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二、注重歸納,系統小結,善於提取知識點
教材首先給出了流域和水系圖,但沒有給出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理解流域與水系的含義。教材第二段給出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讓學生理解河流不同部位,其生態環境保護側重點不同。
教材中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從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對於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中,先引導學生讀圖及思考題,然後歸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利用的方向應從其地形、氣候、水文特徵及礦產資源的蘊藏狀況進行分析。
其次,教材簡單給出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及其後果,讓學生歸納出開發的三個階段所帶來的影響。
再次,教材第三部分: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第一段給出流域開發的總體構想,接著呈現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為讓學生充分理解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教材配備九幅圖及六道思考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上的圖時,可適當結合地圖冊上的圖進行分析與總結,如美國地形圖、氣候圖等。
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學習,讓學生明確:河流的開發因地制宜,流域開發條件從地形、氣候、水系、礦產資源等方面進行分析,開發方式為梯級開發,開發項目表現在防洪、航運、發電、旅遊等方面。
三、遷移運用,解決問題,拓展延伸知識點
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而不僅僅教教材,應走出教材。世界河流眾多,有大江小河,有外流河與內流河。不同的河流所發育的位置不同,其氣候、地形、水系、礦產資源組合不同,要求我們在分析流域的自然背景時,遵循自然規律。學習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後,可借鑒其開發思路對所研究的河流進行分析,如自然背景分析可從氣候、地形、水系、礦產資源進行分析,綜合開發是否進行梯級開發,等等。
但每條河流的綜合開發分析又並非像田納西河流域那樣面面具到,應突出其特色。教材中給出的閱讀:紅水河的梯級開發與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極其相似。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只從農業的角度出發,就水庫和灌溉區分布進行分析。尼羅河的綜合開發是基於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分析的重點是阿斯旺水壩的利與弊。此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其它河流,如伏爾加河流域、萊茵河流域,台灣島上的河流,同時,還可就某一河流的某小支流進行分析,如長江上游貴州省境內的某一河流。
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將大大提高,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學習自信心得到增加。
四、講練結合,比較分析,熟練運用知識點
為更好地利用教材,教學過程中注意講練結合。教材上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水系特徵時,配備有思考題;活動: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是以問題方式呈現;問題研究更體現了探究學習。因此,教師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時,正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圖,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與小結。在得出一些結論後適時進行運用,一是鞏固所學知識,二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過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分析方法後,選取其它一些河流,對其開發的自然條件進行分析,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效果明顯。
教材上呈現的知識內容較多,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與安排,對於內容豐富又較復雜的知識可採用比較法,該方法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辨析。對本節內容的比較,可從該河流歷史開發過程中進行對比,亦可將不同的河流開發進行比較。如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的比較,尼羅河大壩修建的利弊比較,西江與萊茵河開發背景比較等。此外,可就兩條河流某方面進行對比,如湖南的湘江與西歐的萊茵河,兩河流航運價值的大小及原因對比。
區域地理的教材內容經有效處理後,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